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12598发布日期:2020-06-09 19:01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8年9月27日提交至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申请号为10-2018-0114662的韩国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横梁,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其在可组装性和耐用性方面得到改进。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由前板、后板和连接前板和后板的一对侧梁构成。前板和侧梁的接头通过焊接连接。侧梁和后板的接头也通过焊接连接。辅助臂支架位于前板的下端,并通过焊接连接。

前板由上板和下板构成,前板的上板和下板通过焊接连接。每个侧梁由上板和下板构成,并且每个侧梁的上板和下板通过焊接连接。后板由前侧板和后侧板组成,后板的前侧板和后侧板通过焊接连接。

前体安装件具有通过焊接而焊住的前板和衬套,后体安装件具有通过焊接而焊住的侧梁和衬套(bushcup)。因此,由于每个部件是单独的物体并且通过焊接连接,因此存在结构复杂并且当对其施加载荷时在焊接区域中出现裂缝的问题。因此,需要改进该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已经提出了各种实施方式,并且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其在可组装性和耐用性方面得到改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包括:上板,其包括上主体和上侧部分,所述上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的相对端延伸;下板,其包括与所述上主体接合的下主体和下侧部分,所述下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的相对端延伸并与所述上侧部分接合;和前板,其连接到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侧部分可包括:第一上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的一端向前和向后延伸,和第二上侧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的另一端向前和向后延伸;以及所述下侧部分可包括:第一下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上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的一端向前和向后延伸,和第二下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二上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的另一端向前和向后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上侧部分可包括:第一上前侧部分,第一上前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一上后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后延伸;以及所述第一下侧部分可包括:第一下前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上前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一下后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一上后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后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上前侧部分可包括:第一上前突起,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一上前外部,其形成为从所述第一上前突起在远离所述第二上侧部分的方向延伸,以及所述第一下前侧部分可包括:第一下前突起,其与所述第一上前突起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一下前外部,其与所述第一上前外部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第一下前突起在远离所述第二下侧部分的方向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上后侧部分可以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二上侧部分的方向上延伸,和所述第一下后侧部分可以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二下侧部分的方向上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上侧部分可包括:第二上前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二上后侧部分,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后延伸,以及所述第二下侧部分可包括:第二下前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二上前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二下后侧部分,其与所述第二上后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后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上前侧部分可包括:第二上前突起,其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二上前外部,其形成为从所述第二上前突起在远离所述第一上侧部分的方向延伸;以及所述第二下前侧部分可包括:第二下前突起,其与所述第二上前突起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向前延伸,和第二下前外部,其与所述第二上前外部接合,并且形成为从所述第二下前突起在远离所述第一下侧部分的方向上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上后侧部分可以形成为从所述上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一上侧部分的方向上延伸,和所述第二下后侧部分可以形成为从所述下主体在远离所述第一下侧部分的方向上延伸。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板可包括:第一前板,其与所述上侧部分和所述下侧部分的前部接合;和第二前板,其与所述第一前板接合并与所述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接合。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板可以与所述上板的下侧接合,所述第二前板可以与所述第一前板的前部接合。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前板和第二前板可以凹入地形成以容纳所述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并且可以包括与所述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接合的前板紧固件。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可以相互连通,和凸台可以被压配入所述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中。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可以形成为通过翻边(burring)与所述凸台(boss)的外表面接触。

在该实施方式中,每个凸台可包括:中心轴;外支撑件,其与所述中心轴分开设置;和吸收器,其置于所述中心轴和所述外支撑件之间,并吸收从所述中心轴或所述外支撑件传递的冲击。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心轴和所述外支撑件可以由钢材料形成,和所述吸收器可以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

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减少了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的连接部件的数量,从而可以简化过程,并且可以提高生产率。

此外,根据本公开,上板、下板和前板形成一体结构,从而与形成多组件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的透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中的上板和下板的俯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中的前板的透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a”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图4的组装的透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b”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图6的组装的透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凸台的接合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通过实施方式的各种示例参考附图在下面描述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和方便描述,可能夸大某些线的厚度,部件的尺寸等。

此外,如下所述,技术术语是考虑到本公开中的功能而定义的术语,其可以根据用户的意图,实践等而变化。因此,术语应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来定义。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的透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中的上板和下板的俯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中的前板的透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a”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图4的组装的透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的“b”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图6的组装的透视图。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凸台的接合的截面图。

参照图1至图8,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包括上板100、下板200和前板300。

上板100包括上主体110和上侧部分120和130。上主体110形成为线状条形。上侧部分120和130形成为从上主体110的左右两相对端延伸。

上侧部分120和130包括第一上侧部分120和第二上侧部分130。第一上侧部分120形成为从上主体110的一端(基于图2的左端)向前和向后延伸。第一上侧部分120和第二上侧部分130形成并设置成相对于上主体110彼此对称。

第一上侧部分120包括第一上前侧部分121和第一上后侧部分125。第一上前侧部分121形成为从上主体110向前(基于图2向上)延伸。

第一上前侧部分121包括第一上前突起122和第一上前外部123。第一上前突起122形成为从上主体110向前延伸。第一上前外部123形成为从第一上前突起122在远离第二上侧部分130的方向(基于图2的左方向)延伸。

第一上后侧部分125形成为从上主体110向后(基于图2向下)延伸。更具体地,第一上后侧部分125形成为从上主体110在远离第二上侧部分130的方向上(基于图2的左方向)延伸。

第二上侧部分130包括第二上前侧部分131和第二上后侧部分135。第二上前侧部分131形成为从上主体110向前(基于图2向上)延伸。

第二上前侧部分131包括第二上前突起132和第二上前外部133。第二上前突起132形成为从上主体110向前延伸。第二上前外部133形成为从第二上前突起132在远离第一上侧部分120的方向上(基于图2的右方向)延伸。

第二上后侧部分135形成为从上主体110向后(基于图2向下)延伸。更具体地,第二上后侧部分135形成为从上主体110在远离第一上侧部分120的方向上(基于图2的右方向)延伸。

下板200包括下主体210和下侧部分220和230。下主体210与上主体110接合,并且形成为线状条形。下侧部分220和230形成为从下主体210的相对端延伸,并且与上侧部分120和130接合。

下侧部分220和230包括第一下侧部分220和第二下侧部分230。第一下侧部分220与第一上侧部分120接合,并且形成为从下主体210的一端(基于图2的左端)向前和向后延伸。第一下侧部分220和第二下侧部分230形成并设置成相对于下主体210彼此对称。

第一下侧部分220包括第一下前侧部分221和第一下后侧部分225。第一下前侧部分221与第一上前侧部分121接合,并且形成为从下主体210向前(基于图2向上)延伸。

第一下前侧部分221包括第一下前突起222和第一下前外部223。第一下前突起222与第一上前突起接合,并且形成为从下主体210向前延伸。第一下前外部223形成为从第一下前突起222沿远离第二下侧部分230的方向(基于图2的左方向)延伸。

第一下后侧部分225与第一上后侧部分125接合,并且形成为从下主体210向后(基于图2向下)延伸。更具体地,第一下后侧部分225形成为从下主体210在远离第二下侧部230的方向上(基于图2的左方向)延伸。

第二下侧部分230包括第二下前侧部分231和第二下后侧部分235。第二下前侧部分231与第二上前侧部分接合,并且形成为从下主体210向前(基于图2向上)延伸。

第二下前侧部分231包括第二下前突起232和第二下前外部233。第二下前突起232与第二上前突起132接合,并且形成为从下主体210向前延伸。第二下前外部233与第二上前外部133接合,并且形成为从第二下前突起232在远离第一下侧部分220的方向(基于图2的右方向)延伸。

第二下后侧部分235与第二上后侧部分135接合,并且形成为从下主体210向后(基于图2向下)延伸。更具体地,第二下后部侧部235形成为从下主体210在远离第一下侧部220的方向上(基于图2的右方向)延伸。

前板300与上板100和下板200相连。前板300包括第一前板310和第二前板320。第一前板310与包括在上侧部分120和130中的第一和第二上侧部分120和130接合,并与包括在下侧部分220和230中的第一和第二下侧部分220和230接合。第一前板310与上侧部分120和130和下侧部分220和230的前部接合。

第二前板320与第一前板310接合,并且与包括在上侧部分120和130中的第一和第二上侧部分120和130接合,以及与包括在下侧部分220和230中的第一和第二下侧部分220和230接合。与第一前板310类似,第二前板320与上侧部分120和130和下侧部分220和230的前部接合。

如图3所示,本公开中的第一前板310靠近上主体110和下主体210设置,和第二前板320在相对于第一前板310在与上主体110和下主体210远离的方向上设置。

下板200与上板100的下侧接合,第二前板320与第一前板310的前部接合。即,本公开中的上板100和下板200在一个方向(基于图1的y方向)上接合,并且第一前板310和第二前板320在与上板100和下板200接合的所述一个方向(基于图1的y方向)交叉的另一个方向(基于图1的x方向)上接合。

上板100和下板200在一个方向上接合,并且第一前板310和第二前板320在与上板100和下板200接合的所述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上接合,使得在向上/向下方向(基于图1的y方向)和向前/向后方向(基于图1的x方向)的外部冲击等时接合状态保持稳定。

第一前板310和第二前板320凹入地形成以容纳上侧部分120和130和下侧部分220和230,并且包括与上侧部分120和130和下侧部分220和230接合的前板紧固件330。

前板紧固件330凹入地形成,使得第一前板310和第二前板320可以通过前板紧固件330容易地安装在前板300中。

在本公开中,上板100、下板200和前板300在彼此接触的部分通过焊接一体地接合。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由上板100、下板200和前板300构成,从而可以减少组装过程和时间,并且可以提高生产率。

在本公开中,上侧部分120和130和下侧部分220和230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彼此连通,并且凸台400被压配入上侧部分120和130和下侧部分220和230中。

上前通孔131a和上后通孔135a穿过上侧部分120和130,并且下前通孔231a和下后通孔235a穿过下侧部分220和230。

上前通孔131a与下前通孔231a连通,上后通孔135a与下后通孔235a连通。凸台400被压配入上前通孔131a与下前通孔231a中,以及上后通孔135a与下后通孔235a中,从而改善上板100和下板200之间的接合力,并且可以吸收从外部传递的冲击。

上前通孔131a与下前通孔231a以及上后通孔135a与下后通孔235a形成为通过翻边(burring)与凸台400的外表面接触。翻边加工上前通孔131a与下前通孔231a,以及上后通孔135a与下后通孔235a,以形成向内延伸。凸台400的外表面通过翻边被压配入上前通孔131a与下前通孔231a中,以及上后通孔135a与下后通孔235a中,使得凸台400可以保持与上前通孔131a和下前通孔231a,以及与上后通孔135a和下后通孔235a的弹性关系,并吸收传递的冲击。

如图8所示,每个凸台400包括中心轴410、吸收器420和外支撑件430。中心轴410插入上侧部件120和130中,以及下侧部件220和230中。中心轴410形成为圆柱形状,并且设置在上前通孔131a和下前通孔231a中心,或上后通孔135a和下后通孔235a的中心。

外支撑件430与中心轴410分开设置,并围绕中心轴410。外支撑件430的外表面与上前通孔131a和下前通孔231a,或上后通孔135a和下后通孔235a接触。

吸收器420置于中心轴410和外支撑件430之间,并吸收从中心轴410或外支撑件430传递的冲击。

中心轴410和外支撑件430由钢材料形成,具有设定的强度,并且牢固地支撑在上前通孔131a与下前通孔231a中,或上后通孔135a与下后通孔235a中。

吸收器420由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在本公开中,吸收器420由诸如橡胶、塑料等的可弹性变形材料形成,并且吸收从中心轴410或外部支撑件430传递的冲击。

根据本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后横梁,减少了用于车辆的后横梁的连接部件的数量,从而可以简化工艺,并且可以提高生产率。

此外,根据本公开,上板、下板和前板形成一体结构,从而与形成多组件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耐久性。

尽管出于说明性目的公开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技术方案限定的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添加和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