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代步车的前轮结构及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13700发布日期:2020-06-16 22:34阅读:629来源:国知局
一种代步车的前轮结构及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代步车的前轮结构及代步车。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产品的日益细分,小型代步车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较为重要,常用的小型代步车有电动滑板车、小型自行车等,这些小型的代步车由于体积小、易携带、灵巧的特点,获得了大众消费者的喜爱,常用于短途出行。现有的小型代步车的结构较为固定,以电动滑板车为例,其主要是两轮形式,即前、后各有一轮,其使用平稳性较差,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危险。市面上也有一些双前轮的产品,但是两个前轮均直接转到连接在转向座上,使得转向性能及使用体验均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较好转向性能及使用体验的代步车的前轮结构及代步车。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代步车的前轮结构,包括两前轮、一转向机构及一座体;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用于使两前轮联动转向的连杆机构及用于驱动所述连杆机构变形的传动单元,所述连杆机构平置设置;

所述连杆机构连带两个所述前轮整体可相对于所述座体沿平置转轴弹性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机构包括摆动杆;

所述摆动杆中部铰接在所述座体上,且其铰接点两侧与所述座体之间各设有一减震器。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机构为四杆结构,其除了所述摆动杆外还包括两侧杆及一连杆;

所述摆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侧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杆的两端铰接;

两个所述前轮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侧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机构为平行四边形状的四杆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机构在正置状态下为等腰梯形状的四杆结构,两个所述侧杆位于等腰梯形的两腰边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单元包括竖置的传动杆以及相对于所述传动杆固定的过渡杆;

所述过渡杆直接连接所述连杆机构。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相对于所述座体固定连接,且所述减震器通过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座体。

一种代步车,包括上述的前轮结构,还包括车架、转向单元及后轮;

所述座体相对于所述车架固定或为所述车架的一部分;

所述转向单元与所述传动单元驱动连接;

所述后轮安装在所述车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单元为车把手或转向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代步车的形式为滑板车。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代步车的前轮结构及代步车采用双前轮形式,且通过设置转向机构,并使转向机构的连杆机构相对于座体弹性摆动设置,可有效提升行驶平稳性、对起伏路面的适应性以及转向性能,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附图1为代步车的前轮结构的结构图;

附图2为转向机构的结构图;

附图3为第一种实施例的连杆机构的结构图;

附图4为第二种实施例的连杆机构的机构图;

附图5为发生变形的第二种实施例的连杆机构的机构图;

附图6为代步车的结构图。

图中:1-前轮;2-转向机构;21-连杆机构;211-摆动杆;212-侧杆;213-连杆;22-传动单元;221-传动杆;222-过渡杆;3-座体;4-减震器;5-固定件;6-车架;7-转向单元;8-后轮;9-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所示的代步车的前轮结构,包括两前轮1、一转向机构2及一座体3;所述转向机构2包括用于使两前轮1联动转向的连杆机构21及用于驱动所述连杆机构21变形的传动单元22,所述连杆机构21平置设置;所述连杆机构21连带两个所述前轮1整体可相对于所述座体3沿平置转轴弹性摆动。

通过上述结构,由于连杆机构21与前轮1整体可相对于座体3弹性摆动,因此,整个前轮结构可跟随路面状况摆动起伏,且连杆机构21的摆动起伏对座体3的影响很小,不会影响装有该结构的代步车整体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平置”、“竖置”这些用语只用于限制零部件的大致状态,并不是指涉及的零部件严格水平或竖置状态,而是指涉及的零部件整体上呈现为平着放或者竖着放的状态,其与严格的水平、竖直放置状态之间可以存在一定的角度。

具体地,如附图2所示,所述连杆机构21包括摆动杆211;所述摆动杆211中部铰接在所述座体3上,且其铰接点两侧与所述座体3之间各设有一减震器4。本实施例中,前轮结构还包括固定件5,所述固定件5相对于所述座体3固定连接,且所述减震器4通过所述固定件5连接所述座体3。通过这种连接方式,座体3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减震器4,连杆机构21的起伏摆动通过减震器4传递给座体3,使得座体3在路面不平坦时受到的冲击较小。

所述连杆机构21为四杆结构,其除了所述摆动杆211外还包括两侧杆212及一连杆213;所述摆动杆2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杆212的一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侧杆21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杆213的两端铰接;两个所述前轮1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侧杆212上。通过该结构,两个前轮1可分别相对于摆动杆211作转向运动以实现代步车整体作转向运动,且两个前轮1的转向运动具有联动性,在双前轮结构具有的平稳性的基础上使得其具有较好的转向性能。传统的双前轮结构是将两个前轮直接安装在转动座上,需要转向时,用户通过车把手使整个转动座转动,这样转动角度过大会使两个前轮与前进方向的偏差角度过大使车体失去平稳性,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用户通过传动单元22作用于连杆机构21时,摆动杆211基本是不动的,两个前轮1只是分别相对于摆动杆211旋转了一定的角度,不会产生上述传统双前轮代步车容易失去平稳性的问题。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附图3所示,所述连杆机构21为平行四边形状的四杆结构,如此两个侧杆212完全同步转动,转动角度完全一致,此时,连杆机构21在正置状态(即搭载有该前轮结构的代步车处于直行状态时连杆机构21的状态)下呈长方形。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如附图4所示,所述连杆机构21在正置状态下为等腰梯形状的四杆结构,两个所述侧杆212位于等腰梯形的两腰边位置,在此实施例中,两个侧杆212的转动角度不一致,使得转向时两个前轮1的两个转轴轴线具有一个交点(如附图5中p点),该交点即为两个前轮1作圆周运动的共同圆心,代步车转向时两个前轮1均不会相对于地面产生侧向摩擦位移,可防止前轮1磨损过快。

所述传动单元22包括竖置的传动杆221以及相对于所述传动杆221固定的过渡杆222;所述过渡杆222直接连接所述连杆机构21,本实施例中,过渡杆222连接连杆213,两者之间通过球铰链连接,如此,当传动杆221转动时,可驱动连杆213运动,进而使连杆机构21产生机构变形,以使两个前轮1转向。

此外,优选地,两个侧杆212之间设有弹簧9,当连杆机构21产生机构变形后,弹簧9会拉长,当用户回正时,弹簧9的回弹作用会辅助连杆机构21回到正置状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代步车,如附图6所示,包括上述的前轮结构,还包括车架6、转向单元7及后轮8;所述座体3相对于所述车架6固定或为所述车架6的一部分;所述转向单元7与所述传动单元22驱动连接;所述后轮8安装在所述车架6上。本实施例中,代步车为滑板车的形态,其还包括踏板部与后车轮。代步车还可以是自行车等其他形态。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单元7为车把手,在其他实施例中,转向单元7还可以为转向电机,如此可通过控制转向电机转动控制转向机构2运转。

本实用新型的代步车的前轮结构及代步车采用双前轮形式,且通过设置转向机构,并使转向机构的连杆机构相对于座体弹性摆动设置,可有效提升行驶平稳性、对起伏路面的适应性以及转向性能,具有较好的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