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装配用夹持机械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45517发布日期:2020-09-08 13:4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座椅装配用夹持机械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座椅装配用夹持机械手。



背景技术:

座椅是汽车零部件中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同时也属于大型零部件,其中座椅的装配是汽车装配线上重要的装配过程。

目前,汽车座椅装配过程中,座椅大多依靠人工搬运,从而造成工人体力消耗较大,生产效率较低;同时工人搬运时很容易造成座椅金属部分与汽车外表面及内饰的相磕碰,易划伤汽车的外表面、内饰或者座椅,影响整车外观质量。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能够代替人工搬运的、能对汽车座椅进行夹持的机械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座椅装配用夹持机械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座椅装配用夹持机械手,包括

夹具本体,所述夹具本体上端用于连接移动机构;

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连接臂本体,所述连接臂本体的上部与夹具本体相连,所述连接臂本体的前端底部设置有用来压紧座椅坐垫的坐垫压板;所述连接臂本体的后端下部设置转动轴;

插板组件,所述插板组件包括用来插入座椅坐垫与座椅靠背搭接处缝隙中的插板,所述插板的前端、后端均向上设置有倾斜向外的限位板,位于前端的限位板与连接支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支架后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用来与转动轴进行转动连接的连接套;

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连接支架上的定位气缸,所述定位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有定位块;

所述连接臂本体的一侧设置有与定位块进行配合的定位套;

所述定位块与定位套配合时,所述插板与坐垫压板相平行。

优选的,所述连接臂本体包括用来与夹具本体相连的铰接座,所述铰接座的底部垂直固定设置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下端垂直固定设置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两端垂直向下设置卡板;

所述坐垫压板与其中一侧卡板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套固定设置在另一侧卡板上;所述转动轴设置在两个卡板之间。

优选的,两个卡板的外侧对称设置调节板,两个调节板的上部后端固定设置有用来压紧座椅靠背的靠背压板。

优选的,所述调节板的底端与转动轴的相应端部进行转动连接;

两个卡板之间设置有位于转动轴上部的调节杆;

所述调节板上设置有与调节杆的相应端部进行配合的调节孔,所述调节孔为腰型孔。

优选的,所述调节孔共有三个,三个调节孔的中心距转动轴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

优选的,所述连接支架的前端设置有把手管。

优选的,所述定位气缸通过导向座与连接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座上设置有供定位块出入的导向套。

优选的,所述夹具本体上设置有把手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装配用夹持机械手包括固定组件、插板组件、定位组件,在坐垫压板压紧在座椅坐垫上、靠背压板压紧在座椅靠背上的基础上,通过将插板组件中的插板插入到座椅坐垫与座椅靠背搭接处缝隙中实现对汽车座椅的夹持,夹持过程简单易操作;同时定位机构的设置实现了夹持汽车座椅时对插板组件的固定作用,以防止插板从缝隙中滑出;同时本申请机械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装配用夹持机械手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装配用夹持机械手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调节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插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座椅装配用夹持机械手夹持汽车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01-汽车座椅;

1-夹具本体;

201-坐垫压板,202-转动轴,203-铰接座,204-第一连接臂,205-第二连接臂,206-卡板,207-调节板,208-靠背压板,209-调节杆,210-调节孔;

301-插板,302-限位板,303-连接支架,304-连接套,305-把手管;

401-定位气缸,402-定位块,403-定位套,404-导向座,405-导向套。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如“上”、“下”、“底”、“顶”、“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实用新型中任一部件或元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如“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表示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相关科研或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汽车座椅装配用夹持机械手,包括

夹具本体1,所述夹具本体1上端用于连接移动机构,其中移动机构是指能够带动本申请机械手进行升降、横移的装置,具体地,可以采用吊车或者移动式平衡吊,由于移动机构采用现有技术就能实现,因此不再赘述其具体结构;

固定组件,如图3所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连接臂本体,所述连接臂本体的上部与夹具本体1相连,所述连接臂本体的前端底部设置有用来压紧座椅坐垫的坐垫压板201;所述连接臂本体的后端下部设置转动轴202;

插板组件,如图5所示,所述插板组件包括用来插入座椅坐垫与座椅靠背搭接处缝隙中的插板301,所述插板301的前端、后端均向上设置有倾斜向外的限位板302,位于前端的限位板302与连接支架30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支架303后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用来与转动轴202进行转动连接的连接套304;

定位组件,如图5所示,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连接支架303上的定位气缸401,所述定位气缸401的活塞杆端部设置有定位块402;

所述连接臂本体的一侧设置有与定位块402进行配合的定位套403;

所述定位块402与定位套403配合时,所述插板301与坐垫压板201相平行。

优选的,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臂本体包括用来与夹具本体1相连的铰接座203,所述铰接座203的底部垂直固定设置第一连接臂204,所述第一连接臂204的下端垂直固定设置第二连接臂205,所述第二连接臂205的两端垂直向下设置卡板206;

所述坐垫压板201与其中一侧卡板206固定连接,所述定位套403固定设置在另一侧卡板206上;

所述转动轴202固定设置在两个卡板206之间。

优选的,如图3所示,两个卡板206的外侧对称设置调节板207,两个调节板207的上部后端固定设置有用来压紧座椅靠背的靠背压板208。

优选的,所述调节板207的底端与转动轴202的相应端部进行转动连接;

两个卡板206之间设置有位于转动轴202上部的调节杆209;

所述调节板207上设置有与调节杆209的相应端部进行配合的调节孔210,所述调节孔210为腰型孔;腰型孔的设计能对靠背压板208的俯仰角度进行微调以配合压紧座椅靠背。

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调节孔210共有三个,三个调节孔210的中心距转动轴202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

通过设置三个调节孔210,对靠背压板208的俯仰角度进行调整以适用不同俯仰角度的座椅靠背,以使靠背压板208能压紧在座椅靠背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支架303的前端设置有把手管305。

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定位气缸401通过导向座404与连接支架303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座404上设置有供定位块402出入的导向套405。

优选的,所述夹具本体1上设置有把手组件101。

一种汽车座椅装配用夹持机械手,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通过夹具本体1上部的移动机构,将本申请机械手拉至汽车座椅01存放位置,然后手扶插板组件前端的把手管305将插板301插入到座椅坐垫与座椅靠背搭接处缝隙中,并通过调整插板组件的前后位置使靠背压板208压紧在座椅靠背上,同时使坐垫压板201压紧在座椅的坐垫上;随后启动定位气缸401,使定位块402伸出插入到定位套403中,以此避免插板组件绕转动轴202转动,从而起到对插板组件定位的作用,同时此时插板301两端的限位板302位于座椅靠背的两侧,起到阻止插板301从座椅坐垫与座椅靠背搭接处缝隙中滑出的作用,如此便完成了对汽车座椅01的夹持,其中本申请机械手夹持汽车座椅01时的状态如图6所示。

随后借助移动机构,完成将汽车座椅提起、平移等动作,将汽车座椅01移动到汽车内部座椅安装孔上方,放下汽车座椅,进行装配。

装配完成之后,启动定位气缸401,使定位块402复位,向上拉动插板组件前端的把手管305,使插板组件绕转动轴202转动,以便将插板301以及插板301后端的限位板302从座椅坐垫与座椅靠背搭接处缝隙中滑出,以此取消对汽车座椅01的夹持。最后机械手在上部移动机构的作用下复位,等待下一次汽车座椅的夹持。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