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行人撞击经改善的前翼子板支撑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80371发布日期:2021-05-25 14:5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针对行人撞击经改善的前翼子板支撑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辆的领域,更具体地涉及机动车辆的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行人与车辆之间的撞击根据行人在撞击时刻上的侧向位置而主要发生在行人的腿部与保险杠之间以及行人的头部与发动机罩和/或车辆翼子板的上部之间。因此,有必要在车辆的前翼子板下方添加缓冲支撑件和/或撞击吸收器,以便减少碰撞对行人的影响。

已公布的专利文件ep2296958a1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前翼子板的撞击吸收支撑件。该支撑件包括与中间吸收区域联接的上下两个界面。该吸收区域包括多个呈v形的连接元件,这些连接元件具有在位于车辆前方的行人的撞击时被压碎的能力。但是所述支撑件包括多个连接元件,这使得所述支撑件较复杂、制造起来费时且向车辆上安置就位起来费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中的至少一个。更具体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简化现有的支撑件并且便于支撑件在撞击之后的替换。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前翼子板的上部侧边缘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前翼子板固定的第一固定界面;与车轮拱罩衬里(doubluredepassagederoue)固定的第二固定界面;使所述第一界面与所述第二界面联接的吸收区域,当行人的头部撞击到所述翼子板的边缘上时,所述吸收区域能够压缩变形,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吸收区域、所述第一界面和所述第二界面由起伏不平的带形成,所述界面中的每个包括多个不同的(distinctes)固定区域。

有利地,所述带形成一个连在一起的零件,该零件在结构上成单件。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固定区域由所述带的起伏部的顶部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带的起伏部的顶部中的每个纵向地延伸,以便形成所述第一界面的两个不同的固定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界面的固定区域中的每个包括孔口以及与所述带连成一体的螺母。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第二固定界面的固定区域中的每个包括处在所述区域上的辅助孔口,所述辅助孔口相对于所述带的纵向中轴线侧向偏移。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辅助孔口中的每个具有小于5mm的直径。

有利地,这些孔口的使命在于允许在行人撞击之后固定用于替换的支撑件。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支撑件的一端还包括与前照灯固定的第三固定界面。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第三界面与所述第一界面的固定区域直接相邻。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所述带具有纵向加强肋,所述纵向加强肋处在所述带的在所述第一界面与所述第二界面之间的折弯部(plis)处。

有利地,所述第二界面的固定区域包括处在所述带的起伏部的顶部中的一个上的两个区域,所述顶部由处在所述区域之间的凸出部分(ressaut)纵向地延伸。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一种机动车辆,所述机动车辆的前部在每侧上包括:前照灯;车轮拱罩衬里;与所述车轮拱罩衬里相邻的前翼子板;以及,使所述车轮拱罩衬里与所述前翼子板的上部侧边缘联接的支撑件;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支撑件是根据本发明的支撑件,并且所述前照灯与所述支撑件固定。

有利地,所述前照灯与所述支撑件的前端部固定,更有利地,所述前照灯与所述支撑件的第三界面固定,所述第三界面与所述第一界面的固定区域直接相邻。

本发明的措施的有利之处在于,所述措施能够减少在车辆的前部结构的装配时所需的零件的数量,且还能够减少用于维持所述结构的电焊焊接点的数量。附带地,本发明能够减少车辆的总质量,且能够减少车辆本身的制造成本及其制造所需的工具。另外,所述支撑件能够实施与位于前部的前照灯、与相对于所述支撑件侧向地定位的前翼子板以及与位于所述支撑件下方的车轮拱罩衬里的三重固定。由于所述支撑件包括起伏部,这能够改善车辆前翼子板的柔韧性,并因此能够限制在前部撞击时对行人造成的损害。所述支撑件还具有在车辆出售之后的优点,这是因为辅助孔口的存在能够便于在前部撞击之后更换支撑件。事实上,这些孔口用作引导以在车轮拱罩衬里中钻孔,以便通过铆钉将新的支撑件固定到所讨论的孔口中。最后,所述支撑件并不包括大量的不同零件,并因此在支撑件替换时的劳动时间较短。因此,更容易更换零件。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和附图,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清楚,在所述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支撑件的透视图,

-图3是装配在车辆的前部结构上的图2的支撑件的透视图,

-图4是在前照灯与支撑件之间的固定区域的剖视图;

-图5是装配在车轮拱罩衬里上的图2至图4的支撑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的透视图。机动车辆1的前部在每侧上包括与前翼子板5相邻的车轮拱罩衬里3。前照灯7处在前翼子板5前方,以改善驾驶员的视野。在与行人发生前部撞击时,撞击主要发生在行人的腿部和前保险杠9之间,以及接下来发生在行人的头部与前发动机罩11或相对于所述发动机罩11侧向的前翼子板5之间。因此,需要在前翼子板5位置上进行改善以便缓冲撞击,并由此限制对行人的头部造成的损害。该改善表现成如图2至图4上所画的支撑件的形式。还限定了纵向方向(x轴),所述纵向方向在图1中与车辆1的移动方向对应,以及在随后的附图中与支撑件的纵向中轴线对应。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前翼子板支撑件的视图。支撑件13采用起伏不平的带15的形式,所述带优选地具有由中间部分31分开的两个起伏部17。每个起伏部17包括前分支19和后分支21,所述前分支和所述后分支通过顶部23接合。带15的每个起伏部17的顶部23纵向地延伸,以形成固定区域23b,所述固定区域中的每个包括孔口23c。起伏不平的带15的中间部分31包括彼此平行并且通过倾斜的分支31c联接的两个平坦的分支(31a,31b)。第一分支31a相对于第二分支31b处在更高的高度上。

起伏不平的带15还包括折弯部29,所述折弯部定位在所述带15的不同部分的每个连接部处,一些折弯部29还具有纵向的加强肋29a。形成支撑件13的起伏不平的带15也具有多个不同的固定区域(23b,25)。定位在带15的前部处的起伏部17的前分支19的端部以及处在所述带15的后部处的起伏部17的后分支21的端部中的每个具有固定区域25,所述固定区域带有相对于所述带15的纵向中轴线(x)偏移的辅助孔口25a。带15的中间部分31的分支(31a,31b)也形成了两个附加的固定区域25,这两个附加的固定区域中的每个带有相对于所述带15的纵向中轴线(x)偏移的辅助孔口25a。辅助孔口25a具有小于5mm的直径,该直径兼容用于接收铆钉。带15的前端部还具有与前照灯固定的第三固定界面27(该图2上不可见),该界面27形成能够允许固定所述前照灯的孔口27a。界面27与前部起伏部17的固定区域23b直接相邻。

图3是装配在车轮拱罩衬里上的根据本发明的支撑件的透视图。车轮拱罩衬里3具有平坦的中央部分3a,所述中央部分通过两个倾斜的中间部分3c与两个侧向部分3b连结。中央部分3a、侧向部分3b和中间部分3c处在带15的中间部分31下方。在该图上还可看到,带15与前翼子板5的上部侧边缘5a接触,所述带15在上文描述的固定区域23b位置上与所述上部侧边缘固定。因此,这些固定区域23b定位在使带15与前翼子板5固定的第一固定界面处。固定区域25定位在带15与车轮拱罩衬里3之间的第二界面处,这些区域25优选地与下方的车轮拱罩衬里3通过焊接(电阻焊焊接点)和/或通过粘合固定。带15因此形成了在第一界面与第二界面之间的吸收区域。

图4是支撑件和前照灯之间的连接部的剖视图。支撑件13的前端部具有与前照灯7固定的第三固定界面27。该固定优选地通过螺母27b来实施。

图5是装配在车轮拱罩衬里上的支撑件的剖视图。在该图上,可看到螺母23d,所述螺母在翼子板的上部侧边缘(该图5上不可见)与带15的起伏部17的顶部23之间创建连接。该图5还能够看到在前置的倾斜的中间部分3c与带15的中间部分31的倾斜片31c之间的偏移(a)。该偏移(a)对于补偿制造公差而言是重要的,并且优选地在2mm与8mm之间。

通常,在支撑件13在撞击后损坏的情况下,对于上文描述的辅助孔口25a的使用允许在售后中将用于替换的支撑件13定位在车轮拱罩衬里3上。这些孔口的使命在于允许支撑件13良好地定位在衬里3上,随后允许在给衬里钻孔之后借助于铆钉(这些附图上不可见)固定所述支撑件13,以便允许所述支撑件13维持在所述衬里3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