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18745发布日期:2021-02-03 14:38阅读:4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履带车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履带式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履带车。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履带车正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种复杂环境,特别是在危险环境监测、未知区域探测、行星探测、救援搜索、排爆等各种领域,履带车可以代替工人执行具有危险性的工作。
[0003]
现有的履带车为了跨越障碍都有较为强劲的动力,但于此同时履带车的体积较为笨重,且容易产生较大的震动无法平稳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体积小、重量轻和运行时不会产生较大震动能够平稳运行的一种履带车。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履带车,包括车架、安装在所述车架内的驱动机构和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左右两侧的履带轮,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履带轮转动,所述履带轮包括履带本体、第一主支撑、第二主支撑和第三主支撑,所述第一主支撑、所述第二主支撑和所述第三主支撑上分别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车架连接;
[0006]
所述第一主支撑、所述第二主支撑和所述第三主支撑的一端分别安装有传动轮,所述第一主支撑、所述第二主支撑和所述第三主支撑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在一起,所述履带本体绕设在所述传动轮上,所述第二主支撑上设置有一端与所述第二主支撑铰接的辅助支撑架,所述辅助支撑架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履带本体内侧接触的第一滚轮,所述辅助支撑架与所述第二主支撑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一阻尼器、所述第二主支撑和所述辅助支撑架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0007]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支撑设置在所述第二主支撑和所述第三主支撑的上方,所述第二主支撑设置在所述履带本体内靠近前端位置处,所述第三主支撑设置在所述履带本体内靠近后端位置处,所述第一主支撑和所述第二主支撑之间形成60
°
夹角,所述第二主支撑与所述辅助支撑架之间形成30
°
夹角,所述第三主支撑和所述第一主支撑之间形成160
°
的夹角。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主支撑上设置有向下的凸部,所述凸部上设置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与所述履带本体的内侧相接触,所述第二滚轮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主支撑上的所述传动轮的高度。
[0009]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车架内的燃油发动机、设置在所述燃油发动机顶部的油箱、与所述燃油发动机输出端连接的转向器、与所述转向器连接的减速器、与所述减速器连接的第一传动轴、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连接的万向接头、与所述万向接头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传动轴、与所述第二传动轴连接的差速器和通过所述差速器分别与
两个所述履带轮连接的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与所述第二主支撑上的所述传动轮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二主支撑上的所述传动轮转动。
[0010]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由两块合金钢板连接而成。
[0011]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的顶部设置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后端转动安装在所述车架的后端顶部位置处,所述承载板的前端与所述车架的前端之间设置有第二阻尼器。
[0012]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阻尼器有两个。
[0013]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主支撑上的所述传动轮上设置有油刹系统。
[0014]
进一步的,还包括操控杆,所述操控杆转动安装在所述车架的前端,所述操控杆为中空结构设计,所述操控杆上设置有操作控制台。
[0015]
进一步的,所述操控杆的杆体可折叠设计。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7]
本发明通过在履带本体内设置三根主支撑极大的减轻了履带车的自身重量,通过在第二主支撑上铰接辅助支撑架并在第二主支撑与辅助支撑架之间设置设置第一阻尼器极大的降低了履带车在跨越障碍物时产生的震动使履带车在运行时更加的平稳。本发明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降低履带车的重量和运行时发生的震动,能够运行的更加平稳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附图说明
[0018]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履带车的立体视图;
[0020]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履带车的后视图;
[0022]
图4为图3中b-b的剖视图;
[0023]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履带车的履带本体内的部件的结构视图;
[0024]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履带车的锁死机构的半剖视图。
[0025]
附图标记说明:
[0026]
1-车架,2-履带轮,21-履带本体,211-履带内齿,212-棱条,213-凸台,22-第一主支撑,23-第二主支撑,24-第三主支撑,241-凸部,242-第二滚轮,243-连接板,25-传动轮,251-传动齿,26-辅助支撑架,261-第一滚轮,27-第一阻尼器,28-锁死机构,281-螺纹柱,282-螺母,283-挡环,284-把手,3-连接杆,4-承载板,5-第二阻尼器,6-驱动机构,61-燃油发动机,62-油箱,63-转向器,64-减速器,65-第一传动轴,66-万向接头,67-第二传动轴,68-差速器,69-第三传动轴,7-操控杆,71-操作控制台,8-油刹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将结合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发明保护
的范围。
[0028]
需要说明,若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9]
另外,若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多个”指两个以上。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0]
参见图1至图6。
[0031]
本发明一种履带车,包括车架1、安装在所述车架1内的驱动机构6和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1左右两侧的履带轮2,所述驱动机构6驱动所述履带轮2转动,所述履带轮2包括履带本体21、第一主支撑22、第二主支撑23和第三主支撑24,所述第一主支撑22、所述第二主支撑23和所述第三主支撑24上分别连接有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与所述车架1连接;
[0032]
所述第一主支撑22、所述第二主支撑23和所述第三主支撑24的一端分别安装有传动轮25,所述第一主支撑22、所述第二主支撑23和所述第三主支撑24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在一起,所述履带本体21绕设在所述传动轮25上,所述第二主支撑23上设置有一端与所述第二主支撑23铰接的辅助支撑架26,所述辅助支撑架26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履带本体21内侧接触的第一滚轮261,所述辅助支撑架26与所述第二主支撑23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阻尼器27,所述第一阻尼器27、所述第二主支撑23和所述辅助支撑架26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0033]
本发明通过在履带本体内设置三根主支撑极大的减轻了履带车的自身重量,通过在第二主支撑上铰接辅助支撑架并在第二主支撑与辅助支撑架之间设置设置第一阻尼器极大的降低了履带车在跨越障碍物时产生的震动使履带车在运行时更加的平稳。
[0034]
优选的,所述传动轮25的左右两个侧面分别具有一圈传动齿251,所述传动齿251不超出所述传动轮25的圆周面,所述履带本体21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传动轮25啮合配合的履带内齿211所述履带内齿211与所述传动齿251相啮合。这样设计,大大降低了啮合部的压强,减轻了履带本体的磨损破坏,降低了对履带本体的材料性能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履带本体的使用寿命。
[0035]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支撑22、所述第二主支撑23和所述第三主支撑24的另一端通过锁死机构28相互连接在一起,所述锁死机构28包括螺纹柱281和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柱281一端的螺母282,所述螺纹柱281的另一端设置有挡环283,所述螺纹柱281穿过各所述第一主支撑22、所述第二主支撑23和所述第三主支撑24的另一端与所述螺母282螺接并将各所述主支撑的另一端锁紧。这样设计,通过旋紧螺母,在挡环和螺母的夹紧力下将各主支撑锁紧,当履带轮出现问题需要拆卸维修时,直接打开锁死机构即可将各个主支撑分离开来,能够有效降低修理拆卸时的工作量,极大的提高了维修的效率。
[0036]
更优选的,所述螺柱的另一端还设置有便于转动所述螺纹柱281的把手284,所述
把手284设置在所述挡环283的外部。这样设计,在进行转动螺纹柱时通过转动把手即可带动螺纹柱进行转动,无需借助其他工具手动即可实现螺纹柱的拆卸,极大的提高了维修的便捷性。
[0037]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支撑22、所述第二主支撑23和所述第三主支撑24的另一端与所述螺纹柱281螺纹配合。这样设计,可以进一步的增强螺纹柱与各主支撑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其连接的更牢靠,使各主支撑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易发生变化,在受到震动时螺纹柱不易发生松动现象。
[0038]
具体实施中,所述螺纹柱281上的螺纹采用粗牙螺纹。这样设计,螺纹柱能够快速的安装和拆卸,并且螺纹柱的受力性好,能够承受较大的拉力及冲击力。
[0039]
优选的,所述履带本体21采用高强度塑胶材质,所述履带本体21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凹凸状的棱条212,所述棱条212的朝向前方的一面和所述棱条212的朝向后方的一面均设置有长条状的凸台213。这样设计,采用高强度塑胶材质,履带车在道路上运行时可以极大的降低履带本体对道路的破坏,同时高强度塑胶的质量轻以进一步降低履带车的重量,并且高强度塑胶在与传动轮配合传动的时候震动小,通过设置凹凸状的棱条可以使履带轮的抓地力更强,能够胜任各种崎岖地形。
[0040]
优选的,所述履带内齿211与所述棱条212错位排列,所述履带内齿211的后齿根的底端设置在相应所述棱条212的中部位置处。这样设计,在履带轮前进过程中,传动轮给履带内齿施加一个向后的力,地面给棱条施加一个向前的力,两个力之间产生相互挤压效果,使履带内齿和棱条的齿根位置不易产生破坏,提高了履带本体的使用寿命。
[0041]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3设置有三根,三根所述连接杆3的中部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1上,三根所述连接杆3的两端对称设置在所述车架1的两侧并分别与设置在所述车架1两侧的履带轮2上的所述第一主支撑22、所述第二主支撑23和所述第二主支撑23一一对应连接。通过连接杆将履带轮安装在履带车的车本体上,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还起到控制第一主支撑、第二主支撑第三主支撑之间相对位置的作用。
[004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支撑22设置在所述第二主支撑23和所述第三主支撑24的上方,所述第二主支撑23设置在所述履带本体21内靠近前端位置处,所述第三主支撑24设置在所述履带本体21内靠近后端位置处,所述第一主支撑22和所述第二主支撑23之间形成60
°
夹角,所述第二主支撑23与所述辅助支撑架26之间形成30
°
夹角,所述第三主支撑24和所述第一主支撑22之间形成160
°
的夹角。这样设计,可以使履带车具有更好的跨越障碍物的能力。
[0043]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主支撑24上设置有向下的凸部241,所述凸部241上设置有第二滚轮242,所述第二滚轮242与所述履带本体21的内侧相接触,所述第二滚轮242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主支撑24上的所述传动轮25的高度。这样设计,通过设置第二滚轮增大了第三主支撑与履带本体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履带车运转时的可靠性,通过使第二滚轮的高度低于第三主支撑上的传动轮的高度,使履带本体在绷紧后在第二滚轮与第三主支撑上的传动轮之间形成一个角度,在跨越障碍物时可以避免履带车产生跳动。
[0044]
优选的,所述第二滚轮242设置有前后两组,每组包含有两个所述第二滚轮242,两个所述第二滚轮242通过转动轴连接在所述第三主支撑24的两侧,所述连接轴穿设在所述凸部241上,所述前后两组之间设置有连接板243,所述连接板243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三
主支撑24的两侧并处在所述第二滚轮242和所述第三主支撑24之间,所述转动轴穿过所述连接板243并与所述连接板243过渡配合。这样设计,可以避免在履带车发生较大震动时第二滚轮与第三主支撑之间发生断裂分离,提高了第二滚轮的承受冲击的能力,提高了履带车的可靠性,使履带车运行的更安全。
[004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6包括设置在所述车架1内的燃油发动机61、设置在所述燃油发动机61顶部的油箱62、与所述燃油发动机61输出端连接的转向器63、与所述转向器63连接的减速器64、与所述减速器64连接的第一传动轴65、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65连接的万向接头66、与所述万向接头66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传动轴67、与所述第二传动轴67连接的差速器68和通过所述差速器68分别与两个所述履带轮2连接的第三传动轴69,所述第三传动轴69与所述第二主支撑23上的所述传动轮25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二主支撑23上的所述传动轮25转动。这样设计,通过以燃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源使履带车的动力更强劲,续航更持久,通在燃油发动机输出端连接转向器可以调节燃油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的方向,通过连接万象接头可以解决第一传动轴与第二传动轴转动轴线不一致的问题,通过设置差速器从而使履带车可进行转向控制,通过将第三传动轴带动第二主支撑上的所述传动轮转动并带动履带本体产生运动完成了履带车前轮驱动式设置,从而提高了履带车的跨越障碍的能力,并且使履带车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
[0046]
优选的,所述减速器64为行星减速器。这样设计,使用行星减速器可以减小减速器的空间大小,便于减小履带车的整体体积。
[0047]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车架1由两块合金钢板连接而成。这样设计,大大降低了车架自身的重量,达到减轻履带车重量的目的。
[0048]
优选的,所述车架1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与两块所述合金钢板连接。这样设计,在履带车运行时可以放置地上的凸起物对车架内的物体产生损坏。
[0049]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车架1的顶部设置有承载板4,所述承载板4的后端转动安装在所述车架1的后端顶部位置处,所述承载板4的前端与所述车架1的前端之间设置有第二阻尼器5。这样设计,通过设置第二阻尼器减轻了承载板的震动,使履带车在崎岖不平的路上也能平稳运行。
[005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阻尼器5设置有两个。这样设计,更进一步的提高的减震的效果,设计合理。
[0051]
优选的,所述第一阻尼器27和第二阻尼器5都选用弹簧阻尼器。
[005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支撑23上的所述传动轮25上设置有油刹系统8。这样设计,因为第二主支撑上的传动轮为主动轮,将油刹系统设置在第二主支撑上的所述传动轮上可以更好的对履带车制动并且能够降低因制动原因传动轮对履带本体产生的损坏。
[0053]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操控杆7,所述操控杆7转动安装在所述车架1的前端,所述操控杆7为中空结构设计,所述操控杆7上设置有操作控制台71。这样设计,通过操控杆与车架转动安装,在不使用履带车时可以转动操控杆使操控杆折叠进而降低履带车对空间的占用,通过将操控杆设计为中空状可在内部穿过电路,使履带车看起来整洁,不显散乱。
[005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操控杆7的杆体可折叠设计。这样设计,可以进一步的降低履带车对空间的占用,设计合理。
[005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更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