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立柱构造及车辆用立柱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597374发布日期:2021-06-22 17:1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立柱构造及车辆用立柱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立柱构造及车辆用立柱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9-064493号公报中公开有通过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柱外部件(外部部件)和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柱内部件(内部部件)来形成闭合截面的骨架的车辆用立柱构造。在日本特开2019-064493号公报中公开的柱外部件中,设置有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的开放截面部。另一方面,在柱内部件设置有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的开放截面部。并且,柱外部件和柱内部件使双方的开放截面部中的从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及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延伸设置的凸缘部重合并接合。由此,通过柱外部件及柱内部件的开放截面部形成了闭合截面。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柱内部件的开放截面部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在柱外部件的开放截面部的外侧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呈凸状。因此,在接合车辆前方侧的凸缘部时,接合用的设备和柱内部件的开放截面部容易发生干涉,因此为了避免干涉需要确保充分的作业空间。

另一方面,由于车辆前方侧的凸缘部沿前风窗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配置,因此若想使车辆前方侧的凸缘部延长而确保作业空间,则骨架部件会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大型化,可能会遮挡驾驶员的视野。因此,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这一点有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考虑上述情况,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车辆驾驶时确保宽广视野的车辆用立柱构造及车辆用立柱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具备:柱外部件,具有第一开放截面部,所述第一开放截面部沿配置于车辆的前面的前风窗玻璃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延伸,且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柱内部件,配置于上述柱外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且具有第二开放截面部,所述第二开放截面部沿上述前风窗玻璃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延伸,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且配置于上述第一开放截面部的内侧而与上述第一开放截面部一起形成闭合截面;前方接合部,将上述柱外部件的上述第一开放截面部及上述柱内部件的上述第二开放截面部中的构成车辆前方侧的壁的前壁彼此接合;及后方接合部,将上述柱外部件及上述柱内部件中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接合。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中,在具有第一开放截面部的柱外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配置有具有第二开放截面部的柱内部件。柱外部件的第一开放截面部沿配置于车辆的前面的前风窗玻璃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延伸,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另一方面,柱内部件的第二开放截面部的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配置于第一开放截面部的内侧。并且,第一开放截面部和第二开放截面部的构成车辆前方侧的壁的前壁彼此通过前方接合部而接合。另外,柱外部件及柱内部件中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通过后方接合部接合。由此,由第一开放截面部和第二开放截面部形成了闭合截面。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柱外部件的第一开放截面部和柱内部件的第二开放截面部双方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第二开放截面部配置于第一开放截面部的内侧。因此,能够使第二开放截面部的前壁从车辆后方侧与第一开放截面部的前壁重合,使双方的前壁的一部分成为接合用的凸缘部。另外,能够将接合用的设备插入第二开放截面部的内侧,因此成为容易确保作业空间结构。由此,若与例如柱内部件的开放截面部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的结构相比较,则容易确保接合用的作业空间,从而抑制了接合用的凸缘部的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大型化。结果,柱外部件和柱内部件不会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型化,能够使因车辆用立柱产生的驾驶员的死角减少。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是在第一方式中记载的结构中,上述柱外部件通过上述第一开放截面部和从上述第一开放截面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第一凸缘部,从而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上述柱内部件通过上述第二开放截面部和从上述第二开放截面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第二凸缘部,从而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上述后方接合部将上述第一凸缘部和上述第二凸缘部接合。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中,在第一开放截面部及第二开放截面部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即,柱外部件及柱内部件的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由此,作为用于形成前方接合部的凸缘部的柱外部件及柱内部件的前壁和用于形成后方接合部的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能够沿大致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由此,抑制了因接合用的凸缘部而柱外部件及柱内部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型化。结果,能够使因车辆用立柱产生的驾驶员的死角减少,能够拓宽驾驶员在车辆驾驶时的视野。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是在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中记载的结构中具备:前柱部,构成车辆用立柱的一部分,通过上述柱外部件和上述柱内部件而形成为柱状;后柱部,构成车辆用立柱的另一部分,相对于上述前柱部在车辆后方侧空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并且沿上述前柱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为柱状;及侧玻璃,配置于车辆的侧面,并且通过架设于上述前柱部与上述后柱部之间而覆盖由上述前柱部和上述后柱部形成的开口。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中,车辆用立柱具备由柱外部件和柱内部件构成的前柱部和在前柱部的车辆后方侧空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后柱部。进一步地,在前柱部与后柱部之间架设有侧玻璃。因此,驾驶员能够从前柱部与后柱部之间通过侧玻璃视觉确认车辆外部。由此,能够拓宽驾驶员在车辆驾驶时的视野。

另外,即使缩小前柱部的截面积也能够通过调整后柱部的截面积来保持车辆用立柱整体的刚性及强度。由此,能够细窄地形成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前柱部,能够在有效地拓宽车辆驾驶时的行进方向上的视野的同时确保车辆用立柱的刚性及强度。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是在第三方式中记载的结构中,上述第一开放截面部的上述前壁具备:第一倾斜部,沿上述前风窗玻璃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倾斜,该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接合于所述第一倾斜部;及第二倾斜部,在比上述第一倾斜部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沿上述侧玻璃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倾斜,该车辆前方侧的端部接合于所述第二倾斜部。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中,在柱外部件的第一开放截面部中的前壁设置有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第一倾斜部沿前风窗玻璃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倾斜,构成与该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的接合面。另一方面,第二倾斜部在比第一倾斜部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沿侧玻璃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倾斜,构成与该车辆前方侧的端部的接合面。这样,将柱外部件的前壁作为接合面而接合有前风窗玻璃和侧玻璃的端部,在柱外部件的前壁不再需要外部板等外观部件的接合。由此,使车辆用立柱的车辆外侧的外观面的突起减少,能够保持平整性,能够使车辆前部的空气动力性能提高,并且能够使车辆的设计性提高。另外,能够抑制车辆用立柱的部件件数从而抑制重量的增加。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立柱的制造方法是应用了在第一方式~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记载的车辆用立柱构造的车辆用立柱的制造方法,包含:前方接合工序,将焊枪的前端插入上述柱内部件的第二开放截面部的内侧,使用设置于该前端的偏心电极通过点焊将上述第一开放截面部及上述第二开放截面部中的上述前壁彼此接合而形成上述前方接合部;及后方接合工序,通过点焊将上述柱外部件及上述柱内部件中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接合而形成上述后方接合部。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立柱的制造方法中,通过点焊形成将第一开放截面部及第二开放截面部中的前壁彼此接合的前方接合部和将柱外部件及柱内部件中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彼此接合的后方接合部。在此,在形成前方接合部的工序中,焊枪的电极为偏心电极。对该工序具体地进行说明,将焊枪的前端插入柱内部件的第二开放截面部的内侧。并且,使用设置于焊枪的前端的偏心电极将第一开放截面部及第二开放截面部中的前壁彼此接合,形成前方接合部。这样,使用偏心电极通过偏心点焊形成前方接合部的方法的情况与使用直电极形成前方接合部的方法相比较,能够减小在第二开放截面部的内侧所需要的焊枪的作业空间。由此,减小在第二开放截面部的内侧形成的空间,即减小第二开放截面部的截面积,即使充分地确保了立柱骨架的闭合截面部的截面积,也能够容易地避免焊枪和柱内部件的干涉,操作性优良。结果,能够在满足车辆用立柱的刚性的要求的同时,提高制造时的操作性。

在此,直电极是指电极的接触面与电极接合器(adapter)的轴为同心的点焊用的电极,偏心电极是指电极的接触面与电极接合器的轴不是同心的点焊用的电极。

如以上说明那样,第一方式及第二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能够使因车辆用立柱产生的驾驶员的死角减少,具有能够拓宽驾驶员在车辆驾驶时的视野这样的优良的效果。

第三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具有在有效地拓宽车辆驾驶时的行进方向的视野的同时,能够保持车辆用立柱的刚性及强度的优良的效果。

第四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能够使车辆前部的空气动力性能提高,并且能够使车辆的设计性提高。还具有能够抑制车体的重量增加这样的优良的效果。

第五方式的车辆用立柱的制造方法具有在满足车辆用立柱的刚性的要求的同时,能够提高制造时的操作性这样的优良的效果。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描述,其中:

图1是概略地示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的车辆的车身构造的侧视图。

图2是将沿图1的2-2线切断后的截面放大而示出的车辆用立柱的放大截面图。

图3是将在图2中示出的前柱部放大示出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用于对在图2中示出的前柱部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与图3对应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示出作为比较例的车辆用立柱构造的与图3对应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4对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的车辆1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lh表示车辆左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无特别描述而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的情况表示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下、在朝向行进方向的情况下的左右。

如图1所示,车辆10在车辆前方侧的车厢12内设置有驾驶座用的车辆用座椅14,驾驶员d就坐于该车辆用座椅14。

在车辆用座椅14的车辆前方侧配置有构成车辆10的前面的前风窗玻璃(以下,称为“前风挡玻璃16”)16。该前风挡玻璃16是将车厢12的内侧和车厢12的外侧隔开且板厚方向为大致车辆前后方向的透明的窗部件,侧视时随着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前风挡玻璃16的上端部与构成车顶18的前端部的前横梁(未图示)连接。另外,前风挡玻璃16的下端部与从车辆上方侧覆盖设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动力设备室的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向而配置,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板连接(均未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前风挡玻璃16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前风窗玻璃。

前风挡玻璃16以一定的板厚形成,以前风挡玻璃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分向车辆前方侧为凸起的方式成为稳定的弯曲形状。并且,在前风挡玻璃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具有侧窗玻璃22的前车门20的车辆前方侧,分别设置有作为车辆用立柱的左右一对的前立柱30。

如图1及图2所示,左右一对的前立柱30具备构成车辆前方部分的前柱部32和构成车辆后方部分的后柱部60。另外,在前柱部32与后柱部60之间架设有作为侧玻璃的立柱玻璃80。立柱玻璃80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时形成为长条的矩形状的透明的窗部件。另外,立柱玻璃80构成车辆10的前方部分中的侧面的一部分,并且覆盖由前柱部32和后柱部60形成的开口。以下,对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前立柱30进行说明,但是车辆宽度方向右侧的前立柱30也是同样的结构。

(前柱部)

前柱部32沿前风挡玻璃16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16a延伸。前柱部32的上端部在车顶18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边梁18a的前端部接合。另外,前柱部32的下端部与前立柱下部24的车辆上方侧的端部接合。前立柱下部24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延伸,下端部与构成前车门20用的车门开口部26的下部的车门槛28的前端部接合。

如图3所示,该前柱部32通过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柱外部件34和配置于柱外部件3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柱内部件40形成呈闭合截面构造的柱状的骨架。另外,柱外部件34及柱内部件40作为一例为钢板制。

(柱外部件)

柱外部件34具备构成车辆前方部分的第一开放截面部36和构成车辆后方部分的第一凸缘部38,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第一开放截面部36具备前壁36a、侧壁36b、后壁36c,与前柱部3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

前壁36a构成第一开放截面部36的车辆前方侧的壁,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该前壁36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稍微弯曲,与弯曲部36a1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为第一倾斜部36a2,与弯曲部36a1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为第二倾斜部36a3。

第一倾斜部36a2在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观察时从弯曲部36a1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沿前风挡玻璃16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16a而倾斜。并且,在该第一倾斜部36a2经由止水用的密封材料39接合有前风挡玻璃16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16a。

第二倾斜部36a3在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观察时从弯曲部36a1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延伸,沿立柱玻璃80中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80a而倾斜。并且,在该第二倾斜部36a3经由密封部件56接合有立柱玻璃80中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80a。该密封部件56以填埋前风挡玻璃16的端部16a与立柱玻璃80的端部80a的间隙的方式配置,通过密封部件56抑制雨水等向前风挡玻璃16与立柱玻璃80之间的浸入。

如图3所示,前壁36a的车辆前方侧由前风挡玻璃16和立柱玻璃80覆盖,前风挡玻璃16和立柱玻璃80构成前柱部32的车辆外侧的外观面。由此,前柱部32的车辆外侧的外观面通过透明的窗部件而统一质感,并且成为几乎未形成向车辆外侧突出的部位的光滑的曲面,构成为能够使外观面保持平整性。

另一方面,侧壁36b从前壁36a中的第二倾斜部36a3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辆后方侧且稍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另外,后壁36c从该侧壁36b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稍向车辆后方侧延伸,与前壁36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向而配置。

第一凸缘部38从后壁36c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在该第一凸缘部38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重合有柱内部件40的后述的第二凸缘部44。

(柱内部件)

如图3所示,柱内部件40配置于柱外部件3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构成前立柱30的骨架的一部分。该柱内部件40具备构成车辆前方部分的第二开放截面部42和作为构成车辆后方部分的凸缘部的第二凸缘部44,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第二开放截面部42由前壁42a、侧壁42b、后壁42c构成,垂直于前柱部32的延伸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另外,第二开放截面部42配置于柱外部件34中的第一开放截面部36的开放截面的内侧。

前壁42a构成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车辆前方侧的壁,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该前壁42a与柱外部件34中的前壁36a的第一倾斜部36a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前壁42a从车辆后方侧与第一倾斜部36a2重合。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壁36a的第一倾斜部36a2及前壁42a成为用于使柱外部件34的前端部和柱内部件的前端部接合的接合用的凸缘部。并且,前壁36a的第一倾斜部36a2和前壁42a通过前方接合部46而接合。此外,前方接合部46通过点焊形成。

另一方面,侧壁42b从前壁42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向车辆后方侧且稍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该侧壁42b与柱外部件34的侧壁36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向而配置。另外,后壁42c从该侧壁42b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稍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前壁42a和后壁42c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向而配置。

第二凸缘部44从后壁42c的后端部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该第二凸缘部44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与柱外部件34的第一凸缘部38重合。并且,第一凸缘部38和第二凸缘部44通过后方接合部48而接合。此外,后方接合部48通过点焊形成。由此,通过柱外部件34的第一开放截面部和柱内部件40的第二开放截面部形成闭合截面。

另外,在第二凸缘部4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面通过焊接等的方法接合有金属制的保持架50的一端。在该保持架50的另一端经由夹子52固定有树脂制的柱装饰品54。柱装饰品54沿前柱部32的延伸方向延伸,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向大致车辆前方侧开放的u字形状。柱装饰品54将前柱部32配置于u字形状的内侧而从车辆后方侧覆盖前柱部32。由此,柱装饰品54构成前柱部32的车厢内的外观面。

在此,如图3所示,在从驾驶员d的视点ep观察车辆前方侧的行进方向的情况下,视野的一部分被配置于驾驶员d的斜前方侧的前柱部32遮挡,因此对驾驶员d产生死角。需要说明的是,视点ep是指驾驶员d的两眼的中间点,是将驾驶员d的两眼连结的线的中点。另外,在图3中,设变成驾驶员d的死角的柱装饰品54的侧壁部54a之间的区域为死角区域r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一开放截面部36及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前壁36a、42a的一部分为用于形成前方接合部46的接合用的凸缘部。因此,在形成前方接合部46时,虽然需要将焊枪插入柱内部件40中的前壁42a的车辆后方侧的作业空间,但是由于第二开放截面部42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因此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内侧能够作为作业空间而利用。因此,不使前壁36a、42a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长就能够确保接合面,抑制了死角区域r2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扩大。另外,柱外部件34和柱内部件40的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大致s字形状,前壁36a、42a和第一凸缘部38及第二凸缘部44沿大致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由此,抑制了因第一凸缘部38及第二凸缘部44而死角区域r2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扩大。

(后柱部)

接下来,对前立柱30的构成车辆后方接合部的后柱部6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后柱部60配置于前柱部32的大致车辆后方侧。具体而言,后柱部60相对于前柱部32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空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另外,后柱部60沿前柱部32的延伸方向延伸,后柱部60的上端部在比前柱部32的上端部靠车辆后方侧与上边梁18a的前端部接合。另外,后柱部60的下端部在比前柱部32的下端部靠车辆后方侧处与前立柱下部24的上端部接合。

后柱部60由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的后柱外部件62和在比后柱外部件62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空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后柱内部件64形成骨架。另外,后柱外部件62及后柱内部件64作为一例是钢板制的。

后柱外部件62及后柱内部件64通过使从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延伸设置的前凸缘部66a及后凸缘部66b彼此重合,并将前凸缘部66a及后凸缘部66b彼此接合,形成闭合截面构造的骨架。

后柱外部件62侧的前凸缘部66a沿立柱玻璃80中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80b而倾斜。并且,在后柱外部件62的前凸缘部66a经由止水用的密封材料67接合有立柱玻璃80中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80b。

进一步地,在后柱外部件6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通过焊接等的方法接合有金属制的第一保持架68的一端。在该第一保持架68安装有开口装饰件70。另外,前车门20的密封部件(符号省略)能够抵接于后柱外部件62。

另外,在后柱内部件64侧的后凸缘部66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利用焊接等的方法接合有金属制的第二保持架72的一端。在该第二保持架72的另一端经由夹子74而固定有树脂制的后柱装饰品76。该后柱装饰品76沿后柱部60的延伸方向延伸,以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覆盖后柱部60的方式配置。并且,后柱装饰品76构成后柱部60的车厢内的外观面。

如图2所示,在上述结构的前立柱30中,在从驾驶员d的视点ep观察车辆侧方侧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架设于前柱部32与后柱部60之间的立柱玻璃80视觉确认车辆外部。在图2中利用视觉确认区域r1图示出驾驶员d通过立柱玻璃80能够视觉确认的区域。

(车辆用立柱的制造方法)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立柱构造中虽然具有用于减少因前立柱30产生的驾驶员d的死角的多种特征,但是进一步从在满足前立柱30的刚性的要求的同时提高操作性的观点出发,前柱部32的柱外部件34和柱内部件40通过后述的前方接合工序和后方接合工序而被接合。

如图4所示,前方接合工序是使用点焊的方法将柱外部件34及柱内部件40的前壁36a、42a接合并形成前方接合部46的工序。在该前方接合工序中,使用第一焊枪82形成前方接合部46。第一焊枪82具有由未图示的插入电极和与插入电极对向而配置的偏心电极82b构成的一对的电极。偏心电极82b设置于第一焊枪82的一方的托架部的电极接合器82a的前端,并且大致l字形状地弯曲。因此,是与母材的接触面与电极接合器82a的轴不是同心的结构。

在前方接合工序中,通过利用第一焊枪82的一对电极夹持前壁36a、42a,加压并且流过电流而形成前方接合部46。此时,偏心电极82b插入柱内部件40的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内侧,插入电极在柱外部件34的前壁36a配置于车辆前方侧。并且,沿前壁36a、42a的延伸方向形成规定的数量的前方接合部46,前方接合工序完成。

在该前方接合工序中,在柱内部件40的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内侧插入偏心电极82b。因此,与在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内侧插入与电极接合器82a的轴同心的直电极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将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内侧的作业空间省空间化。因此,即使缩小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内侧的空间也能够容易地避免第一焊枪82和柱内部件40的干涉,操作性优良。另外,当能够缩小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内侧的空间,即,缩小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截面积时,由柱外部件34和柱内部件40形成的闭合截面部的截面积的确保变得容易。这样,根据上述的制造方法,能够确保车辆用立柱的截面刚性,制造时的操作性也优良。

另一方面,后方接合工序是在柱外部件34及柱内部件40的第一凸缘部38和第二凸缘部44形成后方接合部48的工序。具体而言,通过利用第二焊枪84的一对的电极夹持第一凸缘部38和第二凸缘部44而加压并且流过电流形成后方接合部48。并且,沿第一凸缘部38和第二凸缘部44的延伸方向形成有规定的数量的后方接合部48,后方接合工序完成。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焊枪84的一对电极由未图示的插入电极和与插入电极对向而配置的直电极84b构成。该直电极84b设置于第二焊枪84的一方的托架部的电极接合器84a的前端,并且和电极接合器84a的轴为同心。但不限于此,第二焊枪的电极也可以是偏心电极。

(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将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与在图5中示出的车辆用立柱90比较并进行说明。

在图5中示出的车辆用立柱90中,形成于柱外部件92的开放截面部92a和形成于柱内部件94的开放截面部94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接合而形成闭合截面。另外,柱外部件92和柱内部件94从开放截面部92a、94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延伸设置有凸缘部93a、93b,使彼此的凸缘部重合并接合。

另外,在车辆用立柱90中,柱外部件92的开放截面部92a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柱内部件94的开放截面部94a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因此,柱内部件94的开放截面部94a配置于柱外部件92的开放截面部92a的外侧,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凸出。因此,在将车辆前方侧的凸缘部93a彼此接合时,由于接合用的设备和开放截面部94a容易发生干涉,因此为了避免干涉需要确保足够的作业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凸缘部93a彼此沿前风窗玻璃9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配置,因此若想使凸缘部93a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长来确保作业空间,则造成柱外部件92和柱内部件94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大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前立柱30中,在前柱部32中,柱外部件34的第一开放截面部36和柱内部件40的第二开放截面部42双方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第二开放截面部42配置于第一开放截面部36的内侧。因此,使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前壁42a从车辆后方侧重合于第一开放截面部36的前壁36a,能够使双方的前壁36a、42a的一部分为接合用的凸缘部。另外,由于能够将焊枪等的接合用的设备插入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内侧,因此成为容易确保作业空间的结构。由此,与在图5中示出的车辆用立柱90相比较,抑制了构成接合用的凸缘部的前壁36a、42a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大型化。结果,柱外部件34和柱内部件40不会向车辆宽度方向大型化,而能够使因前立柱30而产生的驾驶员d的死角减小。

另外,由于第一开放截面部36及第二开放截面部42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放的开放截面形状,因此能够在第一开放截面部36及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前风挡玻璃16侧(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使前壁36a、42a彼此重合。因此,与以往的立柱构造同样地能够在前柱部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置凸缘部(前壁36a、42a)。结果,能够容易地形成与配置于前柱部32的车辆上方侧及下方侧的上边梁18a和前立柱下部24的连结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开放截面部36及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向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第一凸缘部38及第二凸缘部44。即,柱外部件34及柱内部件40的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s字形状。由此,成为用于形成前方接合部46的凸缘部的柱外部件34及柱内部件40的前壁36a、42a和用于形成后方接合部48的第一凸缘部38及第二凸缘部44能够沿大致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由此,通过接合用的凸缘部抑制了柱外部件34及柱内部件4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型化。结果,能够使因前立柱30产生的驾驶员d的死角减少,能够拓宽驾驶员d在车辆驾驶时的视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前立柱30中具备由柱外部件34和柱内部件40构成的柱状的前柱部32和在前柱部32的车辆后方侧空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后柱部60。进一步地,在前柱部32与后柱部60之间架设有立柱玻璃80。因此,驾驶员d能够从前柱部32与后柱部60之间通过立柱玻璃80视觉确认车辆外部。由此,能够拓宽驾驶员d在车辆驾驶时的视野。

另外,即使缩小前柱部32的截面积也能够通过调整后柱部60的截面积而保持前立柱30整体的刚性及强度。由此,能够细窄地形成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前柱部32,能够在有效地拓宽在车辆驾驶时的行进方向上的视野的同时确保前立柱30的刚性及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柱外部件34的第一开放截面部36中的前壁36a设置有第一倾斜部36a2和第二倾斜部36a3。第一倾斜部36a2沿前风挡玻璃16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16a而倾斜,构成与端部16a的接合面。另一方面,第二倾斜部36a3在与第一倾斜部36a2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沿立柱玻璃80的车辆前方侧的端部80a而倾斜,构成与端部80a的接合面。这样,以柱外部件34的前壁36a为接合面而接合有配置于车辆10的前面及侧面的玻璃部件的端部,在柱外部件34的前壁36a成为不需要外部板等的外观部件的构造。由此,能够使前立柱30的车辆外侧的外观面的突起减少而保持平整性,从而能够使车辆10的前部的空气动力性能提高,并且使车辆10的设计性提高。另外,能够抑制车辆用立柱的部件件数从而抑制重量的增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立柱30的制造工序中,通过点焊形成有将第一开放截面部36及第二开放截面部42中的前壁36a、42a彼此接合的前方接合部46和将作为柱外部件34及柱内部件40的车辆后方侧的端部的第一凸缘部38及第二凸缘部44接合的后方接合部48。在此,在形成前方接合部46的前方接合工序中,焊枪82的电极为偏心电极82b。

对该工序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将第一焊枪82的前端插入柱内部件40的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内侧。并且,通过设置于第一焊枪82的前端的偏心电极82b将第一开放截面部36及第二开放截面部42中的前壁36a、42a彼此接合,形成前方接合部46。这样,使用偏心电极82b形成前方接合部46的方法的情况与使用直电极84b形成前方接合部46的方法相比较,能够缩小在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内侧所需要的焊枪的作业空间。由此,缩小形成于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内侧的空间,即,缩小第二开放截面部42的截面积,即使充分地确保了立柱骨架的闭合截面部的截面积也能够容易地避免焊枪82和柱内部件40的干涉,操作性优良。结果,能够在满足前立柱30的刚性的要求的同时,提高制造时的操作性。

[补充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立柱30为具备前柱部32和后柱部60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具备前柱部32,不具备后柱部60的前立柱。在该情况下,前柱部32配置于在车辆10的前面配置的前风挡玻璃1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一端与在车辆的侧面配置的侧窗玻璃22之间。另外,成为在柱外部件34的前壁36a接合有前风挡玻璃16及作为侧玻璃的侧窗玻璃22的端部的结构。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前风挡玻璃16、侧窗玻璃22、立柱玻璃80不限于玻璃制的,也可以是树脂制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前柱部32的前方接合部46利用具备偏心电极82b的第一焊枪82形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前方接合部46使用具备与第二焊枪84同样的直电极84b的焊枪而形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