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04281发布日期:2020-10-30 21:1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重单元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尤其是一种配重单元用新型小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的配重搬运和安拆都是依靠人力,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新型小车通过对吊篮配重单元进行机械化操作,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专利文献cn107804128a公开了一种移动小车,特别涉及一种小车。该小车包括车架、车桥和多个车轮,所述车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车桥靠近第一端部的位置和车架可转动连接,所述车桥靠近第二端部的位置和车架弹性连接,所述车轮分别连接在车桥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当所述小车在不平整路面行进时,所述车桥绕车桥和车架可转动连接的部位旋转,且所述车轮、车桥和车架之间的距离在弹性力作用下来回变化。该专利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配重单元。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包括:长圆管1、轮子安装板2、第一方管3、第二方管4、第三方管5、轮子13、支撑板16、第十方管17、连接件、连接板21;所述长圆管1的数量为2个;所述2个长圆管1分别设置于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的两侧;所述轮子安装板2与长圆管1相互连接;所述第二方管4与长圆管1相互连接;所述第二方管4、第一方管3与长圆管1相互垂直;所述第三方管5与第二方管4、第一方管3分别相连;所述第二方管4的数量为2个;所述第二方管4对称设置于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前部;所述第三方管5的数量为2个;所述第三方管5对称设置于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前部;所述第十方管17与长圆管1相互连接;所述第十方管17与支撑板16相连;所述支撑板16与长圆管1之间的夹角大于90°;所述轮子13通过连接件、连接板21安装到轮子安装板2上。

优选地,还包括:导向板6、第九方管14;所述导向板6与第三方管5相连;所述第九方管14与导向板6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第四方管7、第五方管8以及第六方管9;所述第四方管7与长圆管1相连;所述第四方管7设置于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的中部;所述第五方管8与第四方管7相垂直;所述第五方管8的一端与第一方管3相连;所述第五方管8的另一端与第六方管9相连;所述第六方管9与第五方管8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十方管17的数量为2个;所述2个第十方管17之间的距离为390mm。

优选地,还包括:所述支撑板16与长圆管1之间的夹角为99°。

优选地,还包括:第七方管10、第八方管11以及橡胶垫12;所述第七方管10与第六方管9相连;所述第七方管10与第六方管9相互垂直;所述第八方管11与第七方管10相连;所述第八方管11的下底面上设置有橡胶垫12。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螺栓18、垫片19以及螺母20;所述连接板21通过螺栓18、垫片19以及螺母20安装到轮子安装板2上。

优选地,还包括:定位板15;所述定位板15与长圆管1、支撑板16分别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使用便捷,尤其能够解决配重单元整体自重较大搬运问题,极大地降低了人员体力的消耗;

2、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新型小车与后支架和配重单元之间的定位;

3、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新型小车斜面运输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新型小车时配重单元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中:

长圆管1橡胶垫12

轮子安装板2轮子13

第一方管3第九方管14

第二方管4定位板15

第三方管5支撑板16

导向板6第十方管17

第四方管7螺栓18

第五方管8垫片19

第六方管9螺母20

第七方管10连接板21

第八方管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包括:长圆管1、轮子安装板2、第一方管3、第二方管4、第三方管5、第五方管8、第六方管9、轮子13、支撑板16、第十方管17、连接件、连接板21;所述长圆管1的数量为2个;所述2个长圆管1分别设置于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的两侧;所述轮子安装板2与长圆管1相互连接;所述第二方管4与长圆管1相互连接;所述第二方管4、第一方管3与长圆管1相互垂直;所述第三方管5与第二方管4、第一方管3分别相连;所述第二方管4的数量为2个;所述第二方管4对称设置于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前部;所述第三方管5的数量为2个;所述第三方管5对称设置于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前部;所述第十方管17与长圆管1相互连接;所述第十方管17与支撑板16相连;所述支撑板16与长圆管1之间的夹角大于90°;所述轮子13通过连接件、连接板21安装到轮子安装板2上。

优选地,还包括:导向板6、第九方管14;所述导向板6与第三方管5相连;所述第九方管14与导向板6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第四方管7、第五方管8以及第六方管9;所述第四方管7与长圆管1相连;所述第四方管7设置于适用于配重单元的小车的中部;所述第五方管8与第四方管7相垂直;所述第五方管8的一端与第一方管3相连;所述第五方管8的另一端与第六方管9相连;所述第六方管9与第五方管8相互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十方管17的数量为2个;所述2个第十方管17之间的距离为390mm。

优选地,还包括:所述支撑板16与长圆管1之间的夹角为99°。

优选地,还包括:第七方管10、第八方管11以及橡胶垫12;所述第七方管10与第六方管9相连;所述第七方管10与第六方管9相互垂直;所述第八方管11与第七方管10相连;所述第八方管11的下底面上设置有橡胶垫12。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螺栓18、垫片19以及螺母20;所述连接板21通过螺栓18、垫片19以及螺母20安装到轮子安装板2上。

优选地,还包括:定位板15;所述定位板15与长圆管1、支撑板16分别相连。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新型小车两侧均采用圆管进行焊接,其余位置采用方管进行焊接;零件16与圆管之间成99°夹角,方便配重与后支架安装完成后,新型小车可以轻松拉出;新型小车零件17之间的距离为390mm,两支撑杆作用在配重单元底部矩形管两侧,矩形管两侧间距为370mm,此处设计尺寸使得新型小车更容易将配重单元托起,方便新型小车的运输;考虑到新型小车与配重单元之间可能会发生相撞的问题,此处尺寸设置时,考虑了两边各有10mm的余量。新型小车底部采用倾斜的三角形导向板,当小车携带配重新型到后支架安装位置时,可缓慢将小车推至后支架位置,此时后支架底部方管会和导向板相撞。此时由于导向板的存在,可以调整角度,直至将配重单元放置在后支架相应位置。考虑到新型小车推送配重单元至后支架安装位置时,可能会出现后支架放到位后新型小车不容易拉出的问题。此处参考人机工程学,人体坐姿与竖直方向成9°时,此时坐姿较为端正,故此处选择该角度为9°,方便配重单元安装好后,将新型小车上端继续上翻,使得新型小车与配重单元脱离,且不与地面接触,方便新型小车从配重单元底部拉出。考虑此处若采用横向横梁则会和后支架底部方管支架产生干涉,配重单元无法轻松放置在后支架上,故此处采用内凹设计,使得新型小车可以更轻松的将配重单元进行安装。参考多数楼梯尺寸,此处按较为常规的楼梯尺寸进行设计。当小车需要运送配重单元上楼时,可在楼梯斜面上搭设木板,可采用木板之间通过自重对接的方式,进行安装,新型小车沿斜面向上,此时需两名操作工人在顶上采用绳子拉拽的方式将新型小车连同配重单元拉至楼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使用便捷,尤其能够解决配重单元整体自重较大搬运问题,极大地降低了人员体力的消耗;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新型小车与后支架和配重单元之间的定位;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新型小车斜面运输问题。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