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满足在农田中重载运输的履带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16287发布日期:2021-01-05 17:39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可满足在农田中重载运输的履带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满足在农田中重载运输的履带车,属于运输车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履带运输车是指用履带行驶代替车轮行驶的“汽车”。这种车对地面单位压力小,下陷小,附着能力强,行驶通过能力强,驾驶室、货厢平台或车厢则与普通轮式车辆基本一样,可以适用于沼泽、河滩、水田等地面条件内的运输,使其得到广泛应用。

国外对于履带运输车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在发达国家,履带运输车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履带运输车的制造技术已经趋于完善。目前的研究重点为提高履带运输车的环保性、舒适性、美观性以及智能化。

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履带车仍然存在不足,虽然当前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型式的履带运输车,来针对农田、滩地等区域的运输,但都是最大荷载不超过8t的小型机械,常见的都是5t以内的,无法满足如大型设备、重载材料的运输,且行驶速度缓慢。如大型供水工程,长距离的输水管道无可避免的将需要穿越沼泽、河滩、水田等区域,而大口径输水管道(如dn1800pccp管材)单根重量大、体积大,若要在沼泽、河滩、水田等区域内填筑一条满足运输条件的便道,成本将十分高昂且实施困难,既影响工期又增加成本。在此情况下,更换更合适的运输设备才是最佳方案,但是,市面上的履带运输设备,均无法满足15~20t以上的重载运输条件。因此,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现有履带运输设备技术,进行了履带式大型运输设备的研究,旨在研究生产一种可满足在农田中重载运输的履带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满足在农田中重载运输的履带车,此履带车可在水田中直接通行顺畅、稳定平衡性优良,具有一定的行驶速度、液压自卸功能,满足动力强劲荷载20t以上,结构简单、制作及操作方便,本履带车成果投入使用可节省填筑施工便道的费用,并节省便道填筑及钢板周转的时间,加快工期进度。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可满足在农田中重载运输的履带车,它包括履带式底盘,所述履带式底盘的两端通过履带轮轴安装有对称布置的履带轮,所述履带轮之间安装有履带,所述履带轮轴与用于驱动其转动的行走动力装置相连,所述行走动力装置安装在前车架的顶部,所述前车架通过前车梁与履带式底盘相连,所述前车架上安装有驾驶室,所述履带式底盘顶部设置有多根支撑梁,在支撑梁的顶部支撑有车厢托架,所述车厢托架的尾部底端通过三角架铰接在转轴上,所述转轴支撑安装在履带式底盘上,所述车厢托架和履带式底盘之间设置有自卸装置。

所述行走动力装置包括固定在前车架顶部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与变速箱的输入轴相连,所述变速箱的输出轴与传动轴相连,所述传动轴与车桥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车桥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履带轮轴相连,并驱动其转动。

所述发动机与用于供油的油箱相连,所述油箱固定安装在前车架的底部,所述发动机和变速箱整体安装在机头护罩的内部。

所述车厢托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车厢,所述车厢上靠近驾驶室的一端设置有防撞板,所述车厢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对大口径输水管道进行支撑的支撑架结构。

所述支撑架结构包括中间横杆,所述中间横杆的两端分别对称安装有伸缩套筒,所述伸缩套筒的两端对称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的另一端都分别固定安装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加工有弧形支撑槽,所述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上分别加工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通过插销与设置在伸缩套筒上的配合孔相配合。

所述自卸装置包括通过油缸铰座铰接在履带式底盘上的顶升油缸,所述顶升油缸的活塞杆末端与车厢托架的底端铰接相连,所述顶升油缸与安装在车架上的液压泵站相连。

所述履带式底盘的离地间隙至少为35cm;所述前车架的底部端面离地间隙至少为50cm。

所述履带采用整体式履带;整个履带车的车架采用型钢及钢板材料裁剪拼装焊接而成。

履带车的载重量至少为20t。

所述驾驶室所在的位置两侧设置有爬梯。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履带运输车,其具有结构简单、易制造、机组轻、荷载大、车箱宽、稳定性强的优点,同时满足一定的行走速度;通过采用履带行走方式,其能够很好的适应农田、低洼地等工作地面,同时能够很好的适应常年积水且地面根植淤土较厚,但工作地面比较平坦的场合;而且履带行走时,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外界不会对其造成太大的震动。

2、本发明采用整体式刚性车架,支重台车架和行驶系统机架为一体,采用潍坊动力6105增压,法士特变速箱,货箱侧翻自卸,满足动力强劲荷载达20t以上,结构简单、制作及操作方便。

3、本发明将车辆的柴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安装均安排在车头,距离地面高50cm,悬空布置,保证足够的行驶系统离地间隙,同时为保障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全部采用各类型钢及钢板焊接加工而成,与其他部位相互联系,在水田中直接通行顺畅、稳定平衡性优良,具有一定的行驶速度,可保证15km/h的速度连续行驶10小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机头护罩1、驾驶室2、车厢3、发动机4、变速箱5、前车架6、防撞板7、支撑梁8、油箱9、前车梁10、爬梯11、传动轴12、履带13、车厢托架14、三角架15、顶升油缸16、支撑架结构17、转轴18、履带式底盘19、履带轮20、履带轮轴21、油缸铰座22;

中间横杆1701、伸缩套筒1702、第一伸缩杆1703、第二伸缩杆1704、通孔1705、插销1706、支撑座1707、弧形支撑槽170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2,可满足在农田中重载运输的履带车,它包括履带式底盘19,所述履带式底盘19的两端通过履带轮轴21安装有对称布置的履带轮20,所述履带轮20之间安装有履带13,所述履带轮轴21与用于驱动其转动的行走动力装置相连,所述行走动力装置安装在前车架6的顶部,所述前车架6通过前车梁10与履带式底盘19相连,所述前车架6上安装有驾驶室2,所述履带式底盘19顶部设置有多根支撑梁8,在支撑梁8的顶部支撑有车厢托架14,所述车厢托架14的尾部底端通过三角架15铰接在转轴18上,所述转轴18支撑安装在履带式底盘19上,所述车厢托架14和履带式底盘19之间设置有自卸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的履带车可在水田中直接通行顺畅、稳定平衡性优良,具有一定的行驶速度、液压自卸功能,满足动力强劲荷载20t以上,结构简单、制作及操作方便,再投入使用之后可节省填筑施工便道的费用,并节省便道填筑及钢板周转的时间,加快工期进度。

进一步的,所述行走动力装置包括固定在前车架6顶部的发动机4,所述发动机4的输出轴与变速箱5的输入轴相连,所述变速箱5的输出轴与传动轴12相连,所述传动轴12与车桥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车桥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履带轮轴21相连,并驱动其转动。通过上述的行走动力装置能够用于提供履带车行走的动力,工作过程中,通过发动机4驱动变速箱5,并通过变速箱5驱动传动轴12,再由传动轴12驱动车桥,最终通过车桥驱动履带轮轴21,进而通过履带轮轴21带动履带13实现整个履带车的行走。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4与用于供油的油箱9相连,所述油箱9固定安装在前车架6的底部,所述发动机4和变速箱5整体安装在机头护罩1的内部。通过油箱9用于储油,油箱可加150l柴油,保障履带车在荷载状态下标准速度连续行驶10小时。最后,车身可自行喷涂外漆,提高车辆外观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车厢托架1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车厢3,所述车厢3上靠近驾驶室2的一端设置有防撞板7,所述车厢3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对大口径输水管道进行支撑的支撑架结构17。通过车厢3能够用于对整个装置进行支撑,通过防撞板7起到很好的保护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结构17包括中间横杆1701,所述中间横杆1701的两端分别对称安装有伸缩套筒1702,所述伸缩套筒1702的两端对称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一伸缩杆1703和第二伸缩杆1704,所述第一伸缩杆1703和第二伸缩杆1704的另一端都分别固定安装有支撑座1707,所述支撑座1707上加工有弧形支撑槽1708,所述第一伸缩杆1703和第二伸缩杆1704上分别加工有多个通孔1705,所述通孔1705通过插销1706与设置在伸缩套筒1702上的配合孔相配合。通过上述结构的支撑架结构17能够在运输过程中对大口径输水管道进行稳定的支撑,防止其运输过程中发生晃动,而且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管径的支撑需要,增强了其使用的灵和性。具体使用过程中,通过将大口径输水管道支撑在弧形支撑槽1708的顶部,并通过弧形支撑槽1708与管道的外壁相接触,进而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撑。当需要调节时,通过调节第一伸缩杆1703和第二伸缩杆1704在伸缩套筒1702的伸缩长度,进而调节两个弧形支撑槽1708之间的间距,最终达到调节其间距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自卸装置包括通过油缸铰座22铰接在履带式底盘19上的顶升油缸16,所述顶升油缸16的活塞杆末端与车厢托架14的底端铰接相连,所述顶升油缸16与安装在车架6上的液压泵站相连。通过采用上述的自卸装置其能够完成自卸功能,进而辅助完成后续的自动下料工作。当需要卸料时,通过顶升油缸16驱动车厢托架14实现顶升转动,进而实现卸料工作。其中具体的自卸装置布置方式,可以采用货箱侧翻自卸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履带式底盘19的离地间隙至少为35cm;所述前车架6的底部端面离地间隙至少为50cm。

优选的,考虑到在水田内作业,有一定的下陷深度,所以要保证足够的行驶系统离地间隙。行驶系统最小离地间隙一般为驱动轮轴下方横梁底部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这里设计离地间隙为35cm,所以设计车架时确定了驱动轮轴与下方横梁有足够的高度,从而确定行走车架。然后考虑柴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安装位置,把它们都安排在车头,距离地面更高约50cm,避免发生经常性触地。车架的设计是随着整机的设计一块块拼凑完善的,为保障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全部采用各类型钢及钢板焊接加工而成,与其他部位相互联系,为了简化结构、减少联接件,履带运输车的支重台车架和行驶系统机架做成整体式,即把它们焊接成一个整体结构了。

进一步的,所述履带13采用整体式履带;整个履带车的车架采用型钢及钢板材料裁剪拼装焊接而成。通过采用上述的整体式履带,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缓冲吸震的作用,进而使得在重载运输过程中,更加的平稳,保证了输送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履带车的载重量至少为20t。通过采用上述的载重量设计,其能够满足15~20t的重载运输条件,进而很好的满足了现有市面上没有重载运输车的缺陷。

进一步的,所述驾驶室2所在的位置两侧设置有爬梯11。由于驾驶室2的离地高度较高,通过采用爬梯11能够顺利的进入到驾驶室。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具体使用过程中,当需要进行输送作业时,通过将需要运载的大口径输水管道支撑在支撑架结构17的两个弧形支撑槽1708之间,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撑,然后,启动行走动力装置,通过行走动力装置用于提供履带车行走的动力,通过发动机4驱动变速箱5,并通过变速箱5驱动传动轴12,再由传动轴12驱动车桥,最终通过车桥驱动履带轮轴21,进而通过履带轮轴21带动履带13实现整个履带车的行走。

上述履带运输车的成功制作,实现了在水田、低洼地中长距离重载运输的的目标,减少换填路基、修建道路的费用,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运输效率,便利了建设工程中材料设备运输,可大量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市政供水及农田水利建设中,对履带式运输车的改良发展及扩大使用率有重大意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