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车、转运装置及物流配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84065发布日期:2020-12-15 08:2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人车、转运装置及物流配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配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车、转运装置及物流配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通过自动驾驶配送车配送的技术节约了人力成本并且提高了配送效率,受到了物流行业的广泛关注。

物流业的“最后一公里”是指包裹从中转站到顾客手中的最后一段距离,一般使用自动驾驶配送车来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无人配送。通常情况下,自动驾驶配送车在规定的配送地点等待顾客将货物取走,然后再返回中转站进行下一次配送。由于不同顾客的取货时间各不相同,自动驾驶配送车需要长时间等待所有的顾客取货完毕才可以返回中转站,导致其配送效率以及使用效率比较低,削弱了自动驾驶配送车的盈利能力,降低了配送系统的配送效率。

因此,亟需一种无人车、转运装置及物流配送系统,以提高货物配送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车、转运装置及物流配送系统,以避免无人车配送货物时长时间等待,提高无人车的配送效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人车,包括:

底盘,所述底盘上设置有沿所述底盘上表面延伸的导向凹槽,所述导向凹槽贯穿所述底盘的端面;以及

车厢,所述车厢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底盘上,并位于所述导向凹槽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凹槽在所述底盘上沿所述无人车的行驶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底盘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车厢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配合,以使所述车厢固定于所述底盘上;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脱离,以使所述车厢与所述底盘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定位结构的其中一个为定位柱,另一个为定位槽,所述定位柱能够插接于所述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柱设置有四个,四个所述定位柱呈矩形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定位柱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一种转运装置,用于转运上述的无人车的车厢,所述转运装置包括升降机构和传送带结构,所述传送带结构的传输端能够伸入所述无人车的底盘的导向凹槽内,所述升降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传送带结构上升,以将所述车厢抬离所述底盘;所述升降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传送带结构下降,以将所述车厢放置于所述底盘。

进一步地,所述传送带结构包括支架、带轮和套设于所述带轮上的传送带,所述升降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支架相连,所述带轮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中两个所述带轮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两端,所述带轮能够带动所述传送带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为液压缸、气缸或电推杆。

一种物流配送系统,包括上述的无人车和上述的转运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无人车相对于所述转运装置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无人车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传送带结构的传输端能够伸入所述底盘的所述导向凹槽内,所述升降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传送带结构上升,以将所述车厢抬离所述底盘;当所述无人车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升降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传送带结构下降,以将所述车厢放置于所述底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无人车,无人车包括底盘和设置于底盘上方的车厢,底盘上设置有沿底盘的上表面延伸的导向凹槽,导向凹槽贯穿底盘的端面,车厢位于导向凹槽的上方,通过车厢与底盘分离,使得无人车的货物配送功能和运输功能分开,避免了无人车长时间等待顾客取货,提高了无人车的配送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转运装置,用于转运上述无人车的车厢,通过升降装置将无人车的底盘和车厢分离,使得无人车的货物配送功能和运输功能分开,避免了无人车长时间等待顾客取货,提高了无人车的配送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物流配送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包括上述无人车和上述转运装置,通过升降装置将无人车的底盘和车厢分离,使得无人车的货物配送功能和运输功能分开,避免了无人车长时间等待顾客取货,提高了无人车的配送效率,有利于物流配送系统的标准化,便于其大规模部署或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车的左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车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流配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流配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物流配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中:

1、无人车;11、底盘;111、导向凹槽;12、车厢;121、储物柜;122、人机交互界面;

2、转运装置;21、升降机构;22、传送带结构;221、支架;222、带轮;223、传送带;3、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无人车1,无人车1包括底盘11和设置于底盘11上方的车厢12,底盘11上设置有沿底盘11的上表面延伸的导向凹槽111,导向凹槽111贯穿于底盘11的端面,车厢12可拆卸地设置于底盘11上,并位于导向凹槽111的上方。

如图3-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转运装置2及物流配送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包括无人车1和设置于配送区内的转运装置2,其中转运装置2包括升降机构21和传送带结构22,传送带结构22能够支撑并转运车厢12,转运装置2的传输端能够伸入导向凹槽111中,升降机构21能够带动传送带结构22上升,以将车厢12抬离底盘11,或带动传送带结构22下降,以将车厢12放置于底盘11。

通过转运装置2将无人车1的底盘11和车厢12分离,使得无人车1的货物配送功能和运输功能分开,避免了无人车1长时间等待顾客取货,提高了无人车1的配送效率,有利于物流配送系统的标准化,便于其大规模部署或推广。

在本实施例中,底盘11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图中未画出),车厢12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图中未画出)。当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配合,车厢12能够稳固地放置于底盘11上;当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分离,车厢12能够与底盘11分离。具体而言,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的其中一个为定位柱,另一个为定位槽,定位柱能够插接于定位槽内,以保证无人车1的底盘11与车厢12能够稳固连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底盘11与车厢12分离,导致车厢12丢失,和/或车厢12内的货物损坏。

进一步优选地,定位柱设置有四个,四个定位柱呈矩形设置于底盘11的上端面,定位槽与定位柱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底盘11与车厢12的可拆卸连接还可以通过磁力锁、粘接或卡扣等结构或连接形式来实现,其中磁力锁和卡扣的结构和工作过程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3-图5所示,传送带结构22包括支架221、带轮222和套设于带轮222上的传送带223,带轮222设置有至少两个,其中两个带轮222分别设置于支架221的两端,且能够带动传送带223转动,以实现车厢12的转运。

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21优选为液压缸,为了便于升降机构21的安装,在配送区内还设置有底座3,升降机构21安装在底座3上。液压缸的输出端,即活塞杆,与传送带结构22的支架221相连,并支撑该支架221。液压缸设置有两个,两个液压缸的活塞杆均与传送带结构22的支架221相连,以增加对传送带结构22的稳固支撑。在其他实施例中,升降机构21还可以为气缸或电推杆结构等,能够实现传送带结构22升降的机构为本领域内的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为了方便理解和描述,将无人车1在配送区的位置描述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如图3所示,当无人车1从货物中转站到达配送区后,无人车1相对于传送带结构22运动直至到达第一位置,此时,传送带结构22的传输端伸入底盘11上的导向凹槽111中。如图4所示,升降机构21带动传送带结构22沿竖直方向上升,传送带223抵接于车厢12的下端面并带动车厢12继续升高,直至将车厢12抬离底盘11。车厢12设置于传送带结构22上配送货物,使得无人车1的配送功能和运输功能分开,提高了无人车1的配送效率。

如图5所示,传送带结构22的传送带223上还支撑有货物配送完毕的另一个车厢12。当无人车1将装有货物的车厢12卸载到传送带结构22上后,无人车1由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后,升降机构21驱动传送带结构22下降,传送带结构22的另一端能够进入导向凹槽111内,并与货物配送完毕的另一个车厢12脱离接触,以使货物配送完毕的另一个车厢12放置于底盘11上,无人车1将货物配送完毕的另一个车厢12运回货物中转站,提高了无人车1的使用效率和配送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以图4方向为例,第一位置在传送带结构22的右端,第二位置在传送带结构22的左端。当无人车1位于第一位置时将装有货物或快递的车厢12卸载到传送带结构22后,当传送带结构22将装有货物的车厢12从右向左转运,货物配送完毕的另一个车厢12同时被转运至传送带结构22的另一端,即传送带结构22的左端,以便于与到达第二位置的无人车1的底盘11可拆卸地连接。

如图5所示,车厢12上设置有多个能够容纳货物的储物柜121,储物柜121具有能够打开或关闭储物柜121的内腔的柜门,在储物柜121内设置有照明灯(图中未画出),照明灯可以方便顾客在夜晚或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取走货物。

具体而言,该车厢12为常用的智能快递配送柜,可以实现快递的自动派送(收件人获取快递通知后来配送柜自助取件),且储物柜121还可以按照货物的尺寸设计为具有多种规格的内腔。车厢12上设置有人机交互界面122,以使得收件人能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122下达指令,可以实现储物柜121的打开或扫描顾客的信息码等操作,实现了配送货物的车厢12的智能化。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无人车1具有自动驾驶功能,因此,该无人车1还包括视觉摄像头(图中未画出),视觉摄像头设置于无人车1的车头顶端,用于拍摄无人车1的行车路径的图像,为无人车1的导航提供精确的视图信息,提高了无人车1导航精度。同时,无人车1能够根据行车路径的图像进行路径规划,避免拥堵的路况或碰撞障碍物,提高了无人车1的安全性和配送效率。

为了实现无人车1的精准移动,避免与周围环境或物体发生碰撞等情况,无人车1还包括多个测距雷达(图中未画出),多个测距雷达分别设置于无人车1的外周的侧壁上,用于测量无人车1与周围障碍物的间距。可以理解的是,无人车1还可以设置有激光导航,gps定位系统等结构,以提高无人车1的路径规划能力和导航精度,能够实现无人车1的精准导航的装置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为了方便理解,该物流配送系统的配送过程为:

首先,无人车1与装有货物的车厢12可拆卸地连接,无人车1按照规划路径移动至配送区,在配送区内,如图3和图4所示,无人车1运动至传送带结构22的右侧,传送带结构22伸入无人车1的底盘11的导向凹槽111内,升降机构21带动传送带结构22上升,以使得装有货物的车厢12与底盘11分离。然后,如图5所示,无人车1移动到传送带结构22的左侧,同时传送带结构22在转运装有货物的车厢12的同时,将货物配送完毕的另一个车厢12转运至传送带结构22的左端,升降机构21带动传送带结构22下降,传送带结构22的另一端进入无人车1的底盘11的导向凹槽111内,并与货物配送完毕的另一个车厢12脱离接触,货物配送完毕的另一个车厢12通过底部的定位槽与底盘11上的定位柱一一对应插接,可拆卸连接于底盘11上。然后,无人车1按照规划路径离开配送区,并将货物配送完毕的另一个车厢12运回货物中转站。

该物流配送系统将无人车1的底盘11和车厢12分离,由于车厢12具备独立的货物配送能力,使得无人车1的货物配送和运输功能分开,避免了无人车1长时间等待顾客取货,提高了物流配送系统的配送效率。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