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备胎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18318发布日期:2021-03-12 10:51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备胎舱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下框架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备胎舱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的汽车均布置有备用轮胎,备用轮胎是汽车行驶的一大保障。对于车内空间不同分配,目前基本将备用轮胎置于行李箱内或行李箱下方,是备用轮胎最常见到的两种方式,如图1和图2,将备胎16置于行李箱内,车内空间充裕,但是这种放置方式需要占用很大的车内空间,很难实现布置第三排座椅。如图3和图4为备胎16置于行李箱下方,主要考虑到第三排座椅的放置空间,为了满足第三排座椅放置并满足第三排座椅的强度要求,需要将行李箱上下空间合理分配,第三排座椅位于行李箱前、备用轮胎置于行李箱下方,两者在x向会有部分交集,安装结构会相互作用。置于行李箱内,虽然有利于备用轮胎从尾门取放,但是这种备用轮胎的放置方式,即使可以布置下第三排座椅,但无法满足第三排座椅向后翻转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备胎舱结构,可以给行李箱位置提供更大的空间,并给第三排座椅提供实现更多功能的可能,不仅加强了备胎舱抵抗备用轮胎上下往复作用的抗疲劳强度,同时在正碰或侧碰时,还可以减少主/副驾驶员的伤害值。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包括备胎舱本体和备胎舱盖板,所述备胎舱本体设置于前地板上,所述备胎舱本体左右两端分别与前地板左纵梁和前地板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备胎舱本体上方设有备胎舱上横梁,所述备胎舱本体下方设有备胎舱下横梁,所述备胎舱上横梁和所述备胎舱下横梁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地板左纵梁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备胎舱本体与所述备胎舱盖板之间盖合连接并形成半封闭腔体,备胎可解除式置于所述腔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还可以是:

所述备胎舱上横梁横向设置于所述备胎舱本体前端上方,所述备胎舱上横梁设置于所述备胎舱本体纵向长度前端上方的2/5~1/3处。

所述备胎舱下横梁横向设置于所述备胎舱本体后端下方,所述备胎舱下横梁设置于所述备胎舱本体纵向长度后端下方的4/5~3/4处。

所述备胎舱盖板上设有前座椅横梁,所述前座椅横梁一端与所述前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前座椅横梁两侧与另一端均设有向外向下延伸的横梁翻边,所述横梁翻边分别与对应位置的所述备胎舱盖板和中央通道后端固定连接。

所述中央通道后端与所述备胎舱上横梁固定连接。

所述备胎舱下横梁与油箱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油箱后端与中排座椅中横梁固定连接,所述油箱上方设有中排座椅前横梁,所述中排座椅中横梁和所述中排座椅前横梁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地板左纵梁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固定连接。

所述备胎舱本体内侧底部固定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备胎可解除式固定于所述连接座上。

所述备胎通过梯形螺栓和梯形螺母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连接座上。

所述梯形螺栓底部与所述连接座卡接,所述梯形螺栓顶部与所述梯形螺母螺纹连接。

所述前地板左纵梁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均横向向外延伸设有第一延伸件和第二延伸件,所述第一延伸件和所述第二延伸件的一端均与门槛内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延伸件和所述第二延伸件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前地板左纵梁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包括备胎舱本体和备胎舱盖板,所述备胎舱本体设置于前地板上,所述备胎舱本体左右两端分别与前地板左纵梁和前地板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备胎舱本体上方设有备胎舱上横梁,所述备胎舱本体下方设有备胎舱下横梁,所述备胎舱上横梁和所述备胎舱下横梁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地板左纵梁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备胎舱本体与所述备胎舱盖板之间盖合连接并形成半封闭腔体,备胎可解除式置于所述腔体内。这样,备胎舱设置在前地板上,备胎舱本体两侧分别与前地板左纵梁和前地板右纵梁固定连接,由于备胎舱设置在汽车乘员舱前端,可以给行李箱位置提供更大的空间,并给第三排座椅提供实现更多功能的可能。另外,在备胎舱本体的上方设有备胎舱上横梁,备胎舱本体的下方设有备胎舱下横梁,两个备胎舱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前地板左纵梁和前地板右纵梁固定连接,因此备胎舱上下横梁和前地板左右纵梁对备胎舱形成一个z向的包覆,可以提高备胎舱区域的模态以及刚度,加强备胎舱抵抗备用轮胎上下往复作用的抗疲劳强度,还能有效保证钣金的美观性。而备胎舱本体与备胎舱盖板在乘员舱前端形成一个半封闭的腔体结构,在发生正面碰撞的时候,备胎舱可以吸收一分部碰撞的能量向后地板传递,减少碰撞对主/副驾驶员的伤害值。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在前地板满足备用轮胎放置空间的基础上,不仅给后排座椅提供了更多空间,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和乘坐的舒适性,同时备胎舱还可以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有效提升了正/侧面碰撞性能,降低对乘员的伤害值,进而提高了整车nvh性能,降低损耗,节约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后地板备胎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后地板备胎安装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备胎位于行李箱下方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备胎位于行李箱下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油箱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b的剖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c-c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的备胎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备胎舱本体;2、备胎舱盖板;3、前地板左纵梁;4、前地板右纵梁;5、前座椅横梁;6、第二延伸件;7、第一延伸件;8、中央通道;9、门槛内板;10、备胎舱上横梁;11、备胎舱下横梁;12、油箱;13,中排座椅前横梁;14、梯形螺栓;15、梯形螺母;16、备胎。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是以附图6所示的结构为参考描述,其中,第一延伸件7在前,第二延伸件6在后,驾驶员位置在左侧,副驾驶位置在右侧,并以此确定“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方向。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5至图11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请参考图5至图11相关各图,包括备胎舱本体1和备胎舱盖板2,所述备胎舱本体1设置于前地板上,所述备胎舱本体1左右两端分别与前地板左纵梁3和前地板右纵梁4固定连接,所述备胎舱本体1上方设有备胎舱上横梁10,所述备胎舱本体1下方设有备胎舱下横梁11,所述备胎舱上横梁10和所述备胎舱下横梁11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地板左纵梁3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4固定连接,所述备胎舱本体1与所述备胎舱盖板2之间盖合连接并形成半封闭腔体,备胎16可解除式置于所述腔体内。这样,备胎舱设置在前地板上,备胎舱本体1两侧分别与前地板左纵梁3和前地板右纵梁4固定连接,由于备胎舱设置在汽车乘员舱前端,可以给行李箱位置提供更大的空间,并给第三排座椅提供实现更多功能的可能。另外,在备胎舱本体1的上方设有备胎舱上横梁10,备胎舱本体1的下方设有备胎舱下横梁11,两个备胎舱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前地板左纵梁3和前地板右纵梁4固定连接,因此备胎舱上下横梁和前地板左右纵梁对备胎舱形成一个z向的包覆,可以提高备胎舱区域的模态以及刚度,加强备胎舱抵抗备用轮胎上下往复作用的抗疲劳强度,还能有效保证钣金的美观性。进一步的,备胎舱设置在前地板上,备胎舱本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前地板左右纵梁焊接固定,备胎舱上横梁10和备胎舱下横梁11的左右两端也分别与前地板的左右纵梁焊接固定,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简单方便、稳固牢靠,还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整车nvh性能。而备胎舱本体1与备胎舱盖板2在乘员舱前端形成一个半封闭的腔体结构,通过内饰件在备胎舱上方提供平整地板,在发生正面碰撞的时候,备胎舱可以吸收一分部碰撞的能量向后地板传递,减少碰撞对主/副驾驶员的伤害值。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在前地板满足备用轮胎放置空间的基础上,不仅给后排座椅提供了更多空间,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和乘坐的舒适性,同时备胎舱还可以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有效提升了正/侧面碰撞性能,降低对乘员的伤害值,进而提高了整车nvh性能,降低损耗,节约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请参考图5至图11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备胎舱上横梁10横向设置于所述备胎舱本体1前端上方,所述备胎舱上横梁10设置于所述备胎舱本体1纵向长度前端上方的2/5~1/3处。这样,备胎舱本体1上方横向设有备胎舱上横梁10,备胎舱上横梁10位于所述备胎舱本体1纵向长度前端上方的2/5~1/3处,即位于备胎舱盖板2上,备胎舱上横梁10对备胎舱盖板2有固定压紧的作用,同时还能给备胎舱留有足够的开口,方便备用轮胎的取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备胎舱下横梁11横向设置于所述备胎舱本体1后端下方,所述备胎舱下横梁11设置于所述备胎舱本体1纵向长度后端下方的4/5~3/4处。这样,由于备胎舱本体1下方横向设有备胎舱下横梁11,备胎舱下横梁11位于备胎舱本体1纵向长度后端下方的4/5~3/4处,因此,备胎舱下横梁11会给备胎舱一个z向的包覆,不仅可以对备胎舱本体1起到支撑和加固的作用,还可以在汽车过坑时,加强备胎舱抵抗备用轮胎上下往复作用的抗疲劳强度,提高备胎舱区域的模态和刚度。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备胎舱盖板2上设有前座椅横梁5,所述前座椅横梁5一端与所述前地板固定连接,所述前座椅横梁两侧与另一端均设有向外向下延伸的横梁翻边,所述横梁翻边分别与对应位置的所述备胎舱盖板2和中央通道8后端固定连接。这样,前座椅横梁5位于备胎舱盖板2上,前座椅横梁5一端与前地板固定连接,前座椅横梁5的两侧与另一端均设有向外向下延伸的横梁翻边,该横梁翻边分别与对应位置的备胎舱盖板2和中央通道8后端固定连接。优选的,前座椅横梁5与前地板通过螺栓固定,其连接也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前座椅横梁5的两侧通过向下向外延伸的与对应位置的备胎舱盖板2焊接固定,即前座椅横梁5焊接固定于备胎舱盖板前端;前座椅横梁5另一端的横梁翻边与中央通道8对应位置焊接固定,即中央通道8后端两侧分别与前座椅横梁5的一端焊接固定,上述连接均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由于前座椅横梁5连接备胎舱盖板2和中央通道8,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中央通道8受的力可以通过前座椅横梁5向前地板后端过渡传递碰撞力,降低对主/副驾驶员的伤害值。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中央通道8后端与所述备胎舱上横梁10固定连接。这样,中央通道8在中排乘客脚部区域前方断开,给第二排乘客和第三排乘客的放脚区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提高了第二排乘客和第三排乘客的放脚舒适度。进一步地,由于中央通道8的后端与备胎舱上横梁10固定连接,优选的中央通道8后端与备胎舱上横梁焊接固定,其连接也可以是其他的连接方式,但是焊接的方式可以加强部件之间接触点的稳定性,不易产生变形,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汽车的前地板左右纵梁、中央通道8以及备胎舱上横梁10形成的框架可以提供多条传力通道,分散一部分碰撞时产生的能量至汽车后地板,加强了对汽车内乘客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请参考图5至图11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备胎舱下横梁11与油箱12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油箱12后端与中排座椅中横梁固定连接,所述油箱12上方设有中排座椅前横梁13,所述中排座椅中横梁和所述中排座椅前横梁13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地板左纵梁3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4固定连接。这样,由于备胎舱下横梁11与油箱12前端固定连接,即油箱12是位于备胎舱本体1的后方,在汽车过坑时备胎舱下横梁11可以作为油箱12的防撞梁的作用,防止在一些过坑路段油箱受到剐蹭。在油箱12上方设有中排座椅前横梁13,中排座椅前横梁1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汽车的前地板左纵梁3和前地板右纵梁4固定连接,优选的,中排座椅前横梁1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汽车的前地板左纵梁3和前地板右纵梁4焊接固定,其连接还可以是其他方式连接,而中排座椅前横梁13不仅为中排座椅提供固定安装点,同时还对油箱12有压紧和保护的作用,防止在过坑路段油箱12受到剐蹭,降低油箱12的磨损程度。在油箱12后端与中排座椅中横梁固定连接,中排座椅中横梁两端分别与前地板左纵梁3和前地板右纵梁4固定连接,优选的,中排座椅中横梁左右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前地板左右纵梁上。进一步,在油箱底部设有两根油箱绑带,油箱绑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备胎舱下横梁11和中排座椅中横梁上,备胎舱下横梁11为油箱绑带提供前安装点,在备胎舱下横梁11上焊接固定有两个支架,油箱绑带前端与支架通过螺栓固定,中排座椅中横梁为油箱绑带提供后安装点,油箱绑带与中排座椅中横梁直接通过螺栓固定,提高了油箱绑带安装点位置的精度,且方便安装和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备胎舱结构,请参考图5至图11相关各图,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备胎舱本体1内侧底部固定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备胎16可解除式固定于所述连接座上。这样,连接座位于备胎舱腔体内侧底部,备胎16可解除式固定于连接座上,取放方便、快捷。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备胎16通过梯形螺栓14和梯形螺母15可拆卸式固定于所述连接座上。这样,将备胎16放入备胎舱后,通过梯形螺栓14将备胎16固定在连接座上,然后通过梯形螺母加以固定,拆卸简单,取放方便。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梯形螺栓14底部与所述连接座卡接,所述梯形螺栓14顶部与所述梯形螺母15螺纹连接。这样,梯形螺栓14底部与连接座卡接,梯形螺栓14顶部与梯形螺母15螺纹连接。进一步,梯形螺栓14底部与连接座可滑动式卡接,连接座为一侧中间开口设计,开口内两侧设有滑道,在备胎16放入备胎舱前,先将梯形螺栓14底部的底座与滑道卡接,然后放入备胎16时使梯形螺栓14的螺杆穿过备胎16中心的孔洞,备胎16放好后将梯形螺栓14的底座沿着连接座开口内侧的滑道向内滑动锁紧备胎16,在梯形螺栓14的螺杆上有梯形螺纹,锁紧备胎16后,将梯形螺母15与梯形螺栓14拧紧以固定住备胎16,提高其稳定性。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前地板左纵梁3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4均横向向外延伸设有第一延伸件7和第二延伸件6,所述第一延伸件7和所述第二延伸件6的一端均与门槛内板9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延伸件7和所述第二延伸件6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前地板左纵梁3和所述前地板右纵梁4固定连接。这样,由于前地板左纵梁3和前地板右纵梁4均横向向外延伸设有第一延伸件7和第二延伸件6,第一延伸件7和第二延伸件6的一端与门槛内板9固定连接,另一端均分别与前地板左纵梁3和前地板右纵梁4固定连接。因此,门槛内板9与前地板左纵梁3和前地板右纵梁4通过第一延伸件7和第二延伸件6形成框架结构,该框架可以在汽车门槛部位受到碰撞挤压时,先通过与门槛内板9有连接部分的其他结构件来分散一部分碰撞能量,提供更多的传力路径来减弱每条路径上的载荷,并且碰撞力会在传递过程中加速减弱,原本只有一条路径减弱的力分担到多条路径同时减弱,当分担后的各个传递路径的力再汇合到一起的时候大大小于一条路径直接传递的力,进而增加了整个框架结构的形变可控性,保护了车内乘客的安全。优选的,第一延伸件7和第二延伸件6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门槛内板9和前地板左右纵梁上,其连接还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使用焊接固定可以提升焊点质量,加强汽车框架的稳定性。由于第一延伸件7和第二延伸件6两端分别搭接在门槛内板9与前地板左右上,因此,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汽车b柱、门槛内板9、前地板左纵梁3和前地板右纵梁4组成的框架形成多条传力通道,抵抗侧碰的同时增加了传力路径,减少了各个力传递路径上的力,进而减小了框架结构上的梁在车身受到碰撞时所发生形变的几率,保护了乘客安全。而门槛内板9本身采用腔体结构的设计,也可以分散一部分碰撞产生的能量,大大降低了对乘员的伤害值。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发明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