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盖内板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53506发布日期:2021-03-30 19:42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行李箱盖内板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李箱盖内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行李箱盖一般分为相扣合的行李箱盖内板和行李箱盖外板,行李箱盖内板的强度和刚度等结构性能对行李箱盖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

对行李箱盖内板的轻量化开发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和节省整车开发成本,一般采用塑料材料替代原有的钣金材料,或者减薄行李箱盖内板的厚度的方式以减轻行李箱盖内板的重量,但采用塑料材料或者减薄行李箱盖内板的厚度均降低了行李箱盖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降低行李箱盖板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行李箱盖内板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行李箱盖内板兼具轻量化和结构性能。

本申请提供的行李箱盖内板,包括板体,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板体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的第一铰链区和第二铰链区;位于所述板体上的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下凹连接在所述第一铰链区和所述第二铰链区之间,以使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第一铰链区在连接处限定出第一凸台,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第二铰链区在连接处限定出第二凸台;位于所述板体上的匹配区,所述匹配区沿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支撑梁首尾闭合连接限定出围合的加强区;位于所述板体上的加强梁,所述加强梁位于所述加强区内且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延伸至所述支撑梁和所述匹配区。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撑梁增加第一铰链区和第二铰链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通过第一凸台增加第一铰链区与支撑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度,通过第二凸台增加第二铰链区与支撑梁之间的结构强度,通过支撑梁和匹配区围合限定出加强区增加了板体上位于第一铰链区和第二铰链区之间区域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通过将加强梁横向设置在加强区并连通支撑梁和匹配区增加了加强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进而增加板体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且所需的部件较少,板体的材料可以沿用钣金且无需整体增厚,有利于轻量化。

可选的,所述支撑梁包括与所述匹配区相对设置的支撑段和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支撑段的两端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均朝所述匹配区延伸至连接在所述匹配区。通过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均延伸至匹配区,可以实现支撑梁与匹配区之间的闭合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段与支撑段之间、第二连接段与支撑段之间均可以圆弧过渡连接,以增加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行李箱盖内板还包括沿所述板体的边沿延伸并闭合设置的密封区,所述支撑段上远离所述匹配区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密封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区用于在行李箱盖扣合在行李箱腔体上时沿行李箱腔体的周向边沿起到密封的作用,支撑梁的外表面和密封区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成近似等高,有利于提高防腐涂装性能。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均与所述加强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加强梁之间设置有第一涂胶区,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加强梁之间设置有第二涂胶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涂胶区和第二涂胶区用于注入胶体,并通过胶体与行李箱盖外板相粘接,提高行李箱盖内板与行李箱盖外板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涂胶区开设有第一胶槽,所述第二涂胶区开设有第二胶槽,所述第一胶槽与所述第二胶槽中,至少有一个为环形槽。第一胶槽或者第二胶槽可以为首尾连通的四边形槽,膨胀胶等胶体注入其中,行李箱盖内板和行李箱盖外板叠合后通过膨胀胶粘接。

可选的,所述环形槽的内部开设有减重孔。本申请实施例中开设的减重孔有利于减轻行李箱盖内板的重量,进一步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还有利于电泳液的进入和流动,提升涂装性能。

可选的,所述行李箱盖内板还包括第一过渡区和第二过渡区,所述第一过渡区平滑连接在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第一涂胶区之间,所述第二过渡区平滑连接在所述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涂胶区之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过渡区起到使支撑梁与第一涂胶区平稳过渡连接的作用,第二过渡区起到使支撑梁和第二涂胶区平稳过渡连接的作用,使板体的型面走势平滑。

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渡区凸出于所述支撑梁,以使所述第一过渡区域与所述支撑梁在连接处限定出第三凸台;所述第二过渡区凸出于所述支撑梁,以使所述第二过渡区与所述支撑梁在连接处限定出第四凸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三凸台有利于增加支撑梁与第一过渡区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第四凸台有利于增加支撑梁与第二过渡区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支撑梁上开设有涂装工艺孔。本申请实施例中开设的涂装工艺孔便于对行李箱盖内板进行涂装。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行李箱盖内板。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撑梁增加第一铰链区和第二铰链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通过第一凸台增加第一铰链区与支撑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度,通过第二凸台增加第二铰链区与支撑梁之间的结构强度,通过支撑梁和匹配区围合限定出加强区增加了板体上位于第一铰链区和第二铰链区之间区域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通过将加强梁横向设置在加强区并连通支撑梁和匹配区增加了加强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进而增加板体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且所需的部件较少,板体的材料可以沿用钣金且无需整体增厚,有利于轻量化。

本申请提供的行李箱盖内板及车辆,通过支撑梁增加第一铰链区和第二铰链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通过第一凸台增加第一铰链区与支撑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度,通过第二凸台增加第二铰链区与支撑梁之间的结构强度,通过支撑梁和匹配区围合限定出加强区增加了板体上位于第一铰链区和第二铰链区之间区域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通过将加强梁横向设置在加强区并连通支撑梁和匹配区增加了加强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进而增加板体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且所需的部件较少,板体的材料可以沿用钣金且无需整体增厚,有利于轻量化。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中优选实施例,以助于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申请可选实施例提供的行李箱盖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板体;

2-第一铰链区,20-第二铰链区;

3-支撑梁,30-支撑段,31-第一连接段,32-第二连接段,33-涂装工艺孔;

4-匹配区;

5-加强梁;

6-密封区;

7-第一涂胶区,70-第二涂胶区,71-第一胶槽,72-第二胶槽,73-减重孔;

8-第一过渡区,80-第二过渡区。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行李箱盖内板,包括板体1、第一铰链区2和第二铰链区20、支撑梁3、匹配区4和加强梁5。

请同时参照图1,第一铰链区2和第二铰链区20分别位于所述板体1上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侧,用于铰接安装支撑行李箱盖板的支撑杆。板体1的长度方向指图1中板体的横向方向。

支撑梁3位于所述板体1上,所述支撑梁3下凹连接在所述第一铰链区2和所述第二铰链区20之间,以使所述支撑梁3与所述第一铰链区2在连接处限定出第一凸台,所述支撑梁3与所述第二铰链区20在连接处限定出第二凸台;支撑梁3、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均有利于增加第一铰链区2和第二铰链区2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匹配区4位于所述板体1上,所述匹配区4沿所述板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支撑梁3首尾闭合连接限定出围合的加强区,围合设置的加强区可以有效增加行李箱盖板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加强梁5位于板体1上,所述加强梁5位于所述加强区内且两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延伸至所述支撑梁3和所述匹配区4,加强梁5连通支撑梁3和匹配区4,不仅可以沿板体1的宽度方向对行李箱盖内板起到支撑和结构加强的作用,还增加了行李箱盖内板的腔体,便于电泳液流动,提升涂装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梁3、第一铰链区2、第二铰链区20、匹配区4和加强梁5均可以通过冲压成型的方式设置在板体1上。

本申请提供的行李箱盖内板,通过支撑梁3增加第一铰链区2和第二铰链区2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通过第一凸台增加第一铰链区2与支撑梁3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度,通过第二凸台增加第二铰链区20与支撑梁3之间的结构强度,通过支撑梁3和匹配区4围合限定出加强区增加了板体1上位于第一铰链区2和第二铰链区20之间区域的结构强度和刚度,通过将加强梁5横向设置在加强区并连通支撑梁3和匹配区4增加了加强区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进而增加板体1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且所需的部件较少,板体1的材料可以沿用钣金且无需整体增厚,有利于轻量化。

可选的,所述支撑梁3包括与所述匹配区4相对设置的支撑段30和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支撑段30的两端的第一连接段31和第二连接段32,所述第一连接段31和所述第二连接段32均朝所述匹配区4延伸至连接在所述匹配区4。如图1所示,通过第一连接段31和第二连接段32均延伸至匹配区4,可以实现支撑梁3与匹配区4之间的闭合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段31与支撑段30之间、第二连接段32与支撑段30之间均可以圆弧过渡连接,以增加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行李箱盖内板还包括沿所述板体1的边沿延伸并闭合设置的密封区6,所述支撑段30上远离所述匹配区4的一侧延伸至所述密封区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区6用于在行李箱盖扣合在行李箱腔体上时沿行李箱腔体的周向边沿起到密封的作用,支撑梁3的外表面和密封区6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成近似等高,有利于提高防腐涂装性能。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段31与所述第二连接段32均与所述加强梁5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段31与所述加强梁5之间设置有第一涂胶区7,所述第二连接段32与所述加强梁5之间设置有第二涂胶区70。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涂胶区7和第二涂胶区70用于注入胶体,并通过胶体与行李箱盖外板相粘接,提高行李箱盖内板与行李箱盖外板之间的结构稳定性。加强梁5分割出的两个涂胶区,即第一涂胶区7和第二涂胶区70有利于提升涂胶面的精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涂胶区7开设有第一胶槽71,所述第二涂胶区70开设有第二胶槽72,所述第一胶槽71与所述第二胶槽72中,至少有一个为环形槽。如图1所示,第一胶槽71或者第二胶槽72可以为首尾连通的四边形槽,膨胀胶等胶体注入其中,行李箱盖内板和行李箱盖外板叠合后通过膨胀胶粘接。四边形槽中各个槽壁在交界处可以圆弧过渡连接,有利于增加第一胶槽71和第二胶槽72与周边型面在连接处的平整性。此外,四边形槽中的一个圆角可以作为涂胶起点,便于涂胶操作和涂胶位置矫正。

可选的,所述环形槽的内部开设有减重孔73。本申请实施例中开设的减重孔73有利于减轻行李箱盖内板的重量,进一步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还有利于电泳液的进入和流动,提升涂装性能。

可选的,所述行李箱盖内板还包括第一过渡区8和第二过渡区80,所述第一过渡区8平滑连接在所述支撑梁3与所述第一涂胶区7之间,所述第二过渡区80连平滑接在所述支撑梁3与所述第二涂胶区70之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过渡区8起到使支撑梁3与第一涂胶区7平稳过渡连接的作用,第二过渡区80起到使支撑梁3和第二涂胶区70平稳过渡连接的作用,使板体1的型面走势平滑。

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渡区8凸出于所述支撑梁3,以使所述第一过渡区8域与所述支撑梁3在连接处限定出第三凸台;所述第二过渡区80凸出于所述支撑梁3,以使所述第二过渡区80与所述支撑梁3在连接处限定出第四凸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三凸台有利于增加支撑梁3与第一过渡区8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第四凸台有利于增加支撑梁3与第二过渡区80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此外,第三凸台和第一凸台的高度近似相等还有利于实现第一过渡区8和第一铰链区2的等高过渡,优化型面线条走势;第四凸台和第二凸台的高度近似还有利于实现第二过渡区80和第二铰链区20的等高过渡,优化型面线条走势。

可选的,所述支撑梁3上开设有涂装工艺孔33。本申请实施例中开设的涂装工艺孔33便于对行李箱盖内板进行涂装。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以上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行李箱盖内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