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36513发布日期:2021-03-02 17:47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推车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用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推车。


背景技术:

[0002]
推车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例如婴幼儿推车、搬运重物的推车等。为了方便携带和收纳,通常设置为可折叠式。通过将推车折叠起来,以减小推车需要占用的空间。
[0003]
现有技术中推车种类繁多,但推车折叠后前后轮往往不再支撑车体,折叠后的推车直接放置于地面时可能弄脏车架,使用户体验不佳。
[0004]
另外,推车折叠后往往仍然存在体积较大、不便于收纳的问题,或存在折叠方式复杂不易操作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推车。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推车,具有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所述推车包括
[0007]
前轮支架,所述前轮支架与前轮组件连接;
[0008]
上支架;
[0009]
后轮支架;
[0010]
所述推车还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二滑套,所述第一连杆的下部和所述后轮支架通过第三转轴枢轴连接后继续延伸形成第一连杆延伸段,所述第一连杆延伸段和所述第二连杆的前端部通过第四转轴枢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后端部和所述第二滑套通过第五转轴枢轴连接,所述第二滑套与所述后轮支架的下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套上连接有后轮组件;
[0011]
当所述推车从所述打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转变时,所述第一连杆绕所述第三转轴转动,所述第一连杆延伸段带动所述第二连杆向前移动,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第二滑套沿所述后轮支架向前滑动,所述第二滑套带动所述后轮组件向前移动。
[0012]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架与所述前轮支架的上端部通过固定在所述前轮支架的上端部的第一滑套可滑动地连接,所述后轮支架的上端部与所述上支架的下端部通过第一转轴枢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一滑套通过第二转轴枢轴连接。
[0013]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一滑套的前下方。
[0014]
进一步地,当所述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后轮支架的下端部从所述第二滑套的后端露出。
[0015]
进一步地,当所述推车从所述折叠状态向所述打开状态转变时,所述后轮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套向前滑动。
[0016]
进一步地,当所述推车从所述打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转变时,所述上支架绕所述第一转轴向后下方旋转。
[0017]
进一步地,当所述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上支架、所述前轮支架、所述后轮支架三者相靠拢。
[0018]
进一步优选地,当所述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后轮组件与所述前轮组件均接触地面对整个车体起到支撑作用。
[0019]
所述推车还包括推把,所述推把与所述上支架的上部连接。
[0020]
进一步地,所述推把与所述上支架的上端部通过第七转轴枢轴连接,当所述推车从所述打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转变时,所述推把绕所述第七转轴向前下方旋转与所述上支架相靠拢。
[002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2]
1)推车折叠后体积较小,方便收纳与移动;
[0023]
2)推车折叠时后轮也可以收缩,进一步缩小推车的体积;
[0024]
3)推车操作简单,方便折叠或者打开,用户容易掌握折叠推车的操作;
[0025]
4)折叠后的推车前后轮仍然支撑车体,避免放置于地面时弄脏车身;
[0026]
5)折叠状态下的推车形状方正,容易装箱,还能在装箱后对箱壁起到支撑作用,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002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开状态下的推车的示意图;
[0029]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打开状态下的推车的侧视图;
[0030]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推车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时推把翻折的示意图;
[0031]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推车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时推把翻折的侧视图;
[0032]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推车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时的示意图;
[0033]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推车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时的侧视图;
[0034]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状态下的推车的示意图;
[0035]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状态下的推车的侧视图。
[0036]
其中,附图标记包括:1-前轮支架,11-前轮组件,2-上支架,21-第一转轴,3-后轮支架,31-后轮组件,4-第一滑套,5-第一连杆,51-第二转轴,52-第三转轴,6-第二连杆,61-第四转轴,62-第五转轴,7-第二滑套,8-推把,9-第七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
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8]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003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推车,具有打开状态(参见图1和图2)和折叠状态(参见图7和图8),所述推车包括
[0040]
前轮支架1,所述前轮支架1与前轮组件11连接;
[0041]
上支架2;
[0042]
后轮支架3;
[0043]
所述推车还包括第一连杆5、第二连杆6和第二滑套7,所述第一连杆5的下部和所述后轮支架3通过第三转轴52枢轴连接后继续延伸形成第一连杆延伸段,所述第一连杆延伸段和所述第二连杆6的前端部通过第四转轴61枢轴连接,所述第二连杆6的后端部和所述第二滑套7通过第五转轴62枢轴连接,所述第二滑套7与所述后轮支架3的下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套7上连接有后轮组件31;
[0044]
当所述推车从所述打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转变时,所述第一连杆5绕所述第三转轴52转动,所述第一连杆延伸段带动所述第二连杆6向前移动,所述第二连杆6带动所述第二滑套7沿所述后轮支架3向前滑动,所述第二滑套7带动所述后轮组件31向前移动。
[004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推车还包括推把8,所述推把8与所述上支架2的上部连接,方便用户推行推车。对应具有所述推把8的推车,所述推把8与所述上支架2的上端部通过第七转轴9枢轴连接,如图1-4所示,当所述推车从所述打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转变时,所述推把8绕所述第七转轴9向前下方旋转与所述上支架2相靠拢,以缩小所述推车的体积。
[0046]
针对推车具有推把8或不具有推把的情况,都可以采用如下具体的折叠技术方案:
[0047]
所述上支架2与所述前轮支架1的上端部通过固定在所述前轮支架1的上端部的第一滑套4可滑动地连接,所述后轮支架3的上端部与所述上支架2的下端部通过第一转轴21枢轴连接,所述第一连杆5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一滑套4通过第二转轴51枢轴连接。
[0048]
如图3-6所示,所述推车从所述打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转变的具体过程如下:所述上支架2沿着所述第一滑套4向下滑动,同时,所述上支架2绕所述第一转轴21向后下方旋转,使得所述第一连杆5与所述后轮支架3之间的夹角增大,从而使得所述第四转轴61绕所述第三转轴52向前旋转,所述第四转轴61带动所述第二连杆6向前移动,所述第二连杆6带动所述第二滑套7沿所述后轮支架3向前滑动,所述第二滑套7带动所述后轮组件31向前移动,从而使得所述后轮组件31收缩,所述推车的体积进一步减小。
[0049]
优选地,所述后轮组件31向前移动的距离约等于后轮半径,使得所述后轮组件31与所述上支架2的上端平齐,从而使折叠状态下的推车不仅能装入包装箱或收纳箱,还能在装箱后对箱壁起到支撑作用,包装箱或收纳箱在堆叠时不易因压力而变形。
[0050]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转轴21位于所述第一滑套4的前下方,使得折叠后的所述上
支架2和所述后轮支架3尽量靠紧所述前轮支架1。
[0051]
如图7和图8所示,当所述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后轮支架3的下端部从所述第二滑套7的后端露出;显然可以得知,若将所述第二滑套的后端做成封闭结构,即打开状态下所述后轮支架的后端与所述第二滑套的后端之间有一端空隙,折叠状态下所述后轮支架的后端与所述第二滑套的后端相抵靠,以上封闭结构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应当视为所述第二滑套7后端露出结构的简单变型,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52]
当所述推车从所述折叠状态向所述打开状态转变时,所述后轮支架3相对于所述第二滑套7向前滑动。
[0053]
当所述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上支架2、所述前轮支架1、所述后轮支架3三者相靠拢,且所述的三者均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如图7所示。
[0054]
当所述推车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后轮组件31与所述前轮组件11均接触地面对整个车体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后轮组件31与所述前轮组件11还能在装箱后对箱壁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包装箱或收纳箱在堆叠时不易因压力而变形。
[005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