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手装置及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9462发布日期:2021-05-25 12:32阅读:42来源:国知局
扶手装置及代步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行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扶手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代步车。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代步车(例如电动轮椅等)通常包括行走装置、座椅和扶手装置,行走装置设置在座椅的底部,扶手装置设置在座椅上,其中,扶手装置通常包括第一扶手部、第二扶手部和操控组件,第一扶手部和第二扶手部分别设置在座椅的左侧和右侧,操控组件固定在第一扶手部或第二扶手部上。

但是,用户在使用代步车过程中,由于操控组件被固定在其中的一个扶手部上,用户无法根据自身的使用习惯将操控组件调整至操控便捷的扶手部上,从而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操控组件的安装位置无法调节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扶手装置,用于代步车,所述扶手装置包括:

扶手本体,所述扶手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扶手部和第二扶手部,所述第一扶手部上设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扶手部上设有第二连接结构;

操控组件,所述操控组件以可拆卸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或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扶手装置,当扶手装置用于代步车时,扶手本体与代步车的座椅配合,扶手本体的第一扶手部和扶手本体的第二扶手部分别设置在座椅的左右两侧,由于操控组件与第一扶手部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扶手部的第二连接结构均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配合,当用户使用代步车时,用户可将操控组件调整至符合自身使用习惯的扶手部上,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扶手装置,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控组件包括具有安装孔的基座,所述基座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安装孔的第一孔口与所述第一侧面贯通,所述第一孔口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配合,所述安装孔的第二孔口与所述第二侧面贯通,所述第二孔口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控组件还包括:

控制件,所述控制件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用于控制所述代步车;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以可活动的方式设于所述基座,所述限位件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或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配合;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分别与所述限位件和所述基座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为l型孔,所述l型孔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所述第一孔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或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配合,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孔部且与所述限位件配合,所述限位件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二孔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使得所述限位件的部分本体位于所述第一孔部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经所述第一孔口插设于所述第一孔部,所述第一插接部能够向远离所述第二孔部的方向移动,所述限位件抵靠在第一插接部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还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形成于所述第一侧面;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插接部与第一插接部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插接部在所述第一孔部内向远离所述第二孔部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插接部插入所述第一插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三插接部,所述第三插接部经所述第二孔口插设于所述第一孔部,所述第三插接部能够向远离所述第二孔部的方向移动,所述限位件抵靠在第三插接部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还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槽形成于所述第二侧面;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第四插接部,所述第四插接部与第三插接部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四插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插接部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第三插接部在所述第一孔部内向远离所述第二孔部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四插接部插入所述第二插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控组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代步车电连接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扶手部上且与所述控制件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并且/或者所述操控组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代步车电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扶手部上且与所述控制件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代步车,所述代步车包括:

扶手装置,所述扶手装置为根据如上所述的扶手装置;

座椅,所述扶手装置设置在所述座椅上;

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代步车,扶手装置的扶手本体与座椅配合,扶手本体的第一扶手部和扶手本体的第二扶手部分别设置在座椅的左右两侧,由于操控组件与第一扶手部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扶手部的第二连接结构均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配合,当用户使用代步车时,用户可将操控组件调整至符合自身使用习惯的扶手部上,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扶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扶手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扶手装置的操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的扶手装置的操控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的操控组件的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为扶手装置;

10为扶手本体;

11为第一扶手部,12为第二扶手部,13为连接部;

14为第一连接结构,141为第一插接部,142为第二插接部,143为第一支架;

15为第二连接结构,151为第三插接部,152为第四插接部,153为第二支架;

20为操控组件;

21为基座,211为安装孔,2111为第一孔部,2112为第二孔部,2113为导向槽,212为第一侧面,213为第一插槽,214为连接孔,215为第二侧面,216为第二插槽,22为摇杆,22’为按键,23为限位件,231为第一扳手部,232为第二扳手部,233为第一弧形面,234为第二弧形面,235为导向部,24为弹性件,25为第一连接件,26为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扶手装置100,用于代步车,扶手装置100包括扶手本体10和操控组件20,扶手本体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扶手部11和第二扶手部12,第一扶手部11上设有第一连接结构14,第二扶手部12上设有第二连接结构15,操控组件20以可拆卸的方式与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配合。

具体地,当扶手装置100用于代步车时,扶手本体10与代步车的座椅配合,扶手本体10的第一扶手部11和扶手本体10的第二扶手部12分别设置在座椅的左右两侧,由于操控组件20与第一扶手部11的第一连接结构14和第二扶手部12的第二连接结构15均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配合,当用户使用代步车时,用户可将操控组件20调整至符合自身使用习惯的扶手部上,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理解的是,第一扶手部11用于承托用户一侧的手臂,第二扶手部12用于承托用户另一侧的手臂,用户的使用习惯通常包括两种,即使用左手对操控组件20进行操作,或使用右手与操控组件20进行操作,通过选择操控组件20设置在第一扶手部11上或第二扶手部12上,从而能够使得操控组件20的设置位置更加符合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而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连接结构14可以设置在第一扶手部11的前部、中部和后部中的任意一个位置,第二连接结构15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扶手部12的前部、中部和后部中的任意一个位置。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结构14设置在第一扶手部11的前部,第二连接结构15设置在第二扶手部12的前部,并且第一连接结构14与第二连接结构15对应设置,当操控组件20与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配合时,由于用户的手通常位于扶手部的前部,因此,便于用户对操控组件20的操作,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扶手本体10还包括连接部13,第一扶手部11通过连接部13与第二扶手部12连接,以形成u型结构的扶手本体10,当扶手装置100用于代步车时,通过将连接部13与代步车的座椅连接,从而实现扶手装置100与辅助车辆的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扶手部11和第二扶手部12均为独立结构,当扶手装置100用于代步车时,将第一扶手部11和第二扶手部12分别固定在代步车的座椅的左右两侧,从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理解的是,如图1至图4所示,操控组件20包括具有安装孔211的基座21,基座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212和第二侧面215,安装孔211的第一孔口与第一侧面212贯通,第一孔口用于与第一连接结构14配合,安装孔211的第二孔口与第二侧面215贯通,第二孔口用于与第二连接结构15配合。具体地,位于第一扶手部11上的第一连接结构14与位于第二扶手部12上的第二连接结构15对应设置,当操控组件20与第一扶手部11配合时,将第一侧面212靠近第一连接结构14,第一连接结构14经第一孔口进入到安装孔211,从而实现了操控组件20的安装,当需要将操控组件20与第一扶手部11分离时,将第一连接结构14从安装孔211内拔出即可;当操控组件20与第二扶手部12配合时,将第二侧面215靠近第二连接结构15,第二连接结构15经第二孔口进入到安装孔211,从而实现了操控组件20的安装,当需要将操控组件20与第二扶手部12分离时,将第二连接结构15从安装孔211内拔出即可。

利用插接配合实现操控组件20与扶手部的连接,整体结构简单,便于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另外,第一连接结构14与第二连接结构15相对设置,第一连接结构14经第一孔口与安装孔211配合,第二连接结构15经第二孔口与安装孔211配合,在调整操控组件20的安装位置时,无需调整操控组件20的姿态,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侧面212与第二侧面215彼此平行,当操控组件20与第一连接结构14配合时,第一侧面212抵靠或靠近第一扶手部11设置,当操控组件20与第二连接结构15配合时,第二侧面215抵靠或靠近第二扶手部12设置,从而保证了操控组件20的安装强度及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操控组件20还包括控制件、限位件23和弹性件24,控制件设置在基座21上且用于控制代步车,限位件23以可活动的方式设于基座21,限位件23用于与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配合,弹性件24分别与限位件23和基座21配合。具体地,操控组件20能够与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配合,并且操控组件20与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配合过程完全相同,下面以操控组件20与第一连接结构14配合为例进行说明,操控组件20在与第一连接结构14配合时,第一连接结构14(全部或部分结构)进入到安装孔211内,在第一连接结构14进入安装孔211的过程中,限位件23相对基座21发生移动,限位件23在移动的过程中使得弹性件24发生弹性形变,当第一连接结构14与基座21配合到位后,弹性件24恢复弹性形变,使得限位件23与第一连接结构14配合,从而对第一连接结构14进行限位,实现了操控组件20与第一扶手部11连接固定;当需要解除操控组件20与第一扶手部11的配合时,外力驱动限位件23相对基座21移动,弹性件24在限位件23的移动过程中发生弹性形变,第一连接结构14与安装孔211分离,解除外力,弹性件24的弹力使得限位件23复位。通过设置弹性件24和限位件23,从而实现了操控组件20与扶手部安装后的固定,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操控组件20的数量为两个,即第一扶手部11上设置一个操控组件20,第二扶手部12上设置另一个操控组件20,两个操控组件20仅控制件不同,其余结构完全相同,其中,一个操控组件20的控制件为摇杆22,另一个操控组件20的控制件为按键22’,用户通过操控控制件为摇杆22的操控组件20实现代步车的移动,故此,用户通过根据左手或右手的操控习惯对控制件为摇杆22的操控组件20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当控制件为摇杆22的操控组件20位于第一扶手部11上时,控制件为按键22’的操控组件20位于第二扶手部12上,当控制件为摇杆22的操控组件20位于第二扶手部12上时,控制件为按键22’的操控组件20位于第一扶手部11上,即两个操控组件20可进行交换安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便捷性,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操控组件20的数量为一个,用户可根据自身的使用习惯将操控组件20设置在第一扶手部11或第二扶手部12上,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操作组件20的数量为多个(大于两个),以满足多人乘坐代步车时,不同人员控制车辆的需求,并且在代步车上设有多个用于操控组件20安装的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参考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通过调整操控组件20与不同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从而满足操控人员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如图3图4所示,安装孔211为l型孔,l型孔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孔部2111和第二孔部2112,第一孔部2111用于与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配合,弹性件24设于第二孔部2112且与限位件23配合,限位件23能够收容于第二孔部2112,弹性件24的弹力使得限位件23的部分本体位于第一孔部2111内。具体地,限位件23和弹性件24均设置在安装孔211内,并且弹性件24的一侧与第二孔部2112配合,弹性件24的另一侧与限位件23配合,在操控组件20未与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配合时,弹性件24的弹力使得限位件23的部分本体位于第一孔部2111内,由于操控组件20与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配合过程完全相同,下面以操控组件20与第一连接结构14配合为例进行说明,第一连接结构14(全部或部分结构)进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在第一连接结构14进入第一孔部2111的过程中,第一连接结构14对限位件23挤压,使得限位件23收容于第二孔部2112内,此时弹性件24发生弹性形变,当第一连接结构14安装到位后,弹性件24恢复弹性形变,限位件23与第一连接结构14配合,从而实现对第一连接结构14的固定;当需要解除操控组件20与第一连接结构14的配合时,外力驱动限位件23,使得限位件23收容于第二孔部2112内,此时弹性件24发生弹性形变,第一连接结构14与第一孔部2111分离,解除外力,弹性件24复位,使得限位件23的部分本体再次进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弹性件24与限位件23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能够有效保证第一连接结构14与操控组件20连接位置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限位件23设置在基座21上且位于安装孔211的外侧,弹性件24分别与基座21和限位件23配合,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经安装孔211穿出后,限位件23插入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上的限位孔,以实现固定,当需要解除操控组件20与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的连接关系时,外力驱动限位件23,使得限位件23与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的限位孔分离,弹性件24此时发生弹性形变,当操控组件20与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分离后,解除外力,限位件23复位即可。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件24为弹簧,在第二孔部2112内设有安装槽(可在安装槽内设置导向柱),弹簧的一端设置在安装槽内,弹簧的另一端与限位件23上的凸起结构配合,从而保证了限位件23移动的过程中弹簧与限位件23的有效连接,进而保证了限位件23对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的限位作用。

另外,在第二孔部2112内设有导向槽2113,导向槽2113沿限位件23的移动方向设置,限位块上设有导向部235,导向部235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导向槽2113内,通过设置导向槽2113和导向部235,保证了限位件23移动具有良好的方向性,进而保证了限位件23对第一连接结构14或第二连接结构15的限位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结构14包括第一插接部141,第一插接部141经第一孔口插设于第一孔部2111,第一插接部141能够向远离第二孔部2112的方向移动,限位件23抵靠在第一插接部141的外侧。具体地,第一插接部141的宽度小于第一孔部2111的宽度,当需要将操控组件20安装在第一扶手部11上时,将第一插接部141经第一孔口插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在第一插接部141插入的过程中,第一插接部141压迫限位件23,使得限位件23收容于第二孔部2112内,此时弹性件24发生弹性形变,当第一插接部141插接到位后,再驱动基座21,使得第一插接部141相对第一孔部2111向远离第二孔部2112的方向移动,当第一插接部141移动到位后,第一插接部141解除与限位件23的压迫,弹性件24复位,使得限位件23的部分本体进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且抵靠在第一插接部141的外表面上,从而实现对第一插接部141的限位,进而实现了操控组件20的安装固定。当需要将操控组件20与第一扶手部11分离时,外力驱动限位件23,使得限位件23收容于第二孔部2112内,此时弹性件24发生弹性形变,第一插接部141与第一孔部2111分离,解除外力,弹性件24复位,使得限位件23的部分本体再次进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通过将第一插接部141插入到第一孔部2111以及相对第一孔部2111的移动而实现了操控组件20与第一连接结构14的拆装,整个过程简单便捷,使得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得到了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如图5所示,限位块上朝向第一孔口的一侧设有第一弧形面233和第一扳手部231,第一扳手部231经第一孔口延伸至安装孔211的外侧,当第一插接部141经第一孔口插入到第一孔部2111时,第一插接部141沿第一弧形面233移动,以使第一插接部141插入的过程中,逐渐将限位件23压入第二孔部2112内,实现了第一插接部141插入过程对限位件23的控制。外力通过操控第一扳手部231实现对限位件23位置的调整,从而提高用户使用过程中操作的便捷性,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基座21上还设有第一插槽213,第一插槽213形成于第一侧面212,第一连接结构14还包括第二插接部142,第二插接部142与第一插接部141间隔设置,并且第二插接部14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插接部141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一插接部141在第一孔部2111内向远离第二孔部2112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二插接部142插入第一插槽213。具体地,第一插槽213为形成在第一侧面212上的具有第一开口端的第一型腔结构,第一插槽213的插入方向与安装孔211的插入方向垂直,当需要将操控组件20安装在第一扶手部11上时,将第一插接部141经第一孔口插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在第一插接部141插入的过程中,第一插接部141压迫限位件23,使得限位件23收容于第二孔部2112内,此时弹性件24发生弹性形变,当第一插接部141插接到位后,再驱动基座21,使得第一插接部141相对第一孔部2111向远离第二孔部2112的方向移动,第二插接部142向靠近第一插槽213的方向运动,当第一插接部141移动到位后,第二插接部142插入到第一插槽213内,第一插接部141解除与限位件23的压迫,弹性件24复位,使得限位件23的部分本体进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且抵靠在第一插接部141的外表面上。当需要将操控组件20与第一扶手部11分离时,外力驱动限位件23,使得限位件23收容于第二孔部2112内,此时弹性件24发生弹性形变,第一插接部141沿第一孔部2111向靠近第二孔部2112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插接部142与第一插槽213完全分离,再将第一插接部141与第一孔部2111分离,最后解除外力,弹性件24复位,使得限位件23的部分本体再次进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

由于第一插接部141与第二插接部142垂直设置,并且第一插槽213、第一孔部2111和限位件23分别对第一插接部141以及第二插接部142在不同的方向上形成限位,从而实现了操控组件20的固定安装,并且保证了安装的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连接结构15包括第三插接部151,第三插接部151经第二孔口插设于第一孔部2111,第三插接部151能够向远离第二孔部2112的方向移动,限位件23抵靠在第三插接部151的外侧。具体地,第三插接部151的宽度小于第一孔部2111的宽度,当需要将操控组件20安装在第二扶手部12上时,将第三插接部151经第二孔口插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在第三插接部151插入的过程中,第三插接部151压迫限位件23,使得限位件23收容于第二孔部2112内,此时弹性件24发生弹性形变,当第三插接部151插接到位后,再驱动基座21,使得第三插接部151相对第一孔部2111向远离第二孔部2112的方向移动,当第三插接部151移动到位后,第三插接部151解除与限位件23的压迫,弹性件24复位,使得限位件23的部分本体进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且抵靠在第三插接部151的外表面上,从而实现对第三插接部151的限位,进而实现了操控组件20的安装固定。当需要将操控组件20与第二扶手部12分离时,外力驱动限位件23,使得限位件23收容于第二孔部2112内,此时弹性件24发生弹性形变,第三插接部151与第一孔部2111分离,解除外力,弹性件24复位,使得限位件23的部分本体再次进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通过将第三插接部151插入到第一孔部2111以及相对第一孔部2111的移动而实现了操控组件20与第二连接结构15的拆装,整个过程简单便捷,使得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得到了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限位块上朝向第二孔口的一侧设有第二弧形面234和第二扳手部232,第二扳手部232经第二孔口延伸至安装孔211的外侧,当第三插接部151经第二孔口插入到第一孔部2111时,第三插接部151沿第二弧形面234移动,以使第三插接部151插入的过程中,逐渐将限位件23压入第二孔部2112内,实现了第三插接部151插入过程对限位件23的控制。外力通过操控第二扳手部232实现对限位件23位置的调整,从而提高用户使用过程中操作的便捷性,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基座21上还设有第二插槽216,第二插槽216形成于第二侧面215,第二连接结构15还包括第四插接部152,第四插接部152与第三插接部151间隔设置,并且第四插接部152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插接部151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三插接部151在第一孔部2111内向远离第二孔部2112的方向移动,以使第四插接部152插入第二插槽216。具体地,第二插槽216为形成在第二侧面215上的具有第二开口端的第二型腔结构,第二插槽216的插入方向与安装孔211的插入方向垂直,当需要将操控组件20安装在第二扶手部12上时,将第三插接部151经第二孔口插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在第三插接部151插入的过程中,第三插接部151压迫限位件23,使得限位件23收容于第二孔部2112内,此时弹性件24发生弹性形变,当第三插接部151插接到位后,再驱动基座21,使得第三插接部151相对第一孔部2111向远离第二孔部2112的方向移动,第四插接部152向靠近第二插槽216的方向运动,当第三插接部151移动到位后,第四插接部152插入到第二插槽216内,第三插接部151解除与限位件23的压迫,弹性件24复位,使得限位件23的部分本体进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且抵靠在第三插接部151的外表面上。当需要将操控组件20与第二扶手部12分离时,外力驱动限位件23,使得限位件23收容于第二孔部2112内,此时弹性件24发生弹性形变,第三插接部151沿第一孔部2111向靠近第二孔部2112的方向移动,直至第四插接部152与第二插槽216完全分离,再将第三插接部151与第一孔部2111分离,最后解除外力,弹性件24复位,使得限位件23的部分本体再次进入到第一孔部2111内。

由于第三插接部151与第四插接部152垂直设置,并且第二插槽216、第一孔部2111和限位件23分别对第三插接部151以及第四插接部152在不同的方向上形成限位,从而实现了操控组件20的固定安装,并且保证了安装的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操控组件20还包括用于与代步车电连接的第一连接件25,第一连接件25设置在第一扶手部11上且与控制件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具体地,第一扶手部11上设有第一支架143,第一连接件25设置在第一支架143上,当操控组件20安装在第一扶手部11上时,操控组件20与第一连接结构14配合到位后,第一连接件25的第一连接端经基座21上的连接孔214插入到基座21的内部且与控制件电连接,以实现操控组件20安装后的自动接线动作,当操控组件20与第一连接结构14分离时,第一连接端自动从连接孔214内脱出,以实现操控组件20的自动断线操作,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25以及第一连接件25的设置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操控组件20还包括用于与代步车电连接的第二连接件26,第二连接件26设置在第二扶手部12上且与控制件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第二扶手部12上设有第二支架153,第二连接件26设置在第二支架153上,当操控组件20安装在第二扶手部12上时,操控组件20与第二连接结构15配合到位后,第二连接件26的第二连接端经基座21上的连接孔214插入到基座21的内部且与控制件电连接,以实现操控组件20安装后的自动接线动作,当操控组件20与第二连接结构15分离时,第二连接端自动从连接孔214内脱出,以实现操控组件20的自动断线操作,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26以及第二连接件26的设置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代步车,代步车包括扶手装置100、座椅和行走装置,扶手装置100为根据如上所述的扶手装置100,扶手装置100设置在座椅上,行走装置设置在座椅的底部。

具体地,扶手装置100的扶手本体10与座椅配合,扶手本体10的第一扶手部11和扶手本体10的第二扶手部12分别设置在座椅的左右两侧,由于操控组件20与第一扶手部11的第一连接结构14和第二扶手部12的第二连接结构15均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配合,当用户使用代步车时,用户可将操控组件20调整至符合自身使用习惯的扶手部上,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便捷性,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上述辅助行走装置为电动轮椅等,该辅助行走装置的其它的各部分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