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架与车挡板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59695发布日期:2021-04-21 01:08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电动自行车架与车挡板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挡板固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电动自行车架与车挡板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2.在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研制出了电动自行车,并不断完善其构造。直到本世纪初电动自行车才得以大量推广,进入无数家庭。为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的人员有:上海自行车研究所前任所长王培元先生、杭州建业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芝建等等。电动自行车已经是节能环保的一种代步工具。尤其是现在经济迅速发展,道路上的汽车络绎不绝,在上班高峰期常出现堵车的情况,为此选择更加节能环保的电动车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但是现仍有许多人选择驾车出行,原因是当遇到下雨天或太阳过大时,骑行电动车就变得非常不方便。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公开了申请号:201920909219.1的一种电动车雨篷前挡板的连接结构,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需要多次拧动螺钉进行安装和更换,操作起来非常的繁杂,不利于人们进行快速的安装和拆卸,所以现需要一款方便安装拆卸的挡板固定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电动自行车架与车挡板固定结构,通过将前挡板上的t形滑脚分别对准支架内开设的t形滑槽,并将其滑入到t形滑槽内,当限位块对齐圆孔时从t形滑脚内弹出,将整个前挡板限位固定,需要拆卸时将u形板滑动至推杆与限位块对齐,然后进行按压,限位块缩回至t形滑脚中,然后将前挡板向上抽出即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电动自行车架与车挡板固定结构,包括车头,所述车头两侧分别固定设有车把手,所述车把手顶部设有长板,所述长板底部两端分别固定有l形支撑腿,每个l形支撑腿的底端均固定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活动套设在车把手的外壁,所述长板顶部两侧均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外壁滑动设置有u形板,所述u形板两侧均活动设有推杆,所述推杆一端固定设有按键,所述支架的前侧活动设置有前挡板,所述前挡板后侧壁上固定有多个t形滑脚,所述支架内开设有t形滑槽,所述t形滑脚与t形滑槽相适配,每个t形滑脚内均活动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对应的支架上开设有圆孔,所述推杆的一端贯穿u形板延伸至圆孔内部,所述圆孔与限位块、推杆相适配。
6.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个固定板,每个固定板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活动设置有螺钉,所述螺钉与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钉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帽。
7.优选的,所述前挡板的前侧开设有窗口,所述前挡板采用透明亚克力板材,所述的支架底部固定设有第三弹簧。
8.优选的,所述前挡板的后侧壁顶部设有卷筒,所述卷筒的两端均通过轴承连接有短板,所述短板与前挡板固定连接,所述卷筒外收卷有透明遮光布,所述透明遮光布底部固定有固定环,所述前挡板底部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固定环相适配。
9.优选的,所述卷筒两端均固定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短板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前挡板的后侧壁底部设有第一挡杆,所述第一挡杆前侧一端通过轴承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前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杆的顶部设有第二挡杆,所述第二挡杆前侧一端通过轴承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前挡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杆与第一挡杆呈对称设置。
11.优选的,所述t形滑脚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限位块相适配,所述t形滑脚两端均固定有第一挡板,所述t形滑脚内部固定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一侧固定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限位块一侧固定连接。
12.优选的,所述u形板的两侧内壁均固定设有滑块,每个滑块对应的支架上均开设有长槽,所述长槽与支架相适配。
13.优选的,所述推杆外壁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按键相固定,述第二弹簧另一端与u形板一侧固定连接。
1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5.1、通过将前挡板上的t形滑脚分别对准支架内开设的t形滑槽,并将其滑入到t形滑槽内,当限位块对齐圆孔时从t形滑脚内弹出,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简单的将整个前挡板限位固定,需要拆卸时将u形板滑动至推杆与限位块对齐,然后进行按压,限位块缩回至t形滑脚中,然后将前挡板向上抽出即可;
16.2、通过在前挡板后侧顶部设有卷筒,在卷筒上收卷有透明遮光布,拽住固定环向下抽拉并套在固定块上进行限位,依次向上旋转第一挡杆和第二挡杆,将透明遮光布的两侧限位,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阳光较大时可以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同时第一挡杆和第二挡杆可以确保透明遮光布能够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剖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挡板的后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支架的剖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推杆挤压第一挡板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部结构放大图。
23.附图标记为:1前挡板、2窗口、3l形支撑腿、31长板、4固定板、5车把手、6车头、7u形板、8支架、9t形滑槽、10t形滑脚、11卷筒、12透明遮光布、13第一挡杆、14固定环、15固定块、16第二挡杆、17隔板、18第一弹簧、19第一挡板、20圆孔、21限位块、22滑块、23第二弹簧、24推杆、25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6所示的电动自行车架与车挡板固定结构,包括车头6,所述车头6两侧分别固定设有车把手5,所述车把手5顶部设有长板31,所述长板31底部两端分别固定有l形支撑腿3,每个l形支撑腿3的底端均固定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活动套设在车把手5的外壁,所述长板31顶部两侧均固定有支架8,所述支架8外壁滑动设置有u形板7,所述u形板7两侧均活动设有推杆24,所述推杆24一端固定设有按键25,所述支架8的前侧活动设置有前挡板1,所述前挡板1后侧壁上固定有多个t形滑脚10,所述支架8内开设有t形滑槽9,所述t形滑脚10与t形滑槽9相适配,每个t形滑脚10内均活动设置有限位块21,所述限位块21对应的支架8上开设有圆孔20,所述推杆24的一端贯穿u形板7延伸至圆孔20内部,所述圆孔20与限位块21、推杆24相适配;
26.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个固定板4,每个固定板4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活动设置有螺钉,所述螺钉与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螺钉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螺帽,拧动螺钉和螺帽将整个装置固定与车把手5上。
27.进一步的,所述前挡板1的前侧开设有窗口2,所述前挡板1采用透明亚克力板材,所述支架8的底部固定设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在限位块21缩回至通孔时,第三弹簧推动t形滑脚弹出。
28.进一步的,所述前挡板1的后侧壁顶部设有卷筒11,所述卷筒11的两端均通过轴承连接有短板,所述短板与前挡板1固定连接,所述卷筒11外收卷有透明遮光布12,所述透明遮光布12底部固定有固定环14,所述前挡板1底部固定有固定块15,所述固定块15与固定环14相适配。用卷筒11将透明遮光布12收卷起来,使用时扯出,操作简单方便。
29.进一步的,所述卷筒11两端均固定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短板固定连接,将固定环14从固定块15上取出,扭簧将自动带着卷筒11旋转将透明遮光布12收卷起来。
30.进一步的,所述前挡板1的后侧壁底部设有第一挡杆13,所述第一挡杆13前侧一端通过轴承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前挡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杆13的顶部设有第二挡杆16,所述第二挡杆16前侧一端通过轴承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前挡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杆16与第一挡杆13呈对称设置。拨动第二挡杆16和第一挡杆13即可将透明遮光布12的侧边固定牢。
31.进一步的,所述t形滑脚10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限位块21相适配,所述t形滑脚10两端均固定有第一挡板19,所述t形滑脚10内部固定设有隔板17,所述隔板17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弹簧18,所述第一弹簧18一侧固定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限位块21一侧固定连接。挤压时限位块21缩回至通孔内,并对第一弹簧18进行挤压,将限位块21收纳进通孔内。
32.进一步的,所述u形板7的两侧内壁均固定设有滑块22,每个滑块22对应的支架8上均开设有长槽,所述长槽与支架8相适配,长槽给予u形板7的移动一个导向和限位。
33.进一步的,所述推杆24外壁套设有第二弹簧23,所述第二弹簧23一端与按键25相固定,述第二弹簧23另一端与u形板7一侧固定连接,按动按键即可推动推杆24,推杆24对限位块21进行挤压。
34.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35.参照说明书附图1

6,首先将带有l形支撑腿3的固定板4放置在车把手5的顶部,随后将单独的固定板4放置于车把手5的底部,然后沿螺纹孔插入螺钉,并拧紧螺母将该装置固定与车把手5的顶部。接着扶住前挡板1将两侧的t形滑脚10分别对齐支架8上所开设的t形滑槽9,然后将整个装置下滑,当下滑到限位块21与圆孔20对齐时,限位块21从通孔内弹出,并从圆孔20内贯穿而出,对前挡板1进行限位和支撑。当需要拆卸时,抓住u形板7进行滑动,在滑动时滑块22沿长槽滑动起到了很好的限位和导向的作用,当u形板7滑动至推杆24与限位块21对齐时,用手指按压按键25,将推杆24按压推出并推动限位块21缩回至通孔内,然后借助底部的第三弹簧向上将前挡板1弹出,接着抽拉前挡板1并将其取出即可;
36.参照说明书附图3,当太阳较大时,抓住固定环14向下抽拉,然后将固定环14挂在固定块15上,由于卷筒11上固定有扭簧,给予底部透明遮光布12一个向上的力,而透明遮光布12底部又通过固定环14和固定块15固定,所以将固定环14牢牢的限位在固定块15上,随后依次拨动第一挡杆13和第二挡杆16,将第一挡杆13和第二挡杆16旋转至于透明遮光布12贴合并将透明遮光布12两侧固定在前挡板1上,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有效对人进行紫外线防护。
37.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38.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39.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