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量化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73993发布日期:2021-05-14 16:1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量化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车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量化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2.车架作为整个自行车的骨架,最大程度地决定、影响了骑行姿势的正确性和舒适性,车架材质从最早的铬钼钢、进化到铝合金、然后是复合材料的运用如碳纤维,其他还有钪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业者不断研发新材料配方,提升管件与结构设计能力并创新加工技术,只为了让车架更轻、更强、更舒适且更流线美观。
3.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为车架通常为一体化,要么车座在生产时就已经固定安装好,要么不存在车座,不能根据用户需求自行选择是否安装,同时车架的结构需要优化。
4.因此,发明一种轻量化车架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5.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轻量化车架结构,通过后座可以随时安装在车架上,使得此车架可以在两种形态进行变化,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轻量化车架结构,包括立管,所述立管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有上管,所述上管远离立管一端固定连接有下管,所述下管与立管固定连接,所述上管和下管连接端固定连接有空心柱,所述下管与立管连接端开有脚蹬孔,所述立管外周面远离上管一侧固定连接有后上叉,所述立管外周面远离下管一侧固定连接有后下叉,所述后上叉远离立管一端与后下叉固定连接,所述后上叉内部贯穿有第一通孔,所述后下叉内部开有第二通孔,所述后下叉远离立管一端开有后轮放置孔,所述后下叉顶部滑动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顶部固定连接有后座,所述后座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第一通孔贯穿定位杆,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支撑腿,所述第一通孔内部贯穿有圆柱,所述第一通孔与圆柱滑动连接,所述圆柱一端固定连接有六角头,所述圆柱另一端开有外螺纹,所述圆柱远离六角头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二通孔内部滑动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贯穿第二通孔,所述螺栓贯穿第二通孔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
8.优选的,所述上管外周面远离下管一侧固定连接有放杯器。
9.优选的,所述后座远离立管一侧固定连接有闪光器。
10.优选的,所述支撑腿内部开有通孔。
11.优选的,所述后上叉和后下叉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两个后上叉和两个后下叉对称分布于立管外周面一侧。
12.优选的,所述立管、上管、下管后上叉、后下叉、支撑腿、定位杆和后座均为碳纤维材质构件。
13.优选的,所述支撑腿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支撑腿对称分布于两个后下叉顶部。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5.通过上管为弧形并且与立管和下管固定连接,提高了此车架的承载能力,同时通过此车架为碳纤维材质构件,使得此车架重量轻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强度,通过后座可以随时安装在车架上,使得此车架可以在两种形态进行变化,同时通过闪光器对后方车辆进行示警,优化了车架的结构,降低整车总重量。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局部第一视角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局部第二视角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下管剖视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立管;2、上管;3、下管;4、空心柱;5、脚蹬孔;6、后上叉;7、后下叉;8、第一通孔;9、第二通孔;11、支撑腿;12、圆柱;13、六角头;14、第一螺母;15、螺栓;16、第二螺母;17、放杯器;18、闪光器;19、后座;20、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23.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的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示例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的描述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24.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示例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2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4所示的一种轻量化车架结构,包括立管1,所述立管1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有上管2,所述上管2远离立管1一端固定连接有下管3,所述下管3与立管1固定连接,所述上管2和下管3连接端固定连接有空心柱4,所述下管3与立管1连接端开有脚蹬孔5,所述立管1外周面远离上管2一侧固定连接有后上叉6,所述立管1外周面远离下管3一侧固定连接有后下叉7,所述后上叉6远离立管1一端与后下叉7固定连接,所述后上叉6内部贯穿有第一通孔8,所述后下叉7内部开有第二通孔9,所述后下叉7远离立管1一端开有后轮放置孔,所述后下叉7顶部滑动连接有支撑腿11,所述支撑腿11顶部固定连接有后座19,所述后座19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有定位杆20,所述第一通孔8贯穿定位杆20,所述第二通孔9
贯穿支撑腿11,所述第一通孔8内部贯穿有圆柱12,所述第一通孔8与圆柱12滑动连接,所述圆柱12一端固定连接有六角头13,所述圆柱12另一端开有外螺纹,所述圆柱12远离六角头13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14,所述第二通孔9内部滑动连接有螺栓15,所述螺栓15贯穿第二通孔9,所述螺栓15贯穿第二通孔9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16。
26.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管2外周面远离下管3一侧固定连接有放杯器17,通过放杯器17可以将饮用水或杯子放入放杯器17内。
27.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后座19远离立管1一侧固定连接有闪光器18,通过闪光器18可以对后方的车辆示警。
28.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腿11内部开有通孔,通过通孔减少了支撑腿11的体积,减少了自行车的重量,同时支撑腿11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
29.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后上叉6和后下叉7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两个后上叉6和两个后下叉7对称分布于立管1外周面一侧,通过两个后上叉6和两个后下叉7对后轮进行定位。
30.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立管1、上管2、下管3后上叉6、后下叉7、支撑腿11、定位杆20和后座19均为碳纤维材质构件,通过立管1、上管2、下管3后上叉6、后下叉7、支撑腿11、定位杆20和后座19均为碳纤维材质构件,使得此自行车重量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
31.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腿1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支撑腿11对称分布于两个后下叉7顶部,通过两个支撑腿11对后座19进行固定支撑。
32.实施方式具体为:当需要安装后座19时,将支撑腿11插到后下叉7上,然后将螺栓15插入第二通孔9内,然后再拧上第二螺母16,完成支撑腿11在后下叉7上的定位,然后将圆柱12插入第一通孔8内,再把第一螺母14在圆柱12上拧紧,完成定位杆20在后上叉6上的固定,最终完成后座19的安装,此车架通过上管2为弧形并且与立管1和下管3固定连接,提高了此车架的承载能力,同时通过此车架为碳纤维材质构件,使得此车架重量轻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强度,通过后座19可以随时安装在车架上,使得此车架可以在两种形态进行变化,同时通过闪光器18对后方车辆进行示警,优化了车架的结构,降低整车总重量,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架通常为一体化,要么车座在生产时就已经固定安装好,要么不存在车座,不能根据用户需求自行选择是否安装,同时车架的结构需要优化的问题。
33.本实用工作原理:
34.参照说明书附图1

4,当需要安装后座19时,将支撑腿11插到后下叉7上,然后将螺栓15插入第二通孔9内,然后再拧上第二螺母16,完成支撑腿11在后下叉7上的定位,然后将圆柱12插入第一通孔8内,再把第一螺母14在圆柱12上拧紧,完成定位杆20在后上叉6上的固定,最终完成后座19的安装,此车架通过上管2为弧形并且与立管1和下管3固定连接,提高了此车架的承载能力,同时通过此车架为碳纤维材质构件,使得此车架重量轻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强度。
35.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36.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37.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38.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