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使用过程中,时常会遇到需要打开发动机盖的情况。用户在进行打开发动机盖的操作时,通常是先利用驾驶室内的发动机开关开启发动机盖后,再拉动发动机盖的安全扣,然后再将发动机盖撑杆从固定位置拔出,最后将发动机盖撑杆的顶端卡入引擎盖上的指定位置,完全撑开发动机盖,即可完成该操作。
相关技术中,固定发动机盖撑杆的结构一般是一个单独的圆弧形固定卡扣,当撑杆卡进圆弧形空间中时,即可实现固定。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为了防止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撑杆脱出固定卡扣的现象,一般固定卡扣设计的卡持力都比较大,用户在将撑杆从固定位置拔出时,需要较大的力。利用相关技术中的固定卡扣,当用户在进行拔出撑杆的操作时,需要一只手扶住发动机盖,另一只手握住撑杆用力拔出。由于在拔出撑杆时,拔出撑杆的手没有支点,因此用户在拔出撑杆时比较费力;同时利用从该种固定结构中拔出撑杆的方法,当撑杆脱出固定卡扣时,撑杆不好控制,容易发生撑杆与发动机盖或者车辆前舱其他部件发生剐蹭的状况;另外,由于需要较大的力拔出撑杆,有时会造成卡扣的卡槽断裂失效,进而撑杆在车辆前舱内部无固定结构,处于自由状态,导致在行车过程中,撑杆随处晃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及车辆,不仅能固定发动机盖撑杆,还能使得用户在拔出发动机盖撑杆时比较省力。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所述结构包括支撑板和夹持机构;
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夹持机构之间形成有向上开放的第一开口;
所述夹持机构形成有夹持槽,所述夹持槽适于夹持发动机盖撑杆,所述夹持槽在朝向所述支撑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之间形成有适于让所述发动机盖撑杆通过的通道,所述夹持槽和所述通道在第一方向上均为贯通状态,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发动机盖撑杆位于所述夹持槽中时的长度方向。
可选地,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的第一端和所述下板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所述夹持槽形成在所述上板和下板之间;
所述上板的横截面从第一端至第二端呈先外凸再内凹的第一弧线,所述下板的横截面从第一端至第二端呈先外凸再内凹的第二弧线,所述第一弧线和所述第二弧线的拐点相对,从而所述夹持槽的横截面包括一个缩径段。
可选地,所述结构还包括底座和支撑座;
所述支撑板的底端与所述底座相连;
所述支撑座的下端与所述底座相连,所述支撑座的上端与所述夹持槽相连。
可选地,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
所述第一立板的上端与所述下板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外壁相连,所述第二立板与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连接处的外壁相连。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的上端朝向所述夹持机构的一侧弯折。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凸条。
可选地,所述第二立板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凸条。
可选地,所述结构还包括连接机构;
所述连接机构的顶部与所述底座固定在一起;
所述连接机构的底部为卡钩,适于与发动机盖内板上的孔或前舱钣金孔固定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结构还包括加强筋;
所述加强筋的第一侧面与所述支撑板的内侧面相抵并固定在一起;
所述加强筋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立板的外侧面相抵并固定在一起,并且所述下板的第二端在竖直向下方向上到所述加强筋存在间隔。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中包括支撑板和夹持机构,不仅支撑板和夹持机构之间形成有向上开放的第一开口,并且夹持机构形成的夹持槽在朝向支撑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是连通的,形成让发动机盖撑杆通过的通道。在正常状态下,发动机盖撑杆处于被夹持槽夹住的状态;当用户需要打开发动机盖并拔出发动机盖撑杆时,可以用大拇指按在支撑板的外壁,然后用其他的手指握住已经被夹持在夹持槽中的发动机盖撑杆,此时支撑板为大拇指提供了一个支点,握住发动机盖撑杆的手指拉动发动机盖撑杆,使其先脱离夹持槽,再依次经过第二开口、通道和第一开口,从而发动机盖撑杆就可以轻松地从该固定结构中脱出。因此该固定结构不仅能固定发动机盖撑杆,还能使用户在拔出发动机盖撑杆时比较省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的透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的正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在正常状态下夹持发动机盖撑杆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在断裂状态下固定发动机盖撑杆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个标记分别为:
1-支撑板;
101-第一凸条;
2-夹持机构;
201-夹持槽;
202-上板;
203-下板;
3-连接机构;
301-固定板;
302-第一活动板;
303-第二活动板;
3021-第一子板;
3022-第二子板;
4-第一开口;
5-第二开口;
6-通道;
7-底座;
8-支撑座;
801-第一减重孔;
802-第一立板;
803-第二立板;
804-第二凸条;
9-加强筋;
901-第二减重孔;
902-第一侧面;
903-第二侧面;
904-上表面;
10-发动机盖撑杆。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之前,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以图中所示方位为基准,仅仅用来清楚地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完井增产装置,并不具有限定本申请保护范围的意义。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该结构包括支撑板1和夹持机构2。
支撑板1和夹持机构2之间形成有向上开放的第一开口4;夹持机构2形成有夹持槽201,夹持槽201适于夹持发动机盖撑杆10,夹持槽201在朝向支撑板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5。
第二开口5和第一开口4连通,第二开口5和第一开口4之间形成有适于让发动机盖撑杆10通过的通道6,夹持槽201和通道6在第一方向上均为贯通状态,第一方向为发动机盖撑杆10位于夹持槽201中时的长度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需要打开发动机盖并拔出发动机盖撑杆10时,可以用大拇指按在支撑板1的外壁,然后用其他的手指握住已经被夹持在夹持槽201中的发动机盖撑杆10,此时支撑板1为大拇指提供了一个支点,握住发动机盖撑杆的手指拉动发动机盖撑杆10,使其脱离夹持槽201,再依次经过第二开口5、通道6和第一开口4,从而发动机盖撑杆10就可以轻松地从该固定结构中脱出。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中包括支撑板1和夹持机构2,不仅支撑板1和夹持机构2之间形成有向上开放的第一开口4,并且夹持机构2形成的夹持槽201在朝向支撑板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5,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5是连通的,形成让发动机盖撑杆10通过的通道6。在正常状态下,发动机盖撑杆10处于被夹持槽201夹住的状态;当用户需要打开发动机盖并拔出发动机盖撑杆10时,可以用大拇指按在支撑板1的外壁,然后用其他的手指握住已经被夹持在夹持槽201中的发动机盖撑杆10,此时支撑板1为大拇指提供了一个支点,握住发动机盖撑杆10的手指拉动发动机盖撑杆10,使其先脱离夹持槽201,再依次经过第二开口5、通道6和第一开口4,从而发动机盖撑杆10就可以轻松地从该固定结构中脱出。因此该固定结构不仅能固定发动机盖撑杆10,还能使用户在拔出发动机盖撑杆10时比较省力。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的各个组成的结构和作用进行更具体详尽的说明。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该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的材质可以为塑料,并且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夹持机构2包括上板202和下板203,上板202的第一端和下板203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夹持槽201形成在上板202和下板203之间。
上板202的横截面从第一端至第二端呈先外凸再内凹的第一弧线,下板203的横截面从第一端至第二端呈先外凸再内凹的第二弧线,第一弧线和第二弧线的拐点相对,从而夹持槽201的横截面包括一个缩径段。
结合图1和图3,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在缩径段,上板202和下板203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被夹持在夹持槽201中的发动机盖撑杆10的直径。上板202的第二端与下板203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被夹持在夹持槽201中的发动机盖撑杆10的直径。
结合图1、图2和图3,可以理解的是,正常状态下,当需要固定发动机盖撑杆10时,该发动机盖撑杆10是先依次经过第一开口4和通道6,由于夹持槽201设置有缩径段,并且上板202的第二端与下板203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发动机盖撑杆10直径,因此发动机盖撑杆10可以在经过第二开口5后,再经过缩径段,然后被稳定地夹持在夹持槽201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发动机盖撑杆10经过缩径段时,会使该缩颈段被撑开,当发动机盖撑杆10顺利通过时,该缩径段则立即恢复原状。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结构还包括底座7和支撑座8;支撑板1的底端与底座7相连;支撑座8的下端与底座7相连,支撑座8的上端与夹持槽201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座8用于固定并支撑夹持槽201。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座8包括第一立板802和第二立板803;第一立板802的上端与下板203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外壁相连,第二立板803与上板202和下板203连接处的外壁相连。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结构还包括加强筋9;加强筋9的第一侧面902与支撑板1的内侧面相抵并固定在一起;加强筋9的第二侧面903与第一立板802的外侧面相抵并固定在一起,并且下板203的第二端在竖直向下方向上到加强筋9存在间隔。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9的上表面904的第一端与第一侧面902连接在一起,加强筋9的上表面904的第二端与第二侧面903的上端连接在一起。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立板802的上端与下板203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外壁相连,因此下板203的第二端在垂直方向上的部分投影会与加强筋9在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发生重合。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1的上端朝向夹持机构2的一侧弯折。
需要说明的是,在夹持槽201的上板201发生断裂失效的情况下,虽然发动机盖撑杆10不能被固定夹持在夹持槽201中,但是用户可以将发动机盖撑杆10从被夹持槽201夹持的原位置取出,并将其放置在如图4所示的位置,此时发动机盖撑杆10与下板203的第二端相抵,且位于加强筋9的上表面904,从而发动机盖撑杆10可以被固定在通道6中。同时,即使发动机盖撑杆10上行,由于支撑板1上端弯折部分的阻挡,发动机盖撑杆10也不会脱出该固定结构。
也就是说,利用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固定发动机盖撑杆10,在夹持槽201保持完整的情况下,发动机盖撑杆10是被夹持在夹持槽201中;在夹持槽201的上板202断裂失效的情况下,发动机盖撑杆10则与下板203的第二端相抵,被固定在通道6中。由于无论夹持槽201是完整还是部分断裂,发动机盖撑杆10都不会处于自由状态,也不会在发动机盖内随处晃动,因此发动机盖撑杆10不会与发动机盖或者车辆前舱内其他部件发生剐蹭的状况,确保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9的上表面904可以是整体呈弧面的形状;也可以为中间平面,两端呈弧面的形状;该上表面904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只要可以放置发动机盖撑杆10即可。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9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支撑板1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可以起到减重的作用。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在支撑座8上设有第一减重孔801。在加强筋9上设有第二减重孔90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减重孔801和第二减重孔901的设置都需要满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盖撑杆10的固定结构的刚度和硬度需求,第一减重孔801和第二减重孔901能够起到减重的作用,具体的减重孔大小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1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凸条101。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立板803的外表面上设有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凸条804。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凸条101之间的间距可以为0.5mm,多个第二凸条804之间的间距可以为0.5mm。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一凸条101和多个第二凸条804不仅能够为用户手指提供支点,还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当需要将发动机盖撑杆10固定在夹持槽中时,用户的操作可以如下:大拇指按在多个第二凸条804上,剩下的手指握住发动机盖撑杆10,进而发动机盖撑杆10依次通过第一开口4、通道6和第二开口5,最终被拉进夹持槽201中。
当需要将发动机盖撑杆10脱出该固定结构时,用户的操作可以如下:大拇指按在多个第一凸条101上,剩下的手指握住发动机盖撑杆10,进而发动机盖撑杆10依次通过第二开口5、通道6和第一开口4,最终脱出该固定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用户手指的摆放位置可以根据用户自身的习惯进行调整。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结构还包括连接机构3。
连接机构3的顶部与底座7固定在一起;连接机构3的底部为卡钩,适于与发动机盖内板上的孔或前舱钣金孔固定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的方向是连接机构3与前舱钣金孔固定在一起时的安装方向。如果是将连接机构3与发动机盖内板固定在一起,则需要将图1、图2、图3和图4中的固定结构旋转180度,倒装在发动机盖内板上开设的孔中,也就是说,此时该固定结构的第一开口4为向下开放。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机构3包括固定板301,第一活动板302和第二活动板303。
第一活动板302和第二活动板303分别位于固定板301的两侧,并且第一活动板302的底端与固定板301的底端连接在一起,第二活动板303的底端与固定板301的底端连接在一起。
固定板301呈t字型,并垂直于底座7。第一活动板302包括第一子板3021和第二子板3022,第一子板3021平行于底座7,且第一子板3021的第一端与固定板301的底端连接在一起,第一子板3021的第二端与第二子板3022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第二子板3022向远离固定板301的一侧倾斜且第二子板3022的第二端向靠近固定板301的一侧弯折。并且,第二子板3022第二端在弯折处设有向外的凸缘。
第二活动板303的形状和第一活动板302的形状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将连接机构3与发动机盖内板或前舱钣金孔固定在一起时,第一活动板302和第二活动板303先被挤压,都向固定板301靠近,后恢复原状,利用两侧的凸缘使连接机构3被卡在相应的孔中。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中包括支撑板和夹持机构,不仅支撑板和夹持机构之间形成有向上的第一开口4,并且夹持机构形成的夹持槽在朝向支撑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5,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5是连通的。在正常状态下,发动机盖撑杆10处于被夹持槽夹住的状态;当用户需要打开发动机盖并拔出发动机盖撑杆10时,可以用大拇指按在支撑板1的外壁,然后用其他的手指握住已经被夹持在夹持槽201中的发动机盖撑杆10,此时支撑板1为大拇指提供了一个支点,握住发动机盖撑杆10的手指拉动发动机盖撑杆10,使其先脱离夹持槽201,再依次经过第二开口5、通道6和第一开口4,从而发动机盖撑杆10就可以轻松地从该固定结构中脱出。因此该固定结构不仅能固定发动机盖撑杆10,还能使用户在拔出发动机盖撑杆10时比较省力。
同时,由于无论夹持槽201是完整还是部分断裂,发动机盖撑杆10都不会处于自由状态,也不会在发动机盖内随处晃动,因此发动机盖撑杆10不会与发动机盖或者车辆前舱内其他部件发生剐蹭的状况,确保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该结构包括支撑板1和夹持机构2。
支撑板1和夹持机构2之间形成有向上开放的第一开口4;夹持机构2形成有夹持槽201,夹持槽201适于夹持发动机盖撑杆10,夹持槽201在朝向支撑板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5。
第二开口5和第一开口4连通,第二开口5和第一开口4之间形成有适于让发动机盖撑杆10通过的通道6,夹持槽201和通道6在第一方向上均为贯通状态,第一方向为发动机盖撑杆10位于夹持槽201中时的长度方向。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需要打开发动机盖并拔出发动机盖撑杆10时,可以用大拇指抵在支撑板1的外壁,然后用其他的手指握住已经被夹持在夹持槽201中的发动机盖撑杆10,此时支撑板1为大拇指提供了一个支点,拉动发动机盖撑杆10,使其脱离夹持槽201,依次经过第二开口5、通道6和第一开口4,从而使发动机盖撑杆10成功从该固定结构中脱出。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上使用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中包括支撑板1和夹持机构2,不仅支撑板1和夹持机构2之间形成有向上开放的第一开口4,并且夹持机构2形成的夹持槽201在朝向支撑板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开口5,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5是连通的,形成让发动机盖撑杆10通过的通道6。在正常状态下,发动机盖撑杆10处于被夹持槽201夹住的状态;当用户需要打开发动机盖并拔出发动机盖撑杆10时,可以用大拇指按在支撑板1的外壁,然后用其他的手指握住已经被夹持在夹持槽201中的发动机盖撑杆10,此时支撑板1为大拇指提供了一个支点,握住发动机盖撑杆10的手指拉动发动机盖撑杆10,使其先脱离夹持槽201,再依次经过第二开口5、通道6和第一开口4,从而发动机盖撑杆10就可以轻松地从该固定结构中脱出。因此该固定结构不仅能固定发动机盖撑杆10,还能使用户在拔出发动机盖撑杆10时比较省力。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本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