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拖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16788发布日期:2021-10-27 19:12阅读:86来源:国知局
儿童拖车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儿童拖车。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儿童车为了减小存放空间以便收纳和运输,大多被设置为能够进行折叠。但由于折叠机构的增设,儿童车的主体框架往往十分复杂,在儿童车正常使用过程中,复杂的框架结构使得故障率及操作负担增大。由此,设计制造一种能够进行折叠,并且结构简洁的儿童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努力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儿童拖车。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儿童拖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车架、设于所述车架底部的前轮组件与后轮组件,所述车架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组侧框组件、设置在两组所述侧框组件前部的前连接架、设置在两组所述侧框组件后部之间的后连接架,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侧框组件包括:前立杆,所述前立杆沿上下方向延伸;后立杆,所述后立杆沿上下方向延伸;连接杆,所述连接杆沿上下方向延伸;前围架,包括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位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杆的前部、所述第二连杆的前部分别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前立杆上,所述第一连杆的后部、所述第二连杆的后部分别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连接杆上;后围架,包括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位于所述第四连杆的上方,所述第三连杆的前部、所述第四连杆的前部分别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第三连杆的后部、所述第四连杆的后部分别转动地连接在后立杆上,所述车架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所述连接杆向上运动,所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及第四连杆沿前后方向收拢在所述前立杆与所述后立杆之间。
5.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的后部、所述第三连杆的前部共同绕第一转动轴心线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连接杆的上部,所述第二连杆的后部、所述第四连杆的前部共同绕第二动轴心线转动地连接在所述连接杆的下部。
6.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相互平行,当所述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
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每组所述侧框组件还包括:前立架,所述前立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前立架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滑动地设于所述前立杆上,所述前轮组件设于所述前立架的下部;后立架,所述后立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后立架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滑动地设
于所述后立杆上,所述后轮组件设于所述后立架的下部,其中,所述前立架与所述前立杆之间的滑动运动与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相对所述前立杆的转动运动联动地设置,所述后立架与所述后立杆之前的滑动运动与所述第三连杆及第四连杆相对所述后立杆的转动运动联动地设置。
8.进一步优选地,每组所述侧框组件还包括前联动杆与后联动杆,所述前联动杆的一端部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前立架上且另一端部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上,所述后联动杆的一端部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后立架上且另一端部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杆上。
9.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前立架具有前滑套部,所述前滑套部能够相对滑动地套设在所述前立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上方,所述前联动杆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前滑套部上;所述后立架具有后滑套部,所述后滑套部能够相对滑动地套设在所述后立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三连杆的上方,所述后联动杆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后滑套部上。
1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前连接架包括相互交叉且在交叉处转动连接的两根前连杆,所述前连杆沿上下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前连杆的上部转动地连接在一侧所述侧框组件上的所述前立架上,所述前连杆的下部转动地连接在另一侧所述侧框组件上所述前立杆的下部;所述后连接架包括相互交叉且在交叉处转动连接的两根后连杆,所述后连杆沿上下方向倾斜延伸,所述后连杆的上部转动地连接在一侧所述侧框组件上的所述后立架上,所述后连杆的下部转动地连接在另一侧所述侧框组件上所述后立杆的下部。
11.更进一步优选地,两根所述前连杆通过前转轴转动地连接,所述儿童拖车还包括牵引杆及牵引杆座,所述牵引杆座设置在所述前转轴上,所述牵引杆的下部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牵引杆座上,所述牵引杆座上还设有用于将所述牵引杆定位的定位结构。
12.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牵引杆座设于所述前转轴的前端部,所述牵引杆座的后侧部上还设有用于限制两根所述前连杆相对张开角度的限位结构。
1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前连接架、所述后连接架均能够沿左右方向收折地设置在两侧的所述侧框组件之间。
14.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儿童拖车结构简洁,并且能够进行折叠,折叠后占据的空间小,便于存放和运输。
附图说明
15.附图1为本发明儿童拖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后视示意图;附图2为本发明儿童拖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附图3为本发明儿童拖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三维立体示意图;附图4为本发明儿童拖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的上视示意图;附图5为本发明儿童拖车中前立杆与前立架、后立杆与后立架之间的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发明儿童拖车中前立杆、前立架及前连接架之间,后立杆、后立架与后连接架之间的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本发明儿童拖车展开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其中牵引杆与卡接槽脱离;附图8为对应于附图7中a

a的本发明儿童拖车的剖视示意图,其中侧框锁定件将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对锁定。
16.附图9为对应于附图7中a

a的本发明儿童拖车的剖视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锁定解除。
17.附图10为本发明儿童拖车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过程中的后视示意图;附图11为本发明儿童拖车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过程中的侧视示意图;附图12为本发明儿童拖车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过程中的三维立体示意图;附图13为本发明儿童拖车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过程中的上视示意图;附图14为本发明儿童拖车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后视示意图;附图15为本发明儿童拖车处于折叠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附图16为本发明儿童拖车处于折叠状态下的三维立体示意图;附图17为本发明儿童拖车处于折叠状态下的上视示意图;其中:100、车架;200、前轮组件;300、后轮组件;1、侧框组件;11、前立杆;12、后立杆;13、连接杆;141、第一连杆;142、第二连杆;151、第三连杆;152、第四连杆;16、前连接架、16a、前滑套部;17、后连接架;17a、后滑套部;18、前联动杆;19、后联动杆;2、前连接架;21、前连杆;22、前转轴;3、后连接架;31、后连杆;32、后转轴;4、牵引杆;4a、牵引杆转轴;5、牵引杆座;51、定位结构;51a、卡接槽;52、限位结构;6、上转动限位件;6a、上限位部;7、下转动限位件;7a、下限位部;7b、锁孔部;8、侧框锁定件;8a、锁定部;a、第一转动中心线;b、第二转动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19.一种儿童拖车,参见图1至图4所示,包括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车架100、设于车架100底部的前轮组件200与后轮组件300,车架100包括分设于左右两侧的两组侧框组件1、设置在两组侧框组件1前部的前连接架2,以及设置在两组侧框组件1后部之间的后连接架3。其中,前连接架2、后连接架3均能够沿左右方向收折地设置在两侧的侧框组件1之间。
20.本实施例中,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下,侧框组件1包括:前立杆11、后立杆12,以及连接杆13。具体地,在左右方向上的每一侧,当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下,前立杆11设置在车架100的前侧,后立杆12设置在车架100的后侧,连接杆13设置在前立杆11与后立杆12之间,并且前立杆11、后立杆12及连接杆13均沿上下方向延伸。
21.侧框组件1包括还包括前围架和后围架,在左右方向上的每一侧,前围架转动地设置在前立杆11与连接杆13之间,后围架转动地设置在连接杆13与后立杆12之间。具体地,当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下,前围架包括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杆141与第二连杆142,第一连杆141位于第二连杆142的上方,第一连杆141的前部、第二连杆142的前部分别转动地连接在前立杆11上,第一连杆141的后部、第二连杆142的后部分别转动地连接在连接杆
13上,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141与第二连杆142相互平行;当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下,后围架包括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连杆151与第四连杆152,第三连杆151位于第四连杆152的上方,第三连杆151的前部、第四连杆152的前部分别转动地连接在连接杆13上,第三连杆151的后部、第四连杆152的后部分别转动地连接在后立杆12上,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杆151与第四连杆152相互平行。
22.具体地,在左右方向上的每一侧,第一连杆141的后部、第三连杆151的前部共同绕第一转动轴心线a转动地连接在连接杆13的上部,第二连杆142的后部、第四连杆152的前部共同绕第二动轴心线b转动地连接在连接杆13的下部。并且,当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一连杆141与第三连杆151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第二连杆142与第四连杆152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
23.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当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下,侧框组件1还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立架16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后立架17,在左右方向的每一侧,前立架16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滑动地设于前立杆11上,后立架17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滑动地设于后立杆12上。具体地,前立架16具有前滑套部16a,前滑套部16a能够相对滑动地套设在前立杆11上并位于第一连杆141的上方,后立架17具有后滑套部17a,后滑套部17a能够相对滑动地套设在后立杆12上并位于第三连杆151的上方。
24.前立架16与前立杆11之间的滑动运动与第一连杆141及第二连杆142相对前立杆11的转动运动联动地设置,后立架17与后立杆12之前的滑动运动与第三连杆151及第四连杆152相对后立杆12的转动运动联动地设置。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4所示,每组侧框组件1还包括前联动杆18与后联动杆19。在左右方向上的每一侧,前联动杆18的一端部转动地连接在前立架16上且另一端部转动地连接在第一连杆141上,后联动杆19的一端部转动地连接在后立架17上且另一端部转动地连接在第三连杆151上,具体地,前联动杆18的一端部转动地连接在前滑套部16a上且另一端部转动地连接在第一连杆141上;后联动杆19的一端部转动地连接在后滑套部17a上且另一端部转动地连接在第三连杆151上。
25.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前联动件18呈自上而下地向后的弧形延伸,并且,在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前联动件18的前部与前立架16大致贴合地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前联动件18的后部与第一连杆141大致贴合地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后联动件19呈自上而下地向后的弧形延伸,并且,在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后联动件19的后部与后立架17大致贴合地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后联动件19的前部与第三连杆151大致贴合地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当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下,上述设置使得该儿童拖车在左右方向的外侧较少地受到上述两种联动件的遮挡,便于儿童或者负载由左侧或者右侧进入该儿童拖车内,并且,上述设置也有利于避免儿童与上述两种联动件磕碰而受到伤害。
26.本实施例中,前轮组件200具有分设于车架100左右两侧的两组,后轮组件300具有分设于车架100左右两侧的两组,在左右方向上的每一侧,前立架16的下部设置有一组前轮组件200,后立架17的下部设置有一组后轮组件。两组前轮组件200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小于两组后轮组件300在左右方向上的间距。在车架100处于折叠状态下,前轮组件200与后轮组件300沿前后方向相对收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两组前轮组件200收拢在两组后轮组件300之间。上述设置使得车架100折叠后的儿童拖车在前后方向的宽度小,方便该儿童拖车的收纳和运输。
27.参见图6所示,前连接架2包括相互交叉且在交叉处转动连接的两根前连杆21,前连杆21沿上下方向倾斜延伸,前连杆21的上部转动地连接在一侧侧框组件1上的前立架16上,前连杆21的下部转动地连接在另一侧侧框组件1上前立杆11的下部,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前连杆21的上端部转动地连接在一侧的前滑套部16a上,前连杆21的下端部转动地连接在位于另一侧的前立杆11的下端部;后连接架3包括相互交叉且在交叉处转动连接的两根后连杆31,后连杆31沿上下方向倾斜延伸,后连杆31的上部转动地连接在一侧侧框组件1上的后立架17上,后连杆31的下部转动地连接在另一侧侧框组件1上后立杆12的下部,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后连杆31的上端部转动地连接在一侧的后滑套部17a上,后连杆31的下端部转动地连接在位于另一侧的后立杆12的下端部。
28.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8及图9所示,两根前连杆21通过前转轴22转动地连接,两根后连杆31通过后转轴32转动地连接,儿童拖车还包括牵引杆4及牵引杆座5,牵引杆座5设置在前转轴22上,牵引杆4的下部转动地连接在牵引杆座5上,牵引杆座5上还设有用于将牵引杆4定位的定位结构51。牵引杆座5设于前转轴22的前端部,牵引杆座5的后侧部上还设有用于限制两根前连杆21相对张开角度的限位结构52。
29.具体地,定位结构51包括设置在牵引杆座5前部的卡接槽51a,牵引杆4能够沿周向对应配合地卡设在卡接槽51a中或从卡接槽51a中脱离,牵引杆4的下部通过牵引杆转轴4a转动地连接在牵引杆座5上,卡接槽51a位于牵引杆轴4a的上方。限位结构52为在牵引杆座5的后侧部上一左一右地相对设置的两组限位凸台,在左右方向上的每一侧,限位凸台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两根前连杆21之间,当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时,两根前连杆21均与限位凸台相配合地抵接,当车架100处于折叠状态时,两根前连杆21均与限位凸台分离。
30.第一连杆141的后部与第三连杆151的前部之间还设置有限制两者转动角度的上转动限位件6。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上转动限位件6为开口向下的u型杆,第一连杆141的后端部固定地设置在该u型杆前部的杆腔内,并且该u型杆与第一连杆141沿同一方向延伸,该u型杆的上侧杆壁为上限位部6a,当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三连杆151的前端部与上限位部6a相抵接,当车架100处于折叠状态下,第三连杆151的前端部与上限位部6a相分离。
31.第二连杆142的后部与第四连杆152的前部之间设置有限制两者转动角度的下转动限位件7,具体到本实施例中,下转动限位件7为开口向下的u型杆,第二连杆142的后端部固定地设置在该u型杆前部的杆腔内,并且该u型杆与第二连杆142沿同一方向延伸,该u型杆的上侧杆壁为下限位部7a,当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下,第四连杆152的前端部与下限位部7a相抵接,当车架100处于折叠状态下,第四连杆152的前端部与下限位部7a相分离。
32.第一连杆141与第二连杆142之间,和/或第三连杆151与第四连杆152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将两者相互锁定的侧框锁定件8。本实施例中,参见图7至图8所示,侧框锁定件8设置在第一连杆141与第二连杆142之间,具体地,当所述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下,侧框锁定件8沿上下方向延伸,侧框锁定件8的上端部转动地设置在上转动限位件6的内侧,侧框锁定件8的下部具有锁定部8a,下转动限位件7的内侧设置有锁孔部7b,锁定部8a与锁孔部7b位置相对应。在对第一连杆141与第二连杆142进行锁定时,向下拨动侧框锁定件8,侧框锁定件8绕其与上转动限位件6的转动连接处向下转动,至锁定部8a配合地插设在锁孔部7b内,此时,第一连杆141与第二连杆142相互锁定。
33.当车架100处于展开状态下,参见图1至图4所示,第一连杆141与第三连杆151沿同
一长度方向延伸,第二连杆142与第四连杆152沿同一长度方向延伸,两根前连杆21均与限位凸台相配合地抵接,侧框组件1、前连接架2,及后连接架3合围形成一供儿童乘坐的承载空间。向前拉动牵引杆4,使得牵引杆4从卡接槽51a中脱离,继续拉动牵引杆4,该儿童拖车能够被拖行。
34.当车架100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的过程中,参见图10至图13所示,解除侧框锁定件8对第一连杆141和第二连杆142的锁定,上拉第一连杆141,使得第一连杆141及第二连杆142分别绕各自与前立杆11的转动连接处向上转动,第三连杆151及第四连杆152分别绕各自与后立杆12的转动连接处向上转动,连接杆13向上运动,第一连杆141、第二连杆142、第三连杆151及第四连杆152沿前后方向逐渐收拢在前立杆11与后立杆12之间;经由前联动杆18,第一连杆141的向上转动驱使前立杆11沿前滑套部16a的长度方向逐渐向下滑动;经由后联动杆19,第三连杆151的向上转动驱使后立杆12沿后滑套部17a的长度方向逐渐向下滑动。左右两组前立架16的向上滑动驱使两组前连杆21与限位凸台分离并绕前转轴22逐渐转动地收拢,使得两组前立杆11沿左右方向逐渐相对收拢;左右两组后立架17的向上滑动驱使两组后连杆31绕前转轴22逐渐转动地收拢,使得两组后立杆12沿左右方向逐渐相对收拢。向后推动牵引杆4,使得牵引杆4配合地卡设在卡接槽51a内。
35.当车架100处于折叠状态下,参见图14至图17所示,第一连杆141、第二连杆142、第三连杆151及第四连杆152沿前后方向收拢在前立杆11与后立杆12之间;前立架16与前立杆11滑动地收拢,后立架17与后立杆12滑动地收拢;左右两组前立杆11相对收拢,左右两组后立杆12相对收拢。前轮组件200与后轮组件300沿前后方向相对收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两组前轮组件200收拢在两组后轮组件300之间。
36.综上所述,本发明儿童拖车结构简洁,并且能够进行折叠,折叠后占据的空间小,便于存放和运输。
37.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