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汽车前扰流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64696发布日期:2021-11-10 09:5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前扰流翼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碳纤汽车前扰流翼。


背景技术:

2.扰流翼,属于汽车空气动力套件中的一部分。扰流板包括前扰流翼和后扰流翼两种,分别用于安装在汽车前端和后端。现有的前扰流翼在行驶过程中所受风阻大,容易影响汽车在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现有的前扰流翼的结构合理性欠佳,很难组装和定位。
3.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碳纤汽车前扰流翼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纤汽车前扰流翼,其有效降低汽车的前侧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风阻,符合空气动力学,保证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同时,使得导流槽的容积增加继而容纳较多在行驶时的逆向风力,进一步降低风阻和风噪。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碳纤汽车前扰流翼,包括有本体,所述本体为复合碳纤维材质;所述本体包括有底板,所述底板呈开口朝后的c形结构,所述底板具有首尾相接的第一c形边、左侧过渡边、第二c形边和右侧过渡边,所述第一c形边位于第二c形边的前方;
7.所述第一c形边一体向上弯折往后延伸形成有c形翻边,所述c形翻边沿第一c形边延伸方向设置,所述c形翻边包括有开口朝后的弧形部以及一体连接于弧形部的倾斜部,所述弧形部的下端一体连接于第一c形边,所述倾斜部呈自前往后倾斜向下布置,所述倾斜部的后端与底板之间保持间隙;
8.所述第二c形边一体朝后延伸形成有若干安装耳部,所述安装耳部沿第二c形边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所述安装耳部的外周缘一体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挡边,相邻第一挡边之间通过第二挡边一体连接;所述c形翻边和底板两者的内侧面之间围构形成有具有左端开口、右端开口以及后端开口的导流槽;
9.所述左侧过渡边一体向上延伸形成有左侧封边,所述左侧封边一体连接于c形翻边的左端,最左侧的第一挡边通过第三挡边分别一体连接于c形翻边的左端和左侧封边;
10.所述右侧过渡边一体向上延伸形成有右侧封边,所述右侧封边一体连接于c形翻边的右端,最右侧的第一挡边通过第四挡边分别一体连接于c形翻边的右端和右侧封边;
11.所述c形翻边的右端、右侧封边、第四挡边以及最右侧的第一挡边四者的内侧面围构形成有左端开口的第一凹槽,所述c形翻边的左端、左侧封边、第三挡边以及最左侧的第一挡边四者的内侧面围构形成有右端开口的第二凹槽,所述导流槽的左、右端分别连通第二凹槽、第一凹槽。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安装耳部的上端面凸设有凸起,所述安装耳部对应凸起的下端面往上凹设有让位槽,所述凸起开设有连通让位槽的安装孔。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倾斜部的外表面上凹设有沿倾斜部延伸方向布置的c形槽。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c形翻边的中段往上斜向后折起形成中段折起部。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安装耳部包括有第一安装耳部和第二安装耳部,所述第一安装耳部设置于中段折起部的第二c形边上,所述第二安装耳部设置于非中段折起部的第二c形边上。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安装耳部的让位槽的深度自前往后渐大。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安装耳部的让位槽的深度自前往后渐小。
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导流槽、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多个挡边的配合,有效降低汽车的前侧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风阻,符合空气动力学,保证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将c形翻边设计成倾斜部和开口朝后的弧形部,一方面,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导流槽的容积增加继而容纳较多在行驶时的逆向风力,进一步降低风阻和风噪;
19.其次是,通过第一安装耳部及其让位槽的槽深结构和第一安装耳部及其让位槽的槽深结构,定位准确和组装方便,提高后续的组装效率;
20.以及,通过c形槽和中段折起部的配合,进一步降低本体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风阻。
21.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俯视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侧视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截面结构示意图(主要显示第一安装耳部及其让位槽);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截面结构示意图(主要显示第二安装耳部及其让位槽);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三截面结构示意图(主要显示右侧挡边和第二凹槽);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四截面结构示意图(主要显示左侧挡边和第一凹槽)。
30.附图标识说明:
31.10、底板
32.11、左侧封边
ꢀꢀꢀꢀꢀꢀꢀꢀꢀꢀꢀꢀꢀꢀꢀꢀ
12、右侧封边
33.20、c形翻边
ꢀꢀꢀꢀꢀꢀꢀꢀꢀꢀꢀꢀꢀꢀꢀꢀꢀ
201、中段折起部
34.21、弧形部
ꢀꢀꢀꢀꢀꢀꢀꢀꢀꢀꢀꢀꢀꢀꢀꢀꢀꢀ
22、倾斜部
35.221、c形槽
36.31、第一挡边
ꢀꢀꢀꢀꢀꢀꢀꢀꢀꢀꢀꢀꢀꢀꢀꢀ
32、第二挡边
37.33、第三挡边
ꢀꢀꢀꢀꢀꢀꢀꢀꢀꢀꢀꢀꢀꢀꢀꢀ
34、第四挡边
38.41、凸起
ꢀꢀꢀꢀꢀꢀꢀꢀꢀꢀꢀꢀꢀꢀꢀꢀꢀꢀꢀꢀ
42、让位槽
39.43、安装孔
ꢀꢀꢀꢀꢀꢀꢀꢀꢀꢀꢀꢀꢀꢀꢀꢀꢀꢀ
44、第一安装耳部
40.45、第二安装耳部
41.51、导流槽
ꢀꢀꢀꢀꢀꢀꢀꢀꢀꢀꢀꢀꢀꢀꢀꢀꢀꢀ
52、第一凹槽
42.53、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43.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一种碳纤汽车前扰流翼,包括有本体,所述本体为复合碳纤维材质;
44.所述本体包括有底板10,所述底板10呈开口朝后的c形结构,所述底板10具有首尾相接的第一c形边、左侧过渡边、第二c形边和右侧过渡边,所述第一c形边位于第二c形边的前方;
45.所述第一c形边一体向上弯折往后延伸形成有c形翻边20,所述c形翻边20沿第一c形边延伸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c形翻边20的中段往上斜向后折起形成中段折起部201以使得c形翻边20呈中间高两边低的阶梯结构。
46.所述c形翻边20包括有开口朝后的弧形部21以及一体连接于弧形部21的倾斜部22,所述弧形部21的下端一体连接于第一c形边,所述倾斜部22呈自前往后倾斜向下布置,所述倾斜部22的后端与底板10之间保持间隙;优选地,所述倾斜部22的外表面上凹设有沿倾斜部22延伸方向布置的c形槽221。
47.所述第二c形边一体朝后延伸形成有若干安装耳部,所述安装耳部沿第二c形边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所述安装耳部的外周缘一体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挡边31,相邻第一挡边31之间通过第二挡边32一体连接;所述c形翻边20和底板10两者的内侧面之间围构形成有具有左端开口、右端开口以及后端开口的导流槽51;
48.所述安装耳部的上端面凸设有凸起41,所述安装耳部对应凸起41的下端面往上凹设有让位槽42,所述凸起41开设有连通让位槽42的安装孔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耳部包括有第一安装耳部44和第二安装耳部45,所述第一安装耳部44设置于中段折起部201的第二c形边上,所述第二安装耳部45设置于非中段折起部201的第二c形边上。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耳部44的让位槽42的深度自前往后渐大,所述第二安装耳部45的让位槽42的深度自前往后渐小。
49.所述左侧过渡边一体向上延伸形成有左侧封边11,所述左侧封边11一体连接于c形翻边20的左端,最左侧的第一挡边31通过第三挡边33分别一体连接于c形翻边20的左端和左侧封边11;
50.所述右侧过渡边一体向上延伸形成有右侧封边12,所述右侧封边12一体连接于c形翻边20的右端,最右侧的第一挡边31通过第四挡边34分别一体连接于c形翻边20的右端和右侧封边12;
51.所述c形翻边20的右端、右侧封边12、第四挡边34以及最右侧的第一挡边31四者的内侧面围构形成有左端开口的第一凹槽52,所述c形翻边20的左端、左侧封边11、第三挡边33以及最左侧的第一挡边31四者的内侧面围构形成有右端开口的第二凹槽53,所述导流槽51的左、右端分别连通第二凹槽53、第一凹槽52。
52.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导流槽、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多个挡边的配合,有效降低汽车的前侧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风阻,符合空气动力学,保证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将c形翻边设计成倾斜部和开口朝后的弧形部,一方面,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使得导流槽的容积增加继而容纳较多在行驶时的逆向风力,进一步降低风阻和风噪;
53.其次是,通过第一安装耳部及其让位槽的槽深结构和第一安装耳部及其让位槽的槽深结构,定位准确和组装方便,提高后续的组装效率;
54.以及,通过c形槽和中段折起部的配合,进一步降低本体在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风阻。
5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