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62750发布日期:2022-02-19 13:40阅读:64来源:国知局
电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追加框架的电动车辆,其中追加框架收纳电池且相对于主框架可自如拆装。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电动车辆,其安装有电动马达和电池,通过在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作用下使施加于踏板的踩踏力增力,从而能以较小的踩踏力来行驶。例如,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272567号所公开的电动自行车中,具有连接从车头管向后下方延伸的下管和用于保持座椅(车座)的座椅管的上管(top tube),并且电池被设置为相对于所述上管可自如拆装。
3.然后,将电池的电功率供给至设置于下管的下端的动力单元的电动马达,据此在驾驶员(骑乘人)踩下踏板行驶时将电动马达的输出作为辅助输出向后轮传递。


技术实现要素:

4.通常,在如上所述这样的电动自行车中可安装的电池的容量受到限制,由于是根据所述容量来确定可行驶的距离,因此希望尽量安装更多的电池,或者尽量增加容量。
5.然而,在如上述的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272567号的电动自行车那样,在构成为将电池安装于上管的情况下成为具有该上管的运动型的车辆形态,当驾驶员上下车时存在使用不便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是考虑到上述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满足便于使用要求的车辆形态且能通过使电池的容量增加来延长可行驶距离的电动车辆。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动车辆(10、80、120),其具有车头管(18)、主框架(20、84、126)、座椅框架(22)、马达单元(14)和第1电池(16a、16b),其中,所述主框架(20、84、126)从车头管(18)向后下方延伸;所述座椅框架(22)从被固定于主框架(20、84、126)的部位向上方延伸,用于保持座椅(42);所述马达单元(14)被支承于主框架(20、84、126)且在通电作用下产生驱动力;所述第1电池(16a、16b)被收纳于主框架(20、84、126)和座椅框架(22)中的至少任一方,用于向马达单元(14)供电,
8.具有连接主框架(20、84、126)与座椅框架(22)的追加框架(26、82、122),该追加框架(26、82、122)被设置为相对于主框架(20、84、126)和座椅框架(22)可自如拆装,并且在其内部收纳第2电池(56、98)。
9.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具有马达单元(14)的电动车辆(10、80、120)中,具有主框架(20、84、126)和座椅框架(22),其中,所述主框架(20、84、126)从车头管(18)起随着靠向后方而向下方延伸;所述座椅框架(22)从被固定于主框架(20、84、126)的部位向上方延伸且用于保持座椅(42),连接主框架(20、84、126)与座椅框架(22)的追加框架(26、82、122)以可自如拆装的方式设置,并且在其内部中收纳有第2电池(56、98)。
10.因此,例如在被用作需要刚性的运动型、山地自行车等车辆形态的情况下,通过将
主框架(20、84、126)和座椅框架(22)用追加框架(26、82、122)彼此连接,能提高车身框架(12)的刚性,在被用于不需要刚性的日常生活的情况下,通过将追加框架(26、82、122)拆下,能提高从被开放的主框架(20、84、126)与座椅框架(22)之间穿过的驾驶员上下车的容易度。
11.另外,通过连接追加框架(26、82、122),能从第2电池(56、98)向马达单元(14)供电,因此使其与第1电池(16a、16b)相结合能增加电池的容量。
12.其结果,通过根据电动车辆(10、80、120)的使用便利拆装追加框架(26、82、122)来改变车辆形态,能提高车身的刚性、便利性,而且,能通过使电池的容量增加来延长可行驶距离。
13.根据本实用新型,能获得以下的效果。
14.即,在具有马达单元的电动车辆中,通过可自如拆装地设置有连接主框架与座椅框架的追加框架,并且在其内部中收纳第2电池,从而对于需要刚性的车辆形态,通过安装追加框架来提高刚性,对于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便利性的情况下,通过将追加框架拆下,能提高从主框架与座椅框架之间穿过的驾驶员上下车的容易度。另外,通过连接追加框架,能从第2电池向马达单元供电。
15.其结果,通过根据电动车辆的使用便利拆装追加框架来改变车辆形态,能提高车身框架的刚性、便利性,而且,能通过使电池的容量增加来延长可行驶距离。
16.根据参照附图对以下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应易于被理解。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的右视图。
18.图2是表示图1的电动车辆的追加框架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19.图3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电动车辆将追加框架拆下后的状态的右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的右视图。
21.图5是表示图4的电动车辆的追加框架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22.图6a是表示从图4的电动车辆将追加框架拆下后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图6b是表示将追加框架组装于图6a的电动车辆后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的右视图。
24.图8是表示图7的电动车辆的追加框架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25.图9a是表示从图8的电动车辆将追加框架拆下后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图9b是表示将追加框架组装于图9a的电动车辆后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车辆。
27.如图1所示,该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为一种电动自行车,其包含车身框架12、马达单元14、第1电池16a和第2电池16b,其中,所述马达单元14被设置于该车身框架12的下部;所述第1电池16a和第2电池16b被设置于所述车身框架12且用于向所述马达单元
14供电,该电动自行车能将由所述马达单元14产生的驱动力向后轮54传递。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按照就座于电动车辆10的座椅42的驾驶员所观察到的方向,以前后方向(箭头a1、a2方向)、上下方向(箭头b1、b2方向)来进行说明。
28.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0并不限定于图1的电动自行车,能应用于通过马达单元14向车轮(前轮34、后轮54)传递驱动力的各种电动车辆。
29.如图1和图2所示,车身框架12具有车头管18、主框架20、座椅框架22、后框架24和追加框架26,其中,所述车头管18被设置于车辆前端;所述主框架20以从该车头管18随着靠向后方(箭头a2方向)而下降的方式延伸;所述座椅框架22从该主框架20的下端随着靠向上方而向后方(箭头a2方向)延伸;所述后框架24被连接于所述主框架20的下端和所述座椅框架22的后端26b附近;所述追加框架26以可自如拆装的方式连接于所述主框架20和所述座椅框架22。
30.在车头管18上,以可操纵方向的方式支承有向前下方延伸的一对前叉28,并且在该前叉28的上端连接有车把30,在下端通过车轴32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轴支承有前轮34。
31.主框架20以成为车辆的宽度中心(左右中心)的方式被设置,成为最上方的前端与车头管18连接,在从该前端向后方下侧呈直线状延伸且成为最下方的后端,支承有马达单元14并且连接有座椅框架22的下端。
32.另外,主框架20形成为中空状,在其内部中以沿着该主框架20的方式收纳有第1电池(第1电池)16a,并且构成为通过与马达单元14电连接而能供电。该第1电池16a例如沿着长度方向形成为长条形态,并且被收纳并固定于主框架20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附近。
33.而且,在主框架20的前端附近,在面向座椅框架22的后方侧(箭头a2方向)的后侧面20a(参照图2)上,形成有以截面呈大致矩形形状开口的第1开口部38,通过该第1开口部38向所述主框架20的内部插入后述的追加框架26的前端26a。另外,在主框架20中,在与后侧面20a大致正交的右侧面上形成有位于面向第1开口部38的位置的一对第1孔部40。第1孔部40沿着主框架20的延伸方向彼此分离设置,并且贯通至该主框架20的内部。
34.与主框架20同样,座椅框架22以成为车辆的宽度中心(左右中心)的方式被设置,成为最下方的前端与主框架20和马达单元14连接,从该前端向后上方侧呈直线状延伸。而且,在座椅框架22上成为最上方的后端,贯插并固定有用于支承座椅42的座杆(seatpost)44。
35.即,在图1所示的电动车辆10的侧视图中,主框架20和座椅框架22形成为以在下方(箭头b2方向)被彼此连接,并且随着靠向上方(箭头b1方向)而彼此在前后方向(箭头a1、a2方向)上逐渐分离的方式延伸的v形。
36.另外,座椅框架22形成为中空状,在其内部中以沿着该座椅框架22的方式收纳有第2电池(第1电池)16b,并且构成为通过与马达单元14电连接而能供电。第2电池16b例如沿着长度方向形成为长条形态,并且被收纳并固定于座椅框架22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附近。
37.而且,在座椅框架22的后端附近,在面向主框架20的前方侧(箭头a1方向)的前侧面22a(参照图2)上,形成有以截面呈大致矩形形状开口的第2开口部48。第2开口部48面向主框架20的第1开口部38,并且形成为大致相同的截面形状。而且,在第2开口部48中,插入
有后述的追加框架26的后端26b。另外,在座椅框架22上,在与前侧面22a大致正交的右侧面上,形成有位于面向第2开口部48的位置的一对第2孔部50。第2孔部50沿着座椅框架22的延伸方向彼此分离设置,并且贯通至该座椅框架22的内部。
38.如图1所示,后框架24形成为从其前端靠向后端而逐渐变细的形状,所述前端的一方与主框架20和座椅框架22的下端连接,并且所述前端的另一方侧与所述座椅框架22的后端附近连接。另外,在后框架24的后端上通过车轴52以自如旋转的方式轴支承有后轮54。
39.如图1和图2所示,追加框架26例如由截面呈矩形且以规定长度延伸为一条直线状的中空的框架体构成,其截面形状对应于主框架20的第1开口部38和座椅框架22的第2开口部48而形成,并且在其内部中收纳有追加电池(第2电池)56。追加电池56例如沿着追加框架26的延伸方向形成为长条形态,并且被收纳并固定于所述追加框架26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附近。
40.另外,追加框架26的前端26a形成为能通过第1开口部38插入主框架20的内部,并且形成为与所述主框架20的倾斜角度以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形成。另一方面,追加框架26的后端26b形成为能通过第2开口部48插入座椅框架22的内部。而且,追加框架26的沿着延伸方向的长度被形成为,在被连接于主框架20和座椅框架22时,比由第1开口部38和第2开口部48相连的长度长。
41.而且,在追加框架26的前端26a的右侧面上,形成有用于旋合紧固螺栓58的一对第1螺栓孔60,同样,在后端26b的右侧面上,也形成有用于旋合所述紧固螺栓58的一对第2螺栓孔62。第1螺栓孔60和第2螺栓孔62分别被设置为在与追加框架26的延伸方向大致略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分离。
42.而且,在追加框架26的前端26a通过第1开口部38被插入主框架20的内部,后端26b通过第2开口部48被插入座椅框架22的内部的状态下,使插入第1孔部40和第2孔部50的紧固螺栓58分别旋合于第1螺栓孔60和第2螺栓孔62。据此,追加框架26以连接主框架20与座椅框架22的方式被连接。
43.另外,通过将追加框架26连接于主框架20和座椅框架22,被收纳于内部的追加电池56通过未图示的端子而与马达单元14电连接,从而能从该追加电池56向所述马达单元14供电。
44.而且,在追加框架26上,如图2所示,例如可以在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两侧表面上设置由弹性材料构成的衬垫材料(弹性部)64。该衬垫材料64例如由聚氨酯等具有规定厚度且自如压缩的材料形成,并且将其粘贴于追加框架26的两侧表面的规定范围。据此,在安装有追加框架26的运动型等车辆形态中,当驾驶员以跨过所述追加框架26的方式上车时,即使该驾驶员的脚等与所述追加框架26的侧表面接触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衬垫材料64适当地缓和冲击。
45.如图1所示,对于马达单元14而言,在其内部中收纳有未图示的电动马达,并且该马达单元14被固定于主框架20和座椅框架22的下端。而且,在马达单元14中,在与电动马达的驱动轴连接的链轮(未图示)上架设有链条66,通过该链条66能将所述电动马达的驱动力传递至后轮54。
46.另外,以与马达单元14相邻的方式自如旋转地设置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踏板轴68,在所述踏板轴68上设置有架设链条66的链轮70,并且在其左右端分别设置有踏板72。而
且,通过驾驶员向踏板72施加的踩踏力而通过链轮70使链条66旋转,据此,所述踩踏力作为驱动力被传递至后轮54,并且马达单元14的电动马达的驱动力被辅助性传递而进行辅助。
47.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0基本上如以上这样构成,接着说明在车身框架12上拆装追加框架26的情况。
48.首先,说明在图3所示的没有安装追加框架26的电动车辆10上安装该追加框架26的情况。未图示的作业者把持在内部收纳有追加电池56的追加框架26,将其后端26b侧从上方插入座椅框架22的第2开口部48,之后,将前端26a侧从上方侧经由第1开口部38插入主框架20内。此时,第1开口部38朝向上方开口得较大,因此易于使前端26a插入其中。
49.然后,使追加框架26的第1螺栓孔60和第2螺栓孔62位于面向主框架20的第1孔部40、座椅框架22的第2孔部50的位置,并且分别使紧固螺栓58通过所述第1孔部40和第2孔部50旋合于所述第1螺栓孔60和第2螺栓孔62。
50.据此,在追加框架26的前端26a插入主框架20的内部的状态下,通过2根紧固螺栓58对其进行固定,另一方面,在所述追加框架26的后端26b插入座椅框架22的内部的状态下,通过2个紧固螺栓58对其进行固定。因此,如图1所示,在电动车辆10中,在由主框架20和座椅框架22形成为截面呈大致v形的车身框架12上,连接添加追加框架26,据此能构成截面呈三角形的车身框架12,从而能提高所述车身框架12的刚性。
51.另外,通过将追加框架26连接于主框架20和座椅框架22,使追加电池56与马达单元14电连接,从而能向该马达单元14供电。
52.接着,说明将追加框架26从图1所示的电动车辆10拆下的情况。
53.首先,使紧固追加框架26的4根紧固螺栓58旋松而解除其与第1螺栓孔60和第2螺栓孔62的旋合状态,之后,未图示的作业者把持追加框架26沿着延伸方向使其向后方侧(箭头a2方向)移动,据此将前端26a通过第1开口部38从主框架20的内部向外部取出。
54.接着,使取出至外部的追加框架26的前端26a侧以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规定角度,并且使其向与座椅框架22分离的方向移动,据此,追加框架26的后端26b通过第2开口部48向所述座椅框架22的外部取出。据此,如图3所示,完成将追加框架26从电动车辆10拆下的作业,使主框架20与座椅框架22之间成为朝向上方(箭头b1方向)开放的状态。
55.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具有马达单元14的电动车辆10中,具有主框架20和座椅框架22,其中,所述主框架20从车头管18向后下方延伸;所述座椅框架22从被固定于该主框架20的部位向上方延伸且用于保持座椅42,连接所述主框架20与所述座椅框架22且在内部中收纳有追加电池56的追加框架26以可自如拆装的方式设置。
56.因此,例如在以需要刚性的运动型、山地自行车等车辆形态使用电动车辆10的情况下,以连接朝向上方开放的主框架20与座椅框架22的方式配置追加框架26而将彼此连接,据此,能容易且可靠地提高车身框架12的刚性,另一方面,在被用于不需要高刚性的日常生活的情况下,通过将所述追加框架26拆下,能使驾驶员从被朝向上方开放的主框架20与座椅框架22之间上下车,因此能提高上下车的容易度。
57.另外,通过连接追加框架26,能使用被收纳于其内部的追加电池56向马达单元14供电,因此利用在被收纳于主框架20的第1电池16a、被收纳于座椅框架22的第2电池16b的基础上添加所述追加电池56,能增加供电量。其结果,能适当地延长电动车辆10的可行驶距离。
58.即,通过根据电动车辆10的使用便利拆装追加框架26来改变车辆形态,能提高车身框架12的刚性、便利性,而且,通过添加追加电池56能增加电动车辆10可使用的电量,从而能延长可行驶距离。
59.接着,在图4~图6b中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80。此外,针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0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且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60.在该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电动车辆80中,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0不同之处在于仅将追加框架82的前端82a侧以自如紧固的方式设置于主框架84。
61.如图4~图6b所示,该电动车辆80具有在构成车身框架86的主框架84的后侧面20a开口的第1开口部88,对于该第1开口部88而言,如图6a和图6b所示,在电动车辆80的侧视图中,形成为向后方侧(箭头a2方向)开口的截面u形。
62.另外,在第1开口部88上,具有形成于其下方并且朝向主框架84的内部以直线状延伸的第1引导面(面接触部)90,该第1引导面90朝向前方侧(箭头a1方向)平坦地形成。
63.而且,在第1开口部88的内部,与马达单元14电连接的单元侧端子92被设置于成为前方侧的内壁面114a,该单元侧端子92被设置为在所述第1开口部88中向后方侧(箭头a2方向)露出。
64.另外,在主框架84上形成有相对于其上端向下方(箭头b2方向)凹进,并且朝向后方侧(箭头a2方向)延伸的连接片(被连接部)94。该连接片94例如为在从上方观察电动车辆80时,截面呈长方形且向后方(箭头a2方向)以规定长度延伸,并且具有恒定厚度的板片,在其长度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箭头b1、b2方向)贯通的螺纹孔96。而且,连接片94构成第1开口部88的上端,并且在成为第1引导面90的上方的位置以与该第1引导面90大致平行的方式设置。
65.另一方面,追加框架82由截面呈矩形的框架件形成,在内部中收纳有追加电池(第2电池)98,并且其前端82a以与主框架84的倾斜角度相对应的方式自上而下朝向后方侧(箭头a2方向)倾斜地形成。
66.在该追加框架82的前端82a具有插入槽100、连接部102和插入端104,其中,所述插入槽100被设置于上部附近并且被朝向后方侧(箭头a2方向)切口为狭缝状;所述连接部102被设置于该插入槽100的上部;所述插入端104被设置于所述插入槽100的下方并且被插入第1开口部88。
67.插入槽100在与追加框架8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以恒定宽度形成,其沿着宽度方向贯通形成,并且沿着其延伸方向的长度与主框架84的连接片94的长度形成得大致相同。
68.连接部102以覆盖插入槽100的上方的方式设置,在其长度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箭头b1、b2方向)上贯通的螺栓插入孔106,并且形成为能从上方插入紧固螺栓(紧固部件)108。
69.而且,如图4~图6b所示,在将追加框架82组装于主框架84的第1开口部88时,在插入槽100中插入连接片94,并且使插入连接部102的螺栓插入孔106的紧固螺栓108旋合于所述连接片94的螺纹孔96。即,插入槽100的宽度形成得与连接片94的厚度大致相等或略大,并且,使螺栓插入孔106与螺纹孔96以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方式配置。
70.对于插入端104而言,例如在从追加框架82的延伸方向观察时形成为上方具有插入槽100的截面u形,其底壁110形成为平坦状,并且在被插入第1开口部88的内部时,该底壁110被保持为与第1引导面90面接触的状态(参照图6b)。
71.另一方面,追加电池98被设置为相对于追加框架82的前端82a略微向前方侧(箭头a1方向)突出,在该突出部位的顶端设置有电池侧端子112(参照图6a和图6b)。而且,在包含追加电池98的追加框架82被插入第1开口部88时,通过电池侧端子112与单元侧端子92接触而被电连接,从而能由所述追加电池98向马达单元14供电。
72.另外,在座椅框架22的第2开口部48中,如图4和图5所示,在成为后方侧的内壁面114b上设置有多个弹簧(弹性部件)116,并且构成下端的第2引导面(面接触部)118从开口部位朝向后方侧呈平坦状地形成。该弹簧116例如由螺旋弹簧构成,其沿着第2开口部48的开口方向延伸且彼此分离配置。
73.而且,在将追加框架82的后端82b插入第2开口部48时,该后端82b通过弹簧116的弹力而被向主框架84侧施力按压,并且所述后端82b被保持为与第2引导面118面接触的状态。
74.接着,说明在上述电动车辆80中将追加框架82安装于主框架84和座椅框架22的情况。
75.首先,未图示的作业者以前端82a成为上方且后端82b成为下方的方式以使追加框架82倾斜的状态对其进行把持,并且将其后端82b侧插入座椅框架22的第2开口部48。然后,使追加框架82的倾斜状态逐渐趋于水平,一边用后端82b压缩弹簧116一边沿着第2引导面118使其移动至所述第2开口部48的内壁面114b侧(后方侧)。
76.接着,如图6a所示,使追加框架82的前端82a成为面向主框架84的第1开口部88的状态之后,使所述追加框架82向所述第1开口部88侧移动,在插入槽100中插入连接片94,并且将插入端104插入第1开口部88的内部。此时,插入端104的下端以与第1引导面90面接触的状态被向前方侧导向并保持。
77.然后,如图5和图6b所示,在追加框架82的前端82a被插入第1开口部88的状态下,通过弹簧116的弹力向主框架84侧对所述追加框架82进行施力,据此成为其前端82a与连接片94接触且追加电池98的电池侧端子112与单元侧端子92接触的状态。
78.最后,从上方将紧固螺栓108插入连接部102的螺栓插入孔106,并且旋合于连接片94的螺纹孔96,据此所述连接部102与所述连接片94被连接,在其后端82b由弹簧116的弹力而被向前方侧按压的状态下,追加框架82的前端82a被固定于主框架84。另外,追加框架82的前端82a被保持为与主框架84的第1引导面90面接触的状态,后端82b被保持为与座椅框架22的第2引导面118面接触的状态。
79.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具有马达单元14的电动车辆80中,在内部中收纳有追加电池98的追加框架82以可自如拆装的方式被设置于主框架84和座椅框架22,并且将所述追加框架82的前端82a和后端82b被保持为使其与形成于主框架84的第1开口部88的第1引导面90和形成于座椅框架22的第2开口部48的第2引导面118面接触的状态。
80.因此,即使在对追加框架82施加了向下方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与其前端82a面接触的主框架84的第1引导面90、与后端82b面接触的座椅框架22的第2引导面118可靠地承接所述载荷,因此能提高车身框架86的刚性。
81.另外,由于构成为将追加框架82的前端82a用紧固螺栓108固定于主框架84,因此能更牢固地固定所述追加框架82,而且,由于构成为所述追加框架82的后端82b侧仅由弹簧116的弹力保持,因此只要将其前端82a用紧固螺栓108固定即可,从而能容易且迅速地进行所述追加框架82的拆装作业。
82.而且,可以通过对第1引导面90和第2引导面118实施例如使表面成为凹凸状的表面纹理加工(texture process i ng)等表面加工而形成粗糙面,从而提高与追加框架82的前端82a和后端82b的接触阻力,或者也可以通过在所述第1引导面90和第2引导面118上设置橡胶等弹性部件来提高与追加框架82的前端82a和后端82b的摩擦阻力。据此,能将追加框架82的前端82a和后端82b更可靠地保持于主框架84和座椅框架22,因此能更进一步提高包含所述追加框架82的车身框架86的刚性。
83.接着,在图7~图9b中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20。此外,针对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80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且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84.在该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120中,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车辆80不同之处在于,追加框架122的前端122a侧被设置为能通过卡合机构124卡合于主框架126。
85.如图7~图9b所示,该电动车辆120具有在构成车身框架128的主框架126上所形成的连接片130,在其长度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下方向(箭头b2方向)凹进为半球状的卡合凹部(被卡合部)132。
86.另一方面,追加框架122由截面呈矩形的框架件形成,在内部中收纳有追加电池98,并且在其前端122a具有用于覆盖插入槽100的上部的连接部134,在该连接部134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为半球状的卡合凸部(卡合部)136。
87.另外,在追加框架122的上表面设置有可用于未图示的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138,该把持部138被设置为相对于所述上表面向上方(箭头b1方向)突出规定高度,成为前方侧(箭头a1方向)的一端部与连接部134连接,成为后方侧(箭头a2方向)的另一端部在向后方侧分离仅规定距离的位置与所述连接部134连接。
88.接着,说明在上述电动车辆120中将追加框架122安装于主框架126和座椅框架22的情况。
89.首先,未图示的作业者以前端122a成为上方且后端122b成为下方的方式以使追加框架122倾斜的状态对其进行把持,并且将其后端122b侧插入座椅框架22的第2开口部48。然后,使追加框架122的倾斜状态逐渐趋于水平,一边用后端122b压缩弹簧116一边沿着第2引导面118使其移动至第2开口部48的成为后端122b的内壁面114b侧(后方侧)。
90.接着,如图9a所示,使追加框架122的前端122a成为面向主框架126的第1开口部88的状态之后,使其向所述第1开口部88侧移动,在插入槽100中插入连接片130,并且将插入端104插入第1开口部88的内部。此时,插入端104的底壁110以与第1引导面90面接触的状态被向前方侧导向并保持。
91.然后,如图8和图9b所示,在追加框架122的前端122a被插入第1开口部88的状态下,通过弹簧116的弹力向主框架126侧对所述追加框架122进行施力,由此其前端122a与连接片130接触并且卡合凸部136被插入卡合凹部132。据此,在卡合凹部132与卡合凸部136卡合的作用下,连接部134与连接片130被连接。另外,追加电池98的电池侧端子112成为与单
元侧端子92接触的状态。
92.据此,追加框架122以连接主框架126与座椅框架22的方式被连接,使追加电池98成为与马达单元14电连接的状态。另外,在该连接状态下,追加框架122的前端122a被保持为与主框架126的第1引导面90面接触的状态,后端122b被保持为与座椅框架22的第2引导面118面接触的状态。
93.另一方面,在将追加框架122从主框架126和座椅框架22拆下的情况下,通过由未图示的作业者把持所述追加框架122的把持部138,并且将其向上方提拉,据此使卡合凸部136向上方从卡合凹部132脱离,从而解除所述卡合凸部136与所述卡合凹部132卡合的状态。
94.在此之后,通过使追加框架122一边压缩弹簧116一边向后方侧(箭头a2方向)移动,据此将前端122a侧向第1开口部88的外侧取出,因此在使该前端122a侧以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之后,将后端122b从第2开口部48向前方侧取出。据此,完成追加框架122的拆下作业。
95.如上所述,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具有马达单元14的电动车辆120中,在内部中收纳有追加电池98的追加框架122以可自如拆装的方式被设置于主框架126和座椅框架22,并且将所述追加框架122的前端122a和后端122b被保持为使其与形成于主框架126的第1开口部88的第1引导面90和形成于座椅框架22的第2开口部48的第2引导面118面接触的状态。
96.因此,即使在对追加框架122施加了向下方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与其前端122a面接触的主框架126的第1引导面90、与后端122b面接触的座椅框架22的第2引导面118可靠地承接所述载荷,因此能提高车身框架128的刚性。
97.另外,由于构成为能将追加框架122的前端122a通过使其卡合凸部136卡合于主框架126的卡合凹部132而连接,因此能更容易且可靠地固定所述追加框架122,而且,由于构成为所述追加框架122的后端122b侧仅由弹簧116的弹力保持,因此仅使其前端122a卡合即可,从而能容易且迅速地进行所述追加框架122的拆装作业。
98.而且,在将追加框架122从主框架126和座椅框架22拆下时,通过对把持部138进行把持并且将其向上方提拉,能容易且可靠地解除卡合凸部136与卡合凹部132卡合的卡合状态,因此与使用螺栓将追加框架122连接于主框架126的情况相比,能更迅速地进行拆下作业。
99.而且,可以通过对第1引导面90和第2引导面118实施例如使表面成为凹凸状的表面纹理加工等表面加工而形成粗糙面,从而提高与追加框架122的前端122a和后端122b的接触阻力,或者也可以通过在所述第1引导面90和第2引导面118上设置橡胶等弹性部件来提高与追加框架122的前端122a和后端122b的摩擦阻力。
100.据此,能将追加框架122的前端122a和后端122b更可靠地保持于主框架126和座椅框架22,因此能更进一步提高包含所述追加框架122的车身框架128的刚性。
101.此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电动车辆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采用各种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