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翼子板支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89138发布日期:2021-12-15 06:12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翼子板支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翼板连接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翼子板支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2.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特殊用途。车辆通常包括翼子板结构,翼子板是遮盖车轮的车身外板,因旧式车身上该部件形状及位置似鸟翼而得名。按照安装位置又分为前翼子板和后翼子板,前翼子板安装在前轮处。前翼子板结构通过翼子板支架与边梁侧围连接板连接,但是由于翼子板支架的稳定性差,导致前翼子板不能相对于边梁侧围连接板保持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翼子板支架,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的翼子板支架稳定性差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翼子板支架,用于连接翼子板和边梁侧围连接板,其特征在于,翼子板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支架和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与所述连接体和所述翼子板连接;
6.所述连接体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体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排列设置,所述连接体用于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连接。
7.进一步的,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两端均与所述翼子板连接;
8.所述连接体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连接体分别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该两端。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翻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一端处的侧面,所述第二翻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均用于与所述翼子板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体包括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围成六面体状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至少一个面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至少具有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连接的连接部。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包括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围成所述六面体状结构的四个面;
12.所述第二板件包括三个第三翻边,三个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一板件三个面的侧壁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二板件围成所述六面体状结构的一个面;
13.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围成所述六面体状结构的五个面,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位于所述六面体状结构第六个面处的端部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件包括第一板连接部,第二板连接部、第三板连接部和第四板连接部,所述第一板连接部为四边形,所述第一板连接部的三个边分别依次与所述第二板连接部、所述第三板连接部、所述第四板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板连接部包括第四翻边,
所述第四板连接部包括第五翻边,所述第四翻边和所述第五翻边相向设置,所述第三板连接部与所述第四翻边和所述第五翻边焊接连接;
15.所述第二板连接部远离所述第四翻边的端部或所述第四板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五翻边的端部包括第二支架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架连接部向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支架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翼子板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板件包括第五板连接部和第六板连接部,所述第五板连接部和所述第六板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五板连接部包括三个所述第三翻边,所述第五板连接部用于与所述翼子板连接,所述第六板连接部向远离所述六面体状结构的方向弯折,所述第六板连接部用于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连接。
17.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体还包括第三连接支架,所述第三连接支架包括第七连接部和第八连接部,所述第七连接部和所述第八连接部连接,且所述第七连接部和所述第八连接部之间具有设定角度,所述第七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七翻边,两个所述第七翻边位于所述第七连接部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18.所述第八连接部包括两个第八翻边,两个所述第八翻边位于所述第八连接部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19.所述第七翻边和所述第八翻边一一对应连接。
2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还包括第九翻边,所述第九翻边用于与发动机罩撑杆连接。
2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翼子板支架具有以下优势:
22.本实用新型的翼子板支架,第一连接支架与连接体连接,所述连接体用于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连接,由于连接体包括至少两个,使得第一连接支架与边梁侧围连接板具有多个连接位置,连接结构稳定,且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体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排列设置,翼子板与边梁侧围连接板连接的力矩较短,尤其是相对于现有的悬臂翼子板支架结构。因此,翼子板支架具有稳定性好的优点。
2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的车辆翼子板支架稳定性差,导致前翼子板不能相对于边梁侧围连接板保持稳定的问题。
2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25.一种车辆,包括翼子板、边梁侧围连接板和上述的翼子板支架,所述翼子板通过所述翼子板支架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连接。
26.所述车辆与上述翼子板支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翼子板支架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翼子板支架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翼子板支架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图4所示第一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图5所示a

a方向的断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图5所示b

b方向的断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图5所示c

c方向的断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图4所示第二板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0为图9所示d

d方向的断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1为图9所示e

e方向的断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三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3为图12所示第三连接支架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4为图13所示第三连接支架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5为图13所示第三连接支架左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6为图12所示第三连接支架与边梁侧围连接板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9为图17所示f

f方向的断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0为图17所示g

g方向的断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48.图21为图18所示h

h方向的断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49.图22为图18所示i

i方向的断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3为图18所示j

j方向的断面图的结构示意图。
51.附图标记说明:
[0052]1‑
第一连接支架;11

第一翻边;12

第二翻边;13

第九翻边;
[0053]2‑
第二连接支架;21

第一板件;211

第一板连接部;212

第二板连接部;2121

第四翻边;213

第三板连接部;214

第四板连接部;2141

第五翻边;215

第二支架连接部;22

第二板件;221

第三翻边;222

五板连接部;223

第六板连接部;
[0054]3‑
第三连接支架;31

第七连接部;311

第七翻边;32

第八连接部;321

第八翻边;
[0055]4‑
翼子板;5

边梁侧围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57]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前、后,是指相对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前方和后方。
[0058]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59]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翼子板支架,用于连接翼子板4和边梁侧围连接板5,翼子板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支架1和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支架1与所述连接体和所述翼子板4连接;所述连接体包括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体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排列设置,所述连接体用于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
[0060]
本技术实施例的翼子板支架,第一连接支架1与连接体连接,所述连接体用于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由于连接体包括至少两个,使得第一连接支架1与边梁侧围连接
板5具有多个连接位置,连接结构稳定,且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体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排列设置,翼子板4与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的力矩较短,尤其是相对于现有的悬臂翼子板支架结构。因此,翼子板支架的稳定性好。
[0061]
具体而言,参照图1所示,翼子板4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5之间具有安装间隙,安装间隙的延伸方向为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也即车辆的前后方向。种翼子板支架位于安装间隙处。
[0062]
参照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支架1的两端均与所述翼子板4连接;所述连接体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连接体分别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支架1的该两端。
[0063]
参照图1所示,翼子板4的前部与边梁侧围连接板5之间的间隙最大,因此,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第一连接支架1的两端均与翼子板4连接,第一连接支架1与翼子板4连接的刚度和稳定性好。利用两个连接体与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两个连接体能够可靠的将第一连接支架1与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也使得翼子板支架的稳定性好。
[0064]
参照图17至图2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支架1包括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12,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一翻边11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1一端处的侧面,所述第二翻边12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翻边11和所述第二翻边12均用于与所述翼子板4连接。
[0065]
参照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12位于第一连接支架1的两端,使得第一连接支架1与翼子板4连接的刚度和稳定性好。
[0066]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连接支架1为随形设置,因此,第一连接支架1与翼子板4的连接方式以及连接位置可以做相应调整,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0067]
参照图19所示,第二翻边12向第一连接支架1的上方弯折。
[0068]
参照图17、图18、图21、图23所示,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12均焊接凸焊螺母,使用螺栓、螺杆等将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12与翼子板4连接。
[0069]
参照图4至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包括第二连接支架2,所述第二连接支架2围成六面体状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支架2的至少一个面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支架2至少具有一个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1连接的连接部。
[0070]
第二连接支架2围成六面体状结构,六面体结构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的高度,满足第二连接支架2与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需求。
[0071]
参照图4至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支架2包括第一板件21和第二板件22,所述第一板件21围成所述六面体状结构的四个面;所述第二板件22包括三个第三翻边221,三个所述第三翻边221与所述第一板件21三个面的侧壁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二板件22围成所述六面体状结构的一个面;所述第一板件21和所述第二板件22围成所述六面体状结构的五个面,所述第一板件21和所述第二板件22位于所述六面体状结构第六个面处的端部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
[0072]
第二板件22的三个翻边与第一板件21三个面的侧壁一一对应连接,能够增加第一板件21和第二板件22连接的牢靠性。参照图4所示,六面体状结构第六个面为朝向下方的面,位于该面处的第一板件21端部和所述第二板件22端部与边梁侧围连接板5。
[0073]
参照图4至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件21包括第一板连接部211,第二
板连接部212、第三板连接部213和第四板连接部214,所述第一板连接部211为四边形,所述第一板连接部211的三个边分别依次与所述第二板连接部212、所述第三板连接部213、所述第四板连接部214连接,所述第二板连接部212包括第四翻边2121,所述第四板连接部214包括第五翻边2141,所述第四翻边2121和所述第五翻边2141相向设置,所述第三板连接部213与所述第四翻边2121和所述第五翻边2141焊接连接。
[0074]
第三板连接部213与第四翻边2121和第五翻边2141焊接连接,形成自焊接结构,能够增加第二连接支架2的结构稳定性和刚度。参照图7所示,第四翻边2121和第五翻边2141位于第三板连接部213的内侧。
[0075]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连接部212远离所述第四翻边2121的端部或所述第四板连接部214远离所述第五翻边2141的端部包括第二支架连接部215,所述第二支架连接部215向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支架2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二支架连接部215用于与所述翼子板4连接。
[0076]
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二支架连接部215焊接凸焊螺母,使用螺栓、螺杆等将第二支架连接部215与翼子板4连接。
[0077]
参照图4、图5、图8所示,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第二板连接部212和第四板连接部214均包括开口,开口的设置能够减轻第一板件21的重量。
[0078]
参照图9至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件22包括第五板连接部222和第六板连接部223,所述第五板连接部222和所述第六板连接部223连接,所述第五板连接部222包括三个所述第三翻边221,所述第五板连接部222用于与所述翼子板4连接,所述第六板连接部223向远离所述六面体状结构的方向弯折,所述第六板连接部223用于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
[0079]
第二板连接部212、第三板连接部213、第四板连接部214和第六连接部均用于与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焊接连接。
[0080]
第五连接部焊接凸焊螺母,使用螺栓、螺杆等将第五连接部与翼子板4连接。
[0081]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和连接需求等选择第二支架连接部215和第五连接部与翼子板4的连接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0082]
参照图12至图1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还包括第三连接支架3,所述第三连接支架3包括第七连接部31和第八连接部32,所述第七连接部31和所述第八连接部32连接,且所述第七连接部31和所述第八连接部32之间具有设定角度,所述第七连接部31包括两个第七翻边311,两个所述第七翻边311位于所述第七连接部31的两侧,且相对设置;所述第八连接部32包括两个第八翻边321,两个所述第八翻边321位于所述第八连接部32的两侧,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七翻边311和所述第八翻边321一一对应连接。
[0083]
两个第七翻边311和两个第八翻边321一一对应连接,形成自焊接结构,以使得第三连接支架3的结构稳定性强,刚度大,满足第一连接支架1与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强度和刚度需求。
[0084]
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第八连接部32焊接凸焊螺母,使用螺栓、螺杆等将第五连接部与翼子板4连接。
[0085]
参照图14和图16所示,第七连接部31随形设置,第七连接部31与边梁侧围连接板5焊接连接。
[0086]
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支架1通过第二连接支架2和第三连接支架3与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连接结构稳定可靠。
[0087]
参照图1至图2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支架1还包括第九翻边13,所述第九翻边13用于与发动机罩撑杆连接。
[0088]
第九翻边13用于与发动机罩撑杆连接,即在第一连接支架1上集成发动机罩撑杆的安装点,为车身节省了一个撑杆支架,降低了整车开发成本。
[008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具体可以包括翼子板4、边梁侧围连接板5和上述实施例的翼子板支架,所述翼子板4通过所述翼子板支架与所述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
[0090]
翼子板4通过翼子板支架能够稳定和可靠的与边梁侧围连接板5连接,从而使得翼子板4相对于边梁侧围连接板5保持稳定。
[0091]
在一实施例中,翼子板4为前翼子板4。
[009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