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全承载客车卧式转向器的安装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95484发布日期:2021-10-19 21:3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全承载客车卧式转向器的安装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卧式转向器安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全承载客车卧式转向器的安装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2.转向器,俗称方向机,在整车上有立式和卧式两种装配方式,现有技术的转向器主流采用卧式安装方式,安装时需要2至3人合力将卧式转向器抬上车架,将卧式转向器对齐安装孔。但此种安装方式存在如下不足:一方面,转向器很重,需多人合力抬上车架,而车架较高,如摆放不到位,脱落后容易出现生产事故;另一方面,转向器抬上车架后,需将转向器与车架的6个安装孔对齐,因转向器很重,用力过轻无法转动,用离过猛转过头,无法掌握力度,安装效率极慢。


技术实现要素:

3.根据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全承载客车卧式转向器的安装调整装置来解决,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阐述。
4.一种用于全承载客车卧式转向器的安装调整装置,包括车架,作为承重主体,底部连接有滚轮;液压泵、液压缸,液压泵固定在车架上,液压缸枢接在车架上,液压泵与液压缸管路连接;升降台,向上通过中间轴组连接有活动台,卧式转向器设置于活动台上;等长的主动杆和从动杆,主动杆枢接在液压缸的活塞杆上,主动杆和从动杆的两端分别在垂直向上分别端枢接在车架、升降台。
5.作为优选地,所述车架包括底架和固定在底架上的两根第一立杆,滚轮枢接在底架上;所述升降台包括两根第二立杆以及固定连接第二立杆上的顶板;第一立杆、第二立杆之间均横亘设有枢轴,主动杆和从动杆的两端分别枢接在枢轴上。
6.作为优选地,底架与第一立杆之间、顶板与第二立杆之间均连接有加强杆,通过增设加强杆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保证装置的抗压性。
7.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等长,在液压缸无输出时,第二立杆接触在底架上,且此时顶板接触在第一立杆上;整体装置所占空间小,且对其施加任意水平向的推力仅发生水平位移。
8.作为优选地,所述中间轴组包括分离板、螺母组件和中间轴,中间轴与分离板同轴设置,中间轴的一端连接在顶板上,另一端通过与螺母组件连接将分离板紧固在活动台上;中间轴组具有转动自由度的同时具有很强的支撑能力,能维持对活动台的转动稳定。
9.作为优选地,活动台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支架,安装板定位在支架上;避免对中间轴组干涉也便于卧式转向器的安装。
10.作为优选地,活动台的下方设置有连接支架的平面滑轮,平面滑轮接触在顶板上表面;对活动台提供支撑力以对中间轴组提供保护,也利于转动活动台以对齐安装卧式转向器。
11.作为优选地,所述中间轴组与活动台间存在活动间隙,可吸收安装时活动台的位移。
12.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液压升降系统,使升降台上升到工作高度,再通过活动台的活动结构,轻松使转向器安装板与副车架安装孔重合,完成转向器的安装,节约人力,提升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13.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14.图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侧视图;
15.图3:中间轴组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活动台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车架1、底架101、第一立杆102、加强杆103、滚轮2、液压泵3、液压缸4、主动杆5、从动杆6、升降台7、第二立杆701、顶板702、活动台8、定位支架81、平面滑轮82、中间轴组9、分离板91、螺母组件92、中间轴93、枢轴10。
具体实施方式
18.接下来结合附图1

4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来做详细地阐述。
19.一种用于全承载客车卧式转向器的安装调整装置,包括作为承重主体的车架1,车架1底部连接有滚轮2,滚轮2与车架1可转动地连接,推动车架1可改变其所在位置,车架1上固定连接液压泵3,液压泵3采用脚踏式液压泵,还枢接有液压缸4,液压泵3和液压缸4通过油管连接,通过踩踏液压泵3可控制液压缸4输出;车架1还在垂直方向上枢接有等长的主动杆5和从动杆6,液压缸4的活塞输出杆连接在主动杆5上,主动杆5和从动杆6的另一端也在垂直方向上枢接有升降台7,升降台7上设置有活动台8,升降台7与活动台8通过中间轴组9同轴活动设置,待安装的卧式转向器安置在活动台8上。
20.所述等长的主动杆5和从动杆6的两端分别在垂直方向上枢接在车架1、升降台7上,在液压缸4的作用下,主动杆5和从动杆6推动升降台7上升的同时,始终维持升降台7水平,进而保证了卧式转向器在安装时处于水平状态。
21.所述车架1包括底架101和固定在底架101上的两根第一立杆102,滚轮2枢接在底架101上;所述升降台7包括两根第二立杆701以及固定连接第二立杆701上的顶板702,第一立杆102、第二立杆701之间均横亘设有枢轴10,主动杆5和从动杆6的两端分别枢接在枢轴上。
22.基于卧式转向器的重量过大,本实施例中为保证装置的抗压性,底架101与第一立杆102之间、顶板702与第二立杆701之间均连接有加强杆103,通过增设加强杆103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
23.在不抬升卧式转向器时,也即液压缸4不动作输出时,所述升降台7接触在车架1上,主动杆5和从动杆6对升降台7无向上抬升的作用力,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第一立杆102、第二立杆701等长,在液压缸4无输出时,第二立杆701接触在底架101上,且此时顶板702接触在第一立杆102上,整体装置所占空间小,且对其施加任意水平向的推力其均不在垂直方向上动作而仅在滚轮的滚动下发生水平位移,便于移动装置至安装位。
24.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卧式转向器时,需将装置推送至安装位,而主动杆5和从动杆6发生转动以将卧式转向器抬升至目标安装高度,但主动杆5和从动杆6转动将造成卧式转向器在水平投影点发生位移,且主动杆5和从动杆6的转动角度依据卧式转向器的抬升高度也即安装高度而定,使得其在安装前无法准确确定车架1的位置,基于此,本实施例通过设有滚轮2,以及升降台7与活动台8通过中间轴组9同轴活动设置的方式,使得在安装时可不断通过调整车架1的位置以及转动活动台8,以使卧式转向器的安装位与副车架上的安装位对齐。
25.所述中间轴组9包括分离板91、螺母组件92和中间轴93,中间轴93与分离板91同轴设置,中间轴93的一端连接在顶板702上,另一端通过与螺母组件92连接将分离板91紧固在活动台8上,本实施例的中间轴组9具有转动自由度的同时具有很强的支撑能力,能维持对活动台8的转动稳定。
26.卧式转向器在安装时往往与安装板一同安装,本实施例于活动台8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支架81,安装板定位在支架81上,且此时能避免对中间轴组9的干涉。
27.在将卧式转向器安装在活动台8上时,基于活动台8的外形设计以及与副车架安装位的限制,卧式转向器的重心不必然穿过活动台8中心的中间轴组9,此时卧式转向器对活动台8产生极强的弯矩以破坏中间轴组9,本实施例在活动台8的下方设置有连接支架81的平面滑轮82,平面滑轮82接触在顶板702上表面,基于此,滑轮82一方面对活动台8提供支撑力,避免弯矩的产生,对中间轴组9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可在顶板702上表面滚动,利于转动活动台8以对齐安装卧式转向器。
28.在实际安装中安装位存在制造偏差,在安装时安装位紧固时对活动台8存在反作用力,将使得活动台8对中间轴组9存在径向的作用力,为避免对中间轴组9造成形变损伤,所述中间轴组9与活动台8间存在活动间隙,可吸收安装时活动台8的位移。
29.相对于现有技术下,通过人工将转向器安装板和转向器抬上全承载客车副车架上,并推动转向器安装板,使安装板与车架安装孔重合的方式,而本实用新型通过液压升降系统,使升降台上升到工作高度,再通过活动台的活动结构,轻松使转向器安装板与副车架安装孔重合,完成转向器的安装,节约人力,提升安装效率。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