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运输技术领域,具体为车辆运输用高度可调节的不锈钢框架。
背景技术:2.车辆在现代日常生活与生产中被广泛使用,针对不同用途车辆也分为多个种类,用于运输货物的车辆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部分运输车辆本身没有配备用于防护的不锈钢框架,从而满足不同运输需求,在对部分货物进行运输时就需要自行增加不锈钢框架,传统的车辆运输用不锈钢框架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但是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所述:
3.1、现有的车辆运输用不锈钢框架在使用时,其高度往往是固定的,这就导致其不便于根据货物的数量或者具体路况进行调整,进而影响其实际使用效果;
4.2、现有的车辆运输用不锈钢框架在使用时,其一般通过焊接进行固定或者在车辆上增加螺孔通过螺杆进行连接固定,这就导致其不便于进行拆卸,或者在车辆上增加螺孔影响车辆自身的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车辆运输用高度可调节的不锈钢框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车辆运输用不锈钢框架不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高度,以及不便于拆卸或者安装时容易对车辆自身的强度造成影响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车辆运输用高度可调节的不锈钢框架,包括车厢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车厢板顶部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一固定板,且第一固定板顶部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套板,所述第一套板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安装板,且第一安装板的外壁套设有第二套板,所述第一安装板靠近第一固定板一侧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三套板,所述第二套板的顶部安装有第二固定板,且第二固定板的顶部均匀固定有防护杆,所述第一固定板顶部远离第一套板的一侧固定有第四套板,且第四套板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外壁套设有第五套板,且第五套板的顶部与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靠近第一固定板一侧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连接有活动板,且活动板延伸至第三套板的内部,所述活动板的顶部均匀铰接有第一支撑杆,且第一支撑杆的顶端与第二固定板相互铰接,所述活动板的底部均匀铰接有第二支撑杆,且第二支撑杆的底端与第一固定板相互铰接,所述第一固定板底部远离车厢板的一端均匀安装有限制板,且限制板靠近车厢板的一端安装有导向块,所述限制板的外壁套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底部远离限制板的一端贯穿有螺杆,且螺杆分别贯穿导向块和第一固定板,所述螺杆靠近底端的外侧套设有螺母。
7.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板的横向中心轴线与第一固定板的横向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第一安装板分别与第一套板和第二套板组成相对滑动结构。
8.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板的横向中心轴线与第一固定板的横向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第二安装板分别与第四套板和第五套板组成相对滑动结构。
9.优选的,所述活动板的横向中心轴线与第三套板的横向中心轴线相互重合,且活动板与第三套板组成相对滑动结构。
10.优选的,所述导向块的侧截面形状为梯形,且导向块与车厢板紧密贴合。
11.优选的,所述螺母的中心轴线与螺杆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且螺母与螺杆为螺纹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活动板与第三套板的滑动连接,第一安装板分别与第一套板和第二套板的滑动连接,第二安装板分别与第四套板和第五套板的滑动连接,使得液压缸带动活动板横向滑动时,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的间距可以随之发生变化,进而便于操作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调整高度;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板与限制板的滑动连接,使得操作人员将第一固定板对应放置在车厢板上后,可以通过将螺杆贯穿连接板、导向块和第一固定板后进一步将螺母拧动至螺杆上对该装置进行安装固定,从而便于操作人员后续进行拆卸,且不会在车厢板上增加螺孔对其强度造成破坏。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车厢板;2、第一固定板;3、第一套板;4、第一安装板;5、第二套板;6、第三套板;7、第二固定板;8、防护杆;9、第四套板;10、第二安装板;11、第五套板;12、液压缸;13、活动板;14、第一支撑杆; 15、第二支撑杆;16、限制板;17、导向块;18、连接板;19、螺杆;20、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21.请参阅图1
‑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车辆运输用高度可调节的不锈钢框架,包括车厢板1、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7,车厢板1顶部的两端皆设置有第一固定板2,且第一固定板2顶部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套板3,第一套板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安装板4,且第一安装板4的外壁套设有第二套板5,第一安装板4的横向中心轴线与第一固定板2的横向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第一安装板4分别与第一套板3和第二套板5组成相对滑动结构,使得第二套板5和第一套板3可以在第一安装板4的外壁滑动,配合第一固定板2 和第二固定板7的间距的调整;
22.第一安装板4靠近第一固定板2一侧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第三套板6,第二套板5的顶部安装有第二固定板7,且第二固定板7的顶部均匀固定有防护杆8,第一固定板2顶部远离第一套板3的一侧固定有第四套板9,且第四套板9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板10,第二安装
板10的外壁套设有第五套板11,且第五套板11的顶部与第二固定板7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10的横向中心轴线与第一固定板2的横向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第二安装板10分别与第四套板9和第五套板11组成相对滑动结构,使得第四套板9和第五套板11可以在第二安装板10的外壁滑动,配合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7间距的调整;
23.第二安装板10靠近第一固定板2一侧的中间位置处安装有液压缸12,该液压缸12的型号可以为jb/zq4395
‑
86,液压缸12的输出端连接有活动板13,且活动板13延伸至第三套板6的内部,活动板13的横向中心轴线与第三套板6的横向中心轴线相互重合,且活动板13与第三套板6组成相对滑动结构,使得液压缸12可以带动活动板13进行横向滑动,从而完成后续高度调整的操作;
24.活动板13的顶部均匀铰接有第一支撑杆14,且第一支撑杆14的顶端与第二固定板7相互铰接,活动板13的底部均匀铰接有第二支撑杆15,且第二支撑杆15的底端与第一固定板2相互铰接,第一固定板2底部远离车厢板1 的一端均匀安装有限制板16,且限制板16靠近车厢板1的一端安装有导向块17,导向块17的侧截面形状为梯形,且导向块17与车厢板1紧密贴合,使得操作人员将第一固定板2放置在车厢板1顶部时,导向块17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且放置完成后,对应的导向块17可以相互配合对该装置横向移动进行限制,保证其安装后的稳固性;
25.限制板16的外壁套设有连接板18,连接板18底部远离限制板16的一端贯穿有螺杆19,且螺杆19分别贯穿导向块17和第一固定板2,螺杆19靠近底端的外侧套设有螺母20,螺母20的中心轴线与螺杆19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且螺母20与螺杆19为螺纹连接,使得操作人员将螺杆19分别贯穿连接板18、导向块17和第一固定板2后,可以进一步将螺母20拧动至螺杆19上进行连接固定。
26.工作原理:在使用该车辆运输用高度可调节的不锈钢框架时,将第一固定板2放置在车厢板1的顶部,并通过导向块17的导向,使得第一固定板2 上对应的两组限制板16分别处于车厢板1的一端,此时将连接板18套设至对应限制板16的外壁,并将螺杆19从连接板18的底部分别贯穿连接板18、导向块17和第一固定板2,通过螺母20与螺杆19的螺纹连接将螺母20拧动至螺杆19上对连接板18的位置进行固定,即可完成安装,此时通过导向块 17与车厢板1的紧密贴合,使得该装置的横向移动被限制,通过导向块17与第一固定板2的相互配合使得其上下移动被限制,进而可以充分保证该装置的稳固性,且可以进行后续拆卸,并且不会在车厢板1上增加螺孔位置,避免影响其强度;
27.安装完成后将该装置接通车载电源,需要调整高度时,通过活动板13与第三套板6的滑动连接,同时控制两组液压缸12带动对应的活动板13横向滑动,通过第一支撑杆14分别与活动板13和第二固定板7的铰接,第二支撑杆15分别与活动板13和第一固定板2的铰接,使得第一支撑杆14和第二支撑杆15可以随之发生对应转动,通过第一安装板4分别与第一套板3和第二套板5的滑动连接,第二安装板10分别与第四套板9和第五套板11的滑动连接,使得此时第一固定板2与第二固定板7之间的间距可以随之发生变化,进而使得第二固定板7可以随之带动防护杆8的高度发生变化,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高度进行调整。
28.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
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