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组装、运输的汽车厢体零部件及厢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56523发布日期:2021-11-10 09:23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组装、运输的汽车厢体零部件及厢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厢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便于组装、运输的汽车厢体零部件及厢体。


背景技术:

2.厢式汽车是指具有独立的封闭结构的车厢或与驾驶室联成一体的整体式封闭结构车厢,装有专用设施,用于载运人员、货物或承担专门作业的专用汽车和汽车列车,货用厢式车也是厢式车的一种。车厢是指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
3.现有的货运车厢需要在工厂一次性组装完成并焊接在货车车架上,焊接费时费力,当焊接量较大时,工厂运行负荷较高而且往往无法及时交付产品,因而有的用户会先将汽车厢体运回自己家里再自行焊接组装,但现有的汽车厢体结构固定且多为一个整体,难以将厢体各个部件拆卸下来,运输时需要搬运整个厢体,较为不便。因而需要一种厢体各个部件间相对独立、能够拆卸的、便于组装、运输的汽车厢体零部件及厢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组装、运输的汽车厢体零部件及厢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便于组装、运输的汽车厢体零部件,包括厢体正面、厢体背面、厢体尾部、厢体头部、厢体顶部和厢体底部,所述厢体正面、厢体背面、厢体尾部、厢体头部、厢体顶部和厢体底部之间依次固定连接;;所述厢体背面包括后顶边梁和后底边梁,所述后顶边梁和后底边梁之间的两端均设置有后纵梁;
7.所述后顶边梁和后底边梁之间焊接有背板,所述背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一侧的后纵梁焊接固定;所述厢体尾部包括第一侧顶边梁和第一侧底边梁,所述第一侧顶边梁和第一侧底边梁之间设置有厢门;所述厢体头部包括第二侧顶边梁和第二侧底边梁,所述第二侧顶边梁和第二侧底边梁之间焊接有头部盖板;所述厢体顶部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由多个瓦楞板组成且多个瓦楞板之间通过顶板焊条焊接固定;所述顶板的四个边分别与前顶边梁、后顶边梁、第一侧顶边梁和第二侧顶边梁焊接固定;所述厢体底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底部靠近中间位置的两侧均焊接有底板横梁,所述底板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底边梁、第二侧底边梁焊接固定。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厢门包括门框,所述门框焊接在前顶边梁和前底边梁之间,所述门框内部靠近中间位置的两侧均通过铰链连接有门板;两个所述门板上均设置有锁杆,两个所述锁杆均通过若干锁杆座与对应的门板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门板板体的中间位置均设置有把手,两个所述门板靠近把手的一侧均固定有把手放置架;两个所述把手的一端分别与对应一侧的锁杆固定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锁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锁头,所述前顶边梁和前底边梁靠近锁头的一侧均固定有锁扣;所述锁头与锁扣配合使用。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顶边梁和前底边梁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前顶边梁和前底边梁的两端均预设有螺孔;两个所述前纵梁的两端均预设有螺孔;两个所述前纵梁的两端分别插入前顶边梁和前底边梁一端的开口处且两个前纵梁的两端与前顶边梁和前底边梁的连接处均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后顶边梁和后底边梁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后顶边梁和后底边梁的两端均预设有螺孔;两个所述后纵梁的两端均预设有螺孔;两个所述后纵梁的两端分别插入后顶边梁和后底边梁一端的开口处且两个后纵梁的两端与后顶边梁和后底边梁的连接处均通过螺栓连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侧顶边梁和第一侧底边梁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顶边梁的两端分别与前纵梁、后纵梁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底边梁的两端分别与前纵梁、后纵梁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顶边梁和第二侧底边梁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顶边梁的两端分别与前纵梁、后纵梁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底边梁的两端分别与前纵梁、后纵梁的底端固定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前侧板上固定有多个长条状的前侧板加强筋,多个所述前侧板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前顶边梁和前底边梁固定连接;所述背板上固定有多个背板纵梁,多个所述背板纵梁的两端分别与后顶边梁和后底边梁焊接固定;所述头部盖板的中间位置固定有头部盖板纵梁,所述头部盖板纵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顶边梁和第二侧底边梁焊接固定;所述底板板体上固定有多个底板加强筋,多个所述底板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前底边梁、后底边梁焊接固定。
13.一种采用上述零部件的汽车厢体,包括厢体本体,所述厢体本体由厢体正面、厢体背面、厢体尾部、厢体头部、厢体顶部和厢体底部组成;所述厢体正面与厢体背面前后相对设置,所述厢体顶部与厢体底部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厢体尾部与厢体头部左右相对设置;所述厢体正面、厢体背面、厢体尾部、厢体头部、厢体顶部和厢体底部两两固定连接。
1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厢体正面、厢体背面、厢体尾部、厢体头部、厢体顶部和厢体底部的各个边角处均预设有螺孔,所述厢体正面、厢体背面、厢体尾部、厢体头部、厢体顶部和厢体底部通过各自边角处的螺孔与螺栓的配合使用进行连接。
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6.1、本实用新型中的汽车厢体由相对独立的六组厢面组成,每组厢面之间均可通过螺栓进行组装连接,这样的连接方式使本厢体能够多次拆卸、组装,便于对厢体零部件进行运输,使厢体不再需要在工厂一次成型并加装车辆,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厢体零部件搬运至使用场所后再进行组装连接,便于使用,厢体运输较为方便;
17.2、本实用新型中的底板处加固有多组加强筋与横梁,使底板承重力度更强,货物运输时,底板稳定性较好,厢体整体较为结实,便于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厢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厢门中锁头与锁扣的放大示意图。
26.图9~12为本实用新型中汽车厢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注释:1

厢体正面、101

前顶边梁、102

前纵梁、103

前底边梁、104

前侧板、105

厢门、1051

门框、1052

铰链、1053

门板、1054

把手、1055

把手放置架、1056

锁杆座、1057

锁杆、1058

锁头、1059

锁扣、106

前侧板加强筋、2

厢体背面、201

后顶边梁、202

后纵梁、203

后底边梁、204

背板、205

背板纵梁、3

厢体尾部、301

第一侧顶边梁、302

第一侧底边梁、4

厢体头部、401

第二侧顶边梁、402

第二侧底边梁、403

头部盖板纵梁、404

头部盖板、5

厢体顶部、501

顶板、502

顶板焊条、6

厢体底部、601

底板、602

底板横梁、603

底板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实施例会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述,在附图或说明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形状、厚度或高度可扩大或缩小。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任何显而易知的修饰或变更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围。
29.实施例1
30.请参阅图1~6与9~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便于组装、运输的汽车厢体零部件及厢体,包括厢体正面1、厢体背面2、厢体尾部3、厢体头部4、厢体顶部5和厢体底部6,所述厢体正面1、厢体背面2、厢体尾部3、厢体头部4、厢体顶部5和厢体底部6之间依次固定连接;所述厢体正面1包括前顶边梁101和前底边梁103,所述前顶边梁101和前底边梁103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前顶边梁101和前底边梁103的两端均预设有螺孔;
31.所述前顶边梁101和前底边梁103之间的两端均设置有前纵梁102,两个所述前纵梁102的两端均预设有螺孔;两个所述前纵梁102的两端分别插入前顶边梁101和前底边梁103一端的开口处且两个前纵梁102的两端与前顶边梁101和前底边梁103的连接处均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前顶边梁101和前底边梁103之间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厢门105,所述厢门105与两个前纵梁102之间的空隙处焊接有前侧板104,所述前侧板104上固定有多个长条状的前侧板加强筋106,多个所述前侧板加强筋106的两端分别与前顶边梁101和前底边梁103固定连接;
32.所述厢体背面2包括后顶边梁201和后底边梁203,所述后顶边梁201和后底边梁203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后顶边梁201和后底边梁203的两端均预设有螺孔;所述后顶边梁201和后底边梁203之间的两端均设置有后纵梁202,两个所述后纵梁202的两端均预设有螺孔;两个所述后纵梁202的两端分别插入后顶边梁201和后底边梁203一端的开口处且两个后纵梁202的两端与后顶边梁201和后底边梁203的连接处均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后顶边梁201和后底边梁203之间焊接有背板204,所述背板20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对应一侧的后纵梁202焊接固定;所述背板204上固定有多个背板纵梁205,多个所述背板纵梁205的两端分别
与后顶边梁201和后底边梁203焊接固定;
33.所述厢体尾部3包括第一侧顶边梁301和第一侧底边梁302,所述第一侧顶边梁301和第一侧底边梁302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顶边梁301的两端分别与前纵梁102、后纵梁202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底边梁302的两端分别与前纵梁102、后纵梁20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顶边梁301和第一侧底边梁302之间设置有厢门105;所述厢体头部4包括第二侧顶边梁401和第二侧底边梁402,所述第二侧顶边梁401和第二侧底边梁402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顶边梁401的两端分别与前纵梁102、后纵梁202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底边梁402的两端分别与前纵梁102、后纵梁20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顶边梁401和第二侧底边梁402之间焊接有头部盖板404,所述头部盖板404的中间位置固定有头部盖板纵梁403,所述头部盖板纵梁40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顶边梁401和第二侧底边梁402焊接固定;
34.所述厢体顶部5包括顶板501,所述顶板501由多个瓦楞板组成且多个瓦楞板之间通过顶板焊条502焊接固定;所述顶板501的四个边分别与前顶边梁101、后顶边梁201、第一侧顶边梁301和第二侧顶边梁401焊接固定;所述厢体底部6包括底板601,所述底板601底部靠近中间位置的两侧均焊接有底板横梁602,所述底板横梁60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底边梁302、第二侧底边梁402焊接固定;所述底板601板体上固定有多个底板加强筋603,多个所述底板加强筋603的两端分别与前底边梁103、后底边梁203焊接固定。
35.实施例2
36.请参阅图7~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厢门105包括门框1051,所述门框1051焊接在前顶边梁101和前底边梁103之间,所述门框1051内部靠近中间位置的两侧均通过铰链1052连接有门板1053;两个所述门板1053上均设置有锁杆1057,两个所述锁杆1057均通过若干锁杆座1056与对应的门板1053转动连接;两个所述门板1053板体的中间位置均设置有把手1054,两个所述门板1053靠近把手1054的一侧均固定有把手放置架1055;两个所述把手1054的一端分别与对应一侧的锁杆1057固定连接;所述锁杆1057的两端均设置有锁头1058,所述前顶边梁101和前底边梁103靠近锁头1058的一侧均固定有锁扣1059;所述锁头1058与锁扣1059配合使用。
37.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8.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