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78561发布日期:2022-03-16 22:31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运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符合材料的统称,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人工土木建筑材料,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需要利用小推车对混凝土进行转运,小推车需要工作人员对其把手进行抓取并手动施压推动,但是,传统的把手高度无法进行位置调节,若使用者的升高较高,则需要进行弯腰对把手进行把持抓取,其把手的所处高度并不适用于各个身高的使用者,从而不易使用者进行施压推动,且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极易出现体力消耗过快的现象,存在实用性较低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款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从而来解决上述所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具备对把手所处高度进行调节等优点,解决了传统小推车把手始终处于固定高度,而导致不适用于不同身高使用者进行使用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包括推车主体和滚轮,所述推车主体的底部左侧且靠近正面与背面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推车主体的左侧顶部且靠近正面与背面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包括有横向杆和竖向杆,所述第一固定杆竖向杆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抓杆,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横向杆的相对面之间沿水平纵向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顶部的正中央位置处沿垂直方向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表面且靠近底部的位置处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顶部的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杆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顶部的正中央贯穿开设有开口,所述螺纹杆通过开口贯穿第一连接板的顶部与底部且之间留有间隙,两个所述抓杆的相对面且靠近左侧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处于两个第二连接板之间的位置处。
5.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其中两个第二连接板之间的距离与第一连接板的垂直方向直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顶部与底部表面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板之间相接触,该结构设计可使得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连接更加稳定,避免了第一连接板的顶部与底部和两个第二连接板之间存在缝隙而导致抓杆始终处于松动状态,而不利于进行正常使用的情况出现。
6.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其中第一连接板的俯视形状为圆形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的外表面均为光滑面,该结构设计更有利于工作人员对抓杆的所处高度进行调节,避免了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的摩擦过大而不易对螺母进行手动施压转动的情况出现。
7.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其中螺母的俯视形状为六边形,所述螺母的
外表面设有防滑纹,该结构设计更有利于工作人员对螺母进行手动抓取旋转,避免了螺母的表面过于光滑而抓取施压的过程中易出现手滑现象。
8.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其中抓杆的内部开设为空腔结构,所述第一固定杆与抓杆的外表面均为光滑面,通过抓杆的空腔结构设计,使得抓杆更加轻便,避免了抓杆的重量较重而对螺母具有反作用力,造成螺母不便施压旋转并调节抓杆实时高度的情况出现。
9.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其中螺纹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横向直径大于螺纹杆的横向直径且小于开口所开设的横向直径,通过限位板的结构设计,可实现对螺母的限制效果,避免了螺母与螺纹杆之间松脱的情况出现。
10.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其中抓杆内壁的左侧且靠近正面与背面的位置处均沿垂直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固定杆竖向杆的正面与背面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均一体成型有滑体,该滑体活动连接于抓杆所开设滑槽的内部,通过滑体与滑槽的结构设计,可实现对抓杆的限制效果,防止抓杆出现角度旋转的现象而不易抓取利用的情况出现。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固定杆、抓杆、螺纹杆、螺母、第二固定杆和第一连接板的结构设计,使得工作人员可根据自身实际升高对抓杆的所处高度进行调整,从而更有利于工作人员对该小推车进行长时间轻松施压推动,防止抓杆始终固定于某一位置,而不适用于各工作人员的情况出现,解决了由于抓杆处于某一固定高度而导致各身高不同的使用者进行使用较为费劲的问题,通过限位板的结构设计,可实现对螺母的限制效果,避免了螺母与螺纹杆之间分离脱落的情况出现。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螺母的糙面结构设计,更有利于工作人员对螺母进行施压旋钮,避免了螺母的表面过于光滑而导致旋钮过程中出现手滑的现象,通过抓杆的空腔结构设计,更有利于工作人员对抓杆的实际所处高度进行调节,避免了抓杆的重量较大而导致不易对螺母进行施压旋钮并使其抓杆上移的情况出现,通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光滑面结构设计,使得第一连接板可更加有效的进行旋转,避免了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摩擦过大而不易进行施压旋转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1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部分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杆与抓杆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推车主体;2、滚轮;3、支撑杆;4、第一固定杆;5、抓杆;6、固定板;7、螺纹杆;8、螺母;9、限位板;10、第二固定杆;11、第一连接板;12、开口;13、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22.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3.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运输用小推车,包括推车主体1和滚轮2,推车主体1的底部左侧且靠近正面与背面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3,推车主体1的左侧顶部且靠近正面与背面的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4,第一固定杆4包括有横向杆和竖向杆,第一固定杆4竖向杆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抓杆5,两个第一固定杆4横向杆的相对面之间沿水平纵向固定连接有固定板6,固定板6顶部的正中央位置处沿垂直方向固定连接有螺纹杆7,螺纹杆7的外表面且靠近底部的位置处螺纹连接有螺母8,螺母8顶部的正面与背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10,两个第二固定杆10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1,第一连接板11顶部的正中央贯穿开设有开口12,螺纹杆7通过开口12贯穿第一连接板11的顶部与底部且之间留有间隙,两个抓杆5的相对面且靠近左侧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连接板13,第一连接板11处于两个第二连接板13之间的位置处。
24.两个第二连接板13之间的距离与第一连接板11的垂直方向直径相同,第一连接板11的顶部与底部表面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板13之间相接触,该结构设计可使得第一连接板11与第二连接板13之间连接更加稳定,避免了第一连接板11的顶部与底部和两个第二连接板13之间存在缝隙而导致抓杆5始终处于松动状态,而不利于进行正常使用的情况出现。
25.第一连接板11的俯视形状为圆形结构,第一连接板11与第二连接板13的外表面均为光滑面,该结构设计更有利于工作人员对抓杆5的所处高度进行调节,避免了第一连接板11与第二连接板13之间的摩擦过大而不易对螺母8进行手动施压转动的情况出现。
26.螺母8的俯视形状为六边形,螺母8的外表面设有防滑纹,该结构设计更有利于工作人员对螺母8进行手动抓取旋转,避免了螺母8的表面过于光滑而抓取施压的过程中易出现手滑现象。
27.抓杆5的内部开设为空腔结构,第一固定杆4与抓杆5的外表面均为光滑面,通过抓杆5的空腔结构设计,使得抓杆5更加轻便,避免了抓杆5的重量较重而对螺母8具有反作用力,造成螺母8不便施压旋转并调节抓杆5实时高度的情况出现。
28.螺纹杆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板9,限位板9的横向直径大于螺纹杆7的横向直径且小于开口12所开设的横向直径,通过限位板9的结构设计,可实现对螺母8的限制效果,避免了螺母8与螺纹杆7之间松脱的情况出现。
29.抓杆5内壁的左侧且靠近正面与背面的位置处均沿垂直方向开设有滑槽,第一固
定杆4竖向杆的正面与背面且靠近顶部的位置处均一体成型有滑体,该滑体活动连接于抓杆5所开设滑槽的内部,通过滑体与滑槽的结构设计,可实现对抓杆5的限制效果,防止抓杆5出现角度旋转的现象而不易抓取利用的情况出现。
30.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若需要对抓杆5的所处位置向上进行调节,则使用者可抓住螺母8进行旋钮,使得螺母8通过螺纹杆7向上进行移动,且上移过程中带动第二固定杆10和第一连接板11同时向上进行移动,第一连接板11则通过第二连接板13对抓杆5起到带动效果,使其第二连接板13带动抓杆5向上进行移动,直至抓杆5移动至合适高度,实现对抓杆5所处高度的调节效果,从而使得该小推车可适用于各身高不同的使用者进行使用。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