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77204发布日期:2022-04-22 12:13阅读:91来源:国知局
车体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柱(rear pillar)、侧围柱(quarter pillar)的周边部的车体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2.本案申请人公开了一种车体后部结构的实用新型,包括:侧外板(side outer panel),供卡止加油管(filler pipe);后柱,包含后柱外件(rear pillar outer)及后柱内件(rear pillar inner);侧围柱;以及托架(braket),在加油管的附近跨后柱及侧围柱接合,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根据专利文献1的车体后部结构,尽管对车体的加油管布局有差异,也可在发生对车体后部的碰撞(以下有时简称为“后碰”)时,分散后碰负荷并且抑制加油管的变形。
4.[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08835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8]
但是,专利文献1的车体后部结构中,关于发生后碰时的冲击吸收模式,当要求在后柱、侧围柱的周边部设定冲击吸收用的溃缩区(crushable zone)的情况下,无法应对所述要求。
[0009]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实情而成,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关于发生后碰时的冲击吸收模式,当要求在后柱、侧围柱的周边部设定冲击吸收用的溃缩区的情况下,可应对所述要求。
[0010]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1]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1)的实用新型为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在车体包括:后柱,设于车辆的车体后部;侧围柱,在相对于所述后柱向车体的前方侧远离规定间隔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以及后轮罩(rear wheel house),配设于所述后柱及所述侧围柱之间,包括轮罩内件及轮罩外件,并且所述车体后部结构还包括:补强构件,具有灯具的配线支撑部,所述补强构件接合于所述后柱及所述轮罩内件,另一方面,所述补强构件在所述侧围柱的车宽方向内侧不接合于所述侧围柱,而沿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0012]
[实用新型的效果]
[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关于发生后碰时的冲击吸收模式,当要求在后柱、侧围柱的周边部设定冲击吸收用的溃缩区的情况下,可确切地应对所述要求。
附图说明
[0014]
图1a为从车辆左侧的车外观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结构的侧面图。
[0015]
图1b为从车内侧观看图1a所示的车体后部结构的侧面图。
[0016]
图2a为沿着图1a所示的2a-2a线的箭视截面图。
[0017]
图2b为图1b所示的虚线框2b的局部放大图。
[0018]
图3为表示与图2b对应的车体后部结构的、由焊接所得的接合关系的侧面图。
[0019]
图4a为概念性地表示平常时的后柱、侧围柱的周边部的各种构件的布局的说明图。
[0020]
图4b为概念性地表示后碰时的后柱、侧围柱的周边部的各种构件的布局的说明图。
[0021]
[符号的说明]
[0022]
10:车辆
[0023]
13:后柱
[0024]
13o:后柱外件
[0025]
13i:后柱内件
[0026]
13f:后柱凸缘部
[0027]
14:侧围柱
[0028]
14f:后凸缘部
[0029]
14m:侧面部
[0030]
14n:后面部
[0031]
15:轮罩
[0032]
15o:轮罩外件
[0033]
15i:轮罩内件
[0034]
15k:外凸缘部
[0035]
15f:内凸缘部
[0036]
15g:切缺部
[0037]
25:加油管
[0038]
32:托架(补强构件)
[0039]
32a:一般面部
[0040]
32g:前端部
[0041]
32x、32y、32z:贯通孔(灯具的配线支撑部)
[0042]
33a:接地螺栓
[0043]
35:灯具的配线
[0044]
37:保持件(灯具的配线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以下,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结构,例示车辆10,此车辆10为单箱(one box)型,且未图示的燃料罐通过油箱中置布局(center tank layout)方式搭载于中央地板(center floor panel)11的下方,适当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0046]
此外,以下所示的附图中,对具有共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为了方便说明,构件的尺寸及形状有时变形或夸张地示意性地表示。而且,在说明针对车辆的方向
时,使用基于从车辆的驾驶员观看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
[0047]
〔车体后部结构〕
[0048]
图1a为从车辆左侧的车外观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结构的侧面图。图1b为从车内侧观看图1a所示的车体后部结构的侧面图。图2a为沿着图1a所示的2a-2a线的箭视截面图。图2b为图1b所示的虚线框2b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表示与图2b对应的车体后部结构的、由焊接所得的接合状态的侧面图。
[0049]
车辆10如图1a所示,在车体包括侧外板12、后柱13、侧围柱14及后轮罩15等。此外,在图1a所示的车外侧,且在侧外板12的内方侧,配设有后柱外件13o,此后柱外件13o构成以虚线表示的后柱13的一部分。
[0050]
侧外板12是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构件实施例如压制加工而形成。侧外板12构成车辆10的车体侧部的创意面,以从车体左右方向的外侧将设于车辆10的左右的车体骨架(一部分未图示)覆盖的方式形成。
[0051]
由侧外板12覆盖的车体骨架包括如下构件而构成:车顶侧梁(roof side rail)18,配设于车辆10的车体上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前柱(front pillar)(未图示),从车顶侧梁18的前端部向斜下方伸出;中柱(center pillar)19,从车顶侧梁18的前后方向中央向下方伸出;后柱13,从车顶侧梁18的后端向下方伸出;以及侧围柱14,较后柱13更向车体前方远离地配设。
[0052]
后柱13如图1a、图1b所示,在侧外板12的后端且车内侧,以沿车辆10的上下方向伸出的方式设置。
[0053]
后柱13是将设于车内侧的后柱内件13i、与设于车外侧的后柱外件13o(图1a)接合而构成。后柱内件13i及后柱外件13o分别是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构件实施例如压制加工而形成。
[0054]
后柱13的上端部通过例如焊接等而接合于后侧围板(rear quarter panel)16,此后侧围板16设于车顶侧梁18的后端。后柱13的下端部通过例如焊接等而接合于后板23,此后板23在所述下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
[0055]
后柱内件13i如图2b所示,包括面向车宽方向的后柱凸缘部13f。后柱凸缘部13f形成为向车体前方伸出的板状,并且以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式延伸设置。后柱凸缘部13f的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宽度例如被设定为后柱13的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宽度的1/3左右。
[0056]
侧围柱14是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构件实施例如压制加工而形成。侧围柱14如图1b所示,在相对于后柱13向车辆10的前方侧远离规定间隔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0057]
侧围柱14如图2b所示,包括:侧面部14m,面向车宽方向;后面部14n,从侧面部14m的后端沿车宽方向延伸,且面向车体后方;以及后凸缘部14f,从后面部14n向车体后方延伸。在截面观看时,侧围柱14由侧面部14m、后面部14n及后凸缘部14f形成为曲柄(crank)状。
[0058]
侧围柱14的上端部如图1b所示,一体地接合于后侧围板16,此后侧围板16设于车顶侧梁18(参照图1a)的后端。而且,侧围柱14的下端部通过例如焊接等而接合于轮罩外件15o。在侧围柱14及后柱13设有托架32。关于托架32的结构,将在下文中详细记载。
[0059]
后轮罩15在侧围柱14及后柱13的下端侧,配设于侧围柱14与后柱13之间。关于后轮罩15,如图2a所示,包括设于车内侧的轮罩内件15i、及设于车外侧的轮罩外件15o。
[0060]
轮罩内件15i如图1b所示,是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构件实施例如压制加工而形成。轮罩内件15i包括:本体部15d,以从车内侧覆盖未图示的轮胎的上部的方式,弯曲的端缘描画在侧面观看时为圆弧状的轨迹;以及收纳部15e,以从本体部15d向上方鼓出的方式连续形成,可在内部收纳加油管25(参照图2a)的上端部25a。
[0061]
轮罩内件15i包括内凸缘部15f。内凸缘部15f如图1b所示,形成为使其一般面朝向车宽方向,且从包含轮罩内件15i的顶部15p的、轮罩内件15i的周缘向外方伸出的板状。在内凸缘部15f中的、其上侧后方的角部,以相对于后柱凸缘部13f在车宽方向不重叠的方式,设有经切缺成r状的切缺部15g(参照图2b)。
[0062]
轮罩外件15o如图1a所示,是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构件实施例如压制加工而形成。轮罩外件15o包括:本体部15h,以从车外侧覆盖未图示的轮胎的上部的方式,弯曲的端缘描画在侧面观看时为圆弧状的轨迹;以及收纳部15i,以从本体部15h向上方鼓出的方式连续形成,可在内部配设加油管25的上端部25a。
[0063]
加油管25如图2a所示,从位于车辆10的下部的燃料罐(未图示)抽出,其自由端25b向上方伸出。加油管25的自由端25b以通过轮罩内件15i的收纳部15e与轮罩外件15o的收纳部15i之间的方式配设。
[0064]
在轮罩内件15i的收纳部15i,设有贯通孔15j(参照图1a)。加油管25的上端部25a所包括的开口通过收纳部15i的贯通孔15j及燃料适配器(fuel adapter)17(详细情况将于下文描述)的贯通孔17a而面向轮罩外件15o的外方侧。
[0065]
轮罩外件15o如图1a所示,包括外凸缘部15k(参照图2a)。外凸缘部15k形成为使其一般面朝向车宽方向,且从包含轮罩外件15o的顶部15m的周缘向外方伸出的板状。
[0066]
在后轮罩15的上方,如图2a所示,设有燃料适配器17。燃料适配器17为有底的箱状构件,是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构件实施压制加工或拉伸加工等而形成。燃料适配器17的底部接合于轮罩外件15o的顶部15m,配设于后柱13与侧围柱14之间(参照图1a)。
[0067]
在燃料适配器17的底部,设有贯通孔17a。加油管25的上端部25a通过所述贯通孔17a而突出。加油管25的上端部25a所包括的开口位于燃料适配器17的内方侧且后柱13与侧围柱14之间。
[0068]
在侧外板12的与燃料适配器17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油口12a。在供油口12a,可开闭地设有未图示的盖子(lid)。加油管25的开口通过所述供油口12a而露出。可通过经由供油口12a将供油喷嘴(未图示)插入至加油管25的开口,从而进行供油。
[0069]
隔板(bulkhead)31是将金属制的板构件形成为长条形状而成。隔板31如图2b所示,将其长条方向朝向上下方向接合于后柱13。由此,确保后柱13的刚性。
[0070]
〔托架32及其周边结构〕
[0071]
接下来,对托架32及其周边结构进行说明。托架3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补强构件”)是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构件实施压制加工而形成为规定的形状。托架32如图2b所示,包括一般面的大部分形成得平坦且面向车宽方向的一般面部32a。
[0072]
在一般面部32a的下缘部,如图2b所示,在其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部32b。在一般面部32a的上缘部,在其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卷收器(retractor)安装部32c。
[0073]
托架32的后端部32e通过点焊等而接合于构成后柱13的一部分的后柱凸缘部13f。
托架32的中央部32f通过点焊等而分别接合于构成轮罩内件15i的一部分的内凸缘部15f、及构成轮罩外件15o的一部的外凸缘部15k。
[0074]
在托架32的后端部32e,形成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圆边(bead)32k。圆边32k在托架32的后端部32e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且较凹部32b更靠车体后方的区域中,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凹陷地形成。若在托架32设置圆边32k,则确保托架32的截面系数大,由此可有助于提高托架32的强度及刚性。
[0075]
而且,在托架32的后端部32e中与轮罩内件15i的内凸缘部15f的切缺部15g对应的部分,形成有露出部32d,此露出部32d从车内侧观看时不被内凸缘部15f覆盖,通过切缺部15g而面向车内侧。
[0076]
在托架32的卷收器安装部32c,例如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紧固固定图2b中以虚线表示的卷收器装置41。卷收器装置41构成为可抽出及卷取安全带(seat belt)42,并且包括在对车辆10施加来自外部的冲击时将安全带42的抽出锁定的、紧急锁定牵引(emergency locking retractor,elr)机构。
[0077]
在托架32的一般面部32a中的前端部32g,如图2b所示,卡合(螺合)有接地螺栓33a及螺母33b(参照图4a)的组合的紧固构件33。在所述紧固构件33,共紧固有后刹车灯、后车宽灯等灯具(未图示)的配线35(参照图4a)中的接地端子(未图示)。
[0078]
接地螺栓33a如图4a、图4b所示,使轴部33a1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使头部33a2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而设于托架32。由此,即便在车辆10的例如左车体后部发生后碰,产生接合于后柱13及轮罩15的托架32向前方侧移动的溃缩(crush)的情况下,接地螺栓33a的头部33a2也不触碰车体侧构件39。其原因在于,在接地螺栓33a的头部33a2与车体侧构件39之间,空开规定的间隙clr(参照图4a)。
[0079]
托架32的前端部32g并未接合于侧围柱14。即,托架32的前端部32g相对于侧围柱14而保持非接合关系。而且,在产生所述溃缩的情况下,托架32的前端部32g保持相对于侧围柱14的侧面部14m而相互交错的配置关系。
[0080]
由此,即便在产生所述溃缩的情况下,托架32的前端部32g也保持相对于侧围柱14的侧面部14m相互交错的配置关系,且相对于侧围柱14而保持非接合关系,因此由后碰所致的、托架32向前方侧的移动不受侧围柱14妨碍。
[0081]
这意味着在产生所述溃缩的情况下,争取溃缩冲程。即,关于发生后碰时的冲击吸收模式,当产生在后柱13、侧围柱14的周边部设定冲击吸收用的溃缩区的要求的情况下,可灵活地应对所述要求。
[0082]
而且,在发生后碰时,在后柱13及侧围柱14之间配置有其开口的加油管25与接合于后柱13及轮罩15的托架32一起向前方侧移动溃缩冲程csr(参照图4a、图4b),因而可期待防止加油管25的损伤的效果。
[0083]
而且,在托架32,如图2b所示,开设有贯通孔32x、贯通孔32y、贯通孔32z。在这些贯通孔32x、32y、32z,卡止用于保持灯具的配线35的、夹头等保持件37(参照图4a)。贯通孔32x、贯通孔32y、贯通孔32z及保持件3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灯具的配线支撑部”。
[0084]
这样,采用使托架32保持灯具的配线35的结构,因而在发生后碰时,托架32及灯具的配线35一起向前方侧移动,因而也可期待防止灯具的配线35的损伤的效果。
[0085]
此处,关于后柱13、侧围柱14、轮罩内件15i、轮罩外件15o各自之间及通过托架32
对这些部分的点焊而得的接合关系,参照图3来进行说明。
[0086]
作为所述接合关系,如图3中〇
×
的组合记号所示,例示第一接合部p1、第二接合部p2、第三接合部p3及第四接合部p4。此外,各接合部p1~p4各自的点数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〇
×
的组合记号的个数。可将各接合部p1~p4各自的点数适当设定为所需个数。
[0087]
第一接合部p1中,在使侧围柱14的后凸缘部14f介于内凸缘部15f及外凸缘部15k(参照图2a)之间的状态下,将后凸缘部14f、内凸缘部15f及外凸缘部15k的共三片板构件以相互重叠的状态接合。
[0088]
第二接合部p2中,在使后柱13的后柱凸缘部13f介于内凸缘部15f及外凸缘部15k(参照图2a)之间的状态下,将后柱凸缘部13f、内凸缘部15f及外凸缘部15的共三片板构件以相互重叠的状态接合。
[0089]
第三接合部p3中,在使托架32的一般面部32a介于轮罩内件15i的内凸缘部15f及轮罩外件15o的外凸缘部15k之间的状态下,将托架32的一般面部32a、内凸缘部15f、外凸缘部15k的共三片板构件以相互重叠的状态接合。
[0090]
第四接合部p4中,将通过内凸缘部15f的切缺部15g露出的托架32的露出部32d、后柱13的后柱凸缘部13f、轮罩外件15o的外凸缘部15k的共三片板构件以相互重叠的状态接合。
[0091]
〔车体后部结构的作用效果〕
[0092]
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0093]
关于基于第一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在车体包括下述部分的车体后部结构成为前提:后柱13,设于车辆10的车体后部;侧围柱14,在相对于后柱13向车体的前方侧远离规定间隔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以及后轮罩15,配设于后柱13及侧围柱14之间,包括轮罩内件15i及轮罩外件15o。
[0094]
基于第一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还包括:补强构件(托架32),具有灯具的配线支撑部(贯通孔32x、贯通孔32y、贯通孔32z、保持件37)。托架32接合于后柱13及轮罩内件15i,另一方面,托架32在侧围柱14的车宽方向内侧不接合于侧围柱14,而沿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0095]
基于第一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中,托架32接合于后柱13及轮罩内件15i,另一方面,托架32在侧围柱14的车宽方向内侧不接合于侧围柱14,而沿所述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因而即便在车辆10的车体后部发生后碰,产生接合于后柱13及轮罩15的托架32向前方侧移动的溃缩的情况下,由后碰所致的、托架32向前方侧的移动也不受侧围柱14妨碍。这意味着在发生所述溃缩的情况下,争取溃缩冲程csr。
[0096]
根据基于第一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关于发生后碰时的冲击吸收模式,当要求在后柱13、侧围柱14的周边部设定冲击吸收用的溃缩区的情况下,可灵活地应对所述要求。
[0097]
而且,托架(补强构件)32具有灯具的配线支撑部(贯通孔32x、贯通孔32y、贯通孔32z、保持件37),因而在发生后碰时托架32及灯具的配线35一起向前方侧移动。其结果为,也可期待防止灯具的配线35的损伤的效果。
[0098]
而且,基于第二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为基于第一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且在托架(补强构件)32,对其一般面以使轴部33a1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使头部33a2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设有接地螺栓33a。
[0099]
基于第二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中,在托架32,对其一般面以使轴部33a1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使头部33a2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设有接地螺栓33a,因而即便在车辆10的车体后部发生后碰而产生所述那样的溃缩的情况下,接地螺栓33a的头部33a2也不触碰相对于托架32而存在于车外侧的车体侧构件39。
[0100]
根据基于第二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即便在车辆10的车体后部发生后碰而产生所述那样的溃缩,且车体侧构件39相对于托架32而存在于车外侧的情况下,也可与基于第一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同样地,灵活地应对在后柱13、侧围柱14的周边部设定冲击吸收用的溃缩区的要求。
[0101]
而且,基于第三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为基于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且在轮罩内件15i的车宽方向外侧配设有加油管25。
[0102]
基于第三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中,在轮罩内件15i的车宽方向外侧配设有加油管25,因而在车辆10的车体后部发生后碰时,在后柱13及侧围柱14之间配置有其开口的加油管25与接合于后柱13及轮罩15的托架32一起向前方侧移动溃缩冲程csr(参照图4a、图4b)。
[0103]
根据基于第三观点的车体后部结构,可期待防止加油管25的损伤的效果。
[0104]
〔其他实施方式〕
[0105]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具现化的示例。因此,并非由这些示例来限定性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其原因在于,本实用新型可在不偏离其主旨或其主要特征的情况下,以各种实施方式实施。
[0106]
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结构的说明中,例示托架32为卷收器装置41的支撑构件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所述示例。也可除了托架32为卷收器装置41的支撑构件的形态以外,或取而代之,采用托架32为后座椅(未图示)的支撑构件的形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