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轮车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85378发布日期:2022-04-14 22:20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前两轮车辆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前两轮车辆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平稳易控制且不易转倒的前两轮车辆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消费者喜爱方便的二轮摩托车,对于平衡操控能力较差的骑乘者,当遇有突然状况急刹车时易失控转倒,尤当行驶于湿滑或不平整碎石路面时,就骑乘者操控能力较佳的人也经常无法避免失控转倒。
3.探讨其转倒主要原因有,因二轮摩托车仅前后各设置一个轮子,所提供平稳度不足,必须靠骑乘者行进中以转向的修正及人与车身重心的改变来平衡车子致不转倒,故遇状况时必需要有快速应变控制平衡能力的人,方可维持车不转倒。又因二轮摩托车遇路面湿滑时失控转倒主要原因,为轮胎与地面失去抓地力,致无法再做转向修正以平衡车身所造成。
4.因此,陆续有厂商研发可防止车辆转向转倒的前两轮车辆,如现有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tw 201400351号专利案,公开一种现有的前两轮车辆,该车辆具有前右轮组、前左轮组以及双a臂悬吊(double wishbone suspension),该前左右轮组通过一下连杆及一上连杆与主架互相枢接。然而,因主架于连杆枢接处的结构提供空间不足,故下连杆及上连杆必须各别与主架组装结合,如此造成生产组装过程零件多组装费时,又因组装空间较小造成组装作业过程不顺畅。
5.发明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发明的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前两轮车辆结构,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前两轮车辆结构,于前轮的左右悬吊与主架结合处预留组装空间,并通过将前轮的左右悬吊及下连杆的所有零件集结为一下连杆组件的总成结构后,再与主架进行结合,如此可使零件简单化并可大幅减少生产组装线的组装时间。
7.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前两轮车辆结构包括有一主架、一动力组、至少一后轮组、一前右轮组、一前左轮组以及一下连杆组件。主架设有一前挂接耳以及一后挂接耳,动力组设置于主架上,至少一后轮组连接动力组。前右轮组具有一前右轮支架,前左轮组具有一前左轮支架。下连杆组件枢接于前右轮支架及前左轮支架,包括有二下连杆、多个圆形弹性体元件以及一中空管轴,二下连杆分别具有至少一连杆座,中空管轴穿设于多个圆形弹性体元件的内孔并接合为一体,多个圆形弹性体元件分别设置于二下连杆的至少一连杆座上并接合为一体。
8.其中,下连杆组件是置入前挂接耳与后挂接耳之间,并以一棒轴穿过前挂接耳的内孔、中空管轴的内孔及后挂接耳的内孔,使下连杆组件与主架挂接。通过上述设计,通过
系统化的组装方式,除了可减少零件数量,省去额外浪费的组装时间以提升制程的顺畅度外,更因空间利用性佳而使车辆体积小型化,优化整体设计。
9.其中,由侧视观察,主架可呈ㄇ字形结构,且前挂接耳及后挂接耳可设置于ㄇ字形结构的两端部。因此,通过ㄇ字形结构设计,可预留一可供下连杆组件置放的空间,同时维持结构的组装性及对称性,实为一具有较佳空间配置的主架设计。
10.上述前挂接耳的内孔及后挂接耳的内孔可位于同一中心线上。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将下连杆组件沿中心线安装,而使结构达到轴对称的效果,维持前两轮车辆驱动时的平衡性及顺畅性。
11.以上概述与接下来的详细说明皆为示范性质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文件的范围。而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与优点,将在后续的说明与附图加以阐述。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前两轮车辆结构的立体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前两轮车辆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前两轮车辆结构的分解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前两轮车辆结构的车架的侧视图。
1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17]1ꢀꢀꢀꢀꢀꢀꢀꢀꢀꢀꢀꢀꢀꢀꢀꢀꢀ
前两轮车辆结构
[0018]2ꢀꢀꢀꢀꢀꢀꢀꢀꢀꢀꢀꢀꢀꢀꢀꢀꢀ
主架
[0019]
21
ꢀꢀꢀꢀꢀꢀꢀꢀꢀꢀꢀꢀꢀꢀꢀꢀ
前挂接耳
[0020]
22
ꢀꢀꢀꢀꢀꢀꢀꢀꢀꢀꢀꢀꢀꢀꢀꢀ
后挂接耳
[0021]3ꢀꢀꢀꢀꢀꢀꢀꢀꢀꢀꢀꢀꢀꢀꢀꢀꢀ
动力组
[0022]4ꢀꢀꢀꢀꢀꢀꢀꢀꢀꢀꢀꢀꢀꢀꢀꢀꢀ
后轮组
[0023]5ꢀꢀꢀꢀꢀꢀꢀꢀꢀꢀꢀꢀꢀꢀꢀꢀꢀ
前右轮组
[0024]
51
ꢀꢀꢀꢀꢀꢀꢀꢀꢀꢀꢀꢀꢀꢀꢀꢀ
前右轮支架
[0025]
511
ꢀꢀꢀꢀꢀꢀꢀꢀꢀꢀꢀꢀꢀꢀꢀ
第一枢接点
[0026]
512
ꢀꢀꢀꢀꢀꢀꢀꢀꢀꢀꢀꢀꢀꢀꢀ
第二枢接点
[0027]6ꢀꢀꢀꢀꢀꢀꢀꢀꢀꢀꢀꢀꢀꢀꢀꢀꢀ
前左轮组
[0028]7ꢀꢀꢀꢀꢀꢀꢀꢀꢀꢀꢀꢀꢀꢀꢀꢀꢀ
下连杆组件
[0029]
70
ꢀꢀꢀꢀꢀꢀꢀꢀꢀꢀꢀꢀꢀꢀꢀꢀ
连杆座
[0030]
71
ꢀꢀꢀꢀꢀꢀꢀꢀꢀꢀꢀꢀꢀꢀꢀꢀ
下连杆
[0031]
72
ꢀꢀꢀꢀꢀꢀꢀꢀꢀꢀꢀꢀꢀꢀꢀꢀ
圆形弹性体元件
[0032]
73
ꢀꢀꢀꢀꢀꢀꢀꢀꢀꢀꢀꢀꢀꢀꢀꢀ
中空管轴
[0033]
75
ꢀꢀꢀꢀꢀꢀꢀꢀꢀꢀꢀꢀꢀꢀꢀꢀ
棒轴
[0034]8ꢀꢀꢀꢀꢀꢀꢀꢀꢀꢀꢀꢀꢀꢀꢀꢀꢀ
上连杆组件
[0035]
l
ꢀꢀꢀꢀꢀꢀꢀꢀꢀꢀꢀꢀꢀꢀꢀꢀꢀ
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如图1至图3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前两轮车辆结构的立体
图、局部放大图以及分解图。图中出示一种前两轮车辆结构1,主要包括有一主架2、一动力组3、一后轮组4、一前右轮组5、一前左轮组6、一下连杆组件7以及一上连杆组件8。主架2设有一前挂接耳21以及一后挂接耳22并吊挂动力组3,该动力组3连接后轮组4,以提供驱动动力。主架2是通过下连杆组件7及上连杆组件8分别与前右轮组5及前左轮组6连接。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前两轮车辆结构1,可适用在具前二轮后一轮以上的车辆,提供一种平稳易控制且不易转倒的车辆。
[0037]
在本实施例中,前右轮组5具有一前右轮支架51,该前右轮支架51包括一第一枢接点511及一第二枢接点512,前左轮组6具有一前左轮支架(图未示),该前左轮支架包括一第三枢接点及一第四枢接点,其对称于前右轮支架51,因图面角度关系,并未能显示该元件。
[0038]
下连杆组件7枢接于第一枢接点511及第三枢接点,包括有二下连杆71、四圆形弹性体元件72以及一中空管轴73,该二下连杆71分别具有至少一连杆座70,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下连杆71分别具有与下连杆71一体成型的二连杆座70,中空管轴73穿设于四圆形弹性体元件72的内孔并接合为一体,四圆形弹性体元件72分别设置于二下连杆71的二连杆座70上并接合为一体。上连杆组件8枢接于第二枢接点512及第四枢接点,用以辅助前右轮组5与前左轮组6产生倾斜偏摆,故当骑乘者转弯人与车身倾斜重心转移以平衡转弯的离心力时,前右轮组5与前左轮组6能随同车身倾斜且轮胎一直保持贴地面,让骑乘者安心顺畅平稳转弯。
[0039]
如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前两轮车辆结构的车架的侧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的侧视可见,主架2呈ㄇ字形结构,且前挂接耳21及后挂接耳22设置于ㄇ字形结构的两端部,因此,通过ㄇ字形结构设计,可预留一可供下连杆组件7置放的空间,同时维持结构的组装性及对称性,实为一具有较佳空间配置的主架设计。其中,下连杆组件7置入前挂接耳21与后挂接耳22之间,并以一棒轴75穿过前挂接耳21的内孔、中空管轴22的内孔及后挂接耳22的内孔,使下连杆组件7与主架2挂接。此外,前挂接耳21的内孔及后挂接耳22的内孔位于同一中心线l上,故下连杆组件7可沿中心线l安装,而使结构达到轴对称的效果,维持前两轮车辆驱动时的平衡性及顺畅性。
[0040]
通过上述设计,通过系统化的组装方式,除了可减少零件数量,省去额外浪费的组装时间以提升制程顺畅度外,更因空间利用性佳而使车辆体积小型化,优化整体设计。
[0041]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文件的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