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筋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长钢筋运输用便于拼接的无轨平车。
背景技术:2.平车主要用于运送钢材、木材、汽车、机械设备等体积或重量较大的货物,也可借助集装箱运送其他货物。钢筋(rebar)是指钢筋混凝土用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钢材,其横截面为圆形,有时为带有圆角的方形。在钢筋生产转运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到无轨平车。
3.然而现有的一些无轨平车大都采用机械式转向,在转向的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消耗体力进行转向操作,长期工作下来给工作人员带来不小的负担,加大了工人的操作难度,十分考验工作人员的驾驶技术,安全性较低,而且无轨平车的车身大都较短,无法适用于长钢筋的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长钢筋运输用便于拼接的无轨平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一些无轨平车的车身大都较短,无法适用于长钢筋运输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长钢筋运输用便于拼接的无轨平车,包括第一车体、第二车体、转向轮、箱体、动力机构和连接板,所述转向轮的表面安装有u型杆,所述第一车体底部的左侧设置有长杆,所述长杆与u型杆相互铰接,所述长杆表面的中心处铰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另一端固定有转杆,所述转杆的顶端贯穿至箱体的内部并栓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箱体的内部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有第二齿轮,所述连接板的数量为两组,所述连接板相对的一侧栓接有旋转件,所述连接板相反的一侧均栓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表面贯穿开设有固定槽,所述第一车体的右侧以及第二车体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一侧栓接有定位杆。
6.优选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驱动轮、驱动杆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栓接在第一车体的底部,所述驱动杆安装在第一车体底部的右侧,所述驱动杆与第一车体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轮的数量为两组并分别栓接在驱动杆的前后两端,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杆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7.优选的,所述箱体的顶部安装有握把,所述握把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操作按钮,所述操作按钮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之间电连接。
8.优选的,所述螺杆的前端固定有转盘,所述转盘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拨杆。
9.优选的,所述拨杆的数量为四组,且相邻拨杆之间的夹角为90
°
。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车体顶部的左侧栓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的宽度与第一车体的宽度相同。
11.优选的,所述第一车体顶部的前后两侧均栓接有第一竖杆,所述第一竖杆的顶端
栓接有第一防护栏。
12.优选的,所述第二车体顶部的前后两侧均栓接有第二竖杆,所述第二竖杆的顶端栓接有第二防护栏。
13.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4.(1)本实用新型采用电动的方式进行转向操作,减轻工作人员在驾驶过程中的体能消耗,而且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并提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该平车采用多车体拼接的方式来增加车身的长度,从而保证长钢筋的平稳运输,给长钢筋的转运工作带来了便利,解决了现有的一些无轨平车的车身大都较短,无法适用于长钢筋运输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车体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俯视剖面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21.附图标记:1、第一车体;2、第二车体;3、转向轮;4、箱体;5、动力机构;51、驱动轮;52、驱动杆;53、第二电机;6、连接板;7、u型杆;8、长杆;9、横杆;10、转杆;11、第一齿轮;12、第二齿轮;13、第一电机;14、握把;15、操作按钮;16、旋转件;17、卡槽;18、螺杆;19、移动块;20、定位杆;21、固定块;22、固定槽;23、转盘;24、拨杆;25、防护板;26、第一竖杆;27、第一防护栏;28、第二竖杆;29、第二防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
24.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下面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长钢筋运输用便于拼接的无轨平车,包括第一车体1、第二车体2、转向轮3、箱体4、动力机构5和连接板6,转向轮3的表面安装有u型杆7,第一车体1底部的左侧设置有长杆8,长杆8与u型杆7相互铰接,长杆8表面的中心处铰接有横杆9,横杆9的另一端固定有转杆10,转杆10的顶端贯穿至箱体4的内部并栓接有第一齿轮11,且转杆10与第一车体1贯穿处的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箱体4的内部安装有第一电机13,第一电机13的输出轴固定有第二齿轮12,且第一齿轮11与第二齿轮12相互啮合,连接板6的数量为两组,连接板6相对的一侧栓接有旋转件16,连接板6相反的一侧均栓接有固定块21,固定块21的表面贯穿开设有固定槽22,第一车体1的右侧以及第二车体2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卡槽17,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螺杆18,螺杆18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移动块19,移动块19的一侧栓接有定位杆20,定位杆20的另一端延伸至卡槽17的内部,且定位杆20与贯穿处的内壁滑动连接,该平车采用电动的方式进行转向操作,减轻工作人员在驾驶过程中的体能消耗,而且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并提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该平车采用多车体拼接的方式来增加车身的长度,从而保证长钢筋的平稳运输,给长钢筋的转运工作带来了便利,解决了现有的一些无轨平车的车身大都较短,无法适用于长钢筋运输的问题。
28.请参阅图2所示,动力机构5包括驱动轮51、驱动杆52和第二电机53,第二电机53栓接在第一车体1的底部,驱动杆52安装在第一车体1底部的右侧,驱动杆52与第一车体1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驱动轮51的数量为两组并分别栓接在驱动杆52的前后两端,第二电机53的输出轴与驱动杆52通过皮带传动连接,通过驱动轮51、驱动杆52和第二电机53的设置,开启第二电机53便可带动驱动杆52和驱动轮51转动,从而带动该平车进行移动,实现为该平车提供动力的效果。
29.请参阅图1和2所示,箱体4的顶部安装有握把14,握把14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操作按钮15,操作按钮15分别与第一电机13和第二电机53之间电连接,通过握把14和操作按钮15的设置,工作人员可以握住握把14并通过操作按钮15来对第一电机13和第二电机53进行控制,从而控制该平车进行转向以及前进等操作。
30.请参阅图1和3所示,螺杆18的前端固定有转盘23,转盘23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拨杆24,通过转盘23和拨杆24的设置,以便工作人员对螺杆18进行转动,从而对移动块19和定位杆20的位置进行移动,来将不同的车体相互安装或拆卸。
31.请参阅图1和3所示,拨杆24的数量为四组,且相邻拨杆24之间的夹角为90
°
,此种设计使得拨杆24分布更加均匀,方便工作人员的手部握住拨杆24。
32.请参阅图1、2和5所示,第一车体1顶部的左侧栓接有防护板25,防护板25的宽度与第一车体1的宽度相同,通过防护板25的设置,其能够在第一车体1的左侧起到防护的作用,用于对车体上的工作人员进行保护。
33.请参阅图1、2和5所示,第一车体1顶部的前后两侧均栓接有第一竖杆26,第一竖杆26的顶端栓接有第一防护栏27,通过第一竖杆26和第一防护栏27的设置,它们能够防止第
一车体1上的钢筋从前后侧掉落,提高该平车的安全性。
34.请参阅图1和5所示,第二车体2顶部的前后两侧均栓接有第二竖杆28,第二竖杆28的顶端栓接有第二防护栏29,通过第二竖杆28和第二防护栏29的设置,在第一车体1与多个第二车体2拼接后,第一竖杆26、第一防护栏27、第二竖杆28和第二防护栏29能够防止长钢筋从前后两侧掉落。
35.工作原理:在工作时,首先拿起旋转件16使左侧的固定块21对准第一车体1左侧的卡槽17,之后移动旋转件16和连接板6使固定块21进入该卡槽17的内部,然后通过拨杆24对螺杆18进行转动,螺杆18通过螺纹的作用使得移动块19和定位杆20开始向卡槽17靠近,之后定位杆20进入卡槽17的内部,并穿过固定槽22,从而将固定块21固定在卡槽17的内部,此时连接板6与旋转件16与第一车体1相固定,同时移动第二车体2使其表面的卡槽17对准右侧的固定块21,之后固定块21进入卡槽17的内部,并旋转第二车体2内部的螺杆18来移动定位杆20,将该固定块21固定,此时旋转件16两侧的连接板6分别与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固定,从而将两个车体拼接在一起,然后根据长钢筋的长度来拼接多个第二车体2;运输过程中,工作人员站在第一车体1顶部的左侧进行驾驶操作,手部握住握把14,并通过操作按钮15控制第二电机53,从而带动该平车进行移动,同时通过其他的操作按钮15能够控制第一电机13,第一电机13通过第二齿轮12和第一齿轮11带动转杆10开始转动,转杆10在旋转的过程中带动横杆9的远离端做圆周运动,由于横杆9与长杆8铰接,此时横杆9带动长杆8在前后方向上升运动,长杆8带动u型杆7做圆周运动,从而改变转向轮3的方向,并完成转向操作,无需工作人员耗费更多的体力,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在转向的过程中,旋转件16的设置使得不同的车体之间能够进行小幅度的转动,从而方便转向。
3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