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及重卡牵引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67955发布日期:2022-04-30 16:1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及重卡牵引车的制作方法
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及重卡牵引车
1.本公开是发明名称为“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及重卡牵引车”、申请日为2019年10月30日,申请号201911040789.2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公开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及重卡牵引车。


背景技术:

3.货运卡车在行驶过程中,空气阻力与车速的平方成正比。据资料显示,当货运卡车的车速达到80km/h时,其气动阻力占总阻力的50%,对于8吨以上的大型货车,当气动阻力系数降低30%时,可使油耗降低12%~13%。因此,对货运卡车采取减阻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及重卡牵引车,用于缓解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受到的风阻大的问题。
5.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其包括底盘、底盘部件和导流组件;其中,
6.所述底盘部件设于所述底盘的下部,且凸向地面;
7.所述导流组件设于所述底盘的下部,且位于所述底盘部件的前方,所述导流组件向所述底盘部件的下、后方延伸,所述导流组件被构造为在所述重卡牵引车的行驶过程中,将所述底盘部件的迎风面的气流引导至远离所述底盘部件的方向,以降低所述底盘部件受到的风阻。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部件包括前轮;所述导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前轮的前方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
9.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三板之间具有夹角;
10.所述第一板的前端相对于后端向上倾斜;所述第二板水平设置或其前端相对于后端向上倾斜;所述第三板的前端相对于后端向上倾斜。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的夹角为100
°
~170
°
,和/或,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三板之间的夹角为100
°
~160
°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的下表面设有至少两个导流件,相邻两个导流件之间形成沿所述重卡牵引车的行驶方向延伸的导流通道。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件从所述第二板的下表面向下凸出的高度沿所述重卡牵引车的行驶方向逐渐增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的左右两侧还设有向上延伸的翻边。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部件包括前车桥,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罩;所述
第一导流罩从所述前车桥的前方将所述前车桥罩设在内;
16.所述第一导流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板和第五板;所述第四板与所述第五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四板被构造为将所述前车桥的前方来流引向斜后、下方,所述第五板被构造为继续将所述第四板引导的气流引向所述前车桥的后方。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板与所述第五板之间的夹角为90
°
~150
°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部件包括两前轮以及设于所述两前轮之间的第一横向稳定杆,所述第一导流罩设于所述第一横向稳定杆。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部件包括后车桥,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第二导流罩,所述第二导流罩从所述后车桥的前方将所述后车桥罩设在内,所述第二导流罩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六板和第七板;
20.所述第六板与所述第七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六板被构造为将所述后车桥的前方来流引向斜后、下方,所述第七板被构造为继续将所述第六板引导的气流引向所述后车桥的后方。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七板水平设置,且所述第七板的下表面为非光滑表面。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七板的下表面设有多个凹槽。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部件包括两后轮、设于所述两后轮之间的第二横向稳定杆以及设于所述两后轮前方的变速箱,所述第二导流罩的前端与所述变速箱连接,所述第二导流罩的后端与所述第二横向稳定杆连接。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部件包括车轮和设于所述车轮的后方的挡泥板,所述挡泥板的下部设有多个网孔。
25.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重卡牵引车,其包括上述的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
26.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7.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底盘下部设置导流组件,可在重卡牵引车行驶时,减小行驶前方的来风对底盘造成的风阻,从而降低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行驶时的风阻,降低油耗。
28.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2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0.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的示意图;
31.图2为图1所示的重卡牵引车的部分底盘系统的示意图;
32.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导流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图3所示的导流板的主视示意图;
34.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流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图5所示的第一导流罩的主视示意图;
36.图7为图5所示的第一导流罩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37.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导流罩的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图8所示的第二导流罩的非光滑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挡泥板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1为图10所示的挡泥板的下部的结构示意图。
41.附图中标号说明如下:
42.1-导流板;11-第一板;12-第二板;121-导流件;122-翻边;13-第三板;
43.2-第一导流罩;21-第四板;22-第五板;23-安装架;
44.3-挡泥板;31-下部;311-网眼;
45.4-第二导流罩;41-第六板;411-第一安装孔;42-第七板;421-凹槽;422-第二安装孔;
46.51-第一横向稳定杆;52-前车桥;53-变速箱;54-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48.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49.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0.本实施例的“前”、“后”指的是沿重卡牵引车的正常行驶方向,重卡牵引车的车头位于车尾前方,本实施例的“左”、“右”指的是重卡牵引车行驶时驾驶员的左右方向,“上”、“下”指的是重卡牵引车正常状态的上下位置。
51.如图1至图11所示,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包括底盘、底盘部件和导流组件。
52.底盘部件设于底盘的下部,且凸向地面。
53.导流组件设于底盘的下部,且位于底盘部件的前方,导流组件向底盘部件的下、后方延伸,导流组件被构造为在重卡牵引车的行驶过程中,将底盘部件的迎风面的气流引导至远离底盘部件的方向,以降低底盘部件受到的风阻。
54.相关技术中,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的底盘下部的零件往往较多且不规整,许多零件直接暴露在车底位置,重卡牵引车在行驶过程中,气流从底盘下方流过时,前方来风会直接冲击在暴露的零件上,底盘下方会产生较大的风阻,特别是货运卡车,货运卡车底盘下部不平整零件多,且底盘较高,通过的前方来风量大,底盘风阻更加明显。
55.基于重卡牵引车的底盘较高,行驶过程中大量气流从车底流过,同时底盘大量不规整零部件直接暴露在车底位置,产生较大的正面迎风阻力,在重卡牵引车的底盘布置导流组件对于整车减阻作用明显。
56.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组件用于在重卡牵引车行驶时降低底盘下部的风阻。
57.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的底盘下部设置导流组件,用于在重卡牵引车行驶时,减小前方的来风对底盘造成的风阻,从而降低重卡牵引车行驶时的风阻,降低油耗。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底盘部件包括车轮,导流组件包括设于车轮前方的导流板1,导流板1用于在重卡牵引车行驶时为车轮阻挡和引导前方来风。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2所示,底盘部件包括前轮,导流板1设于前轮的前方,为前轮导风。可选地,导流板1设于驾驶室的下方。导流板1可以为车轮阻挡前方来风,且可引导前方来风,防止前方来风对车轮的正面冲击,同时还可以防止前方来风进入旋转的车轮造成串流,从而有效降低重卡牵引车行驶时车轮附近的风阻。
60.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板1包括沿重卡牵引车的行驶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板11、第二板12和第三板13。
61.第一板11与第二板12之间具有夹角;第二板12与第三板13之间具有夹角。
62.第一板11的前端相对于后端向上倾斜;第二板12水平设置或第二板12的前端相对于后端向上倾斜;第三板13的前端相对于后端向上倾斜。
63.导流板1用于对车轮前方来风进行导向及阻挡,减少前方来风对车轮进行的冲击,同时使前方来风冲击导流板1后往斜后下的地面流动,防止前方来风进入车轮串流,降低风阻。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板11和第三板13沿前端在上后端在下的方向倾斜,第二板12水平设置或沿前端在上后端在下的方向倾斜。
65.可选地,第一板11、第二板12和第三板13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形成导流板1,第一板11、第二板12和第三板13也可以一体成型。
6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夹角a1为100
°
~170
°
,和/或第二板与第三板之间的夹角a2为100
°
~160
°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板12的下表面上设有导风结构,导风结构用于对前方来风导流。设置导风结构可以对前方来风进行梳理和导流,进一步降低风阻。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导风结构包括多个在第二板12的下表面设置
的导流件121,相邻两个导流件121之间形成沿重卡牵引车的行驶方向延伸的导流通道。
69.各导流板121沿重卡牵引车的行驶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相邻的两个导流板12之间形成导流通道。
70.在第二板12上形成多个沿重卡牵引车的行驶方向的导流通道,从而可以对前方来风进行梳理和导向,各导流通道相互隔开,减少前方来风在冲击导流板1后形成的湍流,降低风阻。由于导流板121沿重卡牵引车的行驶方向延伸,从而导流通道也沿着重卡牵引车的行驶方向延伸,导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可以更好地适应前方来风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减少导向时的风阻。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导流板121从第二板12的下表面向下凸出的高度沿重卡牵引车的行驶方向逐渐增大,即相邻导流板121形成的导流通道在前方来风的入口处浅,导流通道沿着前方来风的流动方向逐渐加深。该设置可以使前方来风更容易进入导流通道,降低进入阻力,同时导流通道逐渐加深,可以对前方来风的导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导流效果,更好地适应前方来风在导流通道内的流动特点,进一步降低导风阻力。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二板12的左右两侧还设有向上的翻边。该设置,可以进一步防止前方来风流入车轮附近冲击车轮或者串流,进一步提高降风阻效果。
7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5、6、7所示,底盘包括位于前方左右两侧的两前轮和两前轮之间的前车桥52,导流组件包括设于前车桥52的前方的第一导流罩2,第一导流罩2从前车桥52的前方将前车桥52罩设在内。第一导流罩2用于在重卡牵引车行驶时为前车桥52阻挡前方来风。该设置可以针对性地对前车桥附近区域进行挡风,减少前方来风对前车桥区域零部件的冲击,降低风阻。
7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5、6、7所示,第一导流罩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板21和第五板22;第四板21与第五板22之间具有夹角,第四板21被构造为将前车桥52的前方来流引向斜后、下方,第五板22被构造为继续将第四板21引导的气流引向前车桥52的后方。
75.第四板21设于前车桥52的前方,第五板22与第四板21的后端连接,第四板21沿前端在上后端在下的方向倾斜,第五板22水平设置或者沿前端在上后端在下的方向倾斜。
76.通过设置第四板21,可以为前车桥区域挡风,通过设置第五板22,可以防止前方来风在被第四板21阻挡流过第四板21后,由于脱离第四板21的边界造成紊乱而向前车桥区域的流动,进一步提高挡风效果,降低风阻,同时还可以对后车桥零部件进行一定保护。
77.可选地,第四板21和第五板22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
7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板21与第五板22之间的夹角a3为90
°
~150
°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底盘部件包括设置于两前轮之间的第一横向稳定杆51,第一导流罩2设于第一横向稳定杆51。
80.在一些实施例中,底盘部件还包括两连接架54,两连接架54连接第一横向稳定杆51和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的车架,第一导流罩2的上表面的左右两侧设有两安装架23,两安装架23与两连接架54对应连接,以使第一导流罩2安装在底盘上。
81.前轮的第一横向稳定杆51位于前方,将第一导流罩2安装在第一横向稳定杆51上,可以更好地贴合前车桥附近区域,对前车桥进行导风和挡风,安装方便,降风阻效果好。
8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8、9所示,底盘部件包括位于后方左右两侧的两后轮、两后轮之间的后车桥和用于向后车桥传递动力的传动轴。
83.导流组件包括设于后车桥前方的第二导流罩4。第二导流罩4从后车桥的前方将后车桥罩设在内。第二导流罩4用于在重卡牵引车行驶时为后车桥和传动轴引导和阻挡前方来风。设置第二导流罩4可以针对性地对传动轴和后车桥及其附近零部件进行导风和挡风,降低前方来风的冲击,降低风阻。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8、9所示,第二导流罩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六板41和第七板42。
85.第六板41与第七板42之间具有夹角,第六板41被构造为将后车桥的前方来流引向斜后、下方,第七板42被构造为继续将第六板41引导的气流引向后车桥的后方。
86.第六板41设于后车桥的前方,第七板22与第六板41的后端连接,第六板41沿前端在上后端在下的方向倾斜,第七板42水平设置或者沿前端在上后端在下的方向倾斜。
87.第六板41可以对前方来风进行正面阻挡和引导,第七板22可以防止被阻挡和引导的前方来风流过第六板41后再扰动进入传动轴和后车桥中,同时还可以避免前方来风从底部进入传动轴和后车桥附近冲击形成较大风阻。
88.可选地,第六板41和第七板22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
8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板41的下表面和/或第七板42的下表面为非光滑表面。
90.相关研究表明:气流冲击流过光滑挡风板表面时,会具有较大黏性切应力,非光滑挡风板表面会在气流与挡风板表面之间形成很薄的压力较小的湍流边界层,从而可以抑制被冲击的挡风板表面临近区域涡流的发生,使冲击挡风板表面的气流更容易贴着挡风板表面流动,避免气流发生分离,挡风板表面对气流的黏性切应力更小,从而可以降低风阻。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七板42的下表面为非光滑表面,第七板42水平设置。本实施例的第七板42与所阻挡的前方来风的多数部分的流动方向接近平行,风阻中黏性切应力造成的风阻所占的比重更大,第七板42的下表面设为非光滑表面,可以更明显地降低风阻。
9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非光滑表面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非光滑区域,非光滑区域内设有多个凹槽421,非光滑区域内的凹槽分布可以设置为近似高尔夫球面上的凹槽分布。研究发现,该种造型的非光滑表面可以更好地降低风阻。
9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两后轮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横向稳定杆,第二导流罩4的前端与传动轴前方的变速箱53连接,第二导流罩4的后端与第二横向稳定杆连接。第二导流罩4可以通过设置于第六板前端的第一安装孔411安装到变速箱53上,第二导流罩4可以通过设置于第七板后端的第二安装孔422安装到第二横向稳定杆上,通过该方案布置第二导流罩4更加方便、紧凑。
9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10、11所示,底盘包括车轮,导流组件包括设于车轮后方的挡泥板3,挡泥板3的下部31设有多个网孔311。通过设置下部31带多个网孔结构的挡泥板3,挡泥板3的网孔311在能够发挥对车轮的阻挡泥水作用的同时,还能够使冲击到挡泥板3的前方来风从网孔中穿过向后流动,降低了风阻。
95.挡泥板3的下部31可以设置可分离连接的网状结构31,网状结构31可以为橡胶或者硬质塑料材质,设置为网状结构31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风阻,挡泥板3的下部31设置为可分离拆卸连接,可以方便挡泥板3的下部31的清洗和更换。
96.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重卡牵引车,其包括上述的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系统,以
上实施例的导流组件对重卡牵引车的底盘结构更加适配,降风阻效果更明显。
97.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98.另外,在没有明确否定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可以有益地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相互结合。
99.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公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