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47840发布日期:2023-03-29 05:32阅读:43来源:国知局
车身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将蓄电池单元等保护对象单元配置在底板通道的后方的车身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2.作为车辆的底板部的结构,已知有在前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配置有底板通道且底板通道的后部延伸至后底板的前端部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国专利第6743584号公报)。
3.日本国专利第6743584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身后部结构在前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设有底板通道,且该底板通道的后部与后底板的前壁连结。因此,前底板与后底板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具有高刚性地相互连结。
4.另外,在日本国专利第6743584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中,作为保护对象单元(在来自外部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防止变形、损伤特别重要的单元)的蓄电池单元配置在前底板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实质上的中央部。蓄电池单元在前底板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实质上的中央部,由多个加强框架包围而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5.日本国专利第6743584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身后部结构将保护对象单元配置在前底板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实质上的中央位置。因此,在空间上存在富余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实质上的中央区域,能够通过多个加强框架对保护对象单元进行充分保护。
6.另一方面,根据车辆的不同,有时希望将蓄电池单元等保护对象单元配置在前底板的后部的底板通道的后方位置。在该情况下,底板通道与后底板之间由保护对象单元分隔,阻碍底板通道与后底板之间的冲击载荷的顺畅的传递。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底板通道与后底板之间由保护对象单元分隔,因此抵抗作用在前底板与后底板之间的扭转载荷(绕着沿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心轴线的扭转载荷)的刚性也下降。
7.因此,担心保护对象单元的周边区域部的变形、损伤,希望保护对象单元的更可靠的保护。
8.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在底板通道的后方配置的保护对象单元的车身后部结构。
9.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车身后部结构具备:底板通道,其配置在前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单元保护罩,其将在所述底板通道的后方配置的保护对象单元的上方覆盖;以及后底板,其配置在所述保护对象单元的后方,其中,所述单元保护罩和所述后底板具备从所述底板通道的上部左右的通道棱线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结构部。
10.通过上述的结构,底板通道的后部与后底板之间通过加强结构部具有高刚性地连结。因此,能够通过加强结构部顺畅地进行底板通道与后底板之间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载荷传递、扭转载荷的传递。
11.也可以是,在所述单元保护罩及所述后底板的车宽方向中央设有凸状部,所述凸
状部向上方侧隆起且具有从左右的各所述通道棱线向车身后方连续延伸的左右的延长棱线,所述加强结构部由所述凸状部的左右的所述延长棱线构成。
12.在该情况下,底板通道的左右的通道棱线与单元保护罩及后底板的凸状部的左右的延长棱线连续。因此,为简单的结构,且通过凸状部能够顺畅地进行底板通道与后底板之间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载荷传递。
13.也可以是,所述单元保护罩的至少车宽方向中央区域比所述底板通道的上表面向上方隆起地形成,所述凸状部具有在所述单元保护罩的前壁形成的前壁凸区域和在所述单元保护罩的上壁形成的上壁凸区域。
14.在该情况下,单元保护罩比底板通道的上表面向上方隆起地形成,因此通过单元保护罩能够具有充分的高度地覆盖保护对象单元的上方。另外,在单元保护罩的凸状部中,通过前壁凸区域和上壁凸区域能够进行底板通道与后底板之间的顺畅的载荷传递。
15.也可以是,所述单元保护罩的所述凸状部具备从所述凸状部的左右的所述延长棱线向下方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从所述凸状部的所述延长棱线朝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
16.在该情况下,凸状部的左右的侧壁通过与凸状部的延长棱线的协作而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车身前后方向的载荷传递。另外,在本结构中,由于凸状部的左右的侧壁朝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因此在从车辆的一侧向单元保护罩输入了冲击载荷时,能够将该冲击载荷通过一方的侧壁的倾斜向凸状部的上壁顺畅地传递,进而从凸状部的上壁通过另一方的侧壁的倾斜向车辆的另一侧顺畅地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在来自车辆的侧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能够对保护对象单元进行保护,且将输入载荷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顺畅地传递。
17.也可以是,在所述后底板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与车身左右的骨架框架连结的后横梁,所述加强结构部延伸至与所述后横梁交叉的位置。
18.在该情况下,通过与车身左右的骨架框架连结的后横梁能够承挡向加强结构部输入了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载荷。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底板通道的后部通过加强结构部和后横梁具有高刚性地与车身左右的骨架框架连结,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保护对象单元的周边区域部的变形、破损。
19.也可以是,所述前底板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左右的骨架框架连结,所述前底板的后缘部具有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壁和从所述立起壁的上端部向后方侧弯折延伸的台阶壁,所述底板通道的后端部与所述前底板的所述立起壁接合,所述台阶壁配置在与所述单元保护罩的所述前壁凸区域的车宽方向外侧相邻的位置。
20.在该情况下,在单元保护罩的前壁凸区域的车宽方向外侧相邻地配置有前底板的后缘部的台阶壁。因此,在从车辆的一侧向单元保护罩输入了冲击载荷时,能够通过前底板的后缘部的台阶壁和单元保护罩的前壁凸区域将输入载荷向车辆的另一侧顺畅地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的保护对象单元的变形、破损。
21.也可以是,在所述前底板的所述立起壁和所述台阶壁的与车室侧相反侧的面上接合有从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前壁凸区域的附近的衬板构件。
22.在该情况下,在从车辆的一侧向单元保护罩的前部区域输入了冲击载荷时,通过由衬板构件加强的前底板的后缘部的立起壁和台阶壁能够将输入载荷向前壁凸区域效率良好地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从车辆的一侧输入到单元保护罩的前部区域的冲击载荷向车辆的另一侧效率良好地传递,能够进一步抑制保护对象单元的变形、破损。
23.也可以是,在所述底板通道的后端部设有与位于所述底板通道的左右的所述前底板的所述立起壁接合的一对接合凸缘,各所述接合凸缘以与所述立起壁及所述衬板构件三张重叠的方式焊接于所述立起壁及所述衬板构件。
24.在该情况下,底板通道的后端部的接合凸缘以与前底板的后部的立起壁及衬板构件三张重叠的方式焊接于前底板的后部的立起壁及衬板构件,因此通过立起壁和衬板构件能够将从车辆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具有高刚性地向底板通道的后端部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输入到车辆的一侧的冲击载荷向车辆的另一侧更效率良好地传递,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保护对象单元的变形、破损。
25.也可以是,在所述底板通道的后端部设有在一对所述接合凸缘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交叉棱线。
26.在该情况下,底板通道的后端部的车宽方向的刚性由交叉棱线提高。因此,从车辆的一侧输入到单元保护罩的前部区域的冲击载荷在底板通道的后端部,从一方的接合凸缘通过交叉棱线向另一方的接合凸缘效率良好地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的保护对象单元的变形、破损。
27.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身后部结构中,由于从底板通道的左右的通道棱线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结构部设置于单元保护罩和后底板,因此通过加强结构部能够顺畅地进行底板通道与后底板之间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载荷传递和扭转载荷的传递。因此,即使在向车辆输入了前后方向的冲击载荷、大的扭转载荷时,也能够抑制保护对象单元的周边区域部的变形、破损。因此,在采用了本发明的车身后部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在底板通道的后方配置的保护对象单元。
附图说明
28.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
29.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30.图3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图1的iii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上下、左右,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就是指相对于车辆的前进方向的朝向。另外,在附图的适当位置记有指向车辆的前方的箭头fr、指向车辆的上方的箭头up、以及指向车辆的左侧方的箭头lh。
32.图1是从前部左斜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后部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33.图中的符号10是在乘员室的下方配置的前底板。符号11是在前底板10的后方配置
的后底板。后底板11构成乘员室的后方(例如,行李室)的底板面。在乘员室的下部侧的左右两侧配置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骨架框架的下边梁12。前底板10架设于左右的下边梁12。前底板10的下表面侧由未图示的多个底板框架支承。另外,在车身左右的各下边梁12的后部区域的车宽方向内侧结合有朝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作为骨架框架的后侧框架30。后底板11架设于左右的后侧框架30。
3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前底板10、后底板11、下边梁12及后侧框架30、后述的主要的车身后部的构成构件主要由金属材料形成。
35.在前底板10的车宽方向中央设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通道15。底板通道15形成为向下开口的实质上状(实质上u字状)的截面形状。实质上状(实质上u字状)的截面形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底板通道15相对于前底板10的实质上平坦的基壁(实质上水平延伸的底壁)向上方鼓出。在底板通道15的上端部的左右形成有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棱线31。通道棱线31是由底板通道15的上壁与左右的各侧壁之间的弯折角部形成的棱线。
36.后底板11的上表面高度比前底板10的上表面设定得高。在前底板10与后底板11之间配置有金属制的单元保护罩16。后底板11的前缘部和前底板10的后缘部被焊接固定于单元保护罩16。
37.另外,后底板11在从与前端侧的单元保护罩16接合的接合部向后方侧分离了规定距离的位置的下表面,接合有与车宽方向交叉的截面为实质上l字状的后横板35。后横板35与后底板11一起构成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由该后底板11和后横板35形成的闭合截面部分在单元保护罩16的后方,构成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40。后横梁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左右的对应的后侧框架30连结。
38.如图2所示,在单元保护罩16的下方配置有作为保护对象单元的蓄电池单元17。虽然详细的图示省略,但蓄电池单元17具备将多个蓄电池层叠而构成的蓄电池模块、以及对蓄电池模块与车辆驱动用的马达之间的放电和充电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
39.在图2中,虽然图示省略,但在后底板11的前部与前底板10的后端部之间架设有作为单元收容部的基体板。蓄电池单元17设置在基体板上,且其上方侧由单元保护罩16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底板11的前缘部与前底板10的后缘部经由基体板和单元保护罩16连结。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单元保护罩16的下方配置有蓄电池单元17,但是在搭载发动机的车辆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同样的部位(单元保护罩16的下方位置)配置燃料箱。在该情况下,燃料箱及其附带部件成为保护对象单元。
41.如图2所示,单元保护罩16具备与后底板11的前端部接合的后部凸缘16r、从后部凸缘16r朝向前方侧向上方倾斜之后实质上水平地向前方延伸的上壁16u、以及从上壁16u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折延伸的前壁16f。
42.如图1所示,单元保护罩16的上壁16u比底板通道15的上表面高。因此,单元保护罩16相对于底板通道15的上表面向上方隆起。
43.在单元保护罩16的上壁16u的车宽方向外侧区域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下方倾斜而延伸的侧方倾斜部16ui、以及从侧方倾斜部16ui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实质上水平地延伸的接合凸缘16uf。接合凸缘16uf以与单元保护罩16的后凸缘11r连续的方式形成。左
右的各接合凸缘16uf与左右的对应的后侧框架30重叠,并以该状态焊接固定于后侧框架30。
44.另外,如图2所示,单元保护罩16的前壁16f具备从上壁16u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前壁主体壁16fa和从前壁主体壁16fa的下端向前方侧弯折延伸的台阶壁16fs。
45.在单元保护罩16的上壁16u和前壁16f的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与底板通道15的上端部实质上同宽的凸状部18。凸状部18具有在单元保护罩16的上壁16u形成的上壁凸区域18u和在单元保护罩16的前壁16f形成的前壁凸区域18f。上壁凸区域18u和前壁凸区域18f都具有实质上平坦的顶部壁18ut、18ft和左右的侧壁18us、18fs。上壁凸区域18u的左右的侧壁18us朝向上方突出。前壁凸区域18f的左右的侧壁18fs朝向车辆的前上方突出。上壁凸区域18u及前壁凸区域18f的各顶部壁18ut、18ft与左右的侧壁18us、18fs之间的弯折角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与底板通道15的左右的各通道棱线31连续。上述的弯折角部构成从底板通道15的左右的通道棱线31向车身后方连续延伸的延长棱线32a。
46.上壁凸区域18u的左右的侧壁18us从左右的对应的延长棱线32a朝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延伸。另外,前壁凸区域18f的左右的侧壁18fs从左右的对应的延长棱线32a朝向后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
47.在后底板11的车宽方向中央以与单元保护罩16的凸状部18连续的方式形成有同样的凸状部19。后底板11的凸状部19与单元保护罩16的凸状部18实质上形成为同宽,顶部壁(符号省略)与左右的侧壁(符号省略)之间的弯折角部构成与单元保护罩16的左右的延长棱线32a连续的延长棱线32b。
48.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中,单元保护罩16及后底板1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凸状部18、19以与底板通道15的上部连续的方式设置。并且,凸状部18、19的左右的延长棱线32a、32b以从底板通道15的左右的通道棱线31向车身后方侧连续的方式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保护罩16及后底板11的左右的延长棱线32a、32b构成从底板通道15的左右的通道棱线31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结构部。
49.另外,前底板10和底板通道15通过将分体的终端板10e、15e焊接于各主体板10a、15a的后端部而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前底板10隔着底板通道15而左右分离地构成,并经由底板通道15相互连接。前底板10的终端板10e也左右分离地构成。
50.如图2所示,前底板10的终端板10e具备与前底板10的主体板10a的后端部上表面接合的连接凸缘10ef、从连接凸缘10ef的后端部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壁10er、以及从立起壁10er的上端部向后方侧弯折延伸的台阶壁10es。台阶壁10es与单元保护罩16的前壁16f的台阶壁16fs的上表面接合。
51.需要说明的是,左右的终端板10e的立起壁10er和台阶壁10es从与车宽方向外侧的下边梁12连结的连结位置延伸到至少一部分与底板通道15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但是,左右的终端板10e也可以构成为连续的一体部件。
52.在前底板10的终端板10e中的立起壁10er和台阶壁10es的背面(与车室侧相反侧的面)接合有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为实质上l字状的衬板构件20。衬板构件20从终端板10e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延伸至单元保护罩16的前壁凸区域18f的附近。
53.图3是图1的iii向视图。
54.如图1、图3所示,底板通道15的终端板15e具备向下开口的实质上状(实质上u字
状)的基体部15eb、从基体部15eb的左右的侧壁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折延伸的侧部凸缘15es(接合凸缘)、以及从基体部15eb的上壁的后端部向上方弯折延伸的上部凸缘15eu。基体部15eb的上壁与上部凸缘15eu之间的弯折角部构成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交叉棱线33。交叉棱线33在左右的侧部凸缘15es(接合凸缘)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55.终端板15e的左右的侧部凸缘15es与前底板10的后部的立起壁10er的前表面重叠。这样与立起壁10er的前表面重叠的侧部凸缘15es以与立起壁10er及立起壁10er的背面侧的衬板构件20三张重叠的方式焊接于立起壁10er及立起壁10er的背面侧的衬板构件20。
56.需要说明的是,侧部凸缘15es、立起壁10er及衬板构件20的三张重叠的焊接点被标注图中符号w。
57.终端板15e的上部凸缘15eu接合于单元保护罩16的中央的凸状部18中的前壁凸区域18f的顶部壁18ft的前表面和左右的侧壁18fs的一部分。
58.前底板10及底板通道15的各后部与单元保护罩16的前部如上述那样接合时,左右的前底板10的后部的台阶壁10es与单元保护罩16的前壁凸区域18f的车宽方向外侧相邻配置。
59.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后部中,从底板通道15的上部左右的通道棱线31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结构部(延长棱线32a、32b)设置于单元保护罩16和后底板11。因此,底板通道15的后部与后底板11之间通过加强结构部(延长棱线32a、32b)具有高刚性地连结。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后部即使在向车辆1输入了前后方向的冲击载荷、大的扭转载荷时,也能够抑制蓄电池单元17(保护对象单元)的周边区域部的变形、破损。因此,在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保护在底板通道15的后方配置的蓄电池单元17(保护对象单元)。
6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后部中,在单元保护罩16及后底板11的车宽方向中央设有向上方侧隆起的凸状部18、19,在该凸状部18、19形成从左右的各通道棱线31向车身后方连续延伸的延长棱线32a、32b。并且,加强结构部由单元保护罩16及后底板11的凸状部18、19的左右的延长棱线32a、32b构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是简单的结构,且通过凸状部18、19能够顺畅地进行底板通道15与后底板11之间的车身前后方向的载荷传递。
61.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后部中,单元保护罩16比底板通道15的上表面向上方隆起地形成,单元保护罩16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凸状部18具备在前壁16f形成的前壁凸区域18f和在上壁16u形成的上壁凸区域18u。在本结构中,单元保护罩16比底板通道15的上表面向上方隆起地形成,因此能够通过单元保护罩16具有充分的高度地覆盖蓄电池单元17(保护对象单元)的上方。而且,在本结构中,单元保护罩16的凸状部18具有前壁凸区域18f和上壁凸区域18u,因此通过前壁凸区域18f和上壁凸区域18u能够进行底板通道15与后底板11之间的顺畅的载荷传递。
62.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后部中,单元保护罩16的凸状部18具有从左右的延长棱线32a向下方延伸的侧壁18us、18fs,该各侧壁18us、18fs从凸状部18的延长棱线32a朝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在本结构中,单元保护罩16的凸状部18的左右的侧壁18us、18fs通过与凸状部18的延长棱线32a的协作而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车身前后方向的载荷传递。另外,在本结构中,凸状部18的左右的侧壁18us、18fs朝向下方而向车宽方向外
侧倾斜,因此在从车辆的一侧向单元保护罩16输入了冲击载荷时,能够将该冲击载荷通过一方的侧壁18us、18fs的倾斜向凸状部18的顶部壁18ut、18ft顺畅地传递,进而从凸状部18的顶部壁18ut、18ft通过另一方的侧壁18us、18fs的倾斜向车辆的另一侧顺畅地传递。
63.因此,在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的情况下,在来自车辆的侧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能够保护蓄电池单元17(保护对象单元),且将输入载荷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顺畅地传递。
6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后部中,在后底板11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后横梁40,后横梁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作为骨架框架的左右的后侧框架30连结。并且,作为加强结构部的单元保护罩16与后底板11的延长棱线32a、32b延伸至与后横梁40交叉的位置。因此,在本结构中,能够通过与车身左右的后侧框架30连结的后横梁40承挡向作为加强结构部的延长棱线32a、32b输入了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冲击载荷。
65.因此,在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结构的情况下,底板通道15的后部通过延长棱线32a、32b和后横梁40具有高刚性地与车身左右的后侧框架30连结,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池单元17(保护对象单元)的周边区域部的变形、破损。
66.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后部中,前底板10的终端板10e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车室左右的作为骨架框架的下边梁12连结,在终端板10e的后缘部形成有向上方立起的立起壁10er和从立起壁10er的上端部向后方侧弯折延伸的台阶壁10es。并且,底板通道15的后端部与终端板10e的立起壁10er接合,终端板10e的台阶壁10es配置在与单元保护罩16的前壁凸区域18f的车宽方向外侧相邻的位置。因此,在从车辆的一侧向单元保护罩16输入了冲击载荷时,通过前底板10的后部(终端板10e)的台阶壁10es和单元保护罩16的前壁凸区域18f能够将输入载荷向车辆的另一侧顺畅地传递。
67.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的蓄电池单元17(保护对象单元)的变形、破损。
68.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后部中,在前底板10的后部(终端板10e)中的立起壁10er和台阶壁10es的背面(与车室侧相反侧的面)接合有从终端板10e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下边梁12结合的结合部)延伸至单元保护罩16的前壁凸区域18f的附近的衬板构件20。因此,在从车辆的一侧向单元保护罩16的前部区域输入了冲击载荷时,通过由衬板构件20加强了的前底板10的后部的立起壁10er和台阶壁10es能够将输入载荷更效率良好地向车辆的另一侧传递。
69.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后部中,在底板通道15的后端部设有与前底板10的后部的左右的立起壁10er接合的一对侧部凸缘15es(接合凸缘),各侧部凸缘15es以与立起壁10er及衬板构件20三张重叠的方式焊接于立起壁10er及衬板构件20。因此,通过立起壁10er和衬板构件20能够将从车辆侧方输入的冲击载荷具有高刚性地向底板通道15的后端部效率良好地传递。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将输入到车辆的一侧的冲击载荷向车辆的另一侧更效率良好地传递,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蓄电池单元17(保护对象单元)的变形、破损。
7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车身后部中,在底板通道15的后端部(终端板10e)设有在左右的侧部凸缘15es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交叉棱线33。因此,底板通道15的后端部的车宽方向的刚性由交叉棱线33提高。其结果是,从车辆的一侧向单元保护罩16的前部
区域输入了的冲击载荷在底板通道15的后端部,从一方的侧部凸缘15es通过交叉棱线33向另一方的侧部凸缘15es效率良好地传递。
71.因此,在采用了本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载荷的输入时的蓄电池单元17(保护对象单元)的变形、破损。
72.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7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从底板通道15的上部左右的通道棱线31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结构部由在单元保护罩16及后底板11的凸状部18、19形成的一对延长棱线32a、32b构成。然而,在单元保护罩16及后底板11设置的加强结构部没有限定为在凸状部18、19形成的延长棱线32a、32b,例如,也可以在单元保护罩16及后底板11上以与底板通道15的通道棱线31连续的方式安装分体的衬板构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