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锁及共享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43047发布日期:2022-11-26 10:26阅读:98来源:国知局
电池锁及共享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锁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池锁及共享设备。


背景技术:

2.为了遵循社会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共享设备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如共享电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wifi及共享按摩椅等,对于共享设备如共享电单车的电池,在电量耗尽后往往选择将共享电单车的亏电电池进行回收充电,并将满电的电池装入以确保电单车的正常使用,电单车上的电池一般通过电池锁进行锁紧。但现有对电池进行锁紧的电池锁的安全性和防盗性较差,容易导致电池丢失。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锁及共享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池锁的安全性和防盗性较差,容易导致电池丢失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锁,包括:
5.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锁入口;
6.锁紧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锁紧组件包括闩锁、触发件及第一弹性元件,所述闩锁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闩锁上设有锁紧槽,所述锁紧槽于所述锁入口外露于所述外壳,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与所述闩锁连接,使所述闩锁具有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的趋势,所述触发件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在关锁状态,所述触发件与所述闩锁卡接;及
7.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用于带动所述触发件沿第一旋转方向或第二旋转方向旋转,以使所述触发件与所述闩锁卡接或分离。
8.本技术提供的电池锁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池锁对电池进行锁紧时,将电池的部分卡入锁紧槽内,并使闩锁克服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以改变锁紧槽的朝向,同时驱动组件带动触发件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使触发件与闩锁卡接,以将电池卡紧在锁紧槽内,通过将闩锁、触发件、第一弹性元件及驱动组件的配合,对电池进行机械锁紧,使电池不易取出或掉出,安全性及防盗性较高。
9.可选地,所述闩锁和所述触发件中的其中一个上具有卡接部,所述闩锁和所述触发件中的另一个上设有卡槽,在关锁状态,所述卡接部卡设在所述卡槽内。
10.可选地,所述锁紧组件还包括第一转轴,所述闩锁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的轴套、沿所述轴套的轴向层叠设置所述轴套上的第一扇形块及第二扇形块,所述第一扇形块滑动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二扇形块用于与所述触发件卡接或抵接,所述锁紧槽贯穿于所述第一扇形块及第二扇形块。
11.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相连的转动轴及凸轮,所述凸轮能够与所述触发件接触,开锁时,所述凸轮随所述转动轴旋转,并推动所述触发件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以使所述触发件与所述闩锁分离。
12.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与所述触发件连
接,使所述触发件具有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的趋势,以在关锁过程中,所述触发件能够在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作用下沿第一旋转方向运动,并与所述闩锁卡接。
13.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转动轴,用于驱动所述转动轴旋转;和/或,所述外壳上设有通孔,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设有手驱孔,所述手驱孔与所述通孔对应设置。
14.可选地,所述触发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转轴、弧形部及抵接部,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弧形部朝所述闩锁的所在侧弯曲延伸,在关锁状态,所述弧形部与所述闩锁卡接,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凸轮接触。
15.可选地,所述电池锁还包括控制模块及感应组件,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驱动组件及所述感应组件电连接,所述感应组件用于感应所述触发件及所述凸轮的位置,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感应组件的感应结果以判断电池锁是处于开锁状态还是关锁状态、所述凸轮是否复位。
16.可选地,所述外壳上设有弹出口,电池锁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弹出组件,所述弹出组件包括第三弹性元件及活动块,所述第三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外壳与所述活动块,所述活动块活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弹出口对应设置,能够在所述弹性元件的作用下经所述弹出口伸出所述外壳。
1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共享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池锁。
18.本技术提供的共享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本技术的电池锁,电池锁对电池进行锁紧时,将电池的部分卡入锁紧槽内,并使闩锁克服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以改变锁紧槽的朝向,同时驱动组件带动触发件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使触发件与闩锁卡接,以将电池卡紧在锁紧槽内,通过将闩锁、触发件、第一弹性元件及驱动组件的配合,对电池进行机械锁紧,使电池不易取出或掉出,安全性及防盗性较高。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其中省略第二壳体;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锁器的爆炸分解结构图;
23.图4为图3所示的闩锁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图3所示的触发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图3所示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7.10、外壳;11、第一壳体;111、第二限位槽;112、定位槽;12、第二壳体;13、锁入口;14、弹出口;15、通孔;20、锁紧组件;30、闩锁;31、轴套;32、第一扇形块;33、第二扇形块;331、卡接部;333、第一限位槽;34、锁紧槽;40、触发件;41、第二转轴;42、弧形部;421、卡槽;
43、抵接部;431、第一接触面;432、槽口;50、第一弹性元件;60、第一转轴;70、驱动组件;71、转动轴;711、手驱孔;72、凸轮;721、第二接触面;73、轴承;74、限位块;75、第二弹性元件;76、驱动件;77、传动件;80、弹出组件;81、第三弹性元件;82、活动块;821、导向槽;90、控制模块;100、感应组件;101、第一被感应件;102、第一传感器;103、第二被感应件;104、第二传感器;105、第三被感应件;106、第三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0.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2.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锁进行说明。
33.请参阅图1及图2,电池锁包括外壳10、锁紧组件20、驱动组件70及弹出组件80。外壳10上设有锁入口13及弹出口14。锁紧组件20设置在外壳10内。锁紧组件20包括闩锁30、触发件40及第一弹性元件50,闩锁30与外壳10转动连接,闩锁30上设有锁紧槽34,锁紧槽34于锁入口13外露于外壳10,第一弹性元件50与闩锁30连接,使闩锁30具有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的趋势,触发件40与外壳10转动连接,在关锁状态,触发件40与闩锁30卡接。驱动组件70设置在外壳10内,用于带动触发件40沿第一旋转方向f1或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以使触发件40与闩锁30卡接或分离。
34.锁紧时,电池锁处于开锁状态,锁紧槽34处于初始朝向,用户将电池的部分卡入锁紧槽34内,在电池的部分不断卡设至锁紧槽34内的过程中,电池会对闩锁30产生一定的的作用力,以使闩锁30克服第一弹性元件50的弹力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进而使锁紧槽34的朝向发生改变,且在闩锁30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的同时,驱动组件70带动触发件40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直至触发件40与闩锁30卡接,锁紧槽34处于预设朝向,以将电池卡紧,无法将电池从锁紧槽34中取出,使电池锁处于关锁状态,此时,第一弹性元件50具有驱动闩锁30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的趋势。
35.开锁时,驱动组件70带动触发件40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使触发件40与闩锁30分离,触发件40与闩锁30分离后,闩锁30在第一弹性元件50的作用下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使锁紧槽34回到初始朝向,锁紧槽34回到初始朝向后,锁紧槽34失去对电池的卡紧作
用,电池锁处于关锁状态,此时,可将电池取出,即电池锁处于开锁状态时电池被解锁。
3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方向f1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旋转方向f2为顺时针方向。
37.本技术提供的电池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池锁对电池进行锁紧时,将电池的部分卡入锁紧槽34内,并使闩锁30克服第一弹性元件50的弹力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以改变锁紧槽34的朝向,同时驱动组件70带动触发件40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使触发件40与闩锁30卡接,以将电池卡紧在锁紧槽34内,通过将闩锁30、触发件40、第一弹性元件50及驱动组件70的配合,对电池进行机械锁紧,使电池不易取出或掉出,安全性及防盗性较高。
3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锁还包括弹出组件80,弹出组件80设置在外壳10内,弹出组件80能够于弹出口14进行伸缩运动。电池锁处于开锁状态时,弹出组件80的部分于弹出口14伸出外壳10,当电池的部分卡入锁紧槽34内时,电池的部分与弹出组件80对应设置,弹出组件80处于被电池压缩的状态。在电池被解锁的瞬间,弹出组件80经弹出口14伸出外壳10,以将电池弹出,使电池脱离锁紧槽34,从而用户能够方便地、顺利地将电池从共享设备上取出,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性。
39.请参阅图1,本技术中的外壳10的作用是对电池锁的各组件安装和固定,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对外壳10的外形不作不限定。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配合螺钉连接。
40.请一并参阅图2,需要说明的是,在关锁状态,触发件40的第一位置与闩锁30的第一位置卡接。在开锁状态,触发件40的第二位置与闩锁30的第二位置抵接。可以理解地,在从关锁状态切换为开锁状态时,触发件40与闩锁30之间的配合关系从卡接状态切换为抵接状态。具体地,在开锁状态,由于触发件40的第二位置与闩锁30的第二位置抵接,使锁紧槽34保持在初始朝向,便于电池的部分卡入锁紧槽34内,同时在将电池卡入锁紧槽34的过程中,闩锁30会受到电池卡入的作用力以克服第一弹性元件50的弹力而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使闩锁30不再与触发件40的抵接,触发件40在失去闩锁30的抵接作用力后,驱动组件70触发件40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直至触发件40的第一位置与闩锁30的第一位置卡接,此时,锁紧槽34从初始朝向旋转至预设朝向,以电池被卡紧在锁紧槽34内,即电池锁切换为关锁状态。
41.请一并参阅2、图4及图5,具体地,闩锁30和触发件40中的其中一个上具有卡接部331,闩锁30和触发件40中的另一个上设有卡槽421,在关锁状态,卡接部331卡设在卡槽421内。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闩锁30的第一位置上具有卡接部331,触发件40的第一位置上设有卡槽421,在关锁状态,卡接部331卡设在卡槽421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闩锁30的第一位置上设有卡槽421,触发件40的第一位置上具有卡接部331,在关锁状态,卡接部331卡设在卡槽421内。
42.闩锁30的第二位置上设有外周弧面,触发件40的第二位置上设有内周弧面,在开锁状态,外周弧面的部分与内周弧面的部分抵接。
4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2及图3,锁紧组件20还包括第一转轴60,第一转轴60设置在外壳10上,并位于外壳10内,进一步地,第一转轴60的两端分别与外壳10的内壁连接。可选的,外壳10的内壁上设有两个连接孔,两个连接孔相对间隔设置,第一转轴60为阶梯轴,即第一转轴60的两端分别为阶梯状,第一转轴60的两端分别插入至两个连接
孔,第一转轴60的周侧由外壳10进行限位。
44.闩锁30套设在第一转轴60上,从而在开锁或关锁过程中,闩锁30绕着第一转轴60的轴线沿第一旋转方向f1或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有效保证闩锁30旋转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闩锁30可以活动套设在第一转轴60上,即闩锁30与第一转轴60间隙配合,闩锁30能够第一转轴60相对旋转,从而在开锁或关锁过程中,第一转轴60保持不动,闩锁30相对第一转轴60沿第一旋转方向f1或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也可以是闩锁30固定套设在第一转轴60上,第一转轴60与外壳10转动连接,从而在开锁或关锁过程中,闩锁30和第一转轴60相对外壳10沿第一旋转方向f1或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
45.闩锁30的部分经锁入口13伸出外壳10,锁紧槽34开设在闩锁30伸出外壳10的部分上,便于用户将电池的部分卡入锁紧槽34内。具体地,如图4,闩锁30包括套设在第一转轴60上的轴套31、沿轴套31的轴向层叠设置轴套31上的第一扇形块32及第二扇形块33,第一扇形块32滑动设置在外壳10上,具体地,第一扇形块32滑动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第二扇形块33用于与触发件40卡接或抵接,锁紧槽34贯穿于第一扇形块32及第二扇形块33。
46.进一步地,卡接部331设于第二扇形块33的一侧部上,且第二扇形块33设有卡接部331的侧部沿轴套31的周向延伸出第一扇形块32,第一扇形块32远离卡接部331的侧部沿轴套31的周向延伸出第二扇形块33,即第一扇形块32及第二扇形块33沿轴套31的轴向层叠错位设置。在关锁状态,第二扇形块33上的卡接部331与触发件40上的卡槽421卡接,以限制闩锁30的旋转。在开锁状态,第二扇形块33上的外周弧面与触发件40上的内周弧面抵接,以限制闩锁30的旋转。通过将扇形状的第一扇形块32及第二扇形块33沿轴套31的轴向层叠设置,且第一扇形块32与第二扇形块33之间部分错位设置,有效节约闩锁30的占用空间,使得电池锁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电池锁的小型化。
47.请再次参阅3及图4,第一弹性元件50套设在第一转轴60上,第一弹性元件50的一端与闩锁30弹性连接,另一端与外壳10弹性连接。具体地,闩锁30上设有第一限位槽333,外壳10上设有第二限位槽111,第一弹性元件50的一端卡设在第一限位槽333内,第一弹性元件50的一端卡设在第二限位槽111内,使闩锁30保持一个受到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趋势的受力状态。进一步地,第一限位槽333设置在第二扇形块33背离第一扇形块32的侧面上,第二限位槽111设于第一壳体11朝向第二壳体12的侧面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50为扭簧,但不限于此。
48.请参阅图2、图5及图6,触发件4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二转轴41、弧形部42及抵接部43,第二转轴41与外壳10转动连接,以使触发件40能够相对外壳10沿第一旋转方向f1或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弧形部42朝闩锁30的所在侧弯曲延伸,弧形部4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转轴41及抵接部43。在关锁状态,弧形部42的第一位置与闩锁30的第一位置卡接。在开锁状态,弧形部42的第二位置与闩锁30的第二位置抵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卡槽421设于弧形部42的第一位置上并朝向第二扇形块33,内周侧面设于弧形部42的第二位置上并朝向第二扇形块33。抵接部43用于与驱动组件70接触。
49.进一步地,抵接部43上设有第一接触面431,第一接触面431为倾斜面,第一接触面431用于与驱动组件70接触。抵接部43上设有槽口432,槽口432供驱动组件70活动穿过。
50.驱动组件70包括相连的转动轴71及凸轮72,凸轮72能够与触发件40接触,开锁时,凸轮72随转动轴71旋转,并推动触发件40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以使触发件40与闩锁30
分离。
51.进一步地,转动轴71的相对两端均套有轴承73,轴承73紧配安装在外壳10上,因此转动轴71的相对两端被轴承73进行限位。
52.进一步地,转动轴71活动穿设于槽口432。
53.进一步的,凸轮72固定套设在转动轴71上,在关锁状态,凸轮72与抵接部43凸轮72接触。具体地,凸轮72上设有第二接触面721,第二接触面721为倾斜面,在关锁状态,凸轮72的第二接触面721与抵接部43的第一接触面431贴合。可以理解地,在关锁状态,第二接触面721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接触面431的倾斜方向一致。开锁时,凸轮72随转动轴71旋转,从而第二接触面721的倾斜方向也发生改变,以抵触第一接触面431,推动抵接部43沿转动轴71的轴向运动,由于触发件40的第二转轴41与外壳10转动连接,从而在触发件40的抵接部43在凸轮72推动下,触发件40绕第二转轴41的轴线沿第二旋转方向f2运动,从而与闩锁30分离。
5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第二接触面721的倾斜方向为第一预设倾斜方向时,凸轮72位于近休止点,此时,第一接触面431能够与第二接触面721贴合,即抵接部43能够回到关锁状态的位置。当第二接触面721的倾斜方向为第二预设倾斜方向时,凸轮72位于远休止点,此时,第一接触面431无法与第二接触面721贴合,即抵接部43处于开锁状态的位置,且无法回到关锁状态的位置。
55.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70还包括限位块74,限位块74设置在转动轴71上,限位块74通过与外壳10抵接,以限制转动轴71的旋转范围。进一步地,限位块74固定套设在旋转块上。
56.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70还包括第二弹性元件75,第二弹性元件75与触发件40连接,使触发件40具有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的趋势,以在关锁过程中,触发件40能够在第二弹性元件75的作用下沿第一旋转方向f1运动,并与闩锁30卡接。具体地,弧形部42上设置有第一凸柱,外壳10上设置有第二凸柱,第二弹性元件75的一端挂扣在第一凸柱上,第二弹性元件75的一端挂扣在第二凸柱上。在第二弹性元件75为拉簧,但不限于此。
57.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70还包括驱动件76,驱动件76连接转动轴71,驱动件76用于驱动转动轴71旋转。可以理解地,在开锁过程中,驱动件76通过驱动转动轴71旋转,带动凸轮72旋转,凸轮72旋转时推动抵接部43运动,进而带动触发进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通过设置驱动件76实现电动开锁,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便利性。可选的,驱动件76为电机,但不限于此。
58.进一步地,驱动组件70还包括传动件77,传动件77连接于驱动件76与转动轴71连接,即驱动件76通过传动件77与转动轴71传动连接。进一步地,传动件77的输入端与驱动件76连接,传动件77的输出端与转动轴71连接,从而实现减速增力。可选的,传动件77可以为齿轮传动组件,也可以为行星齿轮传动组件,还可以为单级传动或多级传动。
59.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6,外壳10上设有通孔15,转动轴71的一端设有手驱孔711,手驱孔711与通孔15对应设置,在驱动件76无法工作运行时,用户可以通过使用工具经通孔15插入手驱孔711,作动转动轴71旋转,进而执行开锁动作。
6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及图3,弹出组件80包括第三弹性元件81及活动块82,第三弹性元件81的两端分别抵接外壳10与活动块82,活动块82活动设置在外壳10内,并与弹出口14对应设置,能够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经弹出口14伸出外壳10,以将电池弹出。
61.进一步地,第一壳体11内设有定位槽112,活动块82上设有与定位槽112对应连通的导向槽821,第三弹性元件81的部分位于定位槽112内,另一部分位于导向槽821内,以对第三弹性元件81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有效防止第三弹性元件81生偏移。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锁还包括控制模块90,控制模块90设置在外壳10内,并与驱动组件70电连接,用于控制驱动组件70的工作运行。具体地,控制模块90与驱动件76电连接。可选的,控制模块90包括主控板,主控板为pcb印刷电路板,简称pcb板。进一步地,控制模块90还包括包裹于主控板表面的密封壳。可选的,主控板与密封壳一体式低压注塑而成,防水性较好。可选的,控制模块90的防水等级可以达到ipx7级。
63.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锁还包括感应组件100,感应组件100与控制模块90电连接,感应组件100用于感应触发件40、凸轮72及弹出组件80的位置,控制模块90根据感应组件100的感应结果以判断电池锁是处于开锁状态还是关锁状态、电池是否被弹出组件80弹出、凸轮72是否复位。
64.具体地,感应组件100包括第一被感应件101及第一传感器102,第一被感应件101设置在触发件40上,具体地,第一被感应件101设置在弧形部42上。第一传感器102设置在控制模块90上,通过第一传感器102能否感应第一被感应件101,以判断触发件40的位置,进而判断电池锁是处于开锁状态还是关锁状态。具体地,当第一传感器102能感应到第一被感应件101时,控制模块90判断触发件40与闩锁30分离,电池锁处于开锁状态。当第一传感器102感应不到第一被感应件101时,控制模块90判断触发件40与闩锁30卡接,判断电池锁处于关锁状态。
65.可选的,第一被感应件101为磁铁,第一传感器102为霍尔,但不限于此。
66.感应组件100还包括第二被感应件103及第二传感器104,第二被感应件10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被感应件103分别设置在转动轴71的相对两侧部上,两个第二被感应件103之间呈180度设置。具体地,两个第二被感应件103相对设置在限位块74上。第二传感器104设置在控制模块90上,通过第二传感器104感应两个第二被感应件103,以判断凸轮72的位置状态。具体地,当第一传感器102感应到第一被感应件101,且第二传感器104感应到其中一个第二被感应件103时,则控制模块90判断凸轮72位于近休止点。当第一传感器102感应不到第一被感应件101,且第二传感器104感应到另一个第二被感应件103时,则控制模块90判断位于远休止点。
67.可选的,第二被感应件103为磁铁,第二传感器104为霍尔,但不限于此。
68.感应组件100还包括第三被感应件105及第三传感器106,第三被感应件105设置在弹出组件80上,具体地,第三被感应件105设置在活动块82上。第三传感器106设置在控制模块90上,通过第三传感器106能否感应第三被感应件105,以判断弹出组件80的位置,进而判断弹出组件80是否将电池顺利弹出。具体地,当第三传感器106能感应到第三被感应件105时,表示活动块82处于与控制模块90较近的位置,则控制模块90判断活动块82未将电池顺利弹出。当第三传感器106感应不到第三被感应件105时,表示活动块82处于与控制模块90较远的位置,则控制模块90判断活动块82已将电池顺利弹出。
69.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模块90对驱动件76的工作运行和对第一传感器102、第二传感器104及第三传感器106的传感信号的反馈,用户提前将写好的既定程序输入电路板,在工作时,控制模块90会按照既定程序对外界输入的信号做出反馈,也会根据第一传感器102、
第二传感器104及第三传感器106传递的传感信号对相应结构的位置状态进行判断与反馈。
70.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控制模块90根据第一传感器102、第二传感器104及第三传感器106的感应信号作出的判断结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90可以通过信号将判断结果传输至外界显示设备,供用户观看。进一步地,控制模块90与外界显示设备可以通过蓝牙、wifi或通讯信号与外界显示设备信号连接。可选的,显示设备可以手机或者平板或电脑显示设备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在共享设备上安装报警装置,报警装置与控制模块90电连接,控制模块90根据第一传感器102、第二传感器104及第三传感器106的感应信号作出的判断结果通过报警装置进行提示。可选的,报警装置可以是语音提示和/或灯光提示。
71.本技术的电池锁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
72.从关锁状态切换为开锁状态时:在关锁状态下,电池被锁在电池锁上,锁紧槽34处于预设朝向,凸轮72位于近休止点,凸轮72的第二接触面721与抵接部43的第一接触面431贴合,弹出组件80处于被电池压缩的状态。外界输入的开锁命令传达到主控板,主控板上的设定程序通过给驱动件76供电来带动传动件77转动,传动件77带动转动轴71转动,转动轴71带动凸轮72转动,凸轮72对触发件40执行推程动作,即在凸轮72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接触面721的倾斜方向也发生改变,以抵触第一接触面431,推动抵接部43沿转动轴71的轴向运动,整个触发器开始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当凸轮72运动到远休止点时,此时触发件40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到极限位置,此时闩锁30的卡接部331脱离触发件40的卡槽421离,即触发件40与闩锁30分离,闩锁30失去触发件40的卡接限位后,闩锁30会因为第二弹性元件75的扭力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使锁紧槽34回到初始朝向,从而实现开锁动作,弹出组件80也会在开锁的瞬间将电池弹出。当第一传感器102感应不到第一被感应件101,第二传感器104感应到其中一个第二被感应件103,第三传感器106感应不到第三被感应件105,主控板通过第一传感器102、第二传感器104及第二传感器104的感应结果判断电池锁已执行完开锁动作,随后,控制驱动件76通过传动件77驱动转动轴71反向旋转,使凸轮72回近休止点,并向外界反馈电池处于被开锁状态,此时,用户能够将电池顺利取出。
73.从开锁状态切换为关锁状态时:在开锁状态下,电池未被锁在电池锁上,锁紧槽34处于初始朝向,凸轮72位于近休止点,凸轮72的第二接触面721与抵接部43的第一接触面431贴合,弹出组件80处于伸出外壳10的状态。由于触发件40失去凸轮72的推力,触发件40受第二弹性元件75的拉力有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的趋势,但闩锁30的外周弧面的部分与触发件40的内周弧面的部分抵接,使得触发件40无法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用户将电池的部分卡入锁紧槽34内,在电池的部分卡设至锁紧槽34内的过程中,闩锁30会受到电池卡入的作用力以克服第一弹性元件50的弹力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使锁紧槽34的朝向发生改变,在闩锁30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过程中,闩锁30不再与触发件40抵接,触发件40在第二弹性元件75的拉力下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直至触发件40的第一位置与闩锁30的第一位置卡接,即卡接部331卡设在卡槽421内,实现关锁动作,此时凸轮72的第二接触面721与抵接部43的第一接触面431贴合,弹出组件80处于被电池压缩的状态。当第一传感器102感应到第一被感应件101,第二传感器104感应到另一个第二被感应件103,第三传感器106感应到第三被感应件105,主控板通过第一传感器102、第二传感器104及第二传感器104的感应结果判断电池锁已执行完开锁动作,并向外界反馈电池处于被锁状态。
74.本技术的电池锁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75.1、通过锁紧组件20与驱动组件70之间配合对电池进行机械锁紧,有利提高电池安装在共享设备上的安全性,使电池不易丢失,具有有很好的防盗性。
76.2、在对电池进行解锁的瞬间,通过弹出组件80将电池弹出,从而用户能够方便地、顺利地将电池从共享设备上取出,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性。
77.3、通过将锁紧组件20、驱动组件70及弹出组件80合理地安装在外壳10内,结构紧凑,使得电池锁小巧,占用空间小,使用范围广。
78.4、通过设置驱动件76,通过在转动轴71的一端开设手驱孔711,从而对转动轴71的转动具有手驱及电驱两种驱动方式,使电池锁的实用性高。
79.5、通过将锁紧组件20、驱动组件70设置在外壳10内,通过在主控板的表面包裹密封壳,使主控板有良好的密封保护,使电池锁适用于恶劣的室外使用环境。
80.6、通过设置第一传感器102与第一被感应件101之间的配合感应、第二传感器104与第二被感应件103之间的配合感应、第三传感器106与第三被感应件105之间的配合感应,使得电池锁更智能化,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8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共享设备,包括上述的电池锁。在本实施例中,共享设备为电单车。在其他实施例中,共享设备还可以为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wifi或共享按摩椅。
82.本技术提供的共享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本技术的电池锁,电池锁对电池进行锁紧时,将电池的部分卡入锁紧槽34内,并使闩锁30克服第一弹性元件50的弹力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以改变锁紧槽34的朝向,同时驱动组件70带动触发件40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使触发件40与闩锁30卡接,以将电池卡紧在锁紧槽34内,开锁时,驱动组件70带动触发件40沿第二旋转方向f2旋转,使触发件40与闩锁30分离,触发件40与闩锁30分离后,闩锁30在第一弹性元件50的作用下沿第一旋转方向f1旋转,使锁紧槽34的朝向回到初始朝向,以对电池进行解锁,通过将闩锁30、触发件40、第一弹性元件50及驱动组件70的配合,对电池进行机械锁紧,使电池不易取出或掉出,安全性及防盗性较高。
8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