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流罩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18224发布日期:2022-12-20 21:57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流罩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导流罩控制技术,尤其是能根据车辆与导流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车辆的行驶状态等对导流罩的状态进行调整,使导流罩更适合当前的车辆及其行驶状态,达到降低车辆行驶风阻的目的。


背景技术:

2.导流罩作为车辆驾驶室外饰附件,除了起到外观装饰作用外,还是一种很关键的动力学装置,对降低整车风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车辆装配车箱的情况下,导流罩的作用会尤为明显;传统导流罩设计时需在整车外廓尺寸范围内开展设计,然后会选定车辆的货箱等进行匹配设计,以实现最优的整车风阻系数。但在实际使用时,根据用户的需求不同,车辆可能会装配不同的货箱,此时导流罩与货箱的相对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这会导致导流罩与货箱之间存在高度差、间隙等情形,从而导致整车风阻较大的情况,而目前针对这种情况,不能通过对导流罩进行动态调节而与货箱等相匹配,从而导致导流罩只能与固定的车辆结构或固定的货箱相适配,导致实际应用中的导流罩起不到降低风阻作用,或达不到最优降低风阻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流罩及车辆,能根据车辆与货箱之间的位姿状态,对导流罩的状态进行适配调整,使导流罩更佳地降低车辆的风阻。
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导流罩,包括罩体、支撑架、第一支撑横杆、第二支撑横杆、第三支撑横杆、第四支撑横杆、连接横杆、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第三移动块、第四移动块、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第三伸缩杆、第四伸缩杆、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其中,所述支撑架贴置于所述罩体内侧;所述罩体至少包括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所述第一子罩体包括第一搭叠部,所述第二子罩体包括第二搭叠部;所述第一子罩体和所述第二子罩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搭叠部和所述第二搭叠部的搭叠而部分搭置于一起;所述第一子罩体内侧沿上下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撑横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以上下分布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子罩体上,且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横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能分别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一伸缩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块铰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横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伸缩杆与所述第一移动块及所述第二移动块连接;所述第一子罩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三搭叠部,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四搭叠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所述第三搭叠部和所述第四搭叠
部搭叠而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子罩体;所述第一支撑横杆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支撑横杆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子罩体内侧沿上下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三支撑横杆和所述第四支撑横杆,所述第二连接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横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以上下分布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子罩体上,且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三支撑横杆和所述第四支撑横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能分别沿所述第三支撑横杆和所述第四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三伸缩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铰接,所述第三伸缩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横杆铰接,所述第四伸缩杆与所述第三移动块及所述第四移动块连接;所述第二子罩体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包括第五搭叠部,所述第四部分包括第六搭叠部,所述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通过所述第五搭叠部和所述第六搭叠部搭叠而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子罩体;所述第三支撑横杆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四支撑横杆固定安装于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连接,能够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块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二移动块沿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连接,能够驱动所述第三移动块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四移动块沿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三伸缩杆连接,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三伸缩杆沿所述连接横杆旋转。
5.优选地,所述导流罩还包括位姿检测单元,所述位姿检测单元安装于所述罩体上,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电连接;所述位姿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罩体与车辆之间的位姿关系,当确定所述罩体在第一方向与车辆之间的距离不匹配时,启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驱动电机,使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块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滑动,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块沿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使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三移动块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四移动块沿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使所述第一子罩体和所述第二子罩体在第一方向上相对或相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运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运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的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对。
6.优选地,所述位姿检测单元确定所述罩体在第二方向与车辆之间的距离不匹配时,启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驱动电机,使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三伸缩杆沿所述连接横杆在第二方向旋转,使所述第一子罩体的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搭叠部扩大或缩小,使所述第二子罩体的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之间的搭叠部扩大或缩小。
7.优选地,所述罩体还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包括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所述第一子板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子板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子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子
板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一子板的第二端为远所述第一子板的第一端的一端,所述第二子板的第二端为远所述第二子板的第一端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板包括第三子板和第四子板,所述第三子板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部分,所述第四子板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部分,所述第三子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子板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三子板的第二端为远所述第三子板的第一端的一端,所述第四子板的第二端为远所述第四子板的第一端的一端。
8.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子罩体的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搭叠部扩大或缩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基于铰接部分张开或缩闭,所述第三子板和所述第四子板基于铰接部分张开或缩闭。
9.优选地,所述导流罩还包括车辆状态检测单元;所述车辆状态检测单元根据所检测的车辆状态,向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输出第一指令;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响应于第一指令,启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使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块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滑动,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块沿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使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三移动块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四移动块沿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使所述第一子罩体和所述第二子罩体在第一方向上相对或相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运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运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的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对。
10.优选地,所述车辆状态检测单元根据所检测的车辆状态,向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输出第二指令,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响应于第二指令,启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使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三伸缩杆沿所述连接横杆在第二方向旋转,使所述第一子罩体的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搭叠部扩大或缩小,使所述第二子罩体的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之间的搭叠部扩大或缩小。
11.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安装有所述的导流罩。
12.本技术中,通过将导流罩设计为状态可调的结构,使其在纵向和横向及高度上等均可调,这样,可以根据车辆与货箱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导流罩和车辆或货箱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等,对车辆导流罩的结构进行调整,使导流罩和车辆更匹配,使导流罩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车辆上,且能最大程度降低使用导流罩的车辆的风阻。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及其导流罩装备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罩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15.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
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即,这里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
16.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区、元件的尺寸以及其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17.应当明白,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
……
上”、“与
……
相邻”、“连接到”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地在其它元件或层上、与之相邻、连接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
……
上”、“与
……
直接相邻”、“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应当明白,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技术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而当讨论的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时,并不表明本技术必然存在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
18.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
……
下”、“在
……
下面”、“下面的”、“在
……
之下”、“在
……
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为了方便描述而被使用从而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意图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然后,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
……
下面”和“在
……
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器件可以另外地取向(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
19.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制。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明白术语“组成”和/或“包括”,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确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及其导流罩装备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般的货车包括车头10和货箱12两部分,车头10一般是车辆的动力提供部分,包括驾驶舱等,车头10通过拖挂等方式与货箱12连接,以实现对货箱12的牵引拖行,以实现货物运输等。为了降低车辆的风阻,如图1所示,在车辆10和货箱12之间的车顶上,一般均安装有导流罩11,以通过导流罩11降低车辆风阻,降低车辆油耗。根据车辆情况,有些车辆如大型货车等还设置有侧导流罩11等,以进一步降低风阻。本技术实施例仅以货车为示例进行了说明,导流罩同样适用于其他车辆如普通轿车、商务车、一体式箱式货车等。
21.目前,导流罩一般为固定结构,导流罩的长度、宽度及高度均不可调整,无法满足同一导流罩匹配不同长度的货箱。即使一部分导流罩有部分结构调整结构,但一般也仅是简单的折叠结构等,需要操作人员通过整车攀爬到操作平台上,通过手动方式进行简单的结构调整,以方便人员上下操作平台。其结构调整目的并非是实现车辆的风阻导流作用。
22.目前的导流罩调节方式,控制灵敏度低、分辨率低、精度低,无法实现顶导流罩与
不同尺寸货箱的精准匹配,另一方面此种操作方式集成化及智能化水平低,仍然需要人工调节。考虑车辆转弯、上下坡、侧倾等车况时,导流罩不与挂车发生干涉,导流罩一般与挂车间会存在一定间隙,这就使得侧导流罩与货箱之间的侧向风阻无法达到最小化;为了减小此段间隙,部分导流罩后端会增加一段软胶皮,但软胶皮一方面无刚度,影响整车品质,另一方面胶皮会影响外观美观度。例如,当侧导流罩影响人员攀爬操作平台时,侧导流罩一侧会设计成可滑动结构,当人员需要攀爬操作平台时,需要手动侧向拉开导流罩,机械调节结构的侧滑力设计较小时,人员操作相对轻松,但行车过程中导流罩晃动异响严重,反之则人员操作相对困难。另外,一般的导流罩侧向宽度不可调整,无法满足同一导流罩匹配不同长度的货箱,适配不同车型的应用。
23.本技术实施例正是针对导流罩的上述不便,通过对导流罩的长度、宽度及高度方向进行调整,使其不仅适配不同的车型,也支持车辆行进过程中的动态调整,使导流罩始终处于较佳的工作状态,大大降低车辆的风阻,降低车辆的能源消耗。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罩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包括罩体、支撑架(图2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支撑架贴置于所述罩体内侧,用于支撑罩体。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支撑架可以是设置于罩体内部的龙骨支架,也可以是设置于罩体内侧的加强筋形式的肋条,主要是加强罩体的整体强度。当罩体采用硬度较大的材质如硬质塑料、合金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必设置支撑架。
25.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还包括第一支撑横杆、第二支撑横杆、第三支撑横杆、第四支撑横杆、连接横杆116、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第一移动块、第二移动块、第三移动块、第四移动块、第一伸缩杆114、第二伸缩杆、第三伸缩杆115、第四伸缩杆、第一驱动机构(图2中未示出)和第二驱动机构(图2中未示出);其中,所述罩体至少包括第一子罩体(图2中包含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11的部分)和第二子罩体(图2中包含第三部分112和第四部分113的部分),所述第一子罩体包括第一搭叠部(图2中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相互重叠的部分,位于上部的重叠部分),所述第二子罩体包括第二搭叠部(图2中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相互重叠的部分,位于下部的重叠部分);所述第一子罩体和所述第二子罩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搭叠部和所述第二搭叠部的搭叠而部分搭置于一起。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之间能够相对移动,通过驱动机构使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之间相对运动,可以对图2中罩体的长度进行调整,使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可以适配不同车辆宽度,以及不同的货箱宽度等;这样,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可以根据车辆和货箱之间的接触宽度等,通过调整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导流罩的整体长度与车辆的宽度适配,起到更佳的导流效果,大大降低车辆行驶中的风阻。在实现时,通过在第一子罩体和/或第二子罩体上设置距离传感器等,可以精确控制其相对位置关系,从而能对导流罩的整体长度进行精准控制,使导流罩处于最佳的导流状态,最大程度降低风阻。
26.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罩体内侧沿上下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一支撑横杆(图2中未示出)和所述第二支撑横杆(图2中未示出),所述第一连接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以上下分布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子罩体上,且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横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横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能分别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一伸缩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块铰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第二端
与所述连接横杆116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伸缩杆与所述第一移动块及所述第二移动块连接。这样,可以通过驱动机构推动第二伸缩杆沿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的长度方向移动,实现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之间在导流罩长度方向的长度调整,以适配不同宽度的车辆。当第二伸缩杆在导流罩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一伸缩杆114可以基于该第一伸缩杆114与所述连接横杆116之间的铰接,在导流罩的长度方向上来回摆动,以适配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之间对象相对移动。
27.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罩体包括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11,所述第一部分110包括第三搭叠部,所述第二部分111包括第四搭叠部,所述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11通过所述第三搭叠部和所述第四搭叠部搭叠而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子罩体;所述第一支撑横杆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部分110,所述第二支撑横杆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部分111。本技术实施例中,导流罩的上部一般设计为弧形,以对空气的阻力进行导流,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空气阻力,使车辆的风阻较小,达到节能的目的。当导流罩的高度或宽度与车辆之间的距离不匹配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当为车头10更换了新货箱12,而新货箱12的高度较车头10高度较高的情况下,需要牵引通过驱动机构使第一伸缩杆114及第三伸缩杆115相对于连接横杆116沿导流罩的宽度方向进行旋转,使第一部分110相对于第二部分111移动,这样,不仅导流罩在高度方向更高,且导流罩在宽度方向更宽,能够使导流罩覆盖车头10和货箱12之间的间隙,使导流罩和车头10及货箱12之间的尺寸更匹配,使导流罩和车辆的尺寸更匹配,起到对车辆风阻降低的目的。
28.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横杆的长度不大于第一子罩体与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的搭叠部分的差值,即第一支撑横杆的长度不会干扰到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之间的相对移动。
29.在第一伸缩杆114及第三伸缩杆115相对于连接横杆116沿导流罩的宽度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伸缩杆114及第三伸缩杆115的长度可依据旋转的角度进行伸缩调整,使第一伸缩杆114及第三伸缩杆115的长度与第一子罩体及第二子罩体的高度及宽度调整相适配。而第二伸缩杆和第四伸缩杆也会依据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11之间的相对移动、第三部分112和第四部分113之间的相对移动而进行伸缩调整,以适配第一子罩体及第二子罩体的高度及宽度的调整。
30.所述第二子罩体内侧沿上下分别固定有所述第三支撑横杆和所述第四支撑横杆,所述第二连接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支撑横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以上下分布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子罩体上,且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三支撑横杆和所述第四支撑横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能分别沿所述第三支撑横杆和所述第四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三伸缩杆11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铰接,所述第三伸缩杆115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横杆116铰接,所述第四伸缩杆与所述第三移动块及所述第四移动块连接。这样,可以通过驱动机构推动第四伸缩杆沿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的长度方向移动,实现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之间在导流罩长度方向的长度调整,以适配不同宽度的车辆。当第四伸缩杆在导流罩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三伸缩杆115可以基于该第三伸缩杆115与所述连接横杆116之间的铰接,在导流罩的长度方向上来回摆动,以适配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之间对象相对移动。
31.所述第二子罩体包括第三部分112和第四部分113,所述第三部分112包括第五搭
叠部,所述第四部分113包括第六搭叠部,所述第三部分112和所述第四部分113通过所述第五搭叠部和所述第六搭叠部搭叠而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子罩体;所述第三支撑横杆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三部分112,所述第四支撑横杆固定安装于所述第四部分113。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驱动机构使第三伸缩杆115相对于连接横杆116沿导流罩的宽度方向进行旋转,使第三部分112相对于第四部分113移动,这样,可以使导流罩在高度更高,且导流罩在宽度方向更宽,能够使导流罩覆盖车头10和货箱12之间的间隙,使导流罩和车头10及货箱12之间的尺寸更匹配,使导流罩和车辆的尺寸更匹配,起到对车辆风阻降低的目的。
32.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三支撑横杆的长度不大于第二子罩体与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的搭叠部分的差值,即第三支撑横杆的长度不会干扰到第一子罩体和第二子罩体之间的相对移动。
33.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连接,能够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块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二移动块沿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连接,能够驱动所述第三移动块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四移动块沿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
34.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和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伸缩杆114和所述第三伸缩杆115连接,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伸缩杆114和所述第三伸缩杆115沿所述连接横杆116旋转。
35.本技术实施例中,伸缩杆结构也可以通过四连杆结构来替代,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杆组合结构来替代。
36.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可以是位于车辆顶端的导流罩,也可以为位于车辆侧边的导流罩。由于其具备在各个方向的结构调整,因此,可以根据车头和货箱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导流罩的结构进行适配调整,使导流罩和车辆之间更适配,显著降低车辆的风阻。
37.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还包括位姿检测单元,所述位姿检测单元安装于所述罩体上,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电连接;作为一种实现方式,位姿检测单元包括位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
38.所述位姿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罩体与车辆之间的位姿关系,当确定所述罩体在第一方向与车辆之间的距离不匹配时,启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驱动电机,使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块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滑动,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块沿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使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三移动块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四移动块沿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使所述第一子罩体和所述第二子罩体在第一方向上相对或相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运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运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的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对。这里的第一方向是指导流罩的长度方向,也即车辆的长度方向。
39.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位姿检测单元确定所述罩体在第二方向与车辆之间的距离不匹配时,启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驱动电机,使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伸缩杆114和所述第三伸缩杆115沿所述连接横杆在第二方向旋转,使所述第一子罩体的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搭叠部扩大或缩小,使所述第二子罩体的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
分之间的搭叠部扩大或缩小。这里的第二方向是指车辆的长度方向。如可以通过检测车头10和货箱12之间的间隙,来调整导流罩的宽度,使导流罩与车头10及货箱12之间的间隙相适配。当然,第二方向也可以指导流罩的高度方向,即当确定导流罩的高度与货箱或车头的高度不适配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一部分110相对于第二部分111移动、第三部分112相对于第四部分113移动,可以调整导流罩的高度及宽度等。
40.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罩体还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包括第一子板130和第二子板131,所述第一子板130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部分110,所述第二子板131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部分111,所述第一子板130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子板131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一子板130的第二端为远所述第一子板130的第一端的一端,所述第二子板131的第二端为远所述第二子板131的第一端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板包括第三子板132和第四子板133,所述第三子板132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部分112,所述第四子板133的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四部分113,所述第三子板13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子板133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三子板132的第二端为远所述第三子板132的第一端的一端,所述第四子板133的第二端为远所述第四子板133的第一端的一端。
41.本技术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子罩体的第一部分110和所述第二部分111之间的搭叠部扩大或缩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子板130和所述第二子板131基于铰接部分张开或缩闭,所述第三子板132和所述第四子板133也同步基于铰接部分张开或缩闭。
42.本技术实施例中,导流罩不仅支持静态的调整,还支持动态调整,所述导流罩还包括车辆状态检测单元,该车辆状态监测单元可以安装于车辆上或导流罩上;用于对车辆状态进行检测。如车辆在行进中的情况下,对车头和货箱之间的相对距离,或者车辆在转弯过程中,车头和货箱之间的间隙变化等进行检测。这样,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可以根据车辆状态,实时对导流罩结构进行调整,以实时适配车辆的不同状况。车辆状态检测单元包括车速检测仪、位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
43.所述车辆状态检测单元根据所检测的车辆状态,向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输出第一指令;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响应于第一指令,启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使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块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滑动,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块沿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使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三移动块沿所述第一支撑横杆滑动,所述第四移动块沿所述第二支撑横杆滑动,使所述第一子罩体和所述第二子罩体在第一方向上相对或相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运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运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移动块和所述第二移动块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三移动块和所述第四移动块的运动方向相同或相对。
44.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状态检测单元根据所检测的车辆状态,向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输出第二指令,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响应于第二指令,启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使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伸缩杆和所述第三伸缩杆沿所述连接横杆在第二方向旋转,使所述第一子罩体的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搭叠部扩大或缩小,使所述第二子罩体的第三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之间的搭叠部扩大或缩小。
45.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还支持静态下的主动调整,即当确定车头和货箱之间的位
姿发生改变,需要调整导流罩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主动向第一驱动结构或第二驱动机构输入操作指令,使导流罩在长度、高度、宽度方向进行结构调整,以适配不同的车型的应用等。
46.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不仅适用于传统的汽油柴油能耗车辆,还适用于电动车辆,或氢能源车辆等。
47.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通过在导流罩结构中增加传感器及雷达等控制元件,并将导流罩控制系统与整车vcu及车身bcm等集成,通过智能控制实现顶导流罩与不同货箱高度的自适应调节,精确实现顶导流罩与车辆的货箱最佳高度差匹配,实现正向顶部风阻最优化。当导流罩用作侧导流罩的情况下,导流罩的纵向长度能够自动伸缩调节,以匹配不同宽度的货箱,实现侧导流罩与货箱间隙最小化、侧向风阻最优化。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还能根据行驶过程中车身与货箱的状态自动调节侧导流罩姿态,避免侧导流罩与货箱行驶过程中发生干涉,同时能更佳地适配车辆的行驶状态,始终处于较佳的风阻降低状态。
48.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结构中,调节机构如伸缩杆可以设计为气杆升降结构,以实现导流罩仰角的变化;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导流罩的调节机构也可以设计为四连杆及曲柄连杆机构的混合结构,如曲柄连杆机构可以实现导流罩的宽度及长度的变化,四连杆机构适配导流罩的姿态变化等。
49.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驾驶室顶部及后围上布置相应数量的距离、角度传感器,用于获取导流罩与车辆货箱的相对位置信息,货箱安装区域布置雷达基准装置,通过对应的位置信息输入控制器进行计算,输出相应信号至相关驱动结构的电机,电机控制运动机构实现车辆的顶导流罩和侧导流罩的自适应调节。
50.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适用于通用化设计,即一套导流罩可以匹配不同的货箱,节省系统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本技术实施例的顶导流罩和侧导流罩的加装对整车风阻贡献率可达15-20%,而自适应导流罩可以实现实时改变导流罩与货箱的匹配关系,寻求最佳状态,实现风阻的最优化。通过对导流罩和货箱的高度差、侧向间隙差的单因素优化分析发现,优化后的导流罩相比优化前可实现3-5%的风阻降低。本技术实施例的导流罩提升了人员对导流罩调节的操作方便性,有利于提升车辆智能化水平,符合当下汽车发展趋势。
51.本技术实施例还记载了一种车辆,该车辆上安装有前述实施例的导流罩。这里,车辆是指新能源车辆如电动车辆,也可以是油气车辆。也包括货车、商务用车、居民乘用车辆等。
52.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在本技术实施例”或“在一些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本技术实施例”或“在一些实施例”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53.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5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
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