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车架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2.目前,随着车辆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对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车辆的前车架总成是车辆底盘承载的结构件,是决定车辆碰撞安全性能的重要结构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前车架总成受到碰撞产生的变形量大,使得乘员舱变形,对乘员的影响较大,影响车辆的操控性能,从而影响车辆的行驶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前车架总成及车辆,以解决传统前车架总成受到碰撞产生的变形量大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前车架总成包括前车架和副车架,其中,前车架包括第一前横梁、第二前横梁、两根前大梁及至少一根前纵梁;两根所述前大梁左右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前横梁和所述第二前横梁前后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前横梁和所述第二前横梁连接于两根所述前大梁之间,至少一根所述前纵梁连接于所述第一前横梁和所述第二前横梁之间;所述副车架包括支架、防撞梁及至少一根缓冲梁,所述防撞梁设置于所述第一前横梁的前侧且连接于两根所述前大梁之间,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前横梁和所述防撞梁之间且连接于两根所述前大梁之间,所述防撞梁与所述支架通过至少一根所述缓冲梁连接。
5.优选地,所述前大梁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段、过渡段及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通过所述过渡段平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前横梁设置于所述过渡段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所述第二前横梁设置于所述过渡段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
6.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过渡段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板。
7.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横杆、两根纵杆及加强杆,所述横杆连接于两根所述前大梁之间,两根所述纵杆左右间隔设置,且各所述纵杆的前端连接所述横杆,所述纵杆的后端向下弯折并连接所述前大梁,所述加强杆设置在所述横杆和所述第一前横梁之间且连接于两根所述纵杆之间。
8.优选地,所述横杆分为水平段及两个竖直段,所述水平段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弯曲段平滑过渡连接在两个所述竖直段的顶部,两个所述竖直段的底部分别与两根所述前大梁连接,所述水平段与所述纵杆的前端连接。
9.优选地,所述横杆与所述前大梁的连接处及所述纵杆与所述前大梁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前大梁上。
10.优选地,所述前纵梁的数量为至少两根,至少两根所述前纵梁左右间隔设置;和/或,所述前车架总成还包括前围板和连接梁,所述第一前横梁通过所述连接梁与所述前围
板连接。
11.优选地,各所述前大梁的前端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前大梁的顶部,所述防撞梁的左右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在两个所述安装座上。
12.优选地,所述缓冲梁的前端设置有定位卡槽,所述防撞梁伸入所述定位卡槽并与所述缓冲梁焊接固定。
13.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前车架总成。
1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前横梁和第二前横梁之间增加前纵梁,使得第一前横梁和第二前横梁的结构更加稳定,发生碰撞时的变形量更小。同时,在副车架的前端增加防撞梁,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当车辆底盘遇到道路障碍发生碰撞时,防撞梁产生弯曲变形,弯曲力矩拉动缓冲梁弯曲变形,将碰撞产生的巨大冲击能量消耗在防撞梁和缓冲梁之间,减少前车架总成的碰撞变形,增强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行驶安全。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前车架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前车架总成中前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号说明:
19.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前车架总成11前车架111前大梁1111第一连接段1112过渡段1113第二连接段112第一前横梁113第二前横梁114前纵梁115加强板12副车架121支架1211横杆12111水平段12112弯曲段12113竖直段1212纵杆1213加强杆122安装板123防撞梁124缓冲梁1241定位卡槽125安装座13连接梁
20.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3.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车架总成及车辆。
2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前车架总成10包括前车架11和副车架12,其中,前车架11包括第一前横梁112、第二前横梁113、两根前大梁111及至少一根前纵梁114;两根前大梁111左右间隔设置,第一前横梁112和第二前横梁113前后间隔设置,且第一前横梁112和第二前横梁113连接于两根前大梁111之间,至少一根前纵梁114连接于第一前横梁112和第二前横梁113之间;副车架12包括支架121、防撞梁123及至少一根缓冲梁124,防撞梁123设置于第一前横梁112的前侧且连接于两根前大梁111之间,支架121设置于第一前横梁112和防撞梁123之间且连接于两根前大梁111之间,防撞梁123与支架121通过至少一根缓冲梁124连接。
28.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前横梁112和第二前横梁113之间增加前纵梁114,使得第一前横梁112和第二前横梁113的结构更加稳定,发生碰撞时的变形量更小。同时,在副车架12的前端增加防撞梁123,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当车辆底盘遇到道路障碍发生碰撞时,防撞梁123产生弯曲变形,弯曲力矩拉动缓冲梁124弯曲变形,将碰撞产生的巨大冲击能量消耗在防撞梁123和缓冲梁124之间,减少前车架总成10的碰撞变形,增强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行驶安全。
29.在一实施例中,前大梁111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段1111、过渡段1112及第二连接段1113,第一连接段1111和第二连接段1113之间通过过渡段1112平滑过渡连接,第一前横梁112设置于过渡段1112靠近第一连接段1111的一端,第二前横梁113设置于过渡段1112靠近第二连接段1113的一端。
30.如图1和图2所示,前大梁111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段1111、过渡段1112及第二连接段1113,第一连接段1111及第二连接段1113呈平直设置,过渡段1112呈弧形设置,通过弧形设置的过渡段1112使第一连接段1111和第二连接段1113平滑过渡连接,可提高前大梁111的抗扭转性能。同时,使用弧形设置的过渡段1112将第一连接段1111和第二连接段1113平
滑过渡连接在发生碰撞时会产生一定的缓冲性能,减小前大梁111的变形量。第一前横梁112设置于过渡段1112靠近第一连接段1111的一端,第二前横梁113设置于过渡段1112靠近第二连接段1113的一端,使得过渡段1112的结构更加稳定,减小发生碰撞时前大梁111的变形量。
3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段1111与过渡段1112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板115。加强板115起到加强连接的作用,加强第一连接段1111与过渡段1112之间的连接,使得第一连接段1111和过渡段1112的连接更加牢固,从而使得前大梁111的结构更加稳定,减小发生碰撞时前大梁111的变形量。
32.在一实施例中,支架121包括横杆1211、两根纵杆1212及加强杆1213,横杆1211连接于两根前大梁111之间,两根纵杆1212左右间隔设置,且各纵杆1212的前端连接横杆1211,纵杆1212的后端向下弯折并连接前大梁111,加强杆1213设置在横杆1211和第一前横梁112之间且连接于两根纵杆1212之间。
33.如图1所示,支架121包括横杆1211、两根纵杆1212及加强杆1213。横杆1211设置在防撞梁123和第一前横梁112之间,横杆121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根前大梁111连接,从而实现支架121和前大梁111连接。两根纵杆1212左右间隔设置,且各纵杆1212的前端连接水平段12111,纵杆1212的后端向下弯折并连接前大梁111,从而实现支架121和前大梁111连接。加强杆1213设置在横杆1211和第一前横梁112之间,加强杆1213与横杆1211平行设置,且加强杆1213连接于两根纵杆1212之间。支架121的横杆1211、两根纵杆1212及加强杆1213形成一个闭环框架结构,使得支架121的强度提高,结构更加稳定。具体地,横杆1211与纵杆1212焊接固定,使得横杆1211与纵杆1212的连接牢固。同时,加强杆1213与纵杆1212焊接固定,使得加强杆1213与纵杆1212连接牢固。进一步提高支架121的强度,使支架121的结构更加稳定。
34.具体地,横杆1211分为水平段12111及两个竖直段12113,水平段12111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弯曲段12112平滑过渡连接在两个竖直段12113的顶部,两个竖直段12113的底部分别与两根前大梁111连接,水平段12111与纵杆1212的前端连接。如图1所示,水平段12111及竖直段12113呈平直设置,弯曲段12112呈弧形设置,通过弧形设置的弯曲段12112使水平段12111和竖直段12113平滑过渡连接,可提高横杆1211的抗扭转性能。同时,使用弧形设置的弯曲段12112将水平段12111和竖直段12113平滑过渡连接使得横杆1211的结构更加稳定,横杆1211和前大梁111的连接更加牢固,减小横杆1211和前大梁111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的变形量。
35.在一实施例中,横杆1211与前大梁111的连接处及纵杆1212与前大梁111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安装板122,安装板122可拆卸地安装在前大梁111上。如图1所示,横杆1211与前大梁111的连接处设置有安装板122,从而实现横杆1211与前大梁111可拆卸地连接,使得横杆1211和前大梁111的使用更加灵活。纵杆1212与前大梁111的连接处设置有安装板122,从而实现纵杆1212与前大梁111可拆卸地连接,使得纵杆1212和前大梁111的使用更加灵活。具体地,横杆1211与前大梁111通过安装板122螺纹连接,纵杆1212与前大梁111通过安装板122螺纹连接,使得横杆1211、纵杆1212及前大梁111更方便拆卸更换,使用更加灵活。
36.在一实施例中,前纵梁114的数量为至少两根,至少两根前纵梁114左右间隔设置;和/或,前车架总成10还包括前围板和连接梁13,第一前横梁112通过连接梁13与前围板连
接。
37.如图1和图2所示,前纵梁114的数量是两根,两根前纵梁114左右间隔设置,连接于第一前横梁112和第二前横梁113之间,使得第一前横梁112和第二前横梁113的结构更加稳定,发生碰撞时的变形量更小。前车架总成10还包括前围板和连接梁13,连接梁13连接于第一前横梁112和前围板之间,连接梁13设置在第一前横梁112靠近防撞梁123的一侧。连接梁13使得第一前横梁112和前围板的连接更加牢固,结构更加稳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前纵梁114的数量也可以是三根、四根及以上,本实用新型的前车架总成10中,前纵梁114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本实用新型对前纵梁114的数量不作限制。
38.在一实施例中,各前大梁111的前端设置有安装座125,安装座125可拆卸地安装于前大梁111的顶部,防撞梁123的左右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在两个安装座125上。如图1所示,两根前大梁111的前端均设置有安装座125,防撞梁123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安装座125上,安装座125的底部可拆卸地安装于前大梁111的顶部,安装座125的顶部可拆卸地安装于防撞梁123的底部。设置安装座125实现防撞梁123和前大梁111可拆卸地连接,使得防撞梁123和前大梁111更方便拆卸更换,使用更加灵活。
39.在一实施例中,缓冲梁124的前端设置有定位卡槽1241,防撞梁123伸入定位卡槽1241并与缓冲梁124焊接固定。如图1所示,定位卡槽1241设置在缓冲梁124的前端,防撞梁123的外壁和定位卡槽1241的内壁贴合,防撞梁123伸入定位卡槽1241,实现缓冲梁124和防撞梁123准确定位连接,防撞梁123和缓冲梁124在定位卡槽1241处焊接固定。采用焊接的方式将防撞梁123和缓冲梁124连接,使得防撞梁123和缓冲梁124的连接牢固,结构更加稳定。
40.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前车架总成10。在一实施例中,车辆可以是新能源敞篷车。该前车架总成10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车辆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