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敞篷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敞篷车、敞篷车车底及其抗扭转梁组件。
背景技术:2.目前,随着人们对车辆的性能及美观度要求不断提高,敞篷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敞篷车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敞篷车是指带有折叠式可开启车顶的轿车,敞篷车开启车顶时因缺少车顶的约束,抗扭转性能急剧下降。虽然目前为了提高敞篷车的抗扭转性能,设计了位于敞篷车车底的抗扭转梁组件,但是传统敞篷车车底的抗扭转梁组件存在抗扭转性能不佳且结构复杂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敞篷车、敞篷车车底及其抗扭转梁组件,以解决传统敞篷车车底的抗扭转梁组件抗扭转性能不佳且结构复杂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敞篷车车底包括电池包和设于所述电池包左右两侧的大梁结构,所述大梁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左前大梁和左后大梁以及相互连接的右前大梁和右后大梁,所述敞篷车车底的抗扭转梁组件包括加强结构和连接件,所述加强结构包括:
5.至少两根相互交叉设置的加强梁,至少一根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后大梁和所述左前大梁连接;至少一根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前大梁和所述左后大梁连接;
6.所述连接件设置于至少两根所述加强梁的交叉处,各所述加强梁均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电池包连接。
7.优选地,所述加强梁的数量为两根,分别为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一加强梁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加强梁在与所述第一加强梁交叉处分为两段式结构。
8.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环状连接块,所述连接件设置有供所述加强梁贯穿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孔壁与所述加强梁的外壁贴合,且所述连接孔的孔壁自外向内延伸。
9.优选地,所述加强梁在所述连接孔处焊接于所述连接件上。
10.优选地,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大梁结构连接的连接耳,且所述加强梁上位于所述连接耳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电池包连接的连接槽。
11.优选地,所述加强梁包括两个加强段,两个所述加强段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件的两侧;各所述加强段依次设置有第一加强部、连接部及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之间通过所述连接部平滑过渡连接,所述连接耳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所述连接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加强部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
12.优选地,所述加强梁为空心管状结构,且所述加强梁及所述连接件均为钢制制件。
13.优选地,所述加强梁及所述连接件为冲压件。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敞篷车车底,包括如上所述的敞篷车车底的抗扭转梁组件。
15.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敞篷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敞篷车车底。
1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将至少两根加强梁交叉设置,当敞篷车车底的抗扭转梁组件在受扭转力作用时,从敞篷车车底的抗扭转梁组件的两边向中间,扭转力是呈递增状态的。通过将各加强梁的交叉处即各加强梁的中间段与连接件连接,能够有效增加敞篷车车底的抗扭转梁组件的抗扭转性能,同时,仅通过设置加强机构和连接件即可提升敞篷车车底的抗扭转梁组件的抗扭转性能,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敞篷车车底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敞篷车车底的抗扭转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敞篷车车底的抗扭转梁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21.附图标号说明:
22.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敞篷车车底11大梁结构111左前大梁112左后大梁113右前大梁114右后大梁12电池包20抗扭转梁组件21加强梁211第一加强梁212第二加强梁213连接耳214连接槽215第一加强部216连接部217第二加强部218加强段22连接件221连接孔
ꢀꢀ
23.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
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敞篷车车底的抗扭转梁组件。
3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敞篷车车底10包括电池包12和设于电池包12左右两侧的大梁结构11,大梁结构11包括相互连接的左前大梁111和左后大梁112以及相互连接的右前大梁113和右后大梁114。敞篷车车底10的抗扭转梁组件20包括加强结构和连接件22。其中,加强结构包括至少两根相互交叉设置的加强梁21,至少一根加强梁21的两端分别与右后大梁114和左前大梁111连接;至少一根加强梁21的两端分别与右前大梁113和左后大梁112连接;连接件22设置于至少两根加强梁21的交叉处,各加强梁21均与连接件22连接,连接件22与电池包12连接。
31.本实施例敞篷车车底10的抗扭转梁组件20中,将至少两根加强梁21交叉设置,当敞篷车车底10的抗扭转梁组件20在受扭转力作用时,从敞篷车车底10的抗扭转梁组件20的两边向中间,扭转力是呈递增状态的。通过将各加强梁21的交叉处与连接件22连接,能够有效增加敞篷车车底10的抗扭转梁组件20的抗扭转性能。同时,该抗扭转梁组件20仅通过设置加强机构和连接件22即可提升其抗扭转性能,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32.在一实施例中,加强梁21的数量为两根,分别为第一加强梁211和第二加强梁212,第一加强梁211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加强梁212在与第一加强梁211交叉处分为两段式结构。
33.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加强梁211的一端与右后大梁114连接,另一端与左前大梁111连接;第二加强梁212的一端与右前大梁113连接,另一端与左后大梁112连接。第一加强梁211和第二加强梁212在交叉处与连接件22连接,使得安装点集成化,提高结构稳定性。第二加强梁212在与第一加强梁211交叉处分段设置,避免第二加强梁212与第一加强梁211在交叉处产生干涉。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梁211和第二加强梁212均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加强梁211和第二加强梁212重叠设置,节省第二加强梁212分段制作和装配步骤,从而减少装配误差。
3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连接件22为环状连接块,连接件22设置有供加强梁21贯穿的连接孔221,连接孔221的孔壁与加强梁21的外壁贴合,且连接孔221的孔壁自外向内延伸。当加强梁21为一体式结构时,加强梁21贯穿两个连接孔221;当加强梁21为两段式结构时,加强梁21在靠近连接孔221处分为两段结构,具体地,加强梁21在靠近连接孔221
处分为两个加强段218,两个加强段218分别伸进两个连接孔221。
35.连接孔221的孔壁与加强梁21的外壁贴合,即连接孔221的孔壁大小形状与加强梁21的外壁大小形状是匹配的,在加强梁21穿过连接孔221时,连接孔221的孔壁起到导向的作用。连接孔221的孔壁自外向内延伸,进一步增强连接孔221孔壁的导向作用,使得加强梁21与连接件22连接时位置更准确。
36.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加强梁21在连接孔221处焊接于连接件22上。采用焊接的方式将加强梁21与连接件22连接,使得加强梁21与连接件22之间的连接牢固,且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用铆接或螺接的方式将加强梁21与连接件22连接,使得加强梁21与连接件22更方便拆卸更换零件,使用更加灵活。
37.在一实施例中,加强梁21的两端均设置有与大梁结构11连接的连接耳213,且加强梁21上位于连接耳213与连接件22之间的位置设置有至少一个与电池包12连接的连接槽214。
38.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加强梁211的两端均设置有与大梁结构11连接的连接耳213,具体地,第一加强梁211的一端的连接耳213与右后大梁114连接,另一端的连接耳213与左前大梁111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加强梁211与右后大梁114及左前大梁111连接。且第一加强梁211上位于其连接耳213与连接件22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个、两个或多个与电池包12连接的连接槽214,从而实现第一加强梁211与电池包12连接。
39.第二加强梁212的两端均设置有与大梁结构11连接的连接耳213,具体地,第二加强梁212的一端的连接耳213与右前大梁113连接,另一端的连接耳213与左后大梁112连接,从而实现第二加强梁212与右前大梁113及左后大梁112连接。且第二加强梁212上位于其连接耳213与连接件22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个、两个或多个与电池包12连接的连接槽214,从而实现第二加强梁212与电池包12连接。通过设置连接耳213和连接槽214实现加强梁21与大梁结构11和电池包12连接,将加强梁21稳定的安装在大梁结构11和电池包12上。
40.具体地,连接耳213和连接槽214使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分别与大梁结构11和电池包12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用铆接或焊接的方式将连接耳213和连接槽214分别与大梁结构11和电池包12连接。
41.在一实施例中,加强梁21包括两个加强段218,两个加强段218分别连接在连接件22的两侧;各加强段218依次设置有第一加强部215、连接部216及第二加强部217,第一加强部215和第二加强部217之间通过连接部216平滑过渡连接,连接耳213设置于第一加强部215远离连接部216的一端,连接槽214设置于第二加强部217靠近连接部216的一端。
42.如图1至图3所示,加强梁21在连接件22处分为两个加强段218,各加强段218依次设置有第一加强部215、连接部216及第二加强部217,第一加强部215及第二加强部217呈平直设置,连接部216呈弧形设置,通过弧形设置的连接部216使第一加强部215和第二加强部217平滑过渡连接,可提高敞篷车车底10的抗扭转梁组件20的抗扭转性能。同时,使用弧形设置的连接部216将第一加强部215和第二加强部217平滑过渡连接在发生撞击时会产生一定的缓冲性能。
4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加强梁21为空心管状结构,且加强梁21及连接件22均为钢制制件。加强梁21为空心管状结构使得加强梁21的重量更轻,从而增强敞篷车的续航能力,同时,也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并且加强梁21及连接件22均为钢制制件,提高敞
篷车车底10的抗扭转梁组件20的强度,防止其变形。优选地,加强梁21及连接件22可以采用q345钢制成,易于取材且成本低。
44.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加强梁21及连接件22为冲压件。采用模具冲压的方式将加强梁21压成扁状结构,从而增大加强梁21与大梁结构11的接触面积,使加强梁21与大梁结构11的连接更稳定。采用模具冲压的方式将连接件22压成扁状结构,从而增大连接件22与电池包12的接触面积,使连接件22与电池包12的连接更稳定。同时,加强梁21及连接件22为冲压件也可以减小其厚度。
4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敞篷车车底10,包括如上所述的敞篷车车底10的抗扭转梁组件20。该敞篷车车底10的抗扭转梁组件2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敞篷车车底10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6.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敞篷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敞篷车车底10。该敞篷车车底10的抗扭转梁组件2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敞篷车车底10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