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型座椅,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模型座椅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2.随着汽车产业的纵深发展,用户对汽车座椅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座椅生产商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舒适性化和人性化成为汽车生产商的研发新趋势,座椅的舒适性和方便性对驾驶者影响很大,新车研发中需要快速的定位不同体型在车体中的舒适位置,再综合评估适中方案来定义新车研发中的座椅人机布置。
3.传统方法一般通过手动调节座椅位置来定位新车研发中的座椅人机布置,这种方法的确可以定位人体在车体中的舒适位置,但费时费力,操作不方便。也有通过丝杠电机驱动调节座椅位置来定位新车研发中的座椅人机布置,这种方法更省力,定位人体在车体中的舒适位置的速度快,但安装繁琐,加工时耗费的材料更多。
技术实现要素:4.鉴于目前模型座椅调节机构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型座椅调节机构,能够达到省时省力,安装简便,缩短整车研发时间周期的效果。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模型座椅调节机构,用于模型车体中,所述模型座椅调节机构包括方向盘、座椅和用于安装座椅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括设置在底部与车体连接的底板,所述模型座椅调节机构还包括高度调节装置和前后调节装置,所述前后调节装置包括滑轨、安装板和前后调节电机,所述滑轨设置在底板上,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滑轨上且可与滑轨发生相对位移,所述前后调节电机设置在安装板后端用来调节安装板与底板之间相对位置,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液压缸和驱动电机,所述液压缸固定在安装板上,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固定架中部用于驱动液压缸升降,所述座椅固定在高度调节装置顶部并可在高度调节装置的带动下进行上下移动。
7.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2个液压缸和1个驱动电机,所述液压缸包括缸体和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杆,所述缸体底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安装板上,所述活塞杆顶部与座椅底部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8.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固定架包括中接固定部,所述中接固定部处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套接在活塞杆上,使得活塞杆在导向槽内发生前后运动。
9.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导向槽有2个,所述导向槽是一块中间带腰型孔的长圆板,中间呈长方形,两端呈半圆形。
10.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前后调节电机有1个,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支架尾端,所述支架前端与固定架中部固定,所述前后调节电机包括调节杆,调节杆的尾端与支架固定连接、前端与安装板固定连接,在调节杆长度发生变化时,使得安装板与底板发生相对运动。
11.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滑轨有2条,所述底板上有配合滑轨安装的滑动槽,滑动槽上设有用于滑轨安装定位的螺纹孔,滑轨装在底板滑动槽上,通过紧固件固定。
12.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安装板底部设有4个与滑轨配合的滑块,安装板与滑块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每条滑轨上有至少2个滑块配合滑动,所述安装板通过滑块在滑轨上前后滑动,使得安装板与底板发生相对运动。
13.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固定架底部设置有4个限位螺栓孔,前后两端各2个,所述底板滑动槽两端也设置有同样对应位置的4个限位螺栓孔,所述限位螺栓有4个,通过限位螺栓孔将底板和固定架固定,用于限定所述底板两端位置,底板位于限位螺栓的头部和固定架底部之间。
14.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座椅包括用于乘坐驾驶员的座椅底板、用于靠背的座椅背板和用于连接底板及背板的座椅连接板,所述座椅底板底部中间与活塞杆顶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座椅底板后端顶部与座椅连接板底部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座椅连接板顶部与座椅背板底端背面通过紧固件固定。
15.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和前后调节装置通过控制线路外接至控制台,通过控制台上的控制按钮进行座椅的高度调节和前后调节,或者也可采用无线遥控器进行控制调节。
16.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优点: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电液驱动座椅上下前后运动,能快速的定位不同体型在车体中的舒适位置,从而进行座椅人机布置,安装更简便,耗费材料少,省力省时,提高效率,大大缩短新车研发时间周期,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模型座椅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如图1所示,一种模型座椅调节机构,用于模型车体中,所述模型座椅调节机构包括方向盘1、座椅2和用于安装座椅的固定架10,所述固定架10包括设置在底部与车体连接的底板9,所述模型座椅调节机构还包括高度调节装置和前后调节装置,所述前后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底板上的滑轨5、设置在滑轨5上且可与滑轨5发生相对位移的安装板8以及设置在安装板8后端用来调节安装板8与底板9之间相对位置的前后调节电机6,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液压缸3和用于驱动液压缸3升降的驱动电机7,所述液压缸3固定在安装板8上,所述驱动电机7固定在固定架10中部,所述座椅2固定在高度调节装置顶部并可在高度调节装置
的带动下进行上下移动。
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包括2个液压缸3和1个驱动电机7,所述液压缸3包括缸体和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杆,所述缸体底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安装板8上,所述活塞杆顶部与座椅2底部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该装置可用于调节座椅2的高度,快速定位人体在车体中的上下合适位置。
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架10包括中接固定部,所述中接固定部处设有导向槽13,所述导向槽13套接在活塞杆上,使得活塞杆在导向槽13内发生前后运动。该装置可用于座椅2的前后导向,使得座椅2前后移动时更稳定。
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13有2个,所述导向槽13是一块中间带腰型孔的长圆板,中间呈长方形,两端呈半圆形。该装置结构简单,节省材料。
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后调节电机6有1个,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支架12尾端,所述支架12前端与固定架10中部固定,所述前后调节电机6包括调节杆,调节杆的尾端与支架12固定连接、前端与安装板8固定连接,在调节杆长度发生变化时,使得安装板8与底板9发生相对运动。该装置可用于驱动座椅2前后移动,快速快速定位人体在车体中的前后合适位置。
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轨5有2条,所述底板9上有配合滑轨5安装的滑动槽,滑动槽上设有用于滑轨5安装定位的螺纹孔,滑轨5装在底板9滑动槽上,通过紧固件固定。该装置可用于滑块4的前后滑动,间接使座椅2前后移动。
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板8底部设有4个与滑轨5配合的滑块4,安装板8与滑块4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每条滑轨5上有至少2个滑块4配合滑动,所述安装板8通过滑块4在滑轨5上前后滑动,使得安装板8与底板9发生相对运动。该装置可用于安装板8的前后滑动,间接使座椅2前后移动。
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架10底部设置有4个限位螺栓孔,前后两端各2个,所述底板9滑动槽两端也设置有同样对应位置的4个限位螺栓孔,所述限位螺栓11有4个,通过限位螺栓孔将底板9和固定架10固定,用于限定所述底板9两端位置,底板9位于限位螺栓11的头部和固定架10底部之间。该装置可用于固定底板9,限定座椅2的前后移动行程。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座椅2包括用于乘坐驾驶员的座椅底板、用于靠背的座椅背板和用于连接底板及背板的座椅连接板,所述座椅底板底部中间与活塞杆顶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座椅底板后端顶部与座椅连接板底部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座椅连接板顶部与座椅背板底端背面通过紧固件固定。该装置可用于乘坐人体,方便进行定位人体在车体中舒适位置的测试。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调节装置和前后调节装置通过控制线路外接至控制台,通过控制台上的控制按钮进行座椅2的高度调节和前后调节,或者也可采用无线遥控器进行控制调节。该装置操作更简便、省心。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驾驶员坐在座椅2上,用手握住方向盘1,此时通过控制器按钮控制驱动电机7的给断电,控制液压缸3内的活塞杆上下运动,与活塞杆相连的座椅2随之上下运动,进而调整人体本身在整个车体中的上下合适位置,然后通过控制器按钮控制前后调节电机6的给断电,从而控制与调节杆相连的安装板8在滑轨5上前后滑动,进而控制通过与液压缸3相连而间接与安装板8相连的座椅2进行前后运动,如此可调节人体在车体中合适的前后合适位置。
31.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优点:通过上述的方案,能快速的定位不同体型在车体中的舒适位置,从而进行座椅人机布置,安装更简便,耗费材料少,省力省时,提高效率,大大缩短新车研发时间周期,节约成本。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