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90474发布日期:2022-07-26 22:2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单体液压支柱运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


背景技术:

2.针对具有中等及以上冲击地压急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要求加强工作面安全出口与巷道连接处超前支护,范围不得小于120米支护(《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通知》)。随着工作面支护所用单体液压支柱数量的增加,回撤倒运单体液压支柱的频次剧增,因单体液压支柱比较重,长度在2.2-2.5m左右。
3.在相关技术中,每根单体液压支柱的运输至少需要2人及以上进行倒运,人员搬运很不方便,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影响安全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单体液压支柱运输难度较大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包括:车体;车轮,设置在车体上;第一夹具,连接于车体的下方;第二夹具,连接于车体的下方,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沿车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6.进一步地,第一夹具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铰接于车体的下方,第二夹具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三夹爪和第四夹爪,第三夹爪和第四夹爪铰接于车体的下方。
7.进一步地,第一夹具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连接在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之间,第二夹具还包括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连接在第三夹爪和第四夹爪之间。
8.进一步地,第一夹爪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第二夹爪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对应设置,第三夹爪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第四夹爪上设置有第四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对应设置,第一弹性件连接在第一连接孔内和第二连接孔内,第二弹性件连接在第三连接孔内和第四连接孔内。
9.进一步地,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还包括第一拉拽件和第二拉拽件,第一拉拽件与第一夹具连接,第二拉拽件与第二夹具连接。
10.进一步地,车体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孔、第二导向孔、第三导向孔以及第四导向孔,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位于第一夹具的两侧,第三导向孔和第四导向孔位于第二夹具的两侧。
11.进一步地,第一夹爪上设置有第一穿绳孔,第二夹爪上设置有第二穿绳孔,第一穿绳孔和第二穿绳孔对应设置,第一拉拽件包括第一绳,第一绳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一穿绳孔上,第一绳的第二端依次穿过第一导向孔、第三导向孔、第四导向孔以及第二导向孔并与第二穿绳孔连接。
12.进一步地,第三夹爪上设置有第三穿绳孔,第四夹爪上设置有第四穿绳孔,第三穿绳孔和第四穿绳孔对应设置,第二拉拽件包括第二绳,第二绳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三穿绳孔上,第二绳的第二端依次穿过第三导向孔和第四导向孔,并与第四穿绳孔连接。
13.进一步地,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还包括解锁杆,解锁杆铰接于车体上,第二夹具位于第一夹具和解锁杆之间,解锁杆上设置有通孔,第一绳穿设于通孔内。
14.进一步地,解锁杆包括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杆和第二杆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杆和第二杆的连接处与车体铰接,通孔设置于第一杆远离第二杆的端部。
1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车体上设置有车轮,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均连接于车体的下方。具体地,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沿车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通过上述的设置,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能够夹持单体液压支柱,并且由于第一夹具和第二夹具设置在车体的下方,这样使得在放置单体液压支柱时,无需人工从车体上搬运下来,进而能够降低人工成本,同时,由于通过车体运输单体液压支柱,能够提高单体液压支柱的运输效率并能够降低运输的难度。因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单体液压支柱运输难度较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图1的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安装第二拉拽件的立体示意图;
19.图3示出了图1的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的左侧视示意图;
20.图4示出了图1的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的仰视示意图;
21.图5示出了图1的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的头部的侧视示意图;
22.图6示出了图1的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的尾部的侧视示意图。
2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4.10、车体;11、第一导向孔;12、第二导向孔;13、第三导向孔;14、第四导向孔;20、车轮;30、第一夹具;31、第一夹爪;311、第一连接孔;312、第一穿绳孔;32、第二夹爪;321、第二连接孔;322、第二穿绳孔;40、第二夹具;41、第三夹爪;411、第三连接孔;412、第三穿绳孔;42、第四夹爪;421、第四连接孔;422、第四穿绳孔;51、第一弹性件;52、第二弹性件;61、第一拉拽件;62、第二拉拽件;70、解锁杆;71、通孔;72、第一杆;73、第二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
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7.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28.为确保综合开采工作面及端头得到及时支护,防止运输事故发生。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包括:车体10、车轮20、第一夹具30以及第二夹具40。车轮20设置在车体10上。第一夹具30连接于车体10的下方。第二夹具40连接于车体10的下方,第一夹具30和第二夹具40沿车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29.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车体10上设置有车轮20,第一夹具30和第二夹具40均连接于车体10的下方。具体地,第一夹具30和第二夹具40沿车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通过上述的设置,第一夹具30和第二夹具40能够夹持单体液压支柱,并且由于第一夹具30和第二夹具40设置在车体10的下方,这样使得在放置单体液压支柱时,无需人工从车体10上搬运下来,进而能够降低人工成本,同时,由于通过车体10运输单体液压支柱,能够提高单体液压支柱的运输效率并能够降低运输的难度。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单体液压支柱运输难度较大的问题。
30.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车轮20可采用人力车轮,外径68cm,把中部轮轴切除,只留20mm左右。车体10采用两根ф25mm,长2.3m的钢管制作左右推杆,两根钢管间距保持575mm,其中横向焊接了四副大横梁及一副小横梁,大横梁材料可采用6.3号槽钢或30
×
50mm方钢(两排并列),小横梁材料采用ф20mm的钢管制作,支撑杆材料同大横梁,前撑杆、后撑杆材料同小横梁。
31.如图1、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具30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夹爪31和第二夹爪32,第一夹爪31和第二夹爪32铰接于车体10的下方,第二夹具40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三夹爪41和第四夹爪42,第三夹爪41和第四夹爪42铰接于车体10的下方。第一夹爪31和第二夹爪32能够夹持单体液压支柱,第三夹爪41和第四夹爪42也能够夹持单体液压支柱,第一夹爪31、第二夹爪32、第三夹爪41以及第四夹爪42能够相互配合以实现单体液压支柱的运输。
32.如图1、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具3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51,第一弹性件51连接在第一夹爪31和第二夹爪32之间,第二夹具4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52,第二弹性件52连接在第三夹爪41和第四夹爪42之间。第一弹性件51能够将第一夹爪31和第二夹爪32拉拽在一起,进而使得第一夹具30能够夹持。第二弹性件52能够将第三夹爪41和第四夹爪42拉拽在一起,进而使得第二夹具40能够夹持。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均为弹簧。
33.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还可以为硅胶件。
34.如图1、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爪3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311,第二夹爪3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321,第一连接孔311和第二连接孔321对应设置,第三夹爪41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411,第四夹爪42上设置有第四连接孔421,第三连接孔411和第四连接孔421对应设置,第一弹性件51连接在第一连接孔311内和第二连接孔321内,第二弹性件52连接在第三连接孔411内和第四连接孔421内。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321能够使得第一弹性件51的位置稳定,第三连接孔411内和第四连接孔421能够使得第二弹性件52的位置稳定。具体地,第一连接孔311和第二连接孔321与车体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连接孔311和第二连接孔321与远离车体的一端的第一夹爪之间的距离。
35.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还包括第一拉拽件61和第二拉拽件62,第一拉拽件61与第一夹具30连接,第二拉拽件62与第二夹具40连接。第一拉拽件61和第二拉拽件62能够分别实现第一夹具30和第二夹具40打开,进而能够实现第一夹具30和第二夹具40打开。在使用时,通过第一拉拽件61和第二拉拽件62将第一夹具30和第二夹具40打开,进而实现单体液压支柱的夹持,当松开第一拉拽件61和第二拉拽件62后,第一夹具30和第二夹具40在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的作用下使得第一夹具30和第二夹具40关闭。
36.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车体10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孔11、第二导向孔12、第三导向孔13以及第四导向孔14,第一导向孔11和第二导向孔12位于第一夹具30的两侧,第三导向孔13和第四导向孔14位于第二夹具40的两侧。第一导向孔11、第二导向孔12、第三导向孔13以及第四导向孔14是对第一拉拽件61和第二拉拽件62进行导向。
37.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爪31上设置有第一穿绳孔312,第二夹爪32上设置有第二穿绳孔322,第一穿绳孔312和第二穿绳孔322对应设置,第一拉拽件61包括第一绳,第一绳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一穿绳孔312上,第一绳的第二端依次穿过第一导向孔11、第三导向孔13、第四导向孔14以及第二导向孔12并与第二穿绳孔322连接。第一绳依次穿过第一导向孔11、第三导向孔13、第四导向孔14以及第二导向孔12,这样使得第一绳的位置能够被限定。
38.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夹爪41上设置有第三穿绳孔412,第四夹爪42上设置有第四穿绳孔422,第三穿绳孔412和第四穿绳孔422对应设置,第二拉拽件62包括第二绳,第二绳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三穿绳孔412上,第二绳的第二端依次穿过第三导向孔13和第四导向孔14,并与第四穿绳孔422连接。与上述的作用相似,第二绳依次穿过第三导向孔13和第四导向孔14,这样能够实现对第二绳的位置进行限定。
39.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还包括解锁杆70,解锁杆70铰接于车体10上,第二夹具40位于第一夹具30和解锁杆70之间,解锁杆70上设置有通孔71,第一绳穿设于通孔71内。解锁杆70能够实现对第一绳的拉拽,进而实现第一夹具30的打开。
40.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绳也可以穿设在通孔内。
41.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解锁杆70包括第一杆72和第二杆73,第一杆72和第二杆73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杆72和第二杆73的连接处与车体10铰接,通孔71设置于第一杆72远离第二杆73的端部。解锁杆70为弯折杆,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对第一绳和第二绳的拉拽长度更大,进而使得第一夹具30和第二夹具40的打开角度更大。
42.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使用过程如下:
43.在夹持单体液压支柱时,先将车体10的车尾提高,进而使得车头的位置降低,通过解锁杆70将第一夹具30打开,进而将单体液压支柱安装至第一夹具30中,接着下压车尾,使得车头抬起,单体液压支柱在重力的作用下,朝向第二夹具40移动,此时通过第二绳打开第二夹具40以使第二夹具40夹住单体液压支柱,这样则实现了装车。
44.在放置单体液压支柱时,先操作第一绳,将第一夹具30打开,使得单体液压支柱的一端放下,再操作第二绳将第二夹具40打开,进而使得单体液压支柱从第二夹具40中松开。这样则实现了完整的装车和卸车的操作。
45.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避免了人工搬运时不同步或搬运过度疲劳所造成的人员伤害风险,提高了搬运单体操作的安全可靠性,减少工作面搬运单体伤人事故的发生。此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重量轻,宽度只有0.6m,长度2.2m,高度0.75m,利用杠杆原理设置了第一夹具30和第二夹具40,使用方便,操作可靠。此单体液压支柱运输车与其它形式的装置相比便于加工,所用加工材料成本费用不高,比较经济实用。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47.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48.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4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