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滑板车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滑板车座椅的折叠结构。
背景技术:2.电动滑板车是以传统人力滑板车为基础,加上电力套件的交通工具,在短途出行上非常具有优势。现有的电动滑板车的座椅一般采用立柱式座椅,占用空间较大,不具有折叠功能,部分座椅的结构复杂,造价高昂。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12722121 a,公开日2021.02.03,发明的名称为一种用于电动滑板车的可调式座椅及调节方法,该座椅包括坐垫组件、气囊组件和支撑杆,坐垫组件安装在气囊组件顶端,支撑杆顶端连接在气囊组件底端,支撑杆底端嵌接安装在车架上;气囊组件包括顶盖、气囊和底盖,气囊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密封连接在顶盖和底盖上,顶盖安装在坐垫组件上,底盖安装在支撑杆上,气囊上设有若干腰环,若干腰环呈等间距布置且将气囊均匀分成若干串联相接且中部贯通的曲形囊状。结构复杂且不具有折叠功能,不利于电动滑板车的收纳和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电动滑板车的座椅收纳不易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滑板车座椅的折叠结构,实现座椅可折叠的设置在滑板车上,同时座椅的折叠和展开方便快捷。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滑板车座椅的折叠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座板支撑架,所述座板支撑架包括前腿架和后腿架,所述后腿架的第一端铰接在底座上,所述后腿架的第二端铰接有座板,所述前腿架的顶端转动连接在后腿架上,所述前腿架的尾端设有第一限位件,所述底座上设有与第一限位件相适配的第二限位件,所述后腿架上设有第三限位件,所述座板转动在后腿架和第三限位件之间,所述座板具有与后腿架相贴合的第一位置、与第三限位件配合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配合且座板位于第二位置时,此时所述座板相对底座平行。
6.在本方案中,座板支撑架具有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后腿架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上,前腿架的顶端转动连接在后腿架上,当前腿架转动至与后腿架相贴合且后腿架转动至与底座贴合时,座板支撑架处于收纳状态;当前腿架转出后腿架且前腿架上的第一限位件与底座上的第二限位件配合时,座板支撑架处于展开状态。后腿架上设有第三限位件,座板转动在后腿架和第三限位件之间。座板具有工作状态和闭合状态,座板支撑架处于收纳状态且座板与后腿架相贴合,此时座板为闭合状态;座板支撑架处于展开状态且座板与第三限位件配合时,座板为工作状态,此时的座板与底座的表面平行,便于驾驶者乘坐。
7.作为优选,所述后腿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腿,所述前腿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支撑腿,所述第二支撑腿与第一支撑腿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支撑腿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二支撑腿的凹腔,所述第二支撑腿的顶端位于对应第一支撑腿的凹腔内且与对应
第一支撑腿铰接。当需要调整座椅支撑架为展开状态时,将第一支撑腿从凹腔中转出;需要调整座椅支撑架为收纳状态时,将第一支撑腿转入凹腔中,操作简便,另外,凹腔设置在第一支撑腿上,达到减小收纳空间的目的。
8.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两侧对称设有用于容纳第一支撑腿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一支撑腿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上设有转轴,所述第一支撑腿与对应第一凹槽内的转轴转动连接。工作时,第一支撑腿通过转轴转出或转进第一凹槽,通过在底座的两侧设置第一凹槽,将第一支撑腿转进第一凹槽后,第一支撑腿与底座的上表面平齐,保障第一支撑腿收纳的规整。
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腿上沿着长度方向设有腰形孔,所述转轴能够沿着腰形孔滑动。腰形孔限定转轴的移动范围,当转轴移动至腰形孔两端后,转轴的外表面与腰形孔两端的内表面相适配,便于转动转轴。
10.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设有与第一支撑腿的第一端匹配的第二凹槽。座板支撑架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支撑腿的第一端位于第二凹槽内部,座板支撑架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一支撑腿的第一端移出第二凹槽。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包括依次连通的水平段、弧形段以及斜线段,所述斜线段下部位于第二凹槽内,所述斜线段与第二凹槽的走向一致,所述第一支撑腿上设有与所述导向槽相适配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能够沿着导向槽滑动,所述导向柱位于水平段时,所述第一支撑腿位于第一凹槽内,所述导向柱位于斜线段的最下方时,所述第一支撑腿插入第二凹槽。通过设置导向柱和导向槽,实现对第一支撑腿移动途径的限定,简化了第一支撑腿的折叠/展开步骤。
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腿上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支撑腿上设有与第一缺口相对应的第二缺口,所述第二支撑腿进入所述第一支撑腿的凹腔时,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均与第一限位件相适配。实际收纳时,第二支撑腿转入第一支撑腿的凹腔,第一支撑腿转入第一凹槽,此时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相重叠,底座的底面与第一缺口、第二缺口之间形成空腔,第一限位件位于空腔内,保障第一支撑腿和第二支撑腿在收纳后相对底座的平整,进一步减小本实用新型收纳后占据的空间。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限位件为v形槽,所述v形槽设置在第一凹槽的底面上,所述第一限位件为与v形槽相契合的v形块。实际使用时,将第一限位件放入第二限位件中,即可完成配合,第二支撑腿受到压力后,v形块锁死在v形槽中,保障第二支撑腿稳固连接在底座上。
14.作为优选,所述第三限位件为固定片,所述固定片延伸出第一支撑腿,所述后腿架的第二端设有供座板转动至固定片的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位于所述固定片的下方。通过设置固定片延伸出第一支撑腿,达到增加第三限位件对座板的支撑力,通过设置第三缺口,实现扩大座板的转动范围,保障座板能够贴合在固定片上。
15.作为优选,所述两个第一支撑腿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杆,所述两个第二支撑腿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杆,所述底座上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保障前腿架和后腿架的结构强度;通过设置容纳槽,实现对第一加强杆和第二加强杆的收纳。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实现电动滑板车的座椅可折叠,便于电动车的收纳和
携带,折叠过程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17.图1是滑板车座椅的折叠结构的示意图;
18.图2是滑板车座椅的折叠结构另一形态的示意图;
19.图3是滑板车座椅的折叠结构另一形态的示意图;
20.图4是滑板车座椅的折叠结构另一形态的示意图;
21.图5是底座的示意图;
22.图6是图5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23.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24.1、底座;2、座板支撑架;3、前腿架;4、后腿架;5、座板;6、第一限位件;7、第二限位件;8、第三限位件;9、第一支撑腿;10、凹腔;11、第二支撑腿;12、第一凹槽;13、导向槽;14、导向柱; 15、腰形孔;16、第二凹槽;17、第一缺口;18、第二缺口;19、第三缺口;20、第一加强杆;21、第二加强杆;22、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26.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滑板车座椅的折叠结构,如图1和图2 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有座板支撑架2,座板支撑架2包括前腿架3和后腿架4,后腿架4的第一端铰接在底座1上,后腿架4 的第二端铰接有座板5,前腿架3的顶端转动连接在后腿架4上,前腿架3的尾端设有第一限位件6,底座1上设有与第一限位件6相适配的第二限位件7,后腿架4上设有第三限位件8,座板5转动在后腿架4和第三限位件8之间,座板5具有与后腿架4相贴合的第一位置、与第三限位件8配合的第二位置,第一限位件6和第二限位件7 配合且座板5位于第二位置时,此时座板5相对底座1平行。
27.在本方案中,座板支撑架2具有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后腿架4 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1上,前腿架3的顶端转动连接在后腿架4 上,当前腿架3转动至与后腿架4相贴合且后腿架4转动至与底座贴合时,座板支撑架2处于收纳状态;当前腿架3转出后腿架4且前腿架3上的第一限位件6与底座1上的第二限位件7配合时,座板支撑架2处于展开状态。后腿架4上设有第三限位件8,座板5转动在后腿架4和第三限位件8之间。如图1和图4所示,座板5具有工作状态和闭合状态,座板支撑架2处于收纳状态且座板5与后腿架4相贴合,此时座板5为闭合状态;座板支撑架2处于展开状态且座板5与第三限位件8配合时,座板5为工作状态,此时的座板5与底座1的表面平行,便于驾驶者乘坐。
28.如图2和图3所示,后腿架4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支撑腿9,前腿架3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支撑腿11,第二支撑腿11与第一支撑腿9一一对应,第一支撑腿9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二支撑腿11的凹腔,第二支撑腿11的顶端位于对应第一支撑腿的凹腔10内且与对应第一支撑腿9铰接。当需要调整座椅支撑架为展开状态时,将第一支撑腿9从凹腔10中转出;需要调整座椅支撑架为收纳状态时,将第一支撑腿9转入凹腔10中,操作简便,另外,凹腔10设置在第一支撑腿9上,达到减小收纳空间的目的。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二支撑腿11能够完全进入第一支撑腿9的凹腔10内,进一步节约收纳空间。
29.如图1和图2所示,底座1的两侧对称设有用于容纳第一支撑腿 9的第一凹槽12,第一凹槽12与第一支撑腿9一一对应,第一凹槽 12的侧壁上设有转轴,第一支撑腿9与对应第一凹槽12内的转轴转动连接。工作时,第一支撑腿9通过转轴转出或转进第一凹槽12,通过在底座1的两侧设置第一凹槽12,将第一支撑腿9转进第一凹槽12后,第一支撑腿9与底座1的上表面平齐,保障第一支撑腿9 收纳的规整。具体的,第一支撑腿9与第一凹槽12形状近似,大小接近一致。
30.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第一支撑腿9上沿着长度方向设有腰形孔15,转轴能够沿着腰形孔15滑动。第一凹槽的底面上设有与第一支撑腿的第一端匹配的第二凹槽,具体的,座板支撑架2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支撑腿9位于第二凹槽16内部且第一支撑腿9的第一端的端面与第二凹槽16的底面相抵,折叠座板支撑架2时,将第一支撑腿9拉出第二凹腔10,继续转动第一支撑腿9与第一凹腔10配合。在本实施方案中,腰形孔15的长度大于第二凹槽26的深度,保障第一支撑腿9能够完全移出第二凹槽26以及顺畅进入第二凹槽26 内。腰形孔15限定转轴的移动范围。当转轴移动至腰形孔15两端后,转轴的外表面与腰形孔15两端的内表面相适配,便于转轴在腰形孔 15的两端转动。
31.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凹槽12的侧壁上设有导向槽13,导向槽13包括依次连通的水平段、弧形段以及斜线段,斜线段下部位于第二凹槽16内,述斜线段与第二凹槽16的走向一致,第一支撑腿9 上设有与所述导向槽13相适配的导向柱14,导向柱14能够沿着导向槽13滑动,导向柱14位于水平段时,第一支撑腿9位于第一凹槽内,导向柱14位于斜线段的最下方时,所述第一支撑腿9插入第二凹槽16。限位槽的斜线段用于限定第一支撑腿9的拉动方向,保障第一支撑腿9的第一端沿着第二凹槽16的走向进出第二凹槽16。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槽1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区和第二限位区,保障导向杆不会自行脱离导向槽13的两端。具体的,展开座板支撑架2时,首先将第一支撑腿9沿着水平段拉出,再转动第一支撑腿9至第一支撑腿9的第一端与第二凹槽16的槽口相对,然后将第一支撑腿9的推入第二凹槽16直至第一支撑腿9的第一端与第二凹槽16的底面相抵。此时,第一支撑腿9被限制在第二凹槽16内。上述过程中,导向柱14首先从第一限位区进入水平段,接着进入弧形段,然后沿着弧形段滑动,最后从弧形段的端点处进入斜线段并移动至斜线段的第二限位区。需要折叠座板支撑架2时,反向操作上述步骤即可,此处不做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腿9的第一端与第二凹槽16的形状接近一致,当座板支撑架2处于展开状态时,减小第一支撑腿9在第二凹槽16内的晃动程度。还可以在第二凹槽16内铺设橡胶垫,增加第一支撑腿9在第二凹槽16的摩擦力以及吸收第一支撑腿9在第二凹槽16内的振动。
32.如图1和3所示,第一限位件6为v形槽,v形槽设置在第一凹槽12的底面上,第一限位件6为与v形槽相契合的v形块。实际使用时,将第一限位件6放入第二限位件7中,即可完成配合,第二支撑腿11受到压力后,v形块锁死在v形槽中,保障第二支撑腿11稳固连接在底座1上。第一支撑腿9上设有第一缺口17,第二支撑腿 11上设有与第一缺口17相对应的第二缺口18,第二支撑腿11进入第一支撑腿9的凹腔10时,第一缺口17和第二缺口18均与第一限位件6相适配。实际收纳时,第二支撑腿11转入第一支撑腿9的凹腔10,第一支撑腿9转入第一凹槽12,此时第一缺口17和第二缺口 18相重叠,底座1的底面与第一缺口17、第二缺口18之间形成空腔,第一限位件6位于空腔内,保障第一支撑腿9和第二支撑腿11在收纳后相对底座1的平整,进一步减小本实用新型收纳后占据的空间。
33.如图3所示,第三限位件8为固定片,固定片延伸出第一支撑腿 9,后腿架4的第二端设有供座板5转动至固定片的第三缺口19,第三缺口19位于固定片的下方。通过设置固定片延伸出第一支撑腿9,达到增加第三限位件8对座板5的支撑力,通过设置第三缺口19,实现扩大座板5的转动范围,保障座板5能够贴合在固定片上。
34.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第一支撑腿9之间设有第一加强杆20,两个第二支撑腿11之间设有第二加强杆21,底座上设有容纳槽22,容纳槽22用于容纳第一加强杆20和第二加强杆21。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杆20和第二加强杆21,保障前腿架3和后腿架4的结构强度;通过设置容纳槽22,实现对第一加强杆20和第二加强杆21的收纳。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加强杆20为挡板状,第二加强杆21为杆状,当座板支撑架2为收纳状态时,第二加强杆21位于容纳槽22的内部,第二加强杆21覆盖在容纳腔的开口处。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