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出行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三轮车。
背景技术:2.电动三轮车是用以电瓶为动力,电机为驱动的拉货或拉人用的三轮运输工具。电动三轮车采用管式大容量、左右衬、深放电、牵引式电瓶,能适应长时间工作连续放电的要求,电瓶正常使用两年,内容量不减,电动三轮车电机采用直流串激牵引式有刷或无刷电机,电机内部设有调速增力装置,正常使用不易损坏,保证了输出动力强劲,现有的电动三轮车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日常的使用需求,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3.现有的电动三轮车在使用时,由于电动三轮车本体不具备独立悬挂摇摆功能,车身稳定性较差,电动三轮车本体在左转右转时,容易出现翻车的情况发生,并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电动三轮车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三轮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三轮车,包括电动三轮车本体和车轮,所述电动三轮车本体底部设置有车轮,所述电动三轮车本体尾部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下方对称设置有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上端通过连接轴与支架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器底端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通过连接轴与第一减震器下端连接,所述支撑架底部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两侧车轮上设置有连接板,所述支撑柱与连接板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板上端表面对称设置有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通过连接轴与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减震器另一端通过连接轴与支撑架连接。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板呈矩形状设计,所述支撑柱底部开设有与连接板相匹配的矩形槽,且连接板与支撑柱均相适配。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减震器皆呈倾斜状设计,所述第二减震器的倾斜角度为30-45度。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架呈v字状设计,所述第一减震器与第二减震器在支撑架内皆为错位设计。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减震器与第二减震器的上下端皆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连接轴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减震器、支撑柱与支撑架皆呈三角状设计。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2.1、通过设置的支架、第一减震器、支撑架、支撑柱、连接板和第二减震器,能够使电动三轮车本体具备独立悬挂摇摆功能,同时使电动三轮车本体在转弯时不易发生翻车的情
况发生,大大增加了电动三轮车本体使用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的放大图;
17.其中:1、电动三轮车本体;2、车轮;3、支架;4、第一减震器;5、支撑架;6、支撑柱;7、连接板;8、第二减震器。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19.实施例:
20.如图1-图4所示,一种电动三轮车,包括电动三轮车本体1和车轮2,电动三轮车本体1底部设置有车轮2,电动三轮车本体1尾部设置有支架3,支架3下方对称设置有第一减震器4,第一减震器4上端通过连接轴与支架3连接,第一减震器4底端设置有支撑架5,支撑架5通过连接轴与第一减震器4下端连接,支撑架5底部设置有支撑柱6,支撑柱6两侧车轮2上设置有连接板7,支撑柱6与连接板7滑动连接,连接板7上端表面对称设置有第二减震器8,第二减震器8通过连接轴与连接板7连接,第二减震器8另一端通过连接轴与支撑架5连接;
21.当使用者骑行电动三轮车本体1时,左拐与右拐时,通过连接轴及人体的体重压力,使第一减震器4与第二减震器8减震器左右摆动,车子行驶时,无论左拐右拐,不会翻车,从而保证了使用者骑行电动三轮车本体1时的安全,使电动三轮车本体1左右转弯时,不易出现翻车的情况发生,通过此装置能够使电动三轮车本体1具备独立悬挂摇摆功能,同时使电动三轮车本体1在转弯时不易发生翻车的情况发生,大大增加了电动三轮车本体1使用时的稳定性。
22.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板7呈矩形状设计,支撑柱6底部开设有与连接板7相匹配的矩形槽,且连接板7与支撑柱6均相适配;
23.通过该设计,能够通过支撑柱6与连接板7滑动连接,使连接板7不易在支撑柱6内晃动与松动,从而保证了连接板7的稳定性。
24.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减震器8皆呈倾斜状设计,第二减震器8的倾斜角度为30-45度;
25.通过该设计,能够使支撑架5将受到的挤压力传输给第二减震器8,使第二减震器8通过连接轴将挤压力分给连接板7,使连接板7对支撑柱6进行挤压,再通过支撑柱6传给支撑架5,达到一个循环挤压力传输的目的,再通过第二减震器8对挤压力进行抵消,从而达到
减震的目的。
26.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架5呈v字状设计,第一减震器4与第二减震器8在支撑架5内皆为错位设计;
27.通过该设计,能够增加第一减震器4与第二减震器8使用时的稳定性,同时使第一减震器4与第二减震器8能够稳定的左右摆动,防止电动三轮车本体1出现翻车的情况发生。
28.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减震器4与第二减震器8的上下端皆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连接轴连接;
29.通过该设计,能够增加第一减震器4与连接轴的牢固性,防止电动三轮车本体1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第一减震器4会与连接轴出现断裂的情况发生。
3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减震器8、支撑柱6与支撑架5皆呈三角状设计;
31.通过该设计,能够增加整个第一减震器4与第二减震器8使用时的稳定性,防止支撑柱6受到的挤压力过重,导致连接板7断裂的情况发生。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
ꢀ“
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