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22265发布日期:2022-11-25 19:30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儿童推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2.儿童推车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携带婴幼儿出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儿童用品之一。
3.为了存取和搬运的方便,现有的儿童推车通常采用可折叠的车架,但现有技术中对儿童推车进行折叠时,由于车架结构复杂,需要对推车的前后支架、推杆等多个部分分别进行操作,将整车完全折叠或完全展开需要多个步骤,操作繁琐,所需操作时间长。并且现有的儿童推车折叠后体积较大,不方便存放。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儿童推车,其车架的多个杆件相互联动,可同步实现折叠与展开的操作。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儿童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车架、设于所述的车架下部的前轮组件和后轮组件,所述的车架包括:
7.前支腿,所述的前轮组件设于所述的前支腿的下部;
8.后支腿,所述的后支腿包括下后支腿和上后支腿,所述的后轮组件设于所述的下后支腿的下部,所述的上后支腿的下部与所述的下后支腿的上部沿所述的后支腿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地连接;
9.座杆,用于连接供儿童乘坐的座位,所述的座杆包括前座杆和后座杆,所述的前座杆的后部与所述的后座杆的前部沿前后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的上后支腿的上端部、所述的前座杆的前端部、所述的前支腿的上端部三个部件中,其中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枢轴连接,第三个部件与另两个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部件也枢轴连接;
10.前拉杆,所述的前拉杆的前端部与所述的前支腿枢轴连接,所述的前拉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后座杆枢轴连接;
11.第一后拉杆,所述的第一后拉杆的下端部与所述的下后支腿枢轴连接;
12.第二后拉杆,所述的第二后拉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前座杆枢轴连接,所述的第二后拉杆的下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后拉杆枢轴连接;
13.推把杆,所述的推把杆的下部、所述的后座杆、所述的第一后拉杆的上端部三个部件中,其中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枢轴连接,第三个部件与另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也枢轴连接,或者,所述的推把杆的下部、所述的后座杆、所述的第一后拉杆的上端部三个部件共枢轴连接;
14.上连杆,所述的上连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推把杆枢轴连接,所述的上连杆的前端部、所述的上后支腿的上端部、所述的前支腿的上端部、所述的前座杆的前端部四个部件中
的两个部件枢轴连接,第三个部件与前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枢轴连接,第四个部件与前三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枢轴连接,或,四个部件中的任意三个部件共枢轴连接,余下一个部件与前述三个部件中的任一个部件枢轴连接,或,四个部件共枢轴连接。
15.优选地,所述的下后支腿的上部套设在所述的上后支腿的下部,将所述的下后支腿作为在外部的套杆件可以提供更大的体积结构,提供更强的支撑,若所述的上后支腿为外部的套杆件,则可能导致所述的后支腿断裂。
16.优选地,所述的上后支腿的上端部分别与所述的前座杆的前端部和所述的前支腿的上端部枢轴连接。
17.优选地,所述的座杆还包括内座杆,所述的内座杆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的后座杆内,所述的内座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后座杆的后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的前座杆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的内座杆外部,并且在所述的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的前座杆的后端部滑入至所述的后座杆内,将所述的后座杆作为在外部的套杆件可以提供更大的体积结构,使各杆件连接更加稳固,并避免由于所述的后座杆上枢轴同时连接有所述的前拉杆、后拉杆、推把杆造成所述的后座杆与所述的前座杆之间相对滑动的限制。
18.优选地,所述的后座杆上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条形槽,当所述的车架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变换时,所述的第二后拉杆的上端部与所述的前座杆枢轴连接的转动轴在所述的条形槽内滑动,使所述的前座杆、后座杆在保持足够长度的同时在所述的车架处于展开状态下尽可能的减小所述的座杆的前端部至后端部的距离,整体结构更为紧凑灵活。
19.优选地,所述的前拉杆的前端部连接于所述的前支腿的中部,使所述的前拉杆拉动所述的前支腿的转动力臂更大,更加省力,同时避免枢轴连接点过于靠近所述的前支腿与所述的前轮组件的连接点,防止所述的车架折叠后结构位置相互影响。
20.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后拉杆的上端部连接于所述的后座杆的后端部,所述的车架在展开状态时,尽可能的延后所述的第一后拉杆在所述的后座杆上的连接位置,可以使所述的第一后拉杆在展开状态下尽可能竖直以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
21.优选地,所述的推把杆的下端部连接于所述的后座杆的后端部。
22.优选地,所述的后座杆的后端部、第一后拉杆的上端部、推把杆的下端部三者共轴连接。
23.优选地,所述的第二后拉杆的下端部与所述的第一后拉杆的枢轴连接处位于所述的第一后拉杆的中部,在操作所述的车架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间切换时,达到对所述的下后支腿相对所述的上后支腿滑动时的伸缩距离长短和操控力量大小的平衡。
24.优选地,所述的前支腿的上端部、上后支腿的上端部、前座杆的前端部、上连杆的前端部四者共轴连接。
25.优选地,所述的推把杆包括上推把杆、下推把杆,所述的上推把杆的下端部与所述的下推把杆的上端部枢轴连接,所述的下推把杆的下部与所述的后座杆的后端部枢轴连接,所述的上连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下推把杆枢轴连接,所述的上连杆的后端部与所述的下推把杆的枢轴连接处位于所述的下推把杆的中部,转动所述的推把杆使所述的前座杆、后座杆相对滑动时更加省力,并且所述的车架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小巧。
26.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27.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前支腿、后支腿、座杆、推把杆等主体支撑结构通过前拉杆、第一后拉杆、第二后拉杆实现相互联动,仅需相对滑动前座杆、后座杆即可实现车架的折叠与展开,使得前支腿、后支腿向座杆靠拢,通过推把杆与后座杆的连接实现转动推把杆带动前座杆、后座杆的相对滑动,实现整车联动,利用第二后拉杆与第一后拉杆的配合使得上后支腿、下后支腿实现伸缩滑动,使得车架折叠后的体积更加小巧。该儿童推车折叠操作方便,方便儿童推车的使用。
附图说明
28.附图1为本实施例中在车架展开状态下儿童推车的立体示意图;
29.附图2为本实施例中在车架折叠或展开过程中儿童推车的立体示意图;
30.附图3为本实施例中在车架折叠状态下儿童推车的立体示意图;
31.附图4为本实施例中在车架展开状态下儿童推车的侧视示意图;
32.附图5为本实施例中在车架折叠或展开过程中儿童推车的侧视示意图;
33.附图6为本实施例中在车架折叠状态下儿童推车的侧视示意图;
34.附图7为本实施例中在车架的展开状态下座杆的轴向剖视示意图;
35.附图8为本实施例中在车架的折叠状态下座杆的轴向剖视示意图。
36.以上附图中:1、车架;11、前支腿;12、后支腿;121、下后支腿;122、上后支腿;13、座杆;131、前座杆;132、后座杆;1321、条形槽;133、内座杆;14、前拉杆;15、第一后拉杆;16、第二后拉杆;161、转动轴;17、推把杆;171、上推把杆;172、下推把杆;18、上连杆;
37.2、前轮组件;3、后轮组件;
38.41、前横连杆;42、后上横连杆;43、后下横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枢轴连接”指的是多个部件通过转动轴相连接,相连接的部件之间可以绕转动轴旋转。
42.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以婴幼儿面朝推动儿童推车的前进方向坐在推车上时,婴幼儿的面朝方向为“前”侧、背靠方向为“后”侧、左手方向为“左”侧、右手方向为“右”侧、头顶方向为“上”侧,坐下方向为“下”侧,在本实施例中,以附图4的左侧为“前”、右侧为“后”、上侧为“上”、下侧为“下”、纸面向外为“左”、纸面向里为“右”进行说明。
43.如图1-6所示,儿童推车包括具有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车架1、设于车架1前下部
的前轮组件2和设于车架1后下部后轮组件3。车架1基本上左右对称设置,两侧车架1的下部均设置有前轮组件2、后轮组件3。本实施例仅对一侧的车架1进行描述,另一侧的车架为相同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其中:
44.车架1包括前支腿11、后支腿12、座杆13、前拉杆14、第一后拉杆15、第二后拉杆16、推把杆17、上连杆18。其中,前轮组件2设置在前支腿11的下部,后轮组件3设置在后支腿12的下部。当车架1处于展开状态时,前支腿11由下向上倾斜向后延伸,后支腿12由下向上倾斜向前延伸并且后支腿12可伸缩,座杆13、上连杆18均近似于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座杆13可伸缩,第一后拉杆15、推把杆17均近似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后拉杆16由下向上倾斜向前延伸。
45.对车架1整体而言,如图1、4所示,在车架1处于展开状态时,上连杆18的前端部、上后支腿122的上端部、前支腿11的上端部、前座杆131的前端部四个部件中的两个部件枢轴连接,第三个部件与前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枢轴连接,第四个部件与前三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枢轴连接,或,四个部件中的任意三个部件共枢轴连接,余下一个部件与前述三个部件中的任一个部件枢轴连接,或,四个部件共枢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前支腿11的上端部、上后支腿122的上端部、前座杆131的前端部、上连杆18的前端部四者共轴连接,也可以在上后支腿122的上端部通过两个以上的转轴与其它三个杆件(所述的其它三个杆件指前支腿11、前座杆131、上连杆18)相枢轴连接,便于折叠时各杆件不相互干涉,这是现有技术,也是共轴连接的等同方式。具体地说,前座杆131的前端部位于四者中的最内侧。
46.前拉杆14的前端部与前支腿11枢轴连接,前拉杆14的后端部与座杆13枢轴连接,推把杆17的下端部、后座杆132、第一后拉杆15的上端部三个部件中,其中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枢轴连接,第三个部件与另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也枢轴连接,或者推把杆17的下端部、后座杆132、第一后拉杆15的上端部三个部件共枢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后座杆132的后端部、第一后拉杆15的上端部、推把杆17的下端部三者共轴连接。具体地说,后座杆132的后端部位于最内侧,第一后拉杆15的上端部位于后座杆132的后端部的外侧,推把杆17的下端部位于第一后拉杆15的上端部的外侧。也可以在后座杆132的后端部通过两个转轴与其它两个杆件(其它两个杆件指的是第一后拉杆15、推把杆17)相枢轴连接,便于折叠时各杆件不相互干涉,这是现有技术,也是共轴连接的等同方式。
47.第一后拉杆15的下端部与后支腿12枢轴连接,第二后拉杆16的上端部与座杆13枢轴连接,第二后拉杆16的后端部与第一后拉杆15枢轴连接,上连杆18的后端部与推把杆17枢轴连接,利用各杆件相互间的联动,从而实现车架1整体联动地折叠和展开。
48.如图2、5所示:车架1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换时,通过向靠近座杆13的方向转动推把杆17,带动座杆13伸长,前拉杆14随之向座杆13靠拢的方向移动并拉动前支腿11向靠近座杆13的方向转动,第一后拉杆15向座杆13靠拢的方向移动并拉动后支腿12向靠近后座杆132的方向转动,第二后拉杆16同时向座杆13靠拢的方向移动并配合第一后拉杆15使后支腿12收缩,实现整车折叠如图3、6所示。利用上连杆18与推把杆17之间转动的配合,使推把杆17在转动时可以更省力地带动座杆13伸缩。
49.对于前支腿11而言,前支腿11的上端部至少与后支腿12的上端部、座杆13的前端部、上连杆18的前端部中的一个枢轴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前支腿11的上端部与后支腿12的上端部、座杆13的前端部、上连杆18的前端部四者通过同一枢轴连接。
50.对于后支腿12而言,后支腿12包括下后支腿121、上后支腿122,上后支腿122与下后支腿121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上后支腿122的下部与下后支腿121的上部沿后支腿12的长度延伸方向滑动地连接,通过上后支腿122与下后支腿121的相对滑动,实现后支腿12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伸缩。在本实施例中,下后支腿121的上部套设在上后支腿122的下部,将靠下的下后支腿121作为在外部的套杆件可以提供更大的体积结构,在不影响折叠的情况下提供更强的支撑,若上后支腿122为外部的套杆件,则在儿童推车在日常使用中可能出现后支腿12断裂,但本实施例并不排除上后支腿122的下部套设在下后支腿121的上部的情况。
51.对于座杆13而言,座杆13用于连接供儿童乘坐的座位(座位在附图中未示出),座杆13包括前座杆131和后座杆132,前座杆131与后座杆132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前座杆131的后部与后座杆132的前部沿前后方向滑动地连接,通过前座杆131与后座杆132的相对滑动,实现座杆13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伸缩。在本实施例中,后座杆132的前部套设在前座杆131的后部,将后座杆132作为在外部的套杆件可以提供更大的体积结构,使各杆件连接更加稳固,并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由于后座杆132上同时枢轴连接有前拉杆14、第一后拉杆15、推把杆17造成对后座杆132与前座杆131之间相对滑动的限制。具体地说,前座杆131的前端部与前支腿11的上端部枢轴连接,后座杆132的后端部分别与第一后拉杆15的上端部、推把杆17的下部枢轴连接。
52.本实施例中的座杆还包括内座杆133,内座杆133至少部分设置在后座杆132内,并且内座杆133与前座杆131、后座杆132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内座杆133的后端部与后座杆132的后端部固定连接,前座杆131滑动地套设在内座杆133外部,并且在车架1处于展开状态下,前座杆131的后端部滑入至后座杆132内。具体地说,内座杆133的后端部与后座杆132的后端部固定连接,内座杆133的前端部从后座杆132的前端部伸出并伸入至前座杆131内,后座杆132与内座杆133之间留有间隙,前座杆131在后座杆132与内座杆133之间相对滑动,可以减小座杆13的长度。如图7所示,在车架1处于展开状态时,前座杆131的后端部抵在后座杆132内的后端部上,内座杆133的前端部抵在前座杆131内的前端部上;如图8所示,在车架1处于折叠状态时,前座杆131的后端部从后座杆132内伸出并仅套设在内座杆133上。通过设置內座杆133,可以增加后座杆132与前座杆131的滑动配合长度,有利于车架1的折叠。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内座杆133,前座杆131与后座杆132直接套设。
53.对于前拉杆14而言,前拉杆14的前端部与前支腿11枢轴连接,前拉杆14的后端部与后座杆132枢轴连接。前拉杆14与前支腿11枢轴连接的转动轴在前支腿11上的位置,位于上后支腿122、前座杆131、上连杆18中至少任意一个与前支腿11枢轴连接的转动轴(即前支腿11上端部的用于实现其向靠近座杆13转动的转动轴)的下方,使前拉杆14可以拉动前支腿11。更为优选的是,前拉杆14的前端部连接于前支腿11的中部靠下的位置,使前拉杆14拉动前支腿11的转动力臂更大,更加省力,且能够提高车架1整体的刚性,同时避免该枢轴连接的转动轴过于靠近前支腿11与前轮组件2的连接点,防止车架1折叠后结构位置相互影响。前拉杆14的后端部可以连接在后座杆132前后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使结构更加紧凑并节约生产成本,前拉杆14的后端部连接于后座杆132的前端部,并且为便于折叠,前拉杆14的后端部连接于后座杆132前端部的内侧。
54.对于第一后拉杆15而言,第一后拉杆15的上端部与后座杆132枢轴连接,第一后拉杆15的下端部与下后支腿121枢轴连接。具体地说,第一后拉杆15的上端部连接于后座杆
132的后端部,车架1在展开状态时,尽可能的延后第一后拉杆15在后座杆132上的连接位置,可以使第一后拉杆15在展开状态下尽可能竖直以提供竖直方向的支撑。第一后拉杆15的下端部与下后支腿121枢轴连接的转动轴在下后支腿121上的位置位于后轮组件3与下后支腿121的连接点的上方,第一后拉杆15的下端部在下后支腿121上的连接点具体位于下后支腿121中部偏下的位置,在车架1处于展开状态时有助于使车架1结构更稳定。
55.对于第二后拉杆16而言,第二后拉杆16的上端部与前座杆131枢轴连接,第二后拉杆16的下端部与第一后拉杆15枢轴连接。具体地说,第二后拉杆16的上端部枢轴连接在前座杆131的后部,后座杆132上开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条形槽1321,当车架1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变换时,第二后拉杆16的上端部与前座杆131枢轴连接的转动轴161在条形槽1321内滑动,使前座杆131、后座杆132在保持足够长度的同时在车架1处于展开状态下尽可能的减小座杆13的前端部至后端部的距离,整体结构更为紧凑灵活。第二后拉杆16的下端部与第一后拉杆15枢轴连接的转动轴在第一后拉杆15上的位置,位于下后支腿121与第一后拉杆15枢轴连接的转动轴的上方。更为优选的是,第二后拉杆16的下端部与第一后拉杆15的枢轴连接处位于第一后拉杆15的中部,在操作车架1在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间切换时,达到对下后支腿121相对上后支腿122的伸缩距离长短和操控力量大小的平衡。
56.对于上连杆18而言,上连杆18的前端部与上后支腿122的上端部枢轴连接,上连杆18的后端部与推把杆17枢轴连接,上连杆18呈弧形延伸,该弧形向上突出,可以充当儿童乘坐时的扶手。
57.对于推把杆17而言,推把杆17的下部与后座杆132枢轴连接。具体地说,推把杆17的下端部连接于后座杆132的后端部。在折叠过程中,使转动推把杆17带动前座杆131、后座杆132相对滑动,推把杆17上设置有锁定机构的控制部件,锁定机构可以设置在车架1的任意两个可在折叠时相对移动的杆件之间(该锁定机构及控制部件附图中未示出),该锁定机构锁定时,车架1保持在展开状态,解锁该锁定机构后,可以转动推把杆17使车架1转换至折叠状态。较为优选的是,推把杆17包括上推把杆171、下推把杆172,上推把杆171的下端部与下推把杆172的上端部枢轴连接,下推把杆172的下端部与后座杆132的后端部枢轴连接,通过对推把杆17进行折叠,进一步减小车架1在折叠后的体积。在本实施例中,后座杆132的后端部、第一后拉杆15的上端部、推把杆17的下端部三者共轴连接,亦可采用前述等同方式。上连杆18的后端部与下推把杆172枢轴连接,上连杆18的后端部与下推把杆172的枢轴连接处位于下推把杆172的中部,转动推把杆17使前座杆131、后座杆132相对滑动时更加省力,并且车架1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小巧。
58.如图1-3所示,车架1还包括前横连杆41、后上横连杆42、后下横连杆43,前横连杆41连接在左右两侧的前支腿11之间,前横连杆41在前支腿11上的连接点位于前拉杆14在前支腿11上的连接点的下方,后上横连杆42连接在左右两侧的后座杆132之间,后上横连杆42连接在后座杆132的后端部内侧,后下横连杆43连接在左右两侧的第一后拉杆15之间,后下横连杆43连接在第一后拉杆15的下端部内侧。左右两侧上推把杆171的上端部相互连接,左右两侧上推把杆171一体设置并形成u型杆。
5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当儿童推车处于展开状态时,前支腿11、前拉杆14、上连杆18、推把杆17均从前向后斜向上延伸,后支腿12、第一后拉杆15、第二后拉杆16均从前向后斜向下延伸,前座杆131、后座杆132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上推把杆171、下推把杆
172近似沿同一直线方向延伸。
60.儿童推车的折叠过程为:如图2、5所示,操作推把杆17上的锁定机构的控制部件解锁锁定机构,将上推把杆171绕其下端部的枢轴翻转将推把杆17折叠,以下推把杆172的下端部的枢轴向靠拢座杆13的方向翻转下推把杆172,带动前座杆131、后座杆13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滑动(座杆13伸长),下推把杆172翻转的同时,上连杆18绕其前端部的枢轴转动使上连杆18向座杆13靠拢,后座杆132相对于前座杆131向后滑动带动前拉杆14、第一后拉杆15、前支腿11、后支腿12向座杆13靠拢,第一后拉杆15移动的同时受第二后拉杆16的限制,第一后拉杆15绕其与第二后拉杆16的枢轴转动,使得下后支腿121、上后支腿12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滑动(后支腿12缩短),直至组成车架1的各杆件紧密靠拢在一起,最终折叠如图3、6所示。折叠后的儿童推车结构紧凑,体积小,占用的空间尺寸小,便于携带及存放。儿童推车的展开过程即为反向转动推把杆17联动其与各杆件一同展开。
61.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62.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