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共享充电宝的共享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09585发布日期:2022-10-22 08:34阅读:35来源:国知局
具有共享充电宝的共享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共享充电宝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共享充电宝的共享电动车。


背景技术:

2.随着共享出行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在共享电动车上设置共享充电宝也随之流行起来。
3.然而目前共享电动车上的充电宝均采用充电端子与充电柜内的端子连接实现充电,然而这种充电方式需要充电宝的充电端子准确对齐充电柜内的端子,存在一定的不便,此外,在电动车行使过程中,如果存在较大的震动,可能导致充电端子与充电柜内的端子连接不充分的情况,导致充电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共享充电宝的共享电动车。
5.一种具有共享充电宝的共享电动车,包括:电动车本体和共享充电宝装置;
6.所述共享充电宝装置包括共享充电柜和至少一充电宝本体,所述共享充电柜具有至少一充电插槽,每一所述充电插槽的一侧的侧壁内设置有安装腔,每一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第一无线供电线圈;
7.每一所述充电宝本体包括充电宝壳体、无线充电线圈、供电接口和充电电池,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和所述充电电池设置于所述充电宝壳体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充电电池电连接,所述充电电池与所述供电接口电连接,所述供电接口设置于所述充电宝本体的外侧表面上;
8.每一所述充电插槽内设置有锁紧机构,每一所述充电宝壳体插设于一所述充电插槽内,且每一所述锁紧机构用于将所述充电宝壳体锁紧于所述充电插槽内;
9.所述电动车本体具有一前车架,所述共享充电柜设置于所述前车架上。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宝壳体内设置有相互隔离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充电电池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槽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无线供电线圈设置于两个所述充电插槽相互远离的侧壁的所述安装腔内。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宝本体还包括充电端子,所述充电端子设置于所述充电宝壳体的外侧表面,至少部分所述充电插槽内还设置有供电端子,所述充电端子与所述供电端子电连接。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充电插槽包括第一充电槽和第二充电槽,所述第一充电槽设置有所述第一无线供电线圈,所述第二充电槽设置有所述供电端子。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充电槽与各所述第二充电槽相互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充电槽之间设置一所述第一充电槽。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宝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无线供电线圈,所述充电电池与所述第二无线供电线圈电连接,所述充电宝壳体上设置有开关按键,所述开关按键与所述第二无线供电线圈电连接。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动车本体还具有一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第一无线供电线圈电连接。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电动车本体上的共享充电柜设置第一无线供电线圈,使得充电宝本体能够方便地进行充电,并且在电动车本体在行使过程中,依然能够保持对充电宝本体的充电,使得充电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9.图1为一实施例的共享电动车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一实施例的共享充电宝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一实施例的充电宝本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共享电动车10,包括电动车本体和共享充电宝装置20;所述共享充电宝装置20包括共享充电柜 200和至少一充电宝本体300,所述共享充电柜200具有至少一充电插槽201,每一所述充电插槽201的一侧的侧壁内设置有安装腔202,每一所述安装腔202 内设置有第一无线供电线圈210;每一所述充电宝本体300包括充电宝壳体310、无线充电线圈320、供电接口(图未示)和充电电池330,所述无线充电线圈320 和所述充电电池330设置于所述充电宝壳体310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320与所述充电电池330电连接,所述充电电池330与所述供电接口电连接,所述供电接口设置于所述充电宝本体300的外侧表面上;每一所述充电插槽201内设置有锁紧机构,每一所述充电宝壳体310插设于一所述充电插槽201内,且每一所述锁紧机构用于将所述充电宝壳体310锁紧于所述充电插槽201内;所述电动车本体具有一前车架110,所述共享充电柜200设置于所述前车架110上。
24.本实施例中,电动车本体包括后车架(图未示)、脚踏板(图未示)、前车架110和坐垫(图未示),前车架110通过脚踏板与后车架连接,前车架110上设置有把手(图未示),坐垫设置于后车架上,前车架110和后车架分别设置有车轮,前车架110上的车轮为前车轮,后车架上的车轮为后车轮,前车轮和后车轮中的其中一个为动力轮,动力轮与驱动电机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车轮和后车轮均为动力轮。
25.本实施例中,共享充电柜200设置于前车架110上,能够便于用户拿取充电宝本体300。本实施例中,于充电插槽201的侧壁内设置密封的安装腔202,该安装腔202用于安装第一无线供电线圈210,第一无线供电线圈210与无线充电线圈320耦合。该第一无线供电线圈210用于在通电后为充电宝本体300的无线充电线圈320供电。具体地,当充电宝本体300插入至充电插槽201内时,用户在手机上完成充电宝的归还操作后,电动车本体上的控制模块或者共享充电宝装置20上的控制单元接收到归还指令后,控制锁紧机构将充电宝壳体310 锁紧,并且检测充电电池330的剩余电量,当充电电池330的剩余电量小于预设电量阈值时,控制第一无线供电线圈210开启,为充电宝本体300的无线充电线圈320供电,无线充电线圈320获取电能后对充电电池330充电,使得充电宝本体300实现充电。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不对充电宝本体300的剩余电量进行检测,在用户每次归还充电宝本体300后,均开启第一无线供电线圈210 为充电宝本体300的无线充电线圈320供电。
26.本实施例中,该充电宝本体300的供电接口用于为移动终端供电,比如,当用户租用了充电宝本体300后,将供电接口插入至移动终端,对移动终端公开。一个实施例中,该供电接口包括接口本体和充电线缆,该接口本体可包括 mini usb接口、type-c接口和lighting接口,接口本体与充电线缆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充电宝本体300内设置有充电宝控制电路板,该充电宝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与充电线缆的板载接口,并且该充电宝控制电路板与充电电池330 电连接,这样,用户通过不同的接口对不同类型的移动终端进行充电。
27.本实施例中,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使得充电宝本体300的充电更为方便。通过在电动车本体上的共享充电柜200设置第一无线供电线圈210,使得充电宝本体300能够方便地进行充电,并且在电动车本体在行使过程中,依然能够保持对充电宝本体300的充电,使得充电效果更佳。
28.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宝壳体310内设置有腔体,充电电池330和无线充电线圈320均设置于腔体内。并且,充电电池330和无线充电线圈320通过一绝缘膜或者绝缘板相互隔离,充电电池330的两个电极通过线缆与无线充电线圈320的两端连接,比如,无线充电线圈320通过整流单元与充电电池330连接。应该理解的是,无线充电线圈320与充电电池330的连接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其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获知的技术,本实施例中对此不累赘描述。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充电宝壳体310内设置有相互隔离的第一腔体301和第二腔体302,所述充电电池330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301 内,所述无线充电线圈320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302内。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充电电池330与无线充电线圈320设置于相互隔离的第一腔体301和第二腔体 302内,能够有效避免充电电池330与无线充电线圈320之间短路,并且能够避免两者之间直接接触而导致发热量过大的问题。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充电插槽201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无线供电线圈210设置于两个所述充电插槽201相互远离的侧壁的所述安装腔202内。
31.本实施例中,充电插槽201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插槽201a和第二插槽201b,第一插槽201a的远离第二插槽201b的一侧的侧壁设置有一安装腔202,第二插槽201b的远离第一插槽201a的一侧的侧壁设置有另一安装腔,这样,能够使得两个充电插槽201内的两个第一无线供电线圈210之间的距离较大,避免两个第一无线供电线圈210的磁场相互影响。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插槽201a和第二插槽201b之间还设置有隔离板250,本实施例中,共享充
电柜200于第一插槽201a和第二插槽201b之间设置有隔离板250,隔离板250为绝缘板,比如,该隔离板250为橡胶板,比如,该隔离板250为塑料板,用于隔磁和绝缘,这样,能够有效进一步避免两个第一无线供电线圈210的磁场、电场相互影响,使得每一第一无线供电线圈210仅对一充电宝本体300的无线充电线圈320进行充电,使得充电效果更佳。
3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槽的一侧的侧壁凸起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安装部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充电宝本体的横截面积,所述安装部内设置有所述安装腔,所述充电插槽的另一侧的侧壁凸起设置有夹持部,所述充电宝本体的两侧分别抵接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夹持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充电插槽的侧壁上凸起设置安装部,使得设置在安装部内的安装腔内的无线充电线圈更为靠近充电宝本体,从而使得充电宝本体的无线充电效率更高,并且通过两侧的安装部和夹持部的夹持,能够使得充电宝本体得到夹持固定,使得充电宝本体更为稳固地固定在充电插槽内。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部的表面以及所述夹持部的表面设置有凸纹,该凸纹为螺旋凸纹,通过在安装部表面以及夹持部的表面设置凸纹,能够有效增大与充电宝本体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使得充电宝本体能够更为稳固地固定在充电插槽内。
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宝本体还包括充电端子,所述充电端子设置于所述充电宝壳体的外侧表面,至少部分所述充电插槽内还设置有供电端子,所述充电端子与所述供电端子电连接。
34.本实施例中,当充电宝本体插入至充电插槽内时,充电宝本体上的充电端子与充电插槽内的供电端子抵接,实现所述充电端子与所述供电端子电连接。通过该供电端子,共享充电柜上的控制单元既可以控制供电端子对充电端子供电,也可以通过供电端子对充电宝本体的充电电池的剩余电量进行检测。本实施例中,充电宝本体既可进行无线充电,也可以通过充电端子充电,通过无线充电对充电端子充电进行补充,或者通过充电端子对无线充电进行补充,在无法进行无线充电时,由充电端子进行充电;或者在充电端子无法充电时,采用无线充电。比如,当充电宝本体由于共享电动车行使过程中的震动导致与供电端子的接触不良时,控制单元控制无线充电线圈320通电,实现无线充电;当控制单元检测到充电宝本体与供电端子接触时,则控制无线充电线圈320断电,以通过供电端子对充电宝本体充电。因此,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和端子充电互为冗余,这样,能够使得充电宝本体的充电更为高效。
3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充电插槽包括第一充电槽和第二充电槽,所述第一充电槽设置有所述第一无线供电线圈,所述第二充电槽设置有所述供电端子。本实施例中,共享充电柜上设置两种类型的充电插槽,分别是第一充电槽和第二充电槽,这样,第一充电槽采用无线充电方式对充电宝本体充电,第二充电槽采用传统的供电端子对充电宝本体充电,这样,使得共享充电柜上能够设置两种不同充电类型的充电宝。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充电槽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充电槽的数量为多个,这样,用户在归还充电宝本体时,在移动终端的app上控制与充电宝本体充电方式相应的充电插槽的仓门打开,即可实现对不同类型的充电宝本体的归还,并且实现对充电宝本体的充电。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插槽为两个,包括一个第一充电槽和一个第二充电槽,这样,插入第一充电槽的充电宝本体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圈,插入第二充电槽的充电宝本体设置有充电端子,这样,两个不同的充电宝本体可在不同的充电插槽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充电。
3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充电槽与各所述第二充电槽相互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充电槽之间设置一所述第一充电槽。本实施例中,第一充电槽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充电槽的数量为多个,并且第一充电槽和第二充电槽梅花间竹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充电槽之间设置一所述第一充电槽,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充电槽之间设置一所述第二充电槽,这样,能够使得各第一无线供电线圈能够间隔较远,有效避免相邻的第一无线供电线圈之间相互影响。
3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宝壳体内还设置有第二无线供电线圈,所述充电电池与所述第二无线供电线圈电连接,所述充电宝壳体上设置有开关按键,所述开关按键与所述第二无线供电线圈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充电宝壳体内设置的第二无线供电线圈,第二无线供电线圈用于通过无线对移动终端充电,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充电宝本体还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对移动终端充电,该开关按键用于控制第二无线供电线圈的通电,充电电池用于为第二无线供电线圈供电。本实施例中,充电电池通过充电宝控制电路板与第二无线供电线圈电连接,开关按键与充电宝控制电路板电连接,这样,通过该开关按键,即可控制第二无线供电线圈的导通或者断开,在用户租用充电宝本体后,可按下开关按键,使得第二无线供电线圈开启,将移动终端放置于充电宝本体上,即可实现对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
3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动车本体还具有一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第一无线供电线圈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动力电池用于为电动车本体的驱动电机供电,此外,还为共享充电宝装置供电,比如,动力电池与共享充电宝装置的控制单元电连接,控制单元与第一无线供电线圈电连接,这样,控制单元可控制动力电池的向第一无线供电线圈供电,实现对充电宝本体的无线充电。
3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