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车手竖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51477发布日期:2022-12-07 01:55阅读:38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的车手竖管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行车的车手竖管


背景技术:

2.tw m625502所公开的吸震立管在压抵部和把手座的主体间形成一容置空间,容置空间供装设一吸震组件,当骑乘者在骑乘自行车时遇到不平整的道路时,前叉竖管会上下动作并借由压抵部压抵吸震组件来缓冲并吸收上述震动力。然而在前述专利案中,把手座有太多空间没有使用到,造成材料上的浪费。
3.tw m568812所公开的把手座以一枢接组件枢接立管座的一枢接部,当把手座相对立管座上下动作时会沿着弧形轨迹上下动作,导致双手也会沿着弧形轨迹上下动作,如此会造成骑乘姿势不良而影响骑乘舒适度,另外,把手座沿着弧形轨迹的动作会产生横向分力,导致把手可能会发生意外旋转的状况,造成骑乘上的危险。
4.cn1064450a所公开的把手装置在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之间设置一缓冲部件,借由缓冲部件吸收骑乘者在骑乘过程中所承受的震动。然而在前述专利案中,由于上、下连接件的体积太大,造成材料上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车手竖管,其能缩小材积且具有吸震效果。
6.为了达成上述主要目的,本公开的车手竖管包含一立管座、一车手把座、一连杆组,以及一吸震件。该立管座用来固定一前叉立管;该车手把座用来固定一车手把;该连杆组具有一上连杆座和一下连杆座,该上连杆座和该下连杆座为上下相对设置,该上连杆座的前端和该下连杆座的前端枢设于该车手把座,且该上连杆座的后端和该下连杆座的后端枢设于该立管座,使得该立管座、该上连杆座和该下连杆座之间形成一包覆空间;该吸震件设于该包覆空间内且抵接该立管座、该上连杆座和该下连杆座,当该上连杆座的后端和该下连杆座的后端相对于该立管座枢转时,该吸震件受压形变并提供弹性复位力。
7.由上述可知,当骑乘者在骑乘自行车时遇到不平整的道路时,该前叉立管会带动该立管座上下动作,此时该连杆组在随之晃动时会压抵该吸震体,由该吸震体缓冲并吸收该前叉立管所受到的震动力道,使该车手把座连同该车手把的震动程度能够降到最低,以有效减缓骑乘的不适感。
8.较佳地,该吸震件可受一调整件的控制来调整与该立管座、该上连杆座和该下连杆座相抵接的压紧程度,使该吸震体提供不同的吸震效果。
9.较佳地,该立管座的前端具有二第一斜面,该调整件具有二楔形块、一螺栓和一螺帽,该二楔形块一体地连接该吸震体,且各该楔形块具有一第二斜面,该二楔形块的该二第二斜面抵接该立管座的该二第一斜面,该螺帽设于其中一该楔形块内,该螺栓穿设于该二楔形块且螺接该螺帽。借此,该二楔形块会受该螺栓控制而推顶或松放该吸震体,使该吸震
体产生不同的变形程度,进而提供不同的吸震效果。
10.较佳地,该吸震体具有一邻接于该二楔形块之间的剖沟,借由该剖沟提升该吸震体的变形程度。
11.较佳地,该上连杆座具有二上连杆部和一连接该二上连杆部的上桥接部,该二上连杆部的前后二端分别枢设于该车手把座的后端和该立管座的左右二侧面,该下连杆座具有二下连杆部和一连接该二下连杆部之间的下桥接部,该二下连杆部的前后二端分别枢设于该车手把座的后端和该立管座的左右二侧面,该包覆空间位于该上连杆座的该上桥接部和该下连杆座的该下桥接部之间,该吸震体抵接该上连杆座的该上桥接部和该下连杆座的该下桥接部。
12.较佳地,该上桥接部具有一顶壁和一上立壁,该下桥接部具有一底壁和一下立壁,该吸震体的顶面抵接该顶壁,该吸震体的底面抵接该底壁,该吸震体的前侧面抵接该上立壁和该下立壁。
13.较佳地,该立管座的前端具有二第一斜面,该调整件具有二楔形块和一螺丝,各该楔形块以一平面邻接该吸震体,且各该楔形块具有一第二斜面,该二楔形块的该二二斜面抵接该立管座的该二第一斜面,该螺丝穿设于该二楔形块且螺接其中一该楔形块。借此,该二楔形块会受该螺丝的控制而推顶或松放该吸震体,使该吸震体产生不同的变形程度,进而提供不同的吸震效果。
14.较佳地,该立管座具有一弧面,该吸震体具有一弧槽,该吸震体的该弧槽包覆该立管座的该弧面,该调整件具有一螺帽和一螺栓,该螺帽设于该吸震体内,该螺栓穿设于该吸震体且螺接该螺帽。借此,该吸震体会受该螺栓的控制而产生不同的变形程度,进而提供不同的吸震效果。
15.较佳地,该吸震体具有一连通该弧槽的剖沟,借由该剖沟提升该吸震体的变形程度。
16.较佳地,该立管座的该上连杆座具有二上连杆部和一连接该二上连杆部的上桥接部,该二上连杆部的前后二端分别枢设于该车手把座的后端和该立管座的后端,该下连杆座具有二下连杆部和一连接该二下连杆部的下桥接部,该二下连杆部的前后二端分别枢设于该车手把座的后端和该立管座的后端,该包覆空间位于该上连杆座的该上桥接部和该下连杆座的该下桥接部之间,该吸震体抵接该上连杆座的该上桥接部和该下连杆座的该下桥接部。借此,该立管座和该车手把座的距离可以缩短,进而减少整体材积,以避免不必要的空间浪费。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公开第1实施例的车手竖管的立体图;
18.图2为本公开第1实施例的车手竖管的立体分解图;
19.图3为图1沿3-3剖线的剖视图;
20.图4为本公开第1实施例的车手竖管的横向剖视图;
21.图5为本公开第2实施例的车手竖管的立体图;
22.图6为本公开第2实施例的车手竖管所提供的调整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23.图7为图5沿7-7剖线的剖视图;
24.图8为本公开第2实施例的车手竖管的横向剖视图;
25.图9为本公开第3实施例的车手竖管的立体图;
26.图10为本公开第3实施例的车手竖管的立体分解图;
27.图11为图9沿11-11剖线的剖视图;
28.图12为本公开第3实施例的车手竖管的横向剖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0-车手竖管;10
’‑
第2实施例的车手竖管;10”‑
第3实施例的车手竖管;12-前叉立管;14-车手把;20-立管座;22-第一斜面;24-螺丝; 30-车手把座;32-上凸耳;34-下凸耳;36-螺丝;40-连杆组;41-上连杆座; 42-上连杆部;43-上桥接部;432-顶壁;434-上立壁;44-下连杆座;45-下连杆部;46-下桥接部;462-底壁;464-下立壁;47-枢轴;48-衬套;49-轴杆;492-扣件;50-调整组件;51-吸震体;512-剖沟;514-限位部;52-包覆空间;53-调整件;54-楔形块;542-第二斜面;544-六角孔;546-穿孔; 548-沉头孔;55-螺帽;56-螺栓;60-调整件;61-楔形块;62-平面;63-第二斜面;64-螺孔;65-沉头孔;66-螺丝;67-吸震体;70-立管座;72-上凸耳;74-下凸耳;76-弧面;80-连杆组;81-上连杆座;82-上连杆部;83-上桥接部;832-顶壁;834-上立壁;84-下连杆座;85-下连杆部;86-下桥接部;862-底壁;864-下立壁;90-调整组件;91-吸震体;912-顶部;92-包覆空间;93-弧槽;94-六角孔;95-沉头孔;96-剖沟;97-调整件;98-螺帽; 99-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31.请参阅图1及图2,本公开第1实施例的车手竖管10包含一立管座 20、一车手把座30、一连杆组40,以及一吸震组件50。
32.立管座20套设于一前叉立管12并以二螺丝24加以压紧。再如图4 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立管座20的前端具有二第一斜面22。
33.车手把座30安装于一车手把14并以四螺丝36加以压紧。车手把座 30位于立管座20的前方,且车手把座30的后端的左右二侧分别具有一上凸耳32和一邻接于上凸耳32的下凸耳34。
34.连杆组40具有一上连杆座41和一下连杆座44,其中,上连杆座41 具有二上连杆部42和一连接该二上连杆部42的上桥接部43,该二上连杆部42的后端分别以一枢轴47枢设于立管座20的左右二侧面,并与各枢轴47之间设置一衬套48来减少磨耗,该二上连杆部42的前端以一轴杆49枢设于车手把座30的该二上凸耳32,并与轴杆49二端之间分别设置一衬套48来减少磨耗,另外与轴杆49二端之间分别设置一扣件492来防止脱离;下连杆座44具有二下连杆部45和一连接该二下连杆部45的下桥接部46,该二下连杆部45的后端分别以一枢轴47枢设于立管座20的左右二侧面,并与各枢轴47之间设置一衬套48来减少磨耗,该二下连杆部45的前端以一轴杆49枢设于车手把座30的该二下凸耳34,并与轴杆 49二端之间分别设置一衬套48来减少磨耗,另外与轴杆49二端之间分别设置一扣件492来防止脱离。
35.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3所示,上桥接部43具有一顶壁432和一上立壁434,下桥接部46具有一底壁462和一下立壁464,上桥接部43的顶壁432对应下桥接部46的底壁462,且上桥接部43的上立壁434的底端抵接下桥接部46的下立壁464的顶端,使得立管座20、上桥接部43 和下桥接部46之间形成一包覆空间52。
36.吸震组件50具有一由弹性材质(例如橡胶)所制成的吸震体51,如图3 所示,吸震体51设于包覆空间52内,吸震体51的顶面抵接顶壁432,吸震体51的底面抵接底壁462,吸震体51的前侧面同时抵接上立壁434和下立壁464,当上连杆座41的后端和下连杆座44的后端相对于立管座20 枢转时,吸震件51会受压形变并提供弹性复位力。吸震组件50还具有一调整件53,在本实施例中,调整件53具有二楔形块54、一螺帽55和一螺栓56,如图2及图4所示,该二楔形块54一体地连接于吸震体51的后侧面并分别以一第二斜面542抵接立管座20的该二第一斜面22,其中一楔形块54具有一六角孔544和一连通六角孔544的穿孔546,另外一楔形块54具有一沉头孔548,螺帽55设于六角孔544内,螺栓56穿设于沉头孔548和穿孔546并螺接螺帽55。借此,当转动螺栓56时,由于螺帽55 保持不动,所以该二楔形块54会被螺栓56所驱动而通过该二第二斜面542 沿着立管座20的该二第一斜面22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推顶或松放吸震体51,使吸震体51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进而调整吸震体51与连杆组 40之间的压紧程度。
37.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吸震体51的后侧面具有一邻接该二楔形块 54之间的剖沟512,借由剖沟512让吸震体51受到该二楔形块54挤压时更容易产生变形。
38.由上述可知,当骑乘者在骑乘自行车时遇到不平整的道路时,前叉立管12会带动立管座20上下动作,此时连杆组40在随之晃动时会压抵吸震体51,由吸震体51缓冲并吸收前叉立管12所受到的震动力道,使车手把座30连同车手把14的震动程度能够降到最低,以有效减缓骑乘的不适感,骑乘者也可利用调整件53来调整吸震体51的变形程度,使吸震体51 提供不同的吸震效果。另外,借由连杆组40的四连杆式配置,使车手把 14只能上下动作,并不会沿着弧形轨迹动作,以避免造成骑乘上的危险。
39.请参阅图5,本公开第2实施例的车手竖管10’所提供的立管座20、车手把座30和连杆组40与上述第1实施例完全相同,其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调整件60的结构不同。更进一步言之,如图6所示,调整件60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二楔形块61和一螺丝66,各楔形块61以一平面62邻接吸震体67,并且以一第二斜面63抵接立管座20的第一斜面 22(如图8所示),也即,各楔形块61与吸震体67在本实施例中并未连接在一起,而是相互分开的两个结构,其中一楔形块61具有一螺孔64,另外一楔形块61具有一沉头孔65,如图7及图8所示,螺丝66穿设于沉头孔65且螺接于螺孔64。借此,当转动螺丝66时,该二楔形块61被螺丝 66所驱动而通过该热第二斜面63沿着立管座20的该二第一斜面22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以该二平面62推顶或松放吸震体67,使吸震体67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进而调整吸震体67与连杆组40之间的压紧程度。
40.另一方面,如图6及图8所示,由于各楔形块61与吸震体67并未连接在一起,吸震体67的后侧面的左右二端分别凸伸出一限位部68,借由左右二限位部68将该二楔形块61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
41.请参阅图9及图10,本公开第3实施例的车手竖管10”在结构方面与上述两个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差异在于:
42.立管座70的后端的左右二侧分别具有一上凸耳72和一邻接上凸耳72 的下凸耳74,立管座70的前端具有一弧面76。
43.如图9及图10所示,连杆组80具有一上连杆座81和一下连杆座84,上连杆座81具有二上连杆部82和一连接该二上连杆部82的上桥接部83,该二上连杆部82的后端分别以一轴
杆87枢设于立管座70的该二上凸耳72,并与轴杆87二端之间分别设置一衬套88来减少磨耗,该二上连杆部 82的前端以一轴杆87枢设于车手把座30的该二上凸耳32,并与轴杆87 二端之间分别设置一衬套88来减少磨耗;另外,下连杆座84具有二下连杆部85和一连接该二下连杆部85的下桥接部86,该二下连杆部85的后端分别以一轴杆87枢设于立管座70的该二下凸耳74,并与轴杆87二端之间分别设置一衬套88来减少磨耗,该二下连杆部85的前端以一轴杆87 枢设于车手把座30的该二下凸耳34,并与轴杆87二端之间分别设置一衬套88来减少磨耗。借由上述配置,可缩短立管座70和车手把座30的距离,进而减少整体材积,以避免不必要的空间浪费。
44.另一方面,如图10及图11所示,上桥接部83具有一顶壁832和一上立壁834,下桥接部86具有一底壁862和一下立壁864,上桥接部83 的顶壁832对应下桥接部86的底壁862,且上桥接部83的上立壁834的底端抵接下桥接部86的下立壁864的顶端,使得立管座70、上桥接部83 和下桥接部86之间形成一包覆空间92。
45.吸震组件90具有一由弹性材质(例如橡胶)所制成的吸震体91,吸震体91除了设于包覆空间92内,如图11所示,吸震体91的顶面抵接顶壁 832,吸震体91的底面抵接底壁862,吸震体51的前侧面同时抵接上立壁 834和下立壁864。此外,如图10及图11所示,吸震体91具有一弧槽93、一六角孔94和一连通六角孔94的沉头孔95,吸震体91一方面以弧槽93 包覆立管座70的弧面76,另一方面以其顶部912抵接立管座70的顶面。调整件97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一螺帽98和一螺栓99,如图10及图12所示,螺帽98设于六角孔94内,螺栓99穿设于沉头孔95并螺接螺帽98。借此,当转动螺栓99时,吸震体91会被螺栓99所挤压或松放,使吸震体91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进而调整吸震体91与连杆组80之间的压紧程度。
46.另一方面,如图9及图10所示,吸震体91的顶部912还具有一连通弧槽93的剖沟96,借由剖沟96让吸震体91受到螺栓99挤压时更容易产生变形。此外,为了让调整件97在安装于吸震体91时不会与连杆组80 产生干涉,各上连杆部82具有一上凹槽822,各下连杆部85具有一下凹槽852,上凹槽822与下凹槽852相互对应,使螺栓99和螺帽98能通过,以便于安装。
47.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