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9011发布日期:2023-01-25 12:53阅读:49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摩托车。


背景技术:

2.现有后平叉与减震器的连接结构有两种:一种为减震器直接连接后平叉上,一种为减震器通过拉杆组合、摇臂连接后平叉。
3.当减震器直接连接后平叉时,紧固件依次穿设于第一衬套、第二衬套、油封、中间轴承、第二衬套,将中间减震器固定,紧固件的另一端直接旋紧于后平叉上。在该连接结构中,减震、缓冲效果相对不理想,路况直接通过后平叉传递到减震器上,且紧固件锁紧在铝合金后平叉上铝合金螺纹强度达不到要求。由于螺纹强度达不到要求,长期使用紧固件会松掉,导致紧固件脱落,严重影响驾乘人员安全。
4.当减震器通过拉杆组合、摇臂连接后平叉时,紧固件依次穿设于第一衬套、第二衬套、后平叉,将中间摇臂固定,紧固件另一端通过限位部锁紧。在该连接结构中,紧固件的作用力通过第二衬套压在后平叉上,长期工况会损坏后平叉,产生凹坑,导致第二衬套左右窜动影响骑行舒适性及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升驾驶安全性的摩托车。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悬架组件,连接至车架;行走组件,通过悬架组件连接至车架;动力组件,动力组件传动连接至行走组件;悬架组件包括后平叉和摇臂,摇臂和后平叉通过紧固件连接,紧固件上依次套设有第一衬套、第二衬套以及垫片,第一衬套环设于紧固件和后平叉之间,第二衬套环设于紧固件和摇臂之间,垫片的一端抵接至后平叉,垫片的另一端与第二衬套抵接,通过垫片吸收紧固件沿第一衬套向第二衬套延伸方向施加的预紧力。
8.进一步地,后平叉沿预设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在摇臂的两侧,通过紧固件依次穿设第一连接部,摇臂和第二连接部。
9.进一步地,第一衬套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连接部内,且第一衬套和第一连接部通过间隙配合。
10.进一步地,摇臂内还设置有轴承组件,轴承组件和摇臂过盈配合,轴承组件套设在第二衬套上,且轴承组件和第二衬套之间转动连接。
11.进一步地,第二连接部设置容纳槽,垫片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槽中,垫片吸收第二衬套对容纳槽施加的沿紧固件轴向的预紧力。
12.进一步地,垫片采用65mn材料设置,垫片的硬度大于等于45hrc且小于等于60hrc。
13.进一步地,在一个垂直于紧固件轴向的投影平面上,垫片沿紧固件的轴向在投影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等于70mm2且小于等于2000mm2。
14.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相互靠近的端面之间的最大距离设置为l1;沿紧固件的轴向,垫片的长度和第二衬套的长度之和设置为l2;第一衬套沿紧固件的轴向超过第一连接部且朝向第二连接部延伸的长度设置为l3;l1=l2+l3。
15.进一步地,第一衬套沿紧固件的轴向长度l4大于等于13mm且小于等于21mm。
16.进一步地,紧固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紧固件一体成型,第一限位部设置为与第一衬套抵接;第二限位部通过螺纹连接至紧固件,且第二限位部靠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端面与第二连接部抵接。
17.所述摩托车通过在后平叉和摇臂的连接处设置垫片,通过垫片吸收来自紧固件的预紧力,避免后平叉受力而凹陷,使摩托车的运行更加平稳,进一步提升整车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悬架组件的装配位置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悬架组件的第一视角的部分剖面图。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图3的a处的放大图。
22.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图3的b处的放大图。
23.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悬架组件的第二视角的部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25.如图1所示,一种摩托车100包括车架11、悬架组件12、行走组件13和动力组件14。车架11用于支撑悬架组件12、行走组件13和动力组件14。悬架组件12与车架11连接,行走组件13通过悬架组件12连接至车架11。动力组件14传动连接至行走组件13。为了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作为摩托车100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26.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悬架组件12包括后平叉121和摇臂122,后平叉121和摇臂122之间通过紧固件1211连接。
27.如图3至图5所示,紧固件1211上依次套设有第一衬套1212、第二衬套1221和垫片1213。具体的,沿紧固件1211的轴向,第二衬套1221设置在第一衬套1212和垫片1213之间,且第一衬套1212和垫片1213分别抵接第二衬套1221的两端;沿紧固件1211的径向,第一衬套1212环设于紧固件1211和后平叉121之间,第二衬套1221环设于紧固件1211和摇臂122之间。进一步地,垫片1213的一侧端面与后平叉121相互抵接,垫片1213的另一侧端面与第二衬套1221抵接,以使垫片1213吸收紧固件1211沿第一衬套1212向第二衬套1221延伸方向施加的预紧力。通过上述设置,避免了后平叉121直接承受预紧力而损坏,降低了摩托车100的
维修成本,且避免了第一衬套1212、第二衬套1221和垫片1213的窜动,提高了摩托车100的安全性。
28.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在一个基本平行于摩托车100的上下方向的预设方向15上,后平叉121包括沿预设方向15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1214和第二连接部1215,第一连接部1214和第二连接部1215分别设置在摇臂122的两侧。紧固件1211依次穿设于第一连接部1214、摇臂122和第二连接部1215,以使摇臂122转动连接至后平叉121。通过上述设置,提升了摇臂122与后平叉121连接时的便捷性,使摇臂122和后平叉121之间的连接方式更加多元,降低了摩托车100的装卸难度和后续检修的困难性,提高了摩托车100组装的便捷性。
29.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衬套121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214内,第一衬套1212和第一连接部1214通过间隙配合。第一衬套1212的一端与第二衬套1221相互抵接,第一衬套1212的另一端与紧固件1211抵接。通过上述设置,以使第一衬套1212过渡来自紧固件1211的冲击,避免冲击造成后平叉121的损坏。
30.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二衬套1221至少部分设置在摇臂122内。沿紧固件1211的轴向,第二衬套12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衬套1212和垫片1213抵接。摇臂122内设置有轴承组件1222,沿紧固件1211的径向,第二衬套1221设置于轴承组件1222和紧固件1211之间。通过上述设置,以使第二衬套1221过渡来自紧固件1211的冲击,避免冲击造成摇臂122的损坏。
31.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沿紧固件1211的径向,轴承组件1222设置于摇臂122和第二衬套1221之间。轴承组件1222和摇臂122过盈配合,且轴承组件1222和第二衬套1221之间转动连接,以使摇臂122能够围绕紧固件1211自由转动。通过上述设置,可避免摩托车100驾驶时轴承组件1222沿第二衬套1221延伸方向滑动,且减少第二衬套1221和摇臂122之间的摩擦,减轻第二衬套1221和摇臂122的磨损,降低了后期维修的成本。
32.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二连接部1215设置有容纳槽1215a,垫片1213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槽1215a内。垫片1213的一端与第二衬套1221抵接,垫片121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1215朝向第一连接部1214的一端抵接,从而使紧固件1211施加的预紧力通过第二衬套1221传递至垫片1213上。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垫片1213吸收第二衬套1221对容纳槽1215a施加的预紧力,避免第二衬套1221的预紧力直接施加在后平叉121上,造成后平叉121的凹陷,提高了摩托车100骑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33.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垫片1213采用65mn(spring steel,弹簧钢)材料设置,垫片1213的硬度大于等于45hrc且小于等于60hrc。进一步地,垫片1213的硬度大于等于47hrc且小于等于57hrc。更具体地,垫片1213的硬度大于等于49hrc且小于等于54hrc。通过上述设置,从而避免由紧固件1211施加的预紧力通过第二衬套1221直接作用在后平叉121上,降低了后平叉121的变形风险,且避免垫片1213自身的硬度过小,垫片1213在承受第二衬套1221施加的预紧力时产生形变,降低了摩托车100的维修成本。
34.可以理解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提出的垫片1213材质,并不限于上述提到的65mn材料,热处理后可满足垫片1213的硬度要求,实现缓冲紧固件1211向后平叉121施加的预紧力的材料,均在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35.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在一个垂直于紧固件1211轴向的投影平面16上,垫片1213沿紧固件1211的轴向在投影平面16上的投影面积s1大于等于70mm2且小于等于
2000mm2。进一步地,垫片1213的投影面积s1大于等于77mm2且小于等于1800mm2。更具体的,垫片1213的投影面积s1大于等于84mm2且小于等于1600mm2。通过上述设置,从而避免由紧固件1211施加的预紧力通过第二衬套1221直接作用在后平叉121上,降低了后平叉121的变形风险,降低了摩托车100的维修成本。
36.可以理解的,垫片1213沿紧固件1211的轴向对第二连接部1215的压强设置为第一压强p1,第二衬套1221沿紧固件1211的轴向对垫片1213的压强设置为第二压强p2,其中第一压强p1小于第二压强p2。进一步地,垫片1213对第二连接部1215的第一压强p1满足以下关系式:第二衬套1221对垫片1213的第二压强p2满足以下关系式:其中第二衬套1221对垫片1213施加的预紧力设置为f,第二衬套1221通过垫片1213将预紧力f传递至第二连接部1215,因此垫片1213对第二连接部1215施加的预紧力也设置为f,第二衬套1221沿自身的轴向在投影平面16上的投影面积设置为s2。可以理解的,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受力面积即可增大或减小压强。因此,通过设置垫片1213增加第二连接部1215的受力面积,从而降低第二连接部1215的压强,进而降低第二连接部1215的形变风险,提高了摩托车100的耐用性。
37.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二衬套1221和第二连接部1215之间设置垫片1213,从而改变第二连接部1215受到的压强大小,进而降低第二连接部1215的形变风险。可以理解的,通过改变第二衬套1221对第二连接部1215的压强,从而降低第二连接部1215形变风险的实施方式均在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38.如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连接部1214和第二连接部1215相互靠近的端面之间的最大距离设置为l1。沿紧固件1211的轴向,垫片1213的长度和第二衬套1221的长度之和设置为l2,第一衬套1212沿紧固件1211的轴向超过第一连接部1214且朝向第二连接部1215延伸的长度设置为l3。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一衬套1212、第二衬套1221和垫片1213三者在生产制造时会因制造工艺误差,从而导致三者各自的实际尺寸相较于设计尺寸之间存在一定误差,为使第一衬套1212、第二衬套1221和垫片1213紧密抵接防止窜动,从而增加第一衬套1212的长度,以使第一衬套1212一端超出第一连接部1214并朝向第二连接部1215的一侧端面延伸。具体的,第一衬套1212、第二衬套1221和垫片1213相互抵接,且l1=l2+l3。
39.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衬套1212沿紧固件1211的轴向长度设置为l4,l4大于等于13mm且小于等于21mm。具体的,第一衬套1212的长度l4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19mm。更具体地,第一衬套1212的长度l4等于17mm。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第一衬套1212、第二衬套1221和垫片1213的紧密抵接,避免了因生产误差造成的窜动,从而提高了摩托车100的安全性,也避免了因抵接不紧密造成的缓冲效果下降,提高了摩托车100的驾驶舒适性。
40.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紧固件12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211a,紧固件121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211b。具体的,第一限位部1211a和紧固件1211一体成型,第二限位部1211b通过螺纹连接至紧固件1211。具体的,当紧固件1211依次贯穿第一连接部1214、摇臂122和第二连接部1215时,第一限位部1211a与第一衬套1212抵接,紧固件1211沿第一限位部1211a向第二限位部1211b延伸并超出第二连接部1215的部分设置有外螺纹,第二限位部1211b设置有内螺纹,通过第二限位部1211b连接至紧固件1211并与第二连接部1215抵接。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紧固件1211的固定,避免紧固件1211脱落造成摇臂
122与后平叉121的分离,从而提高了摩托车100驾驶的安全性。
41.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第二限位部1211b通过内螺纹连接至紧固件1211,以使紧固件1211固定,避免了紧固件1211直接通过螺纹连接至后平叉121,从而避免因后平叉121的螺纹强度不足导致紧固件1211和后平叉121的连接松动,从而提高了摩托车100的驾驶安全性。
42.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