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46213发布日期:2023-03-22 09:57阅读:56来源:国知局
车身中部结构与汽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中部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设有上述车身中部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2.在汽车中,车身中部一般包括有左右两侧的门槛梁,中间的中通道,以及分设在中通道和两侧门槛梁之间的前地板面板等等。在汽车发生碰撞,特别是发生正碰与侧碰时,门槛梁位置作为参与碰撞的主体结构,以及主要碰撞力传递通道,其结构强度与碰撞应对能力之间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但是,现有汽车车身中的门槛梁位置依然存在结构较弱,以及车身中部整体结构较弱的不足,其不利于整车碰撞应对能力的提升,而会影响碰撞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中部结构,以能够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车身中部结构,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门槛梁,以及位于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的前地板面板,且至少一侧所述门槛梁的面向车内的一侧设有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的补强板;
6.所述补强板的前端延伸至a柱位置,所述补强板的后端延伸至c柱位置,且所述补强板的一侧搭接在所述门槛梁上,所述补强板的另一侧与所述前地板面板相连,而在所述门槛梁、所述前地板面板和所述补强板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
7.进一步的,所述补强板的前端与所述a柱相连。
8.进一步的,所述补强板上设有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为沿所述补强板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的多道。
9.进一步的,所述补强板位于所述前地板面板的上方,所述车身中部结构还包括位于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的座椅安装横梁;
10.所述补强板上设有缺口,所述座椅安装横梁的端部通过所述缺口进入所述腔体内,并与所述门槛梁相连。
11.进一步的,所述座椅安装横梁为沿整车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两根,所述车身中部结构还包括位于两侧所述门槛梁之间的中通道;
12.两根所述座椅安装横梁均被所述中通道分隔为位于所述中通道左右两侧的两段分横梁,每段所述分横梁的一端与所述门槛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通道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中通道的两侧均设有横梁连接板,且各侧所述横梁连接板连接在同侧的两段所述分横梁之间。
14.进一步的,所述横梁连接板包括横截面呈“几”字型的主体,以及分设在所述主体两端的连接翻边,所述主体与所述前地板面板之间围构形成有空腔,两端的所述连接翻边与所述分横梁相连。
15.进一步的,至少部分所述分横梁内设有加强梁,且所述加强梁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
16.进一步的,两侧所述c柱之间设有后地板前横梁,且各侧所述门槛梁与所述后地板前横梁和所述前地板面板之间连接有加强板,各所述补强板的后端与同侧的所述加强板相连。
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通过在门槛梁内侧设置补强板,并使得门槛梁、补强板和前地板面板之间围构形成腔体,由此可利用增加的补强板,尤其是所形成的腔体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门槛梁位置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提高车身中部整体结构强度,有利于整车碰撞应对能力的提升,可增加碰撞安全性。
19.此外,补强板的前端与a柱连接,可在正碰时使补强板更直接地参与碰撞力的传递,能够提高门槛梁位置的碰撞力传递效果。补强板上设置加强筋,可增加补强板自身的结构强度,提高对门槛梁的结构加强效果。使得座椅安装横梁的端部进入腔体内与门槛梁连接,能够强化座椅安装横梁与门槛梁连接位置的结构强度,防止侧碰时在座椅安装横梁与门槛梁连接位置出现弯折变形,可更好地保护乘员舱安全。
20.其次,座椅安装横梁被中通道分隔为位于左右两侧的分横梁,可简化座椅安装横梁的结构,便于其在车身中的布置。横梁连接板的设置,可使得前后座椅安装横梁和横梁连接板形成工字型结构,并能够与门槛梁、前后两根分横梁以及中通道形成的工字型结构配合,通过双工字型结构增加车身中部的结构强度,同时,其也能够在发生侧碰时,增碰撞力的传递通道,有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分散,以提高碰撞安全性。
21.另外,横梁连接板的主体呈“几”字型,可增加横梁连接板自身的结构强度,保证横梁连接板的应用效果,连接翻边的设置,可便于横梁连接板与分横梁之间的连接。在分横梁内设置加强梁,可增加座椅安装横梁的结构强度,提高车身中部整体结构强度,以及侧碰力的传递效果,同时也可保证座椅安装的稳定性。门槛梁、后地板前横梁和前地板面板之间的加强板的设置,以及使得补强板和加强板相连,可增加门槛梁、后地板前横梁以及前地板面板和补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c柱根部位置的扭转刚度,并能够利于碰撞力在此位置的传递分散,提升碰撞安全性。
2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车身中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
2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设置上述车身中部结构,能够增加门槛梁位置的结构强度,提高车身中部整体结构强度,可增加碰撞安全性,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24.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a-a位置的断面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补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1所示结构去掉左侧补强板时的示意图;
29.图5为图1中b-b位置的断面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分横梁与横梁连接板的连接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横梁连接板和加强梁的示意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板的设置示意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门槛梁;2、补强板;3、前地板面板;4、a柱;5、中通道;6、后地板前横梁;7、座椅安装横梁;8、横梁连接板;9、c柱;10、加强板;11、后地板纵梁;
36.201、第一缺口;202、第二缺口;203、加强筋;701、前分横梁;702、后分横梁;801、主体;802、连接翻边;703、前加强梁;704、后加强梁;1001、上板体;1002、侧板体;
37.q、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3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0.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2.实施例一
43.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中部结构,其位于汽车车身中的前机舱和后地板之间的位置,并主要对应于乘员舱所在位置,且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车身中部结构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门槛梁1,以及位于两侧门槛梁1之间的前地板面板3,同时,在两侧的门槛梁1面向车内的一侧均设置有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的补强板2。
44.其中,补强板2的前端延伸至a柱4位置,补强板2的后端延伸至c柱9位置,并且补强板2的一侧搭接在门槛梁1上,补强板2的另一侧与前地板面板3相连,而在门槛梁1、前地板面板3和补强板2三者之间围构形成有腔体q。
45.此时,本实施例通过在门槛梁1内侧设置补强板2,并使得门槛梁1、补强板2和前地板面板3之间围构形成腔体q,便可利用增加的补强板2,尤其是所形成的腔体q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门槛梁1位置的结构强度,进而也能够提高车身中部整体结构强度,有利于提升碰撞应对能力。
46.具体来说,可以理解的是,除了在两侧门槛梁1的内侧均设置补强板2,具体实施时,根据设计需要,尽在其中一侧门槛梁1的内侧设置补强板2,其也是可以的,并且优选应在驾驶侧的门槛梁1处设置补强板2,以提高驾驶侧的门槛梁1位置应对侧碰的能力。
4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的补强板2的前端也与a柱4相连,且连接方式通常可为焊接。此时,使得补强板2的前端与a柱4连接,能够在正碰时使补强板2更直接地参与碰撞力的传递,以提高门槛梁1位置的碰撞力传递效果。同时,补强板2与a柱4之间的连接,也能够提高a柱4底部位置的扭转刚度,有利于提升a柱4处的稳定性。
48.此外,前地板面板3与门槛梁1之间通常也可通常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且具体可采用点焊相连,以通过前地板面板3和门槛梁1之间的直接连接,保证车身中部位置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保证前地板面板3设置的稳定性。不过,除了直接与门槛梁1连接,当然基于补强板2的设置,使得前地板面板3至少部分地通过补强板2与门槛梁1相连,其也是可以的。但具体实施时,仍优选使得门槛梁1与前地板面板3之间也相互连接在一起。
49.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结构形式,本实施例的补强板2的横截面大致呈“l”型,且在其靠近前地板面板3的一侧成型有翻边结构,以更好地与前地板面板3连接。而且,在具体实施时,补强板2采用冲压成型的钣金件即可,其与门槛梁1以及前地板面板3之间均可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
50.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实施形式,为增加补强板2自身的结构强度,以提高对门槛梁1的结构加强效果,具体实施时,可在补强板2上设置加强筋203,且仍参见图3所示的,该加强筋203可设置为沿补强板2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的多道。各道加强筋203可呈“一”字型,而仅位于补强板2的其中一侧端面上,或者,上述加强筋203也可呈“l”型,而在补强板2的两个端面上均设有,且两个端面上的加强筋203连接在一起。
51.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实施时,上述补强板2例如可位于前地板面板3的下方,此时,通过与门槛梁1以及前地板面板3之间的连接,并形成腔体q,能够如上文中述及的,实现对门槛梁1位置的加强作用。不过,除了位于前地板面板3下方,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使得补强板2位于前地板面板3的上方,同时,本实施例的车身中部结构还进一步包括有位于两侧门槛梁1之间的座椅安装横梁7。
52.此时,作为优选实施形式,座椅安装横梁7也为沿整车前后方向间隔布置的两根,并且仍如图1、图2,同时再结合图4及图5中所示的,基于座椅安装横梁7的设置,在补强板2上也对应设置有两个缺口,座椅安装横梁7的端部即通过该缺口进入腔体q内,并与门槛梁1相连。
53.这样,使得座椅安装横梁7的端部进入腔体q内与门槛梁1连接,能够强化座椅安装横梁7与门槛梁1连接位置的结构强度,可防止汽车侧碰时在座椅安装横梁7与门槛梁1连接位置出现弯折变形,而能够更好地保护乘员舱安全。
54.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使得座椅安装横梁7为前后排布的两根,根据设计需要,将座椅安装横梁7仅设置为一根,与此同时,依然通过补强板2上的缺口使得座椅安装横梁7的端部进入腔体q内,且与门槛梁1相连,其也是可以的。
55.另外,为便于描述,在设置有两个上述缺口时,两个缺口可分别称之为第一缺口201和第二缺口202,该第一缺口201和第二缺口202间隔设置在补强板2上,并分别对应于前后排布的两根座椅安装横梁7布置便可。而且,上述第一缺口201和第二缺口202的开口形状
也适配于各自对应的座椅安装横梁7的截面形状设置,以能够使得座椅安装横梁7进入腔体q内,同时各缺口位置的补强板2也可与对应的座椅安装横梁7连接在一起。
56.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实施形式,所述的车身中部结构还包括有位于两侧门槛梁1之间的中通道5,且与现有汽车中的中通道结构类似的,中通道5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并位于两侧门槛梁1之间的中间位置。同时,通过该中通道5的设置,仍与现有汽车车身中的相关结构类似的,前地板面板3被分为了分设在中通道5左右两侧的两部分,每侧的前地板面板3连接在中通道5与同侧的门槛梁1之间,并且上述两根座椅安装横梁7也均被中通道5分隔为位于中通道5左右两侧的两段分横梁,每段分横梁的一端与门槛梁1连接,另一端与中通道5连接。
57.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使座椅安装横梁7被中通道5分隔为位于左右两侧的分横梁,可简化座椅安装横梁7的结构,便于其在车身中的布置。而且,为便于描述,基于座椅安装横梁7为前后排布的两根,靠近汽车前端的一根座椅安装横梁7中,左右两侧的分横梁分别称之为前分横梁701,靠近汽车后端的一根座椅安装横梁7中,左右两侧的分横梁则分别称之为后分横梁702。
58.各侧的前分横梁701与后分横梁702均为一端与中通道5连接,且连接方式通常采用焊接,各侧的前分横梁701与后分横梁702的另一端即穿入腔体q内,而与同侧的门槛梁1连接,其具体连接方式一般也为在前分横梁701和后分横梁702的端部成型翻边结构,通过翻边结构与门槛梁1搭接,再采用焊接方式相连。
59.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各前分横梁701与后分横梁702的横截面可为“几”字型或“n”型,且其扣合在前地板面板3的上表面上,而能够与前地板面板3之间围构形成空腔结构。这样,通过形成空腔结构,能够提高各分横梁处的结构强度,以保证座椅安装的可靠性。而具体实施时,各分横梁与前地板面板3之间也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便可。
60.在左右两侧均具有前后排布的前分横梁701和后分横梁702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本实施例再结合图6和图7中所示的,在中通道5的两侧也均设置有横梁连接板8,各侧横梁连接板8连接在同侧的两段分横梁之间,并且优选为与中通道5并排布置,而使得每侧的前分横梁701、横梁连接板8和后分横梁702组成“工”字型结构。
61.此时,通过横梁连接板8的设置,并使得前、后分横梁和横梁连接板8形成工字型结构,其能够与门槛梁1、前后两根分横梁以及中通道5形成的工字型结构配合,而整体形成双“工”字型结构。这样,通过该双工字型结构,能够增加车身中部的结构强度,同时,其也能够在发生侧碰时,增碰撞力的传递通道,有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分散,而达到提高碰撞安全性的效果。
62.本实施例中,在具体结构上,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上述横梁连接板8包括横截面呈“几”字型的主体801,以及分设在主体801两端的连接翻边802。其中,主体801与前地板面板3之间也围构形成有空腔,两端的连接翻边802则用于与前、后分横梁相连。此时,横梁连接板8的主体801呈“几”字型,可增加横梁连接板8自身的结构强度,再配合于其与前地板面板3所形成的空腔结构,可保证横梁连接板8的应用效果。而连接翻边802的设置,则可便于横梁连接板8与各分横梁之间的连接。
63.继续参见图7中所示的,本实施例作为优选实施形式,在各分横梁内也设置有加强梁,并且该加强梁也具体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与此同时,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将位于前
分横梁701内的加强梁称为前加强梁703,将位于后分横梁702内的加强梁称为后加强梁704。前加强梁703和后加强梁704的截面造型可视前分横梁701及后分横梁702的横截面形状进行选择,而且各加强梁与对应的分横梁之间采用常规的焊接、铆接或螺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即可。
64.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分横梁内设置加强梁,可增加座椅安装横梁7的结构强度,能够提高车身中部整体结构强度,以及侧碰力的传递效果,同时也可保证座椅安装的稳定性。另外,各加强梁采用挤压铝型材制成,也有着重量小、结构强度大,以及便于制备等优势。
65.仍如图1,并结合图8中所示的,本实施例在两侧c柱9之间设置有后地板前横梁6,该后地板前横梁6的底部一般连接在车身中的后地板上,两端则通过后地板纵梁11的前端实现与c柱9及门槛梁1之间的连接,同时,中通道5的后端与该后地板前横梁6相连。而在具有后地板前横梁6的同时,本实施例在各侧门槛梁1与后地板前横梁6和前地板面板3之间分别连接有加强板10,且各补强板2的后端也与同侧的加强板10相连。
66.再结合图9中所示的,上述加强板10整体也呈“l”型,且由大致呈三角形的上板体1001与呈矩形的侧板体1002构成,在上板体1001与侧板体1002上均成型有翻边结构,以用于和门槛梁1、后地板前横梁6以及前地板面板3连接,且具体连接方式也可采用点焊连接。而补强板2的后端与加强板10之间,可在补强板2后端搭接在加强板10上后,同样采用点焊方式相连。
67.本实施例中,加强板10采用上述结构,在其与门槛梁1、后地板前横梁6以及前地板面板3连接时,也可在几者之间形成空腔结构,从而能够提高门槛梁1、后地板前横梁6和前地板面板3相连位置的结构强度,保证加强板10的应用效果。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位于门槛梁1、后地板前横梁6和前地板面板3之间的加强板10的设置,以及使得补强板2和加强板10相连,可增加门槛梁1、后地板前横梁6以及前地板面板3和补强板2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c柱9根部位置的扭转刚度,并能够利于碰撞力在此位置的传递分散,提升碰撞安全性。
68.另外,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设有本实施例的车身中部结构的汽车可为左右两侧每侧均具有前后两个车门的常规车型,也即现有的五门式车型。而除了为现有的常规五门式车型,本实施例的车身中部结构也可为其它特殊车型,诸如敞篷汽车,且特别的,具体为左右两侧每侧仅有一个车门的车型,此时,在该类型的敞篷汽车中,上述c柱9通常也可称为b柱,两者实为同一位置的车身立柱结构。不过,不管称之为b柱或c柱9,以车身中后地板的角度来说,本实施例的补强板2的后端也可视为延伸至后地板前横梁6位置,并可通过增设的加强板10实现正碰碰撞力由补强板2向车身后地板位置传递。
69.本实施例的车身中部结构,通过在门槛梁1内侧设置补强板2,并使得门槛梁1、补强板2和前地板面板3之间围构形成腔体q,可利用增加的补强板2,尤其是形成的腔体q,增加门槛梁1位置的结构强度,与此同时,再结合于座椅安装横梁7的设置,特别是中通道5、座椅安装横梁7、横梁连接板8以及门槛梁1形成的双工字型结构,也能够提高车身中部整体结构强度,从而其有利于整车碰撞应对能力的提升。
70.此外,通过补强板2的设置,本实施例也可通过其与前地板面板3之间的连接,提升前地板的刚度,同时,在正碰时,通过补强板2参与传力,可分担门槛梁1上的正碰力,能够防止门槛梁1因受力太大发生弯折变形,在侧碰时也可增加门槛梁1位置整体刚度,减少乘员
舱变形量,增加整车碰撞安全性。
71.而且,具体的,本实施例在汽车发生正碰时,正碰碰撞力由前机舱及a柱4传递至门槛梁1与补强板2,同时也会向中通道5传递,而后碰撞力可通过座椅安装横梁7进行横向(即整车左右方向)的传递分散,以降低碰撞造成的伤害。在汽车发生侧碰时,碰撞力由门槛梁1向补强板2及座椅安装横梁7传递,一方面可通过门槛梁1和补强板2沿纵向(即整车前后方向)传递,另一方面也经中通道5进一步在横向上传递,如此能够实现对碰撞力的传递分散,降低碰撞造成的伤害。
72.实施例二
73.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该汽车的车身中即设有实施例一中的车身中部结构。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车身中部结构,能够增加门槛梁1位置的结构强度,提高车身中部整体结构强度,可增加碰撞安全性,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7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