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足关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29079发布日期:2023-03-28 22:14阅读:37来源:国知局
机器人足关节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机器人足关节。


背景技术:

2.机器人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足式机器人由于对非结构化环境的良好适应性,目前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发展热潮。对于四足机器人,单腿的腿部关节配置形式通常有膝式和肘式两种,两种形式能够组合使用。
3.相关技术见公告号为cn21802191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伺服泵控直驱机器人腿足系统,包括小腿关节、足端关节和阻尼被动关节,阻尼被动关节连接于小腿关节和足端关节之间,足端关节包括足端和拉压力传感器。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拉压力传感器能够较为准确的检测来自足端直线方向的受力,机器人行走过程中,足端其他方向的受力感知偏差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目前机器人足端受力感知偏差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器人足关节。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机器人足关节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机器人足关节,包括足连接端和足套,足套内设有弹性的内囊,内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器人行走过程中,足套受到外部物体挤压时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足套向内挤压弹性的内囊,内囊中的压力发生变化,压力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这种压力变化。由于来自足套不同方向的压力最终均会传递到内囊,从而压力传感器能够检测不同方向的受力情况。
9.综上,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通过足套挤压内囊产生压力变化,能够准确检测足端不同方向的受力。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机器人腿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图1中a-a面的剖视图;
12.图3为大腿臂的结构示意图;
13.图4为图3中b-b面的剖视图;
14.图5为小腿臂的结构示意图;
15.图6为图5中c-c面的剖视图;
16.图7为足关节部位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1、大腿臂;11、第一减重孔;12、外耳板;13、内耳板;14、安装槽;15、销孔;16、第一
膝耳板;17、通孔;18、线孔;
19.2、小腿臂;21、第二减重孔;22、第二膝耳板;23、穿孔;24、足连接端;25、安装孔;26、延伸槽;
20.3、液压缸;31、缸体;32、活塞杆;33、安装架;
21.4、第一连接部;
22.5、第二连接部;
23.6、足关节;61、足套;611、防滑槽;62、内囊;621、螺纹段;63、盖板;64、固定螺母;
24.7、线缆;
25.8、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机器人腿足装置。
28.参考图1和图2,机器人腿足装置包括大腿臂1、小腿臂2和液压缸3,大腿臂1与小腿臂2转动连接,液压缸3的缸体31转动连接于大腿臂1,液压缸3的活塞杆32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第一连接部4的另一端与大腿臂1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5的另一端与小腿臂2转动连接,大腿臂1与小腿臂2的转动轴点、第一连接部4与大腿臂1的转动轴点、第二连接部5与小腿臂2的转动轴点以及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的转动轴点形成四边形。
29.液压缸3和小腿臂2的传动采用四连杆结构,小腿臂2展开角度相同的情况下,四连杆结构中液压缸3的摆动幅度更小。
30.液压缸3可以为双向液压油缸,这里采用双出杆液压缸。为了对液压缸3的活塞杆32进行保护,液压缸3的缸体31固定连接有安装架33,安装架33可以为铰接于大腿臂1内的圆柱杆,圆柱杆与缸体31连接的一端沿轴线开设有用于容纳活塞杆32的空腔。安装架33与缸体31可以通过螺钉固定。
31.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均可以为弧形板,弧形板的凹口朝向大腿臂1与小腿臂2的转动轴点设置,这样更符合应力在结构件里的传递路线,提高使用寿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4和第二连接部5也可以为直板、s形板、v形板等。
32.参考图3和图4,大腿臂1整体外轮廓呈四棱柱结构,大腿臂1的内部设有空腔。为了进一步减轻重量,大腿臂1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一减重孔11形成镂空结构。
33.大腿臂1的一端相对两侧壁形成有一对外耳板12,外耳板12上设有轴孔。两个外耳板12之间固设有内耳板13,内耳板13也可以有两个,两个外耳板12与两个内耳板13平行设置。为了安装角度监测器,在外耳板12的外侧对应轴孔处开设有安装槽14。
34.大腿臂1靠近内耳板13位置开设有销孔15,销孔15的轴线与内耳板13的轴孔垂直设置,安装架33的端部铰接于销孔15处,使得液压缸3能够整体收纳于大腿臂1内部的空腔。
35.大腿臂1的另一端相对两侧壁形成有一对第一膝耳板16,第一膝耳板16上设有轴孔。第一膝耳板16与外耳板12分别位于大腿臂1不同的侧面,第一膝耳板16上的轴孔与外耳板12上的轴孔轴线垂直设置。
36.为了进一步减轻大腿臂1的重量,大腿臂1自靠近外耳板12一端向另一端的横截面
积逐渐减小。
37.大腿臂1靠近外耳板12的一端还设有线孔18,线孔18用于线缆穿过以便从大腿臂1的内部走线,减少腿足运动时线路的缠绕,对腿足系统的稳定运行起到防护作用。
38.大腿臂1靠近第一膝耳板16位置开设有通孔17,通孔17的轴线与第一膝耳板16的轴孔轴线平行。通孔17用于第一连接部4与大腿臂1铰接。
39.大腿臂1通过外耳板12上的轴孔与髋关节进行转动连接,使得大腿臂1能够在外部动力下进行内外摆动。大腿臂1通过第一膝耳板16上的轴孔与小腿臂2转动连接,使得大腿臂1与小腿臂2之间实现类似人腿膝盖位置的转动。大腿臂1的结构简单,优化整体腿足结构。
40.参考图5和图6,小腿臂2整体近似四棱柱结构,小腿臂2的内部中空,为了进一步降低小腿臂2的重量,小腿臂2的表面开设有多个第二减重孔21形成镂空结构。
41.小腿臂2的一端相对两侧壁形成有一对第二膝耳板22,第二膝耳板22上开设有轴孔,小腿臂2与大腿臂1通过第一膝耳板16与第二膝耳板22的轴孔对齐并用轴杆转动连接。
42.小腿臂2靠近第二膝耳板22的轴孔处开设有穿孔23,穿孔23的轴线与第二膝耳板22的轴孔轴线平行设置,穿孔23用于第二连接部5与小腿臂2铰接。第二膝耳板22的宽度自穿孔23部位向轴孔部位逐渐减小。
43.小腿臂2的另一端弯曲形成弧形段,小腿臂2远离第二膝耳板22的一端为足连接端24,足连接端24呈四棱台结构。足连接端24的端面开设有与小腿臂2内腔连通的安装孔25,小腿臂2位于安装孔25的周围设有钉孔。
44.为了更加符合人体仿真学以增加腿足移动的支撑性,小腿臂2靠近足连接端24的弧形段朝向一侧弯曲,弯曲内侧半径为r2,内侧弧度中心角为β;弯曲外侧半径为r3,外侧弧度中心角为γ。具体的,r2=54mm,β=52
°
,r3=80mm,γ=20
°
。小腿臂2靠近轴孔的一面局部弯曲,弯曲半径为r1,弯曲弧面中心角为α,具体的,r1=100mm,α=26
°
。以图6视图,r1的中心o与r2的中心m位于小腿臂2的两侧,r1与r2对应的弧面分别位于小腿臂2的相对两面上。在本技术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r1、r2、r3、α、β、γ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选择。
45.为了尽可能降低小腿臂2的重量,小腿臂2位于安装孔25的边缘开设有延伸槽26。
46.参考图7,足连接端24连接有足关节6。足关节6包括足套61和盖板63,足套61可以为橡胶套,盖板63通过螺钉与足连接端24固定,足套61可以粘接、熔接或者螺钉固定在盖板63上。足套61的表面设有多个防滑槽611。
47.为了便于检测足关节6的受力状态,足关节6还包括弹性的内囊62,内囊62中充填有流体介质如液压油,内囊62被足套61包裹,内囊62上固设有螺纹段621,螺纹段621穿过盖板63后通过固定螺母64固定。为了防止内囊62相对盖板63上下移动,固定螺母64与盖板63固定连接,固定方式包括一体成型、焊接、粘接、嵌固等。内囊62位于螺纹段621处连接有压力传感器8,压力传感器8通过线缆7连接外部的中央处理器如芯片或电脑。当足套61受力变形后挤压内囊62,内囊62中的油压上升,压力传感器8检测到压力值后通过线缆7传递到中央处理器。
48.机器人行走过程中,足套61受到外部物体挤压时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足套61向内挤压弹性的内囊62,内囊62中的压力发生变化,压力传感器8能够实时检测这种压力变
化。由于来自足套61不同方向的压力最终均会传递到内囊62,从而压力传感器8能够检测不同方向的受力情况。
49.足套61和/或内囊62可以采用橡胶制作。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