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的侧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70098发布日期:2023-10-20 07:53阅读:48来源:国知局
车身的侧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的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1、以往,在车辆的车身的侧部安装有门,在门的后侧设有作为车身的一部分的、朝上方延伸的柱。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结构:在柱(中柱)的下端部,使隔离壁(加强构件)介隔在柱的剖面内,将所述隔离壁的下端结合于侧梁。所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当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侧面碰撞)的载荷输入至柱时,所述载荷经由隔离壁而传递至侧梁以及地板构件。

2、[现有技术文献]

3、[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26261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2、但是,近年来,因在车辆中搭载大型的电池等,车辆的重量存在增加的倾向。当车辆的重量增加时,相应地,因侧面碰撞输入至车身的载荷也变大。因此,此种结构中,若因无法将输入至柱的侧面碰撞造成的载荷充分传递至地板构件等而有多大的载荷施加至柱,则会导致柱或其周边发生变形,从而导致柱等车身构件朝向车厢内的侵入量有可能增加。

3、而且,在中柱的根部分,有时设置有安全带用的紧急锁紧式卷收装置(emergencylocking retractor,elr)。此时,在中柱的内框架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卷收装置的开口部。此种结构的情况下,当侧面碰撞造成的载荷施加至车门防撞梁时,车门防撞梁的后端部以挤入车宽方向的内侧(车厢侧)的方式发生位移,所述车门防撞梁的后端部将在中柱的开口部或其附近受到支撑。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车身的支撑刚性,关于中柱的开口部及其周边的构件,车身结构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4、本发明是有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的侧部结构,利用简单的结构来实现能够有效率地吸收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柱的结构,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的车身支撑刚性,从而既提高借助车辆的交通的安全性,又抑制交通的顺畅性的下降。

5、[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6、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身的侧部结构包括:侧梁19,在车身10的地板部中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柱部70,从侧梁19朝上方延伸,所述车身的侧部结构的特征在于,侧梁19包含形成车宽方向的内侧的梁内件19a与形成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梁外件19b,柱部70包含分别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内侧与外侧的柱内件71与柱外件72,所述车身的侧部结构包括:加强构件75,在柱外件72的车宽方向的内侧接合于梁外件19b的上表面;以及托架85,用于在侧梁19安装安全带的卷收装置81,托架85被固定于加强构件75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与梁内件19a的上表面而介隔在它们之间。

7、根据本发明的车身的侧部结构,包括被固定于加强构件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与梁内件的上表面而介隔在它们之间的托架,由此,在来自车辆侧方的碰撞(侧面碰撞)造成的载荷输入至加强构件的情况下,加强构件以将与梁外件的接合点作为基点而朝车宽方向的内侧倒入的方式发生位移,由此使托架变形。由此,托架作为所谓的吸能构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利用所述托架来有效率地吸收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能量。即,根据所述结构,加强构件一边朝以与梁外件的接合点为中心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且下侧旋转的方向位移,一边使托架(吸能构件)变形,因此,不仅车宽方向的变形,朝向上下方向的变形也将施加至托架,由此,能够有效率地增加托架对冲击的吸收量。

8、而且,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如上所述的加强构件的位移,托架不仅朝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变形,也朝向下侧变形,因此相应地,能够将托架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车厢内侧)的变形量抑制得少。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侧面碰撞的影响波及到车厢内侧。

9、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为,加强构件75包括朝车宽方向的外侧开口的剖面形状,由加强构件75与柱部70的构成构件73形成闭合剖面。

10、根据所述结构,由加强构件与柱部的构成构件形成闭合剖面,由此,加强构件的刚性提高,因此在侧面碰撞造成的载荷输入至加强构件的情况下,托架更容易发生变形,因此,由此能够利用托架来更有效地吸收侧面碰撞的载荷。

11、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为,托架85包括:前侧部85a及后侧部85b,从加强构件75朝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以及内侧部85c,在车宽方向上的加强构件75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而连结前侧部85a与后侧部85b。

12、根据所述结构,托架形成为俯视朝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剖面大致コ字状(大致u字状)。通过像这样使作为吸能构件发挥功能的托架形成为俯视呈剖面大致コ字状,从而能够使因侧面碰撞输入至加强构件的载荷更有效率地从加强构件传递至托架,因此托架更容易发生变形。

13、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加强构件75包含配置在前方的第一加强构件75a与配置在后方的第二加强构件75b,托架85的前侧部85a连结于第一加强构件75a,后侧部85b连结于第二加强构件75b。

14、根据所述结构,托架的前侧部与后侧部分别连结于第一加强构件与第二加强构件,由此,能够使因侧面碰撞输入至加强构件的载荷更有效地传递至托架,因此托架更容易发生变形。

15、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包括:罩构件90,设置在车身10的前后方向上的第一加强构件75a与第二加强构件75b之间,由罩构件90与梁外件19b的上表面形成闭合剖面l。

16、根据所述结构,由设置在第一加强构件与第二加强构件之间的罩构件与梁外件的上表面形成闭合剖面,由此,能够将填充在柱部的下端部的振动/噪音等抑制用的填充剂收容在所述闭合剖面内。由此,能够抑制填充剂扩散到外部。因此,既能通过加强构件与托架来进行车辆侧面碰撞时的能量吸收,又能进一步利用填充剂的功能来有效地抑制路面噪声(road noise)等的异响或来自路面的振动朝向车厢侧的传播。

17、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为,柱外件72包括在前侧朝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前壁72a、以及在后侧朝车宽方向的内侧延伸的后壁72b,加强构件75包括接合于柱外件72的前壁72a的前接合部83a、以及接合于后壁72b的后接合部83b。

18、根据所述结构,加强构件接合于柱外件的前壁与后壁,由此能够使侧面碰撞时输入至柱外件的载荷经由柱外件的前壁以及后壁而有效率地传递至加强构件。因此,加强构件更切实地朝车宽方向的内侧倒入,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托架的变形。

19、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为,加强构件75包括在其上下方向的中途位置朝向车宽方向弯曲的弯曲部79、以及形成在与弯曲部79重合的高度位置的缺口部80,托架85的前侧部85a以及后侧部85b上下跨越弯曲部79而连结于加强构件75。

20、根据所述结构,在加强构件包括弯曲部与缺口部,托架上下跨越弯曲部而连结,由此,在侧面碰撞造成的载荷输入至加强构件的情况下,上侧的部分将先于弯曲部朝车宽方向的内侧倒入。比起朝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倒入的弯曲部,在上侧的部分,托架朝向下方向的变形得到促进,因此能够使托架的变形量更大。

21、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为,在托架85的前侧部85a与后侧部85b包括卷边部87,所述卷边部87包含朝前方或后方突出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根长条状的突出部。

22、根据所述结构,通过托架的前侧部与后侧部所包括的卷边部,能够提高托架的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托架变形时的能量吸收量。

23、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为,托架85的内侧部85c包括:安装部89,安装卷收装置81;以及另一卷边部88,包含朝车宽方向突出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根长条状的突出部,安装部89被设在内侧部85c的上侧,另一卷边部88被设在内侧部85c的安装部89的下侧。

24、根据所述结构,在托架中的内侧部的上侧配置安装安全带的卷收装置的安装部,在所述安装部的下侧设置另一卷边部,由此,能够在侧面碰撞时将安全带的卷收装置引导至车宽方向的内侧且下侧,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大伴随托架变形的能量吸收量。

25、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包括:门14a,能够开闭地安装于车身10的侧部;以及车门防撞梁40,设置于门14a的内部,在关闭了门14a的状态下,车门防撞梁40的至少一部分61c配置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与加强构件75以及托架85重合的位置。

26、根据所述结构,加强构件与托架配置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与车门防撞梁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的位置,由此,能够利用加强构件与托架来有效率地吸收输入至车门防撞梁的载荷的能量,从而能够抑制门以及柱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车厢侧)的变形量。

27、而且,所述的本发明中,也可为,在柱内件71,形成有配置卷收装置81的开口部71a,加强构件75被配置在从车宽方向观察比开口部71a的上端缘低的位置。

28、根据所述结构,加强构件配置在比柱内件的开口部的上端低的位置,由此,无须担心加强构件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倒入被柱内件阻碍。因此,能够使侧面碰撞时输入至加强构件的载荷更切实地传递至托架,从而能够促进托架的变形。

29、另外,所述括号内的符号是示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对应的构成部件的附图参照编号以供参考。

30、[发明的效果]

31、根据本发明的车身的侧部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的车门防撞梁的车身支撑刚性,从而既能提高借助车辆的交通的安全性,又能抑制交通的顺畅性的下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