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24997发布日期:2024-07-30 17:22阅读:11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在踏板车造型的常规设计是,左右车体覆盖件造型都是前低后高,而且造型的特殊性,会使置物箱存在自身的结构缺陷,就是严重的前低后高,而且是平顺过度的,这样的结构在座垫底板设计时,为了迎合配合结构,底板也会是前低后高;虽然座垫泡沫位置是基本水平,但是存在向前的分力,容易导致坐垫底板与置物箱铰接处的开裂、断裂或连接失效,维保成本较高且存在安全隐患,骑行安全性较差,为使骑行安全性得到提升,则对坐垫底板与置物箱铰接处位置的强度会有很高的需求,使得开发成本被大幅度提升。

2、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摩托车,能够维持开发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坐垫底板与置物箱铰接处位置的结构强度,降低坐垫底板与置物箱铰接处位置的安全隐患,提升骑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摩托车,能够维持开发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坐垫底板与置物箱铰接处位置的结构强度,降低坐垫底板与置物箱铰接处位置的安全隐患,提升骑行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的摩托车,包括置物箱和坐垫底板,所述坐垫底板可被限位的活动设置于置物箱;所述置物箱具有止动部,所述坐垫底板具有限位部;优选的,止动部与置物箱一体成型,限位部与坐垫底板一体成型,在模具设计工艺上执行性好,对于产品优化更为的便捷,且无需单独开发止动部以及限位部的模具,降低生产成本,并且一体成型的方式在降低装配成本的同时还能够消除止动部在置物箱上的装配间隙以及限位部在坐垫底板上的装配间隙,使得二者的配合精密性更优;所述止动部具有在纵向相对的止动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ⅱ,所述坐垫底板在置物箱上被限位时,所述限位部在纵向被止动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ⅱ限位,所述止动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ⅱ不同时位于限位部纵向的同侧。本方案通过在置物箱上设置止动部,止动部具备在纵向相对的止动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ⅱ,且所述坐垫底板在置物箱上被限位时,所述限位部在纵向被止动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ⅱ限位,使得坐垫底板被限位在置物箱上时,坐垫底板能够增加与置物箱的接触支撑区域,同时载人载物后止动部和限位部的配合能够将座垫底板与置物箱之间沿纵向的力分散,本方案在重点受力区域增加了受力点,提高了置物箱和座垫底板的自身零件强度,大大减轻了坐垫底板与置物箱旋转位置的强度需求,能够维持开发成本的前提下,降低坐垫底板与置物箱铰接处位置的安全隐患,提升骑行安全性。

3、进一步,所述止动部位于置物箱的内侧。使得置物箱新增结构以及与之配合的坐垫底板新增结构均不影响对应零件外侧的轮廓造型,保证了置物箱外观轮廓以及坐垫底板外观轮廓的一致性,并且该结构还能够使置物箱的内侧壁形成对伸入置物箱内与止动部配合部分的限位阻挡,提升结构强度,提高骑行安全性。

4、进一步,所述止动部靠近置物箱的纵向中部设置。本方案中,坐垫底板的纵向前端铰接置物箱,坐垫底板的纵向后端通过活动锁与置物箱连接,在载物或载人情况下,车辆整体的受力薄弱点集中在置物箱的纵向中部,且该处的受力会传递至坐垫底板铰接置物箱的位置,出现背景技术中提及的坐垫底板与置物箱铰接处的开裂、断裂或连接失效的问题,本方案将止动部布置在坐垫底板与置物箱受力较为频繁容易导致上述问题的薄弱区域,对坐垫底板与置物箱形成整体后的强度进一步优化,降低了坐垫底板与置物箱铰接位置受到的载物或载人分力,解决了坐垫底板与置物箱铰接位置强度低导致的各类问题,使得整体零件强度更加可靠。

5、进一步,所述止动部靠近置物箱用于将坐垫底板限位的置物箱周缘。结合前述的止动部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坐垫底板和置物箱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满足摩托车载物或载人情况下置物箱位置的结构强度需求,止动部靠近置物箱用于将坐垫底板限位的置物箱周缘,且止动部位于置物箱的内侧并靠近置物箱的纵向中部,置物箱不仅起到了对坐垫底板的支撑作用,还将坐垫底板在纵向限位在置物箱上,并且在横向置物箱也将坐垫底板限位,使得座垫底板承载重量后,座垫底板被止动部支撑的在纵向限位,且座垫底板向横向两侧的变形被置物箱的横向内壁阻挡,提升了坐垫底板和置物箱之间的结构强度,二者的结构更为的可靠,提升行车安全性的同时,还能够提升乘车的舒适性。

6、进一步,所述止动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ⅱ呈角度α设置,所述限位部具有在纵向相对的限位部功能面ⅰ和限位部功能面ⅱ,所述限位部功能面ⅰ和限位部功能面ⅱ呈角度α设置;所述坐垫底板在置物箱上被限位时,所述限位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ⅰ平行并相互靠近,所述限位部功能面ⅱ和止动部功能面ⅱ平行并相互靠近。成角度布置的止动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ⅱ,以及与之适配的限位部功能面ⅰ和限位部功能面ⅱ,能够防止座垫底座在承重后沿纵向移动的情况,尤其是可以防止在惯性作用下,座垫底板与置物箱形成在纵向的相对运动,且更利于止动部和限位部配合的平顺性,降低配合卡滞,限位不准确等情况的发生,由于坐垫底板的其中一端铰接置物箱,使得坐垫底板在置物箱上的运动轨迹为弧线形,本方案相比于多尖角配合的结构,更能降低预留的活动限位空间,使得坐垫底板受载时收缩空间更小,坐垫底板和置物箱之间的配合精度更高,能够保证配合的牢靠性,更利于起到良好的支撑配合效果。

7、进一步,所述坐垫底板在置物箱上被限位时,所述限位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ⅰ之间具有功能间隙ⅰ,所述限位部功能面ⅱ和止动部功能面ⅱ之间具有功能间隙ⅱ。功能间隙ⅰ和功能间隙ⅱ的预留,用于提供载人或载物时坐垫底板的变形,保证乘坐的舒适性。

8、进一步,所述坐垫底板的第一端部与置物箱铰接,所述坐垫底板在置物箱上的转动轴线平行于横向;呈角度α的止动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ⅱ在止动部的顶面交汇,呈角度α的限位部功能面ⅰ和限位部功能面ⅱ在限位部的底面交汇。也即本方案中止动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ⅱ交汇后形成顶端具有尖角的止动部,限位部功能面ⅰ和限位部功能面ⅱ交汇后形成底端具有钩状的限位部,二者之间的面接触配合,利于保证止动部和限位部之间的支撑面积,并使止动部和限位部之间的配合面更靠近置物箱的周缘,提升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缩短止动部和限位部之间的配合行程,提升传力可靠性,降低坐垫底板和置物箱铰接处的受力。

9、进一步,在纵向所述止动部功能面ⅰ与坐垫底板在置物箱上的转动轴线靠近,所述止动部功能面ⅰ与水平面夹角β不小于止动部功能面ⅱ与水平面夹角γ。使得止动部和限位部的配合结构更为的可靠,更利于为坐垫底板提供有效可靠的支撑条件,防止坐垫底板在置物箱上的纵向窜动;所述γ≤20°,本方案γ为10°,使得止动部功能面ⅱ接近与水平面平行,由于置物箱前低后高的结构,γ的角度越小越利于提供对坐垫底板的支撑,且γ的角度不宜过大,过大的γ不利于坐垫底板重载条件下的舒适性,且γ的角度越大越不能提供对坐垫底板的支撑力,使得力以大面积接触被分解的情况逐渐过渡至小面积接触被分解的情况,甚至是线接触的情况,使得止动部的结构容易被重载破坏,不利于坐垫底板和置物箱连接结构的强度提升;所述60°≥β≥30°,本方案β为30°,使得止动部功能面ⅰ与水平面呈设定角度,由于置物箱前低后高的结构,β的角度越大越利于提供对坐垫底板的支撑,且β的角度不宜过小,过小的β不利于坐垫底板重载条件下的舒适性,且β的角度越小越不能提供对坐垫底板的支撑力,使得力以大面积接触被分解的情况逐渐过渡至小面积接触被分解的情况,甚至是线接触的情况,使得止动部的结构容易被重载破坏,不利于坐垫底板和置物箱连接结构的强度提升。

10、进一步,所述坐垫底板具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在高度方向的端面呈“n”形,所述坐垫底板在置物箱上被限位时,所述坐垫底板通过“n”形的敞口被置物箱周缘限位;进一步保证坐垫底板和置物箱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降低对限位部和止动部之间的作用力输出,所述止动部由置物箱横向的端板向内凸出形成,所述限位部形成于限位槽在横向靠近止动部的内壁,所述止动部为两个,两个所述止动部分别各自对应的设置于置物箱左端板和置物箱右端板,两个所述止动部沿摩托车纵向中轴线对称,进一步提升坐垫底板和置物箱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能够保证坐垫底板和置物箱配合的牢靠性。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摩托车,通过在置物箱上设置止动部,止动部具备在纵向相对的止动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ⅱ,且所述坐垫底板在置物箱上被限位时,所述限位部在纵向被止动部功能面ⅰ和止动部功能面ⅱ限位,使得坐垫底板被限位在置物箱上时,坐垫底板能够增加与置物箱的接触支撑区域,同时载人载物后止动部和限位部的配合能够将座垫底板与置物箱之间沿纵向的力分散,本方案在重点受力区域增加了受力点,提高了置物箱和座垫底板的自身零件强度,大大减轻了坐垫底板与置物箱旋转位置的强度需求,能够维持开发成本的前提下,降低坐垫底板与置物箱铰接处位置的安全隐患,提升骑行安全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