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前副车架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651371发布日期:2025-04-15 16:16阅读:14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前副车架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前副车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前副车架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1、随着车辆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人们对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行驶的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车辆的前副车架作为现代汽车悬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汽车的操控性能和行驶稳定性,而且还关系到乘客的安全和舒适度。然而,在相关技术中,前副车架结构复杂,重量大、制造成本高以及刚度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前副车架以及车辆,其解决了前副车架结构复杂,重量大、制造成本高以及刚度不足的技术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3、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前副车架,前副车架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横梁以及第二横梁,第一纵梁与第二纵梁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第一纵梁与第二纵梁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横梁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一横梁连接于第一纵梁的前端和第二纵梁的前端;第二横梁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第二横梁连接于第一纵梁的后端和第二纵梁的后端;其中,第二横梁的左端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二横梁的右端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一纵梁的部分穿过第一开口以伸入至第二横梁的内部,第二纵梁的部分穿过第二开口以伸入至第二横梁的内部。

4、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前副车架,第一纵梁的至少部分可以穿过第一开口,第一纵梁的至少部分搭接于第二横梁的左端,第二纵梁的至少部分可以穿过第二开口,第二纵梁的至少部分可以搭接于第二横梁的右端,第一纵梁与第二横梁的接触面积增大,第二纵梁与第二横梁的接触面积增大,能够使第一纵梁和第二横梁、第二纵梁和第二横梁连接的更加牢固,提高前副车架的结构强度和刚性。而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设置,减少第二横梁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的材料,这样可以在保证前副车架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材料使用,从而实现前副车架轻量化,有助于提升车辆的性能以及减少车辆的能源损耗。

5、可选地,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第一纵梁的前端具有第三开口,第二纵梁的前端具有第四开口,第一横梁的部分穿过第三开口以伸入至第一纵梁的内部,第一横梁的部分穿过第四开口以伸入至第二纵梁的内部。

6、第一横梁穿过第三开口与第一纵梁连接,第一横梁穿过第四开口与第二纵梁连接,第一横梁与第一纵梁的接触面积增大,第二纵梁和第一横梁的接触面积增大,能够使第一纵梁和第一横梁、第二纵梁和第一横梁连接的更加牢固,提高前副车架的结构强度和刚性。而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的设置,减少第二横梁在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处的材料,这样可以在保证前副车架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材料使用,从而实现前副车架轻量化,有助于提升车辆的性能以及减少车辆的能源损耗。

7、可选地,第一纵梁的前端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沿车辆的上下方向,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限定出第三开口,第一翻边搭接于第一横梁的上侧面,第二翻边搭接于第一横梁的下侧面;第二纵梁的前端包括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沿车辆的上下方向,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相对且间隔设置,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限定出第四开口,第三翻边搭接于第一横梁的上侧面,第四翻边搭接于第一横梁的下侧面。

8、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的设计,增加了第一横梁分别与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的连接面积,使第一横梁与第一纵梁以及第二纵梁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稳定,还通过上下翻边的搭接,形成了更为牢固的连接结构。

9、可选地,第一横梁包括第一中间段、第一安装段和第二安装段,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第一安装段和第二安装段分别设置于第一中间段的两端,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分别搭接于第一安装段的上侧面和下侧面,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分别搭接于第二安装段的上侧面和下侧面;第一安装段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中间段,另一端朝向后方延伸,第二安装段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中间段,另一端朝向后方延伸,第一安装段和第二安装段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位,第一安装位用于连接前副车架和车身。

10、第一安装位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段和第二安装段的另一端,也就是说,第一安装位可以位于第一中间段的后方,这样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第一安装位设置于第一中间段的后方,第一中间段在碰撞时可以先承受碰撞吸能,降低第一安装位被直接冲击的风险,提高前副车架和车身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11、可选地,前副车架还包括第二安装位和第三安装位,第二安装位和第三安装位均用于连接前副车架和车身;第二安装位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第二安装位位于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第三安装位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第一纵梁的后端和第二纵梁的后端,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二安装位位于所述第三安装位的前侧。

12、这样的布局能够确保前副车架与车身之间有多点连接,多点连接不仅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减少因单点失效而导致的整体结构松动或变形,还能在碰撞时更有效地分散冲击力,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13、可选地,前副车架还包括多个转向安装位,多个转向安装位均用于连接前副车架和转向系统,多个转向安装位均设置于第二横梁。

14、将多个转向安装位集中设置在第二横梁上,可以增强第二横梁的刚性,这能够增强抵抗来自转向系统的力和扭矩,减少前副车架的变形和磨损,延长前副车架的使用寿命。

15、可选地,多个转向安装位包括第一转向安装位、第二转向安装位以及第三转向安装位,第一转向安装位位于第二横梁的左端,第三转向安装位位于第二横梁的右端;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第三转向安装位位于第一转向安装位和第二转向安装位的前方,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第三转向安装位位于第一转向安装位和第二转向安装位之间。

16、第一转向安装位位于第二转向安装位的左端,第三转向安装位位于第二转向安装位的右端,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第一转向安装位、第二转向安装位以及第三转向安装位间隔设置。这种均衡分布的设计有助于确保转向系统在前副车架上的连接更加稳定,减少因单点受力过大而导致的结构变形或损坏。

17、可选地,沿车辆的上下方向,第一转向安装位的投影落入第一纵梁上,第三转向安装位的投影落入第二纵梁。

18、第一转向安装位的投影落入第一纵梁上,第三转向安装位的投影落入第二纵梁,这样将横梁与纵梁连接于一体,提供很高的安装刚度,整体布局结构稳固,强度好,满足转向系统稳定可靠性需求,不需要额外的安装支架为转向机提供安装点,减少零件数量和焊接,起到较好轻量化效果,提高前副车架的连接强度。

19、可选地,前副车架还包括第一悬置支架和第二悬置支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第二横梁具有第一侧面,第一侧面朝向第一横梁,第一悬置支架安装于第一侧面,第二悬置支架安装于第一纵梁与第一侧面。

20、第一悬置支架安装于第一侧面,第二悬置支架安装于第一纵梁与第一侧面,能够提高前副车架的结构强度和刚性。

21、可选地,前副车架包括第一前控制臂支架和第二前控制臂支架,第一前控制臂支架连接第一安装段与第一纵梁的前端,第二前控制臂支架连接第二安装段与第二纵梁的前端;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第一前控制臂支架和第二前控制臂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第一前控制臂支架和第二前控制臂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纵梁与第二纵梁之间。

22、第一前控制臂支架和第二前控制臂支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并且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位于纵梁之间,不仅增强了结构强度,还有效地利用了车辆底部的有限空间,有助于优化车辆的整体布局,使前副车架的结构更为紧凑,提高了前副车架的刚性。

23、可选地,第一前控制臂支架设置有两个第一孔,第一纵梁的前端设置有一个第一孔,第二前控制臂支架设置有两个第二孔,第二纵梁的前端设置有一个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用于连接第一前控制臂,所述第二孔用于连接第二前控制臂。

24、多个第一孔和多个第二孔的设置也有助于提高连接的精度,通过精确对齐和固定这些孔位,可以确保控制臂支架与纵梁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减少因安装误差导致的性能下降或安全隐患。

25、可选地,前副车架包括第一后控制臂支架和第二后控制臂支架,第一后控制臂支架设置于第一纵梁,第一后控制臂支架位于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第二后控制臂支架设置于第二纵梁,第二后控制臂支架位于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

26、这样能够将控制臂更加牢固和稳定地固定在前副车架上,使控制臂和前副车架的连接更加稳定,提高汽车的操控性能。

27、可选地,前副车架还包括多个第一定位孔,多个第一定位孔设置于第二横梁,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多个第一定位孔位于第二横梁的下侧面,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多个第一定位孔间隔设置;前副车架还包括多个第一观察孔,多个第一观察孔设置于第二横梁,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多个第一观察孔位于第二横梁的上侧面,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多个第一观察孔间隔设置。

28、由于前副车架在生产完成之后,需要通过运输机器人进行运输,运输机器人上会设置相应的工装,第二横梁上设置的多个第一定位孔与运输机器人上的工装配合,使前副车架更加牢固地安装在运输机器人上。

29、可选地,前副车架包括第一稳定杆安装位和第二稳定杆安装位,第一稳定杆安装位和第二稳定杆安装位设置于第二横梁,沿车辆左右方向,第一稳定杆安装位和第二稳定杆安装位间隔设置。

30、由于第一稳定杆安装位和第二稳定杆安装位均设置于第二横梁上,这样无需额外焊接稳定杆支架,减少前副车架上支架的数量,使前副车架更加轻量化,而且第一稳定杆安装位和第二稳定杆安装位均设置于第二横梁上还能够提高稳定杆的安装精度,提高稳定杆与前副车架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本技术实施例任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

32、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车辆,第一纵梁的至少部分可以穿过第一开口,第一纵梁的至少部分搭接于第二横梁的左端,第二纵梁的至少部分可以穿过第二开口,第二纵梁的至少部分可以搭接于第二横梁的右端,第一纵梁与第二横梁的接触面积增大,第二纵梁与第二横梁的接触面积增大,能够使第一纵梁和第二横梁、第二纵梁和第二横梁连接的更加牢固,提高前副车架的结构强度和刚性。而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设置,减少第二横梁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的材料,这样可以在保证前副车架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材料使用,从而实现前副车架轻量化,有助于提升车辆的性能以及减少车辆的能源损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