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收合机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73288阅读:来源:国知局
车架910。举例来说,动力单元E可经由一吊架枢接于下底管916的靠近坐垫轨架918处。脚踏杆组500设置于与车架910相固定的支架(未图示)。
[0041]图2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在支撑架100尚未立起时的局部侧视图。图2B绘示图2A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组500的俯视图。图3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跨坐型车辆在支撑架100立起时的局部侧视图。图3B绘示图3A的跨坐型车辆的脚踏杆组500的俯视图。如图2A及3A所示,支撑架100可相对车体900旋转,以利于将车体900架起。跨坐型车辆还可包含一可旋转机构200。可旋转机构200连接于支撑架100,且两者设置于车体900的底部区域。脚踏杆组500可包含一脚踏杆体520和一枢轴530。脚踏杆体520枢接于枢轴530,而可以枢轴530为轴来旋转,以伸出车体900外或收合于车体900上。
[0042]进一步来说,在部分实施方式中,脚踏杆组500还可包含一连杆510和一脚踏杆座540。连杆510、脚踏杆体520与枢轴530均设置于脚踏杆座540上。脚踏杆座540设置于车体900 (可参阅图1)上。脚踏杆体520与连杆510均枢接于枢轴530上。脚踏杆体520具有一抵顶件522。连杆510用以抵顶抵顶件522,以带动脚踏杆体520共同以枢轴530为轴而旋转。当脚踏杆组500呈图2B所示的状态时,脚踏杆体520可伸出车体900外,以供乘客将脚放置于其上,此时,脚踏杆体520位于使用位置;当脚踏杆组500呈图3B所示的状态时,脚踏杆体520可收纳于车体900内或紧贴在车体900旁,此时,脚踏杆体520位于收合位置。
[0043]跨坐型车辆可包含一缆线300。此缆线300可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支撑架100与脚踏杆组500之间,以利用支撑架100的作动来连动地收合脚踏杆组500的脚踏杆体520。进一步来说,缆线300具有一内线以及一外管303。部分内线位于外管303中,且内线可相对外管303移动。内线具有一第一末端区段301以及一第二末端区段302。第一末端区段301及第二末端区段302分别位于外管303的相对两端。第一末端区段301设置于可旋转机构200。第二末端区段302设置于脚踏杆体520的偏离枢轴530的位置。举例来说,第二末端区段302可间接地连接于脚踏杆体520。进一步来说,第二末端区段302可藉由连杆510间接地设置于脚踏杆体520。更详细地说,第二末端区段302连接于脚踏杆组500的连杆510上远离枢轴530的位置,而可带动连杆510以枢轴530为轴而旋转,从而使连杆510抵顶抵顶件522,以带动脚踏杆体520共同以枢轴530为轴而旋转。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末端区段302藉由连杆510间接地设置于脚踏杆体520上,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亦可省略连杆510,而第二末端区段302可直接设置于脚踏杆体520。
[0044]因此,当支撑架100与可旋转机构200旋转时,可旋转机构200可拉动缆线300,从而带动脚踏杆体520旋转而收合。换句话说,当骑手立起支撑架100时,脚踏杆体520即可自动地收合,而可避免脚踏杆体520在跨坐型车辆停放后仍伸出车体900外。
[0045]支撑架100与脚踏杆组500之间的详细动作方式可举例如下。请先参阅图2A,骑手可踩踏支撑架100,使支撑架100与可旋转机构200共同沿着箭头Al的方向旋转。当可旋转机构200沿着箭头Al的方向旋转时,其可拉动缆线300的第一末端区段301。接着请参阅图2B,第二末端区段302可沿着箭头A2的方向移动,从而带动脚踏杆体520沿着箭头A3的方向旋转(亦即,朝向车体900旋转)。最后,支撑架100可立起(可参阅图3A),而脚踏杆体520可收合至一收合位置(可参阅图3B)。
[0046]图4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可旋转机构200的前视图。如图4所示,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可旋转机构200可包含一第一转盘210、一第二转盘220以及一缓冲扭簧230。第一转盘210连接于支撑架100。第二转盘220连接于缆线的第一末端区段301。缓冲扭簧230连接于第一转盘210与第二转盘220之间。藉由此设计,倘若脚踏杆体520 (可参阅图2B)在收合时碰到障碍物(例如乘客的脚),而支撑架100仍继续沿着箭头Al (可参阅图2A)的方向旋转时,则缓冲扭簧230可被扭转,故在第二转盘220不旋转的情况下,第一转盘210可相对于第二转盘220旋转。如此可在支撑架100旋转时,保护脚踏杆体520所接触到的障碍物。
[0047]进一步来说,缓冲扭簧230具有一第一端部231以及相对于第一端部231的一第二端部232。第一端部231连接于第一转盘210,第二端部232连接于第二转盘220。当脚踏杆体520 (可参阅图2B)在由使用位置往收合位置旋转的路径上碰到障碍物时,障碍物会施予一定的阻力给脚踏杆体520,以防止脚踏杆体520继续沿着箭头A3 (可参阅图2B)的方向旋转。又由于脚踏杆体520与第二转盘220是连动的,故此阻力亦会停止第二转盘220继续旋转。因此,缓冲扭簧230的第二端部232可暂时固定,但由于缓冲扭簧230是可被扭转的,故第一转盘210仍可相对于第二转盘220继续旋转,如此可供骑手继续踩踏支撑架100 (可参阅图2A),并保护障碍物。
[0048]应了解到,本说明书全文所载的扭簧的「扭转」可代表扭簧的相对两端部因旋转而产生相对位移。举例来说,当缓冲扭簧230被扭转时,第一端部231会因为随着第一转盘210旋转而与第二端部232产生相对位移。
[0049]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跨坐型车辆还可包含一固定机构550。固定机构550设置于脚踏杆座540上。当脚踏杆体520被缆线300间接地拉动而旋转特定角度时,固定机构550可阻挡脚踏杆体520反向旋转(亦即,阻挡脚踏杆体520从收合位置旋转到使用位置)。此时,扭转缓冲扭簧230 (可参阅图4)所需的力可小于脚踏杆体520被固定机构550所阻挡时解除固定机构550所需的力,以避免脚踏杆体520反向旋转至使用位置。应了解到,用来阻挡脚踏杆体520的固定机构550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悉,故在此不加赘述。
[0050]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当脚踏杆体520位于使用位置时,抵顶件522与连杆510相隔一间隙。由于抵顶件522与连杆510相隔间隙,故可利于收合后的脚踏杆体520向外弹开时,连杆510可比脚踏杆体520多走一段行程,而避免干涉脚踏杆体520,故可确保脚踏杆体520能完全地张开,以供乘客放置脚。
[0051]图5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架100与可旋转机构200的分解图。图6绘示图5之可旋转机构200的分解图。如图6所示,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可旋转机构200可包含一上盖240以及一本体250。上盖240可拆卸地设置于本体250上。上盖240与本体250定义一容置空间G于其间。第一转盘210、第二转盘220及缓冲扭簧230容置于容置空间G中。如图5所示,本体250具有一贯穿孔252。第一转盘210具有一凹槽212。支撑架100的一部分穿过贯穿孔252而插设于第一转盘210的凹槽212中。藉由此设计,第一转盘210、缓冲扭簧230及第二转盘220可位于容置空间G中,而被上盖240与本体250所保护。支撑架100的一部分可插设于第一转盘210的凹槽212中,以实现支撑架100与第一转盘210相连动的功能。如图6所示,本体250具有一缺口 258。第二转盘220具有一缺槽221。缆线300的第一末端区段301穿过本体250的缺口 258而固定于第二转盘220的缺槽 221。
[0052]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本体250具有一轴部256。轴部256形成于容置空间G中。第一转盘210具有一第一框体214。第一框体214具有一第一外周面216以及一第一凸部218。第一凸部218形成于第一外周面216。缓冲扭簧230的一部分容置于第一框体214中。凹槽212(可参阅图5)形成于第一凸部218。第二转盘220具有一第二框体222。第二框体222具有一第二外周面224、一第二凸部226以及一沟槽228。第二凸部226及沟槽228形成于第二外周面224。缺槽221形成于第二凸部226。沟槽228环绕于第二框体222的第二外周面224。
[0053]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支撑架100可包含一定位柱110和一支撑架体120。支撑架体120可供骑手踩踏而旋转。定位柱110设置于支撑架体120上。定位柱110可穿过贯穿孔252而插入凹槽212中,并与凹槽212的内壁紧密接触。如此一来,当支撑架体120旋转时,其可带动第一转盘210共同旋转,以实现支撑架100与第一转盘210相连动的功能。在部分实施方式中,贯穿孔252可为弧状孔,以利于定位柱110在贯穿孔252中发生位移。
[0054]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可旋转机构200可包含至少一螺丝260。上盖240可包含至少一贯穿孔242。本体250可包含至少一螺孔254。上盖240的贯穿孔242与本体250的螺孔254可对齐,而螺丝260可穿过上盖240的贯穿孔242而锁附于本体250的螺孔254中,以固定上盖240与本体250。此外,当螺丝260被松开而脱离本体2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