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式个人运输载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73298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坐式个人运输载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输载具,尤其指一种可两轮或三轮使用的坐式个人运输载具。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的个人运输载具,请参阅图10所示,其包含有一底盘91、两车轮92、一支撑架构93、一支撑致动器94、一座椅95、一辅助轮臂96及一辅助轮97 ;两车轮92分别设于底盘91的左右两侧;支撑架构93枢设于底盘91上,并与底盘91共同形成平行四连杆机构;支撑致动器94设于底盘91与支撑架构93之间;座椅95设于支撑架构93的顶面;辅助轮臂96的一端与支撑架构93相枢设;辅助轮97设于辅助轮臂96的另一端。
[0003]使用时,辅助轮97可抵靠于地面形成三轮模式,以使用于状况不佳的路面,并达到稳定车身及提升安全性的功效;请参阅图11所示,或是辅助轮97可离开地面而形成两轮模式,在车辆行驶状况稳定时,提升灵活性及机动性。
[0004]请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然而,前述的个人运输载具虽可切换成两种模式,但是在切换过程中,若使用者仍坐在座椅上则可能会发生危险;以三轮模式切换成两轮模式为例,切换时,支撑致动器94会将支撑架构93向前拉动,而支撑架构93会斜向上地向前拉动辅助轮臂96,以使辅助轮97离地;然而,三轮模式时,座椅95的重心位于轮轴后方,而随着支撑致动器94拉动支撑架构93,座椅95的重心也会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最后重心移动至轮轴的上方而达到稳定的两轮状态;但是,前述过程中,支撑致动器94向前拉动支撑架构93的瞬间,辅助轮97便会立刻离地,但此时重心仍离轮轴有一段距离,因此若这时使用者仍坐在座椅上,则使用者的体重便会立刻产生一极大的向后力矩,而可能会导致车子后仰翻覆;而从两轮模式切换成三轮模式时亦是如此。
[0005]因此,前述的个人运输载具于切换模式时,使用者势必要先起身站立,待切换完毕后始能坐回座椅,而此举便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0006]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坐式个人运输载具,以可让使用者坐在座椅上切换模式。
[0007]为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坐式个人运输载具,其中包含:
[0008]—底盘,该底盘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车轮;
[0009]一支撑架构,其设于底盘的顶面,且包含有一前连杆组、一后连杆组及一支撑平台,支撑平台与底盘相互平行,且底盘、前连杆组、后连杆组及支撑平台形成四连杆机构;
[0010]一支撑致动器,其两端分别枢设底盘与支撑架构;
[0011]一座椅,其设于支撑平台上;
[0012]一结合架,其设于底盘的顶面;
[0013]一辅助轮架构,其设于结合架上,且包含有一上连杆组、一下连杆组及一辅助轮臂,辅助轮臂与结合架位于相对两侧,且结合架、上连杆组、下连杆组及辅助轮臂形成四连杆机构;
[0014]一辅助轮致动器,其两端分别枢设支撑架构及辅助轮架构;
[0015]一辅助轮,其设于辅助轮臂上。
[0016]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从三轮模式切换至两轮模式时,重心移动及辅助轮移动系分成两个不同阶段进行,首先重心移动时,支撑致动器推动支撑架构的四连杆机构,以移动座椅的重心,同时辅助轮致动器推动辅助轮架构,使辅助轮保持抵靠于地面;待支撑架构移动到定位后,接着支撑致动器不动,而辅助轮致动器拉动辅助轮架构,以将辅助轮收起;藉此移动重心时,辅助轮仍抵靠于地面,因此纵使使用者乘坐于座椅上,亦可稳固地移动重心,而当辅助轮离开地面时,座椅的重心已调整至轮轴的上方并保持不动,进而避免使用者的体重造成过大的力矩而导致本发明翻覆;本发明藉此在切换模式的过程中,使用者仍可乘坐在座椅上而无需起身站立,进而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
[0018]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外观图。
[0019]图3是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及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发明部分元件的三轮模式的侧视示意图。
[0021]图5是本发明部分元件的模式切换的侧视示意图。
[0022]图6是本发明部分元件的两轮模式的侧视示意图。
[0023]图7是本发明部分元件的两轮模式时前倾的侧视示意图。
[0024]图8是本发明部分元件的两轮模式时后倾的侧视示意图。
[0025]图9是本发明搭配操控杆时的侧视示意图。
[0026]图10是现有技术的坐式个人运输载具的三轮模式的侧视示意图。
[0027]图11是现有技术的坐式个人运输载具的两轮模式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0029]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坐式个人运输载具包含有一底盘10、两车轮21、一支撑架构30、一支撑致动器41、一结合架50、一辅助轮架构60、一辅助轮致动器42、一辅助轮22、一座椅71、一背靠72及两扶手73。
[0030]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前述的底盘10为一矩形板体,且底盘10顶面设有一控制单元80,控制单元80包含有一陀螺仪、一加速度计、一电子罗盘、复数编码器、一主控制器、一左轮毂马达驱动器及一右轮毂马达驱动器等电子装置及驱动装置,陀螺仪、加速度计、电子罗盘、编码器系可输出讯号至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处理后,再将讯号输出至支撑致动器41、辅助轮致动器42、左轮毂马达驱动器及右轮毂马达驱动器等元件。
[0031]前述的两车轮21分别设于底盘10的两侧,且分别连接左轮毂马达驱动器及右轮毂马达驱动器,两车轮21的轮轴同轴设置。
[0032]请参阅图1、图2及图4所示,前述的支撑架构30设于底盘10的顶面,且包含有一支撑平台33、一前连杆组31及一后连杆组32 ;支撑平台33相互平行地位于底盘10的上方;前连杆组31包含有两前连杆311及两前横杆312,两前连杆311相互平行且横向间隔设置,各前连杆311的两端分别枢设底盘10及支撑平台33,前横杆312设于两前连杆311之间,以强化结构;后连杆组32间隔设于前连杆组31的后方,后连杆组32包含有两后连杆321及一后横杆322,两后连杆321相互平行且横向间隔设置,各后连杆321的两端分别枢设底盘10及支撑平台33,后横杆322设于两后连杆321之间,以强化结构;底盘10、前连杆组31、后连杆组32及支撑平台33形成四连杆机构;而不论此四连杆机构如何作动,支撑平台33、底盘10及地面皆会保持相互平行(如图4至图8所示)。
[0033]前述的支撑致动器41的两端分别枢设底盘10与支撑架构30,支撑致动器41可为现有技术的电动缸、油压缸、气压缸或马达搭配减速齿轮机构等,支撑致动器41可提供底盘10及支撑架构30之间具有可相对移动的自由度;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致动器41为一电动缸,且包含有一缸体411及一致动杆412,致动杆412可移动地穿设于缸体411中,缸体411端部枢设于底盘10上,致动杆412的端部枢设于后连杆组32的后横杆322(如图2所示);当致动杆412相对缸体411伸长或缩回时,即可带动支撑架构30移动。
[0034]前述的结合架50设于底盘10的顶面,在本实施例中,结合架50包含有两立架51,该两立架51横向间隔设置于底盘10邻接后侧处。
[0035]前述的辅助轮架构60设于结合架50上,且包含有一辅助轮臂63、一上连杆组61及一下连杆组62 ;辅助轮臂63与结合架50位于相对两侧;上连杆组61包含有两上连杆611及一上横杆612,两上连杆611相互平行且横向间隔设置,各上连杆611的两端分别枢设其中一立架51及辅助轮臂63,各上连杆611为一弯折的杆体,上横杆612设于两上连杆611之间,以强化结构;下连杆组62间隔设于上连杆组61的下方,下连杆组62包含有两下连杆621,两下连杆621相互平行且横向间隔设置,各下连杆621的两端分别枢设其中一立架51及辅助轮臂63 ;结合架50、上连杆组61、下连杆组62及辅助轮臂63形成四连杆机构。
[0036]前述的辅助轮致动器42的两端分别枢设支撑架构30与辅助轮架构50,辅助轮致动器42可为现有技术的电动缸、油压缸、气压缸或马达搭配减速齿轮机构等,辅助轮致动器42可提供支撑架构30与辅助轮架构50之间具有可相对移动的自由度;在本实施例中,辅助轮致动器42为一电动缸,且包含有一缸体421及一致动杆422,致动杆422可移动地穿设于缸体421中,缸体421端部枢设于支撑平台33上,致动杆422的端部枢设于上连杆组61的上横杆612 (如图1所示);当致动杆422相对缸体421伸长或缩回时,即可带动辅助轮架构50移动。
[0037]前述的辅助轮22设于辅助轮臂63的端部。
[0038]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前述的座椅71设于支撑平台33上。前述的背靠72设于座椅71的后侧。前述的两扶手73分别设于座椅71的两侧上方。
[0039]请参阅图1至图3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进一步设有一操控杆74,其设于底盘10顶面,且包含有一下段操控杆741、一上段操控杆742及两握把743 ;下段操控杆741枢设于底盘10上;上段操控杆742的底端枢设于下段操控杆741的顶端,因此上段操控杆742形成一相对下段操控杆741的摇杆;两握把743分别设于上段操控杆742的顶端的两侧,并且握把743上设有数位按钮及切换开关,数位按钮及切换开关连接底盘10内的主控制器,并用以控制本发明的模式切换等动作;使用时,使用者推动上段操控杆742,以调整本发明的速度及前后移动方向,并藉由左右转动上段操控杆742,以达到转弯的功效;此外,于握把743或扶手73上可进一步配置有IXD萤幕及扬声器。
[0040]在其他实施例中,操控杆74亦可设于其中一扶手73上,而数位按钮及切换开关除可同样设于操控杆74的握把743外,亦可改设于两扶手73上。
[0041]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本发明使用时,从三轮模式切换成两轮模式时,首先移动座椅71的重心,支撑致动器41的致动杆412伸长以向前推动支撑架构30的四连杆机构,进而移动支撑平台33,而枢设支撑平台33的辅助轮致动器42随着支撑平台33 —同移动,但其致动杆422同时伸长以推动辅助轮架构60,使辅助轮22保持抵靠于地面;请参阅图5及图6所示,待支撑架构30的前连杆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