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船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9633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船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船桨。



背景技术:

船桨是一种划船工具。其上端为圆杆,利于手握,叫握杆;下端为板状,名桨板,用以拨水,利用了物理学上的牛顿第三定律,通过水波的反作用力,使船前进。

目前,市场上的船桨,它包括船桨本体。这种船桨本体虽然自身的机械强度较高,但过渡的注重机械强度,却忽略了桨杆和桨叶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传统的船桨因为桨叶结构过于平整,导致对水流的作用力较差,因此船桨本体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差,对水流的作用力较弱以及使用时不够省力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桨各部件间连接强度高,对水流的作用力强以及使用时省力的新型船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船桨,包括船桨本体,所述船桨本体包括桨杆和桨叶,所述桨杆和桨叶一体连接,所述桨叶包括连接区和工作区,连接区置于桨杆和工作区之间,连接区包括第一连接部、连接加强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加强部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一连接部与桨杆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与工作区相互连接,连接加强部呈圆弧状,所述工作区包括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第二工作部置于第一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之间,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有用于增加对水流作用力的加强区,所述加强区呈圆弧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船桨本体包括桨杆和桨叶,桨杆和桨叶一体连接,桨叶包括连接区和工作区,连接区置于桨杆和工作区之间,连接区包括第一连接部、连接加强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加强部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一连接部与桨杆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与工作区相互连接,连接加强部呈圆弧状,通过将连接区设置为包括第一连接部、连接加强部和第二连接部,并且连接加强部置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连接加强部呈圆弧状结构,使得在船桨的使用过程中增加缓冲对于工作区所带来的作用力,并且圆弧状的结构还能分散与桨杆之间的表面应力集中,从而增加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工作区包括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第二工作部置于第一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之间,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有用于增加对水流作用力的加强区,加强区呈圆弧状,为了增加桨叶的工作区对于水流之间的作用力效果,通过将第一工作部、第二工作部和第三工作部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有用于增加对水流作用力的加强区,并且加强区的结构为圆弧状,通过上述设置,加强区能够增加对于水流的作用力效果,从而增加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船桨本体上设有加强筋,加强筋的一端与桨杆相互连接,加强筋的另一端置于工作区上,所述加强筋的厚度由桨杆至工作区依次递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船桨本体上设有加强筋,加强筋的一端与桨杆相互连接,加强筋的另一端置于工作区上,加强筋的厚度由桨杆至工作区依次递减,通过设有的加强筋,加强筋的一端与桨杆相互连接,加强筋的另一端置于工作区上,加强筋的厚度由桨杆至工作区依次递减,使得增加桨杆和桨叶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通过将加强筋厚度设置为由桨杆至工作区依次递减,保证了工作区的正常工作,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还具有一定柔韧性,增加了使用时的划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加强部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和加强区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加强部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和加强区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当连接加强部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和加强区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同是,在水流对桨叶之间的作用力均朝一个方向,容易导致连接加强部因为长期的水流作用力与桨杆之间的连接强度逐渐减弱,并且圆弧状结构具有对作用力的一定缓冲效果,依次将连接加强部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和加强区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使得在使用的过中,因为加强区的圆弧开口方向是朝向水流的,所以将连接加强部的圆弧开口方向背向水流,通过圆弧结构的缓冲与抵消效果,从而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并且能够保证船桨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桨杆的长度与桨叶的长度之间的比值为1.5: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桨杆的长度与桨叶的长度之间的比值为1.5:1,根据多次的实验研究发现,当桨杆的长度与桨叶的长度之间的比值在1.5以下时,因为桨杆的长度相对与比值1.5有所缩短,使得在使用船桨的过程中,手所握的地方比较靠近桨叶部分,使用者所使用的力跟接近水流施加给桨叶的反作用力,因而达不到省力的情况,甚至增加了作用力,当桨杆的长度与桨叶的长度之间的比值在1.5以上时,因为桨杆过长,根据杠杆原理,使用者所在的作用力虽然远离了桨叶,但是因为没有较好的作用点,使得桨叶容易在流水中打滑,从而影响使用效果,因此将桨杆的长度与桨叶的长度之间的比值为1.5:1,效果最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船桨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船桨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桨杆,2-桨叶,20-连接区,201-第一连接部,202-连接加强部,203-第二连接部,21-工作区,210-第一工作区,211-第二工作区,212-第三工作区,22-加强区,3-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船桨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新型船桨,包括船桨本体,船桨本体包括桨杆1和桨叶2,桨杆1和桨叶2一体连接,桨叶2包括连接区20和工作区21,连接区20置于桨杆1和工作区21之间,连接区20包括第一连接部201、连接加强部202和第二连接部203,连接加强部202置于第一连接部201和第二连接部203之间,第一连接部201与桨杆1相互连接,第二连接部203与工作区21相互连接,连接加强部202呈圆弧状,通过将连接区20设置为包括第一连接部201、连接加强部202和第二连接部203,并且连接加强部202置于第一连接部201和第二连接部203之间,连接加强部202呈圆弧状结构,使得在船桨的使用过程中增加缓冲对于工作区21所带来的作用力,并且圆弧状的结构还能分散与桨杆1之间的表面应力集中,从而增加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工作区21包括第一工作部210、第二工作部211和第三工作部212,第二工作部211置于第一工作部210和第三工作部212之间,第一工作部210、第二工作部211和第三工作部212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有用于增加对水流作用力的加强区22,加强区22呈圆弧状,为了增加桨叶2的工作区21对于水流之间的作用力效果,通过将第一工作部210、第二工作部211和第三工作部212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有用于增加对水流作用力的加强区22,并且加强区22的结构为圆弧状,通过上述设置,加强区22能够增加对于水流的作用力效果,从而增加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船桨本体上设有加强筋3,加强筋3的一端与桨杆1相互连接,加强筋3的另一端置于工作区21上,加强筋3的厚度由桨杆1至工作区21依次递减,通过设有的加强筋3,加强筋3的一端与桨杆1相互连接,加强筋3的另一端置于工作区21上,加强筋3的厚度由桨杆1至工作区21依次递减,使得增加桨杆1和桨叶2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通过将加强筋3厚度设置为由桨杆1至工作区21依次递减,保证了工作区21的正常工作,在保证强度的同时,还具有一定柔韧性,增加了使用时的划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连接加强部202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和加强区22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当连接加强部202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和加强区22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同是,在水流对桨叶2之间的作用力均朝一个方向,容易导致连接加强部202因为长期的水流作用力与桨杆1之间的连接强度逐渐减弱,并且圆弧状结构具有对作用力的一定缓冲效果,依次将连接加强部202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和加强区22形成的圆弧开口方向相反,使得在使用的过中,因为加强区22的圆弧开口方向是朝向水流的,所以将连接加强部202的圆弧开口方向背向水流,通过圆弧结构的缓冲与抵消效果,从而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并且能够保证船桨部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桨杆1的长度与桨叶2的长度之间的比值为1.5:1,根据多次的实验研究发现,当桨杆1的长度与桨叶2的长度之间的比值在1.5以下时,因为桨杆1的长度相对与比值1.5有所缩短,使得在使用船桨的过程中,手所握的地方比较靠近桨叶2部分,使用者所使用的力跟接近水流施加给桨叶2的反作用力,因而达不到省力的情况,甚至增加了作用力,当桨杆1的长度与桨叶2的长度之间的比值在1.5以上时,因为桨杆1过长,根据杠杆原理,使用者所在的作用力虽然远离了桨叶2,但是因为没有较好的作用点,使得桨叶2容易在流水中打滑,从而影响使用效果,因此将桨杆1的长度与桨叶2的长度之间的比值为1.5:1,效果最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