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翼及水下潜航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4991发布日期:2018-08-04 14:21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潜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尾翼及水下潜航器。



背景技术:

水下潜航器是指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的装置,主要用于执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开发和打捞、救生等任务,包括潜航本体以及设置于潜航器本体尾部的尾翼。其中,尾翼形状的设计对推进器效率的发挥、水中整机的姿态以及水阻的大小至关重要。

现有水下潜航器的尾翼与潜航器本体之间的连接结构脆弱,在移动或使用过程中容易断开,从而增加了水下潜航器额外的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翼,其与潜航器本体之间的连接结构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潜航器,其尾翼与潜航器本体之间的连接结构安全可靠。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尾翼,包括:

水平翼板,所述水平翼板长度方向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凸起部,沿所述水平翼板长度方向从所述凸起部向两端宽度逐渐变小,所述凸起部能够通过螺钉固定于潜航器本体的尾部;

导流罩,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导流罩分别固定于所述水平翼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并且能够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潜航器本体的尾部。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罩呈截头圆锥形,沿所述导流罩轴线方向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上述通孔的具体设置,通过对水流的导流,使得水流从通孔大口径一端导入,从小口径一端导出,有效提高了推进器的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内侧设置有使得所述通孔的直径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的弧形部。通孔内侧弧形部的设置,有效地减小了通孔大口径一端的端头的阻力,使得水流被压缩后能够更加高效地被释放,从而提高了推进器的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凸起部上设置有与螺钉相配合的第一孔,所述导流罩上靠近推进器的一侧设置有与螺钉相配合的第二孔。上述第一孔和第二孔的设置,使得尾翼的安装更加精确可靠,避免了对尾翼结构的破坏。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孔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孔沿所述水平翼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凸起部上。上述两个第一孔的设置,使得水平翼板的固定更加牢固。

作为优选,每个所述导流罩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孔,两个所述第二孔沿所述水平翼板厚度方向对称设置于所述导流罩的两侧。上述两个第二孔的设置,从导流罩的上下两侧将导流罩固定于推进器上,使得导流罩与推进器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孔为沉头孔,所述沉头孔的钉头容纳部位于所述导流罩的外侧。上述沉头孔的设置,当螺钉从导流罩外侧旋进第二孔,将导流罩固定于推进器,此时螺钉的钉头容置于沉头孔内,使得在导流罩外侧不形成凸起,避免对水流的阻挡。

作为优选,所述水平翼板长度方向另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凹槽。凹槽与凸起部在水平翼板长度方向的两侧对应设置,两者相互配合,在设置凹槽使得水平翼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结构强度降低时,通过设置凸起部对结构强度进行加强,并且凹槽的设置,使得尾翼在安装时能够避让潜航器本体尾部的充电头,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尾翼更加实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水下潜航器,包括潜航器本体,所述潜航器本体尾部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尾翼。

作为优选,所述潜航器本体尾部设置有装卡所述凸起部的卡槽以及支撑固定所述导流罩的支撑座;

所述卡槽上设置有与螺钉相配合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为沉头孔,所述凸起部能够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一过孔的配合固定于卡槽内;

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与螺钉相配合的第二过孔,所述导流罩能通过螺钉与所述第二过孔的配合固定于支撑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导流罩的设置能够实现对推进器的导流,在此基础上,水平翼板和导流罩分别与潜航器本体螺钉固定的设置,使得尾翼的固定更加可靠,水平翼板一侧凸起部的设置,不影响水平翼板的整体结构,增加了水平翼板与潜航器本体之间的连接固定面积,从凸起部向两端宽度逐渐变小的设置,在水流方向降低阻力的基础上,使得水平翼板对凸起部的支撑更加可靠,整体上使得水平翼板与潜航器本体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尾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尾翼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右视图;

图4是图3的A-A向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水下潜航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省略尾翼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水平翼板;11、凸起部;12、第一孔;13、凹槽;

2、导流罩;21、通孔;22、弧形部;23、第二孔;

100、潜航器本体;110、卡槽;111、第一过孔;120、支撑座;121、第二过孔;200、推进器;210、螺旋桨;300、充电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尾翼,包括固连在一起的水平翼板1和导流罩2。其中,水平翼板1为一长形板,水平翼板1长度方向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凸起部11,沿水平翼板1长度方向从凸起部11向两端宽度逐渐变小,凸起部11能够通过螺钉固定于潜航器本体100的尾部。其中,导流罩2设置有两个,两个导流罩2分别固定于水平翼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并且能够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于潜航器本体100的尾部。

本实用新型的尾翼中,导流罩2的设置能够实现对推进器200的导流,在此基础上,水平翼板1和导流罩2分别与潜航器本体100螺钉固定的设置,使得尾翼的固定更加可靠,水平翼板1一侧凸起部11的设置,不影响水平翼板1的整体结构,增加了水平翼板1与潜航器本体100之间的连接固定面积,从凸起部11向两端宽度逐渐变小的设置,在水流方向降低阻力的基础上,使得水平翼板1对凸起部11的支撑更加可靠,整体上使得水平翼板1与潜航器本体100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

导流罩2呈截头圆锥形,沿导流罩2轴线方向开设有通孔21,通孔21靠近推进器200一端的直径大于远离推进器200一端的直径。具体的,导流罩2固定连接于推进器200时,推进器200的螺旋桨210从直径大的一端伸入通孔21内。上述通孔21的具体设置,通过对水流的导流,使得水流从通孔21的大口径一端导入,从小口径一端导出,有效提高了推进器200的效率。

具体的,通孔21的内侧设置有向内凸起的弧形部22。弧形部22的设置,使得从大口径一端到小口径一端,通孔21的直径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通孔21内侧弧形部22的设置,有效地减小了通孔21大口径一端的端头的阻力,使得水流被压缩后能够更加高效地被释放,从而提高了推进器200的效率。

凸起部11上设置有与螺钉相配合的第一孔12,导流罩2上靠近推进器200的一侧设置有与螺钉相配合的第二孔23。上述第一孔12和第二孔23的设置,使得尾翼的安装更加精确可靠,避免了对尾翼结构的破坏。

具体的,第一孔12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孔12沿水平翼板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凸起部11上。上述两个第一孔12的设置,使得水平翼板1的固定更加牢固。

具体的,每个导流罩2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孔23,两个第二孔23沿水平翼板1厚度方向对称设置于导流罩2的两侧。上述两个第二孔23的设置,从导流罩2的上下两侧将导流罩2固定于推进器200上,使得导流罩2与推进器200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

具体的,第二孔23为沉头孔,该沉头孔的钉头容纳部位于导流罩2的外侧。上述沉头孔的设置,当螺钉从导流罩2外侧旋进第二孔23,将导流罩2固定于推进器200,此时螺钉的钉头容置于沉头孔内,使得在导流罩2外侧不形成凸起,避免对水流的阻挡。

水平翼板1长度方向另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凹槽13。凹槽13与凸起部11在水平翼板1长度方向的两侧对应设置,两者相互配合,在设置凹槽13使得水平翼板1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结构强度降低时,通过设置凸起部11对结构强度进行加强,并且参照图5,凹槽13的设置,使得尾翼在安装时能够避让潜航器本体100尾部的充电头300,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尾翼更加实用。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水下潜航器,包括潜航器本体100以及上述的尾翼。

本实用新型的水下潜航器中,导流罩2的设置能够实现对推进器200的导流,在此基础上,水平翼板1和导流罩2分别与潜航器本体100螺钉固定的设置,使得尾翼的固定更加可靠,水平翼板1一侧凸起部11的设置,不影响水平翼板1的整体结构,增加了水平翼板1与潜航器本体100之间的连接固定面积,从凸起部11向两端宽度逐渐变小的设置,在水流方向降低阻力的基础上,使得水平翼板1对凸起部11的支撑更加可靠,整体上使得水平翼板1与潜航器本体100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

具体的,该水下潜航器的潜航器本体100尾部设置有装卡凸起部11的卡槽110以及支撑固定导流罩2的支撑座120。其中,位于潜航器本体100尾部中间位置处的卡槽110上设置有与螺钉相配合的第一过孔111,该第一过孔111为沉头孔,该沉头孔的钉头容纳部位于卡槽110的外侧,凸起部11能够通过螺钉与第一过孔111的配合固定于卡槽110内。其中,支撑座120从内侧对导流罩2进行支撑,其上设置有与螺钉相配合的第二过孔121,导流罩2能通过螺钉与第二过孔121的配合固定于支撑座120上。具体的,第二过孔121内固定有螺套,导流罩2能通过螺钉与螺套的配合固定于支撑座120上。上述卡槽110和支撑座120的设置,在不增加水流方向阻力的基础上,使得尾翼和潜航器本体100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

具体的,每个推进器200上设置有两个支撑座120,两个支撑座120分别位于推进器200的上下两侧,其可同时从大口径侧插入通孔21内,从通孔21内侧支撑导流罩2。上述每个推进器200配合两个支撑座120的设置,使得导流罩2与推进器200之间的固定连接更加牢固。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